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蜀辞赋学院词班第二讲 词牌的来源·格式·捣练子

巴蜀辞赋学院词班

词牌的来源·格式·捣练子

主讲:辛勤

第一讲提纲:
一、词的几个概念
二、词的起源和发展
三、词的特点
四、介绍词牌《十六字令》

大家好,上一课我们介绍了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今天开始,我们将逐步接触到填词的具体内容。进入实战方面的概念,也就是具体填词将用到的概念。

一、词牌来源

1.来自外域或边地。

唐时外域音乐大量传人,它的某些曲调也随着到处流行,而被采作词调。唐朝是我国最开放、最兼容的一个历史时期,既有中华文明的大量外传,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圈,也大量吸收外来文化,例如《菩萨蛮》就是古代缅甸方面的乐调,由云南传入中国。

又如唐代最有名的《霓裳羽衣曲》是吸收了西北传入的印度《婆罗门曲》,经过加工改制而成。敦煌曲子词有《望月婆罗门》,柳永有《婆罗门令》,姜夔有《霓裳中序第一》,吴文英有《婆罗门引》,都与之有关。唐代有些词调,还以所由传入的边地为名。如《凉州》今转为《梁州》的。

2.来自民间,词初起时,它的曲调很多来自民间。

唐宋两代,民间作新声者甚众。有些曲调因文人爱好,填作词调,得到普遍流传。例如《竹枝词》,原是长江中上游民歌。唐刘禹锡《竹枝词序》说“余来建平(今四川巫山县),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 如吴声。”宋代民间曲子尤其是市井曲子的创作很盛。

3.摘自大曲和法曲。

依大曲,法曲制成。大曲、法曲是唐代大型的歌舞剧曲,用许多的乐曲组成,结构复杂,全部演奏很不容易。词调中有“摘遍”一类,就是从大曲、法曲中,摘取其动听而又可独立的一遍来单谱单唱。大多数就大曲、法曲制词者,只是取大曲、法曲中的某遍为本,加以损益变化,制成各类曲调,句法曲度,就和原遍不尽相同。

凡词调中有“摘遍”一类,就是从大曲、法曲中,摘取而来的。如《征招调中腔》《钿带长中腔》《氐州第一》《法曲第二》《薄媚摘遍》《泛清波摘遍》《水调歌头》《六州歌头》《齐天乐》《万年欢》《梦行云》等。

4.创于乐工歌妓 演唱乐曲是乐工歌妓的专业,所以他们大都也能够创制词调。

由乐工制调的, 演唱乐曲是乐工歌妓的专业,其中懂得乐理乐律、精于此道的也能创制词调,如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说《雨霖铃》为玄宗时乐工张野狐所制:“《雨霖铃》者,因唐明皇驾回至骆谷,闻雨淋銮铃,因令张野狐撰为曲名。”宋朝词乐的发展,乐工歌妓的参与,功不可没。

5.由官立的音乐机关专门整理的古乐和制作的新曲。

唐玄宗设立教坊,宋徽宗设立大晟府,都是官立的音乐机构。开元、天宝间的教坊曲,共三百二十四曲,曲名备载于崔令钦《教坊记》。除采自边地外域和民间的以外,也有部分是教坊所创制。

如《荔枝香》《新唐书·礼乐志》说玄宗“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曰《荔枝香》”。宋大晟府所制曲调,有《征招》《角招》《并蒂芙蓉》《寿星明》《黄河清》《舜韶新》等调。从这些调名看,大都是歌功颂德之词。

6.词人自度或自制的词牌。

唐宋词人中有不少懂得音律乐理的,他们都能够自己创制词调。如柳永、周邦彦、姜夔、吴文英诸人。他们是词人,又是音乐家,周邦彦还是大晟府的高级官员。他们的词集中,就多有自制的新词。

如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卷五有“自制曲”《扬州慢》等九首,卷六“自度曲”有《秋宵吟》等三首,加上卷三《鬲溪梅令》等令词四首,卷四《霓裳中序第一》慢词一首,共十七首,旁填工尺谱,是宋代流传下来唯一完整的宋词乐谱文献。

二、词牌格式或称词体

词牌,同一格式,有的有几种名称,例如《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如梦令》又叫《忆仙姿》,《忆江南》又叫《望江南》、《谢秋娘》,《念奴娇》又叫《百字令》、《大江东去》、《壶中天》....贺铸是一个比较喜欢新创别名的词人,很多词牌的多数别名,都是贺铸创造的!

名称多,反而给读者带来不少麻烦。我们填词时,最好用正名,也就是大家比较熟知的词牌名,不要用别名!有人喜欢用别名,借以炫耀自己的知识渊博,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当然,对一些《钦定词谱》收录的词牌别名,作些了解,也未尝不可,别人与你谈及某某词牌时,不致于茫然无知。

也有的,同一个词牌名,却存在完全不同的调式,或者说,词谱截然不同 ,两首词的词牌名一样,可是格式迥然不同!这属于同名异调。例如:《如梦令》和《阮郎归》都有一个别名叫《宴桃源》;《浪淘沙》和《谢池春》都有一个别名叫《卖花声》。这样的情况还有许多。

当然,我们最常见的是,同一个词牌,有多种体式。这是因为依曲填词时,同一曲谱,在不改变原有节拍韵律声情的基础上,可能容纳或允许一些细小的变化。《钦定词谱》中收录八百多个词牌,两千多种词格。一般来讲,我们以最早创制词谱的体例为正体,也有的词牌,是以词史上最有影响的词牌格式为正格,其他为变格,在《钦定词谱》中,通常以排在最前面的,为正格,那些“又一体”,“再一体”均是变格。

词人按词的内容,为词取的题目。如《踏歌词》、《渔歌子》、《抛绣球》、《浪淘沙》等。后来人们按词牌格式填词,词的内容与词牌的本意已没有什么关系了。

例如,一首《蝶恋花》可以完全不讲蝶,不讲花;一首《渔歌子》可以完全不讲渔,不讲歌。到了宋代,词人填词时,在词牌下面,往往注上词题,或是写上短序,反映词的内容。例如,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在词牌下面注“赤壁怀古”。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那么,填词要注意什么呢?

1.词谱

集合各种格式的词牌、给填词者作依据的书,叫“词谱”。清代万树编著的《词律》,收唐、宋、元词660调,1180余体,陈廷敬、王奕清等合编的《钦定词谱》,收唐、宋、元词826调,2306体,这两本是现存最完备的词谱。有的同学可能会有疑问,这么多词牌,我从何学起啊?

学词比学诗难,就难在这里。每个词牌,都不止一种格式,是不是都需要我们记住呢? 也不是,填的时候再找词谱,按格填写就行。不过,大家最好是能记住几个常用的词牌词谱,偶有灵感一现的时候,方便发挥。

还有一个问题是,《钦定词谱》中那么那么多的词牌词谱,我们怎么选择填写呢? 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如何审词牌了,后面我们将花几节课的时间,教会大家审词牌,这是填词中,首当其冲的一种能力要求。

2.学会读词谱:给大家看下面一个词谱:

⊙●⊙○⊙●句⊙○⊙●○△韵

⊙○⊙●●○△叶⊙●⊙○⊙▲换

⊙●⊙○⊙●句⊙○⊙●○△叶

⊙○⊙●●○△叶⊙●⊙○⊙▲换

大家能看懂这谱中句“韵、叶、换”都表示什么吗?有的词谱中,还有“逗”字。初学者,必须弄清楚这些词谱中的符号,字是什么意思。我来简单说一下,以上是一阕《西江月》词谱。

句:表示此处断句, 但不押韵,它不一定是用句号的。

表示此处小断句(就是指一个长句子,一气读下来有些吃力,我们在此换气)。

韵:表示首起用韵。

叶:表示此处与上韵用字属于同一韵部,叫“叶韵”,也叫“协韵”或“押韵”。

换:表示此处韵声平仄互换。通常平仄韵,在同一个韵部。

有的词谱中,没有韵、叶句、逗字,全是符号,怎么去读谱呢? 在词谱中,“白三角”表示此处押平韵。“黑三角”表示此处押仄韵。“白圈”表示此字用平声。“黑圈”表示此字用仄声。“圈中加点”表示此字可平可仄。

当然有的词谱中,直接写的平、仄,那更好明白,其中有“中”字的,大家应该知道是“可平可仄”的意思。关于词的音乐性,我们后面会安排一到两节课的时间,跟大家专门讲解的,此处不赘述,了解一下就可以。

三、关于填词用韵

1.《词林正韵》

近体诗,用《平水韵》,填词用《词林正韵》,曲用《中原音韵》。,赋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都可以。《平水韵》是宋末平水人刘渊依据唐人诗赋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其书今佚)。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又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基本肯定了《平水韵》的官方地位。《词林正韵》是清嘉庆年间江苏吴县人戈载把《平水韵》106部简化,归并平、上、去三声,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一共是十九个韵部。他的分部,是依据前人作词用韵的情况归纳而来。

既然《词林正韵》是《平水韵》的简单归并,自然也就继承了《佩文韵府》的官方地位,这是该韵书成为嘉庆以后填词用韵依据的原因之一。他所归纳的韵类,基本上与唐宋人作词的用韵情况相吻合。成书之时,官方读音,已经与他总结的韵部,产生的时期,有所改变。

总结出来的韵部并不是当时通行的官话发音的即时反映。但是鉴于我们中华之地的广博,地域,语言的众多,一经官方统一之后,各地即有一个标准的参照,故此一直到今天,都是大部分填词创作者使用参照的韵部标准。

我们都是从近体诗学习过来的,学习近体诗时,有的同学会用到《中华新韵》,我们教学者,大体上的态度是,绝不提倡,但若用了,也不反对。但是填词,只能用《词林正韵》,其它韵书都是断断不可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填词中,上去声与入声韵是不可以混用的。

有的人可能就会说了,入声字既然已经从我们的语音中消失了,为什么一定要墨守陈规呢? 因为许多词牌,必须使用入声韵,如最婉约的《雨霖铃》和最激越的《满江红》。都是用入声韵填的。不论你用什么韵,都填不出那种惊人的韵味。这是入声绝对不能废的原因所在。否则,词就失去词味了。

而且,入声不是从我们这个时代消失的,金元时期官话里已经没有了入声。曲韵《中原音韵》已经没有入声了。但是,宋以后的元明清,直至民国及解放后到现在,词人填词依然使用《词林正韵》。并不曾因当时官话读音的改变而改变。这是为什么?不是自元明清以来的文人都因循守旧,而是传统文化之精髓不容摒弃!这是对文学的尊重,也是对历史文明的尊重。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变了用韵,也就改变了体裁。譬如,诗到词的演变,用韵标准由《平水韵》演变为《词林正韵》。词到曲的演变,用韵标准就由《词林正韵》演变为《中原音韵》。词与曲本是一家,因为音韵的改变,就演变成两个不同的体裁。

杂剧到戏曲的演变,其用韵标准,由《中原音韵》演变到《十三辙》。元杂剧本,就是曲的组合,属于曲的范畴,也是因为音韵的改变,就从曲发展为戏曲。而戏曲已经不属于诗的范畴,已经是表演艺术了,用韵的改变,往往都标志着新体裁的诞生,所以,希望大家学填词时严格按照《词林正韵》来用韵。

2.韵格填词用韵,按格式大体上有一下六种格式。

①平韵格:一阕词从头至尾全是平声押韵。此词牌有:《十六字令》《浪淘沙》《浣溪沙》《临江仙》《一剪梅》《破阵子》等。

②仄韵格:一阕词从头至尾全是仄声押韵格。此类词牌有:《如梦令》《生查子》《卜算子》《忆秦娥》《蝶恋花》《渔家傲》《苏幕遮》《青玉案》《满江红》《永遇乐》《念奴娇》等。

③平仄韵转换格:一阕词或词的一片,先押平韵后押仄韵,或先押仄韵,后押平韵。平韵与仄韵无须同韵部,但平韵段内及仄韵段内,须各自同韵部。平仄韵转换格词牌还有《调笑令》《昭君怨》《菩萨蛮》《清平乐》《虞美人》等。

④平仄韵通叶格:一阕词平仄韵转换,但平韵与仄韵须同韵部,即整首词所有韵脚字同韵部。例如,《西江月》《醉翁操》《渡江云》《曲玉管》《偏哨》《戚氏》等。

⑤平仄韵错叶格:一首词平韵仄韵,交错着换韵。平韵与仄韵可不同韵部。但叶韵须与对应的主韵同韵部。如《定风波》(苏轼)。

⑥同一词中押多个韵部:如李清照的《减字木兰花》。

总之,词的用韵比诗更灵活更多变,但有时候,又更死板,比方说,有些词押仄韵,词谱中虽未注明,但填词时,却只能用入声,而不可用上去声,这在讲具体的词牌时,会有所涉及。

四、介绍词牌捣练子

《捣练子》,以咏捣练而得名,又名捣练子令、夜捣衣、夜如年、杵声齐、深院月、剪征袍等。明人杨慎《词品》云:“辞名《捣练子》,即咏捣练,乃唐辞本体也。”多为怀念征夫之作。

  此调有单调,也有双调。单调为27字五句三平韵。

先介绍单调:

1.平韵格单调,小令,527字,235句押平声韵。

2.:单调,共二十七字。前两句为两个三字句。这两句惯用对偶句,第一个三字句是白脚,第二个三字句入韵

3.第三句为仄起平收入韵之七字句,第一、第五字平仄可不拘。

4第四句为仄起仄收不入韵之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不拘。

5第五句平起平收入韵之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不拘。

【常用格体】正格

平仄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名篇赏析】南唐后主·李煜《捣练子·秋闺》

深院静,小庭空(韵),断续寒砧断续风(韵)。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韵)。

李煜(937——978),降宋后,封违命侯,被毒死。善诗文,好音乐,亦工书画;词作,更有艺术魅力。秋闺,这首词写闺怨,写闺中女子思念、牵挂在外的丈夫。作者借女子闺怨表达对不幸女子的同情。

也有人认为,李后主写的是自己的寂寞无聊,借闺怨来排遣自己的惆怅。我以为两种说法,并不矛盾。砧,捣衣石。寒砧,借指秋后的捣衣声。栊,窗户上的格子。寐,入睡。“无奈”二字是这首词的“词眼”,总领全篇。第一句写听觉,第二句写视觉,第三、四、五句写感觉。“静”、“空”,寂寞啊!

加上断续风送来断续的捣衣声,真是“无奈”呀,搅得个“夜长人不寐”。那月光也来凑热闹,捣衣声、风声、月光全来了,还能入睡吗?这首词押东韵,一、二两句用了对偶句。词的表现手法值得借鉴,如情景交融,白描,等等。

下面再看一首李煜的捣练子令

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

注释:

1.云鬓:形容女子像乌云一般浓黑、秀美的鬓发。

2.远岫(xiù):远处的山峰。岫,山。攒(cuán):簇聚,凑集。这里是指紧皱双眉。全句意思是,因愁带恨的双眉像远山一样聚在一起。

3.香腮:指美女的腮颊。春笋:春季的竹笋。这里指女子像春笋样纤润尖细的手指。嫩:柔软纤细和:带,含。

这首词写女子春怨相思的情景。开篇二句写发、写面,虽明白但并不传神,是暗写侧描。三句"带恨眉儿"一语点破,不知何恨,不明白但却极传神,是抓住最具特点的细致景象进行正面描写,由一点入,见意更远。""字是"带恨眉儿"的动作,用"远岫"喻之,不但妥切传神而且独具意蕴,"远岫攒"不可解,"眉儿攒"也不可解。此恨之深,此情之切,自可想见。后两句明白如话,直描其景,直问其情,虽问而不需答,"为谁"二字使前面不明朗的词旨一下子明朗起来,把何以成""的不明白一下子明白开来。

这首词字字不及相思,但字字俱关相思,用形态写心情,用远山喻愁情,笔意清新,淡远幽长,画静情活。正如况周颐《蕙风词话》中云:"以画家白描法形容一极贞静之思妇,绫罗之暖寒,非深闺弱质,工愁善感者,体会不到。"由此也可见李煜描摹形态、抒写情性的高妙水平。

又一体,双调三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李石

  心自小 玉钗头 月娥飞下白蘋洲 水中仙 月下游 

  平仄仄句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句中仄平韵

   江汉佩 洞庭舟 香名薄幸寄青楼 问何如 打拍浮 

  平中仄句仄平平韵中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中句中中平韵

按《全芳备祖》李词二首,其平仄悉同。惟《天机馀锦》无名氏词前段第三句“凉吹水曲散馀酲”,“凉”字平声,“水”字仄声。后段第三句“翠荷闹雨做秋声”,“翠”字仄声。前结“小藤床,随意横”,“随”字平声。后结“恁时节,不堪听”,“节”字仄声,“堪”字平声。又《梅苑》无名氏词后段起二句“孤标韵,暗香奇”,“标”字平声。结句“借阳和,天付伊”,“天”字平声。谱内可平可仄参之。

双调我们了解就行了,不要人家写了三十八字,你来个万分惊讶,呀,捣练子都是二十七字啊,你错了吧,让人家笑话。我们了解之后,起码知道还有个别格。 

本讲提纲:

一、词牌的来源

二、词牌格式(或称词体)

三、关于填词用韵

      四、学习词牌捣练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津梁》十四 怎么学词的格律
学诗笔记之:词的基本知识
诗词入门十八讲(5--8讲)徐宜恭/作
怎么学宋词的格律2
词17期第二讲 词的一些基本概念及词牌.doc
《诗词津梁》十四、怎么学词的格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