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议三季人
因为什么事的刺激,使得我又再一次想起了“三季人”,先简要介绍一下何为“三季人”。

三季人是指持一己之见的人。来源于孔子的一个故事,故事如下:孔圣人的故乡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孔子的一个小弟子在院子里扫地,远处来了一个一身绿衣的年轻人,年轻人问他:“你是孔子的弟子吗?” 小弟子很骄傲地答道:“是啊。” “那我问你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绿衣人接着问道。小弟子一听这个问题,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不屑地答道:“当然是四个季节,这谁都知道。” “不对,是三个季节。”绿衣人抢白道。“你才不对,是四个。”小弟子也不甘示弱。恰巧这时孔子出来了,小弟子赶紧上前去问老师。孔子上下打量了绿衣人一下,对小弟子说道:“确实是三个季节,你输了。”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173695267653437699.html

小弟子不甘心,终于问了孔子道:“老师,明明是四个季节,您怎么说三个呢?”

孔子笑道:“你没看到那人一身绿衣吗,他明明就是个蚱蜢,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从来没见过冬天,你对他讲冬天,他能这么痛快地走吗?你呀,就当吃的亏吧。”说完,留下一脸茫然的小弟子挥袖而去。

大家评评理,孔子这时是不是没有在讲“真理”?也没有讲“道理”?他只是为了打发三季人走,而已。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是不是孔子“做了一次滑头”呢?

好吧,这样的故事现实中的投射并不鲜见。我们是学孔子回答“三季”,还是遵循真理道理较真的回答“四季”?

孔子认定了“三季人是蚱蜢”,这里,编故事的人偷换了一个概念——若是人而非蚱蜢,孔子所谓“有教无类”,是不是应该“拎住该人好好的教育一番”?显然,故事中的是人而非蚱蜢。

当然,若是“划做了同类”,是否一定值得“去教育他一番呢?”若根据故事的答案,我们统统都回答为“一年为三季”,这样,何时宜讲真理道理呢?又何时能够知道讲真理道理的听众不是三季人呢?

所谓三季人大概就是“他怎么说都对,他也不会听明白其他的人话”。孔子的意思是,干脆就依着他说什么是什么就行了。

我说是“滑头”也是一个调侃,可不敢认为我做了深究缜思。当然,我可能觉得,这个故事里面有BUG吧。

我们现行的通常的做法还是在识别清楚是三季人后,多半回做“一年三季”的回答。这是一个文化现象。不然,就是大家都反感的“抬杠”了。

如果要想抬杠,每天真是很多机会。我好像发现自己现在克制减少抬杠的次数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三季人的故事
“三季人”与法律
一个故事,教你一生不再生气。
《三季人》的故事
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就是克制自己想要纠正他人的欲望
三季人的故事//分享给员工的10则小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