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曲研修一期第20课 元曲的修辞美(二)

元曲研修一期第20课   元曲的修辞美(二)

主讲:绝谷画蝶

上节课交流了曲的修辞美(比喻、比拟、对比、衬托、排比、反复),今天继续交流学习夸张、借代、直言、倒装、设问、反问、对偶、层递等修辞手法。

一、曲的修辞美(二)

夸张、借代、直言、倒装、设问、反问、对偶、层递。

夸张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在元曲中,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
   1:〔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

元· 王和卿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谁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

这支小令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高度的夸张。作者紧紧扣住蝴蝶之大,甚至夸张到了怪诞不经的程度。但是,怪而不失有趣,它使人在忍俊不禁之余,反复寻味,逼着人们去思索。从语言上看,小令恣肆朴野,浅近通俗,几无一字客词装饰,虽如随手之作,其味却端如橄榄,这正是散曲的上乘之境。

2:〔双调·清江引〕惜别

元·贯云石

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

此曲虽然是离愁别怨,读来却毫无哀怨缠绵之气。曲末运用了元曲中常用的夸张手法,极言自己心中相思眷念的深刻。曲子语言淳朴本色,纯用口语、通俗自然,句短情长,曲折深妙,似郁还扬,韵味无穷。

3:〔双调·清江引〕

元·贯云石

狂风一春十占九,摇撼花枝瘦。沙摧杏脸愁,土蚀桃腮皱。阑珊了一株金线柳。

首句作者故意用狂风一春十占九”这样夸张的说法表现狂风的肆虐猖狂。此曲描写了狂风过后残败的春景,表达了作者深邃的怜春之情与伤春之感。

4:〔般涉调·哨遍〕看钱奴(摘调)

元·钱霖

试把贤愚穷究,看钱奴自古呼铜臭。徇已苦贪求,待不教泉货周流。忍包羞,油铛插手,血海舒拳,肯落他人后?晓夜寻思机彀,缘情钩距,巧取旁搜。蝇头场上苦驱驰,马足尘中厮追逐。积攒下无厌就,舍死忘生,出乖弄丑。

〔六煞〕恨不得杨子江变做酒,枣穰金积到斗,为几文贉背钱受了些旁人咒。一斗粟与亲眷分了颜面,二斤麻把相知结下寇仇。真纰缪。一味的骄而且吝,甚的是乐以忘忧。

整首曲子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如“油铛插手,血海舒拳”,“一斗粟与亲眷分了颜面,二斤麻把相知结下寇仇。”全曲嬉笑怒骂,前半部分是对剥削者行为的刻画,后半部分(五煞)起便铺叙其惨烈后果。

5:〔正宫·脱布衫过小梁州〕

元·张鸣善

草堂中夏日偏宜,正流金烁石天气。素馨花一枝玉质,白莲藕样弯琼臂。门外红尘衮衮飞,飞不到鱼鸟清溪。绿阴高柳听黄鹂,幽栖意,料俗客几人知?

〔幺〕山林本是终焉计,用之行舍之藏兮。悼后世,追前辈,对五月五日,歌楚些吊湘累。

此曲言语质朴实在,清真意切。开篇“流金烁石”四字很显眼,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夏日之热。

6:〔正宫·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元·佚名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此曲以夸张、博喻手法,于嬉笑怒骂间对贪官污吏进行了深刻而尖锐的揭露和评击、生动而又形象,入木三分。

)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有四种类型:

1、以部分代全体。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鳞”是鱼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整体的鱼。

2:〔中吕·阳春曲〕知几(四)

元·白朴

张良辞汉全身计,范蠡归湖远害机。乐山乐水总相宜。君细推,今古几人知。

此曲作者借张良和范蠡的故事,运用借代手法,说明功成身退的智慧。张良是汉代名臣,在为汉高祖刘邦打下江山后,归隐山林,避免了“兔死狗烹”的下场。范蠡则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在帮助越王勾践兴国后,辞去官职,泛舟五湖,避免了因功高盖主而为主所害。

2、以特征代事物(人)本身。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布衣”本指没官职的人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

例2“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见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丝和竹来是制做两种乐器的原料。因而可以代指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3:〔双调·寿阳曲〕答卢疏斋

元·珠帘秀

山无数,烟万缕。憔悴煞玉堂人物。倚篷窗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

卢挚曾任翰林学士,故称玉堂人物。玉堂是官署名,后世称翰林院。因翰林院为文人所居之处。此曲作者借用“玉堂人物”,代指当时文人雅士。

3、以具体代抽象。

1:〔南吕·四块玉〕酷吏

元·曾瑞

官况甜,公途险,虎豹重关整威严。仇多恩少人皆厌。业贯盈,横祸添。无处闪。

此曲用“虎豹”代指官吏,作者没有做具体的描述,主要将笔墨放在对腐败官吏的劝诫上。整首曲子虽然极短,却有了极强的表现力。此曲读来,犹如当头棒喝,有极强的威慑力。

2:〔越调·小桃红〕满城烟水月微茫

 ·杨果

满城烟水月微茫,人倚兰舟唱。常记相逢若耶上,隔三湘,碧云望断空惆怅。美人笑道: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

该曲句的末尾,作者借美人之口婉转的表达自己的情怀,藕断则丝连。此曲虽然在极小的篇幅内容却纳入了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在于作品含蓄委婉的表现方法,使得全曲有了异乎寻常的内涵和表现力,体现了作者不凡的艺术手法,有着咀嚼不尽的余味。

4、以人名代本体。

例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轻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注释:

①南朝旧曲:指南朝陈后主乐府曲《玉树后庭花》。

②司马泪痕:指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指思亲之泪,亡国之痛。

此曲一边是欢悦的采莲之景,另一边是“我”闻歌垂泪的伤心之景,用前一空间的欢快凸显后一空间的阴郁。曲的末尾,作者以“司马泪痕”代指“我”惆怅的心情,溢于言表。

2:〔南吕·干荷叶〕

元·刘秉忠

南高峰,北高峰,惨淡烟霞洞。宋高宗,一场空。吴山依旧酒旗风,两度江南梦。

此曲语言通俗,借宋高宗”代指人生如梦,世事无常。

关于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1)侧重点不同:

①借喻侧重表达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②借代则侧重说明本体和借体之间的相关性。

(2)作用不同:

①借喻的作用是使本体形象化。

借代的作用是给本体换个名称。    

(3)修辞手法不同: 

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更形象具体。  

②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三)直言
    直言是和比拟相对的一种修辞手法,就是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来表达情感。
在诗词中,就是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意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词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也是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直言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使用的比较多。如《古诗十九首》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的相思乱离之歌。作者用简洁、直白的语言告诉我们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曲中也有很多直言的,如:

1:〔商调·梧叶儿〕别情

元·关汉卿

别离易,相见难,何处锁雕鞍?春将去,人未还。这其间,殃及杀愁眉泪眼。

这是一首闺思之作,感情真挚,在当时就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元代文学家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此曲:“如此方是乐府,音如破竹,语尽意尽,冠绝诸词。”此曲字短情深,语言直白明爽,简单又韵味深长。开篇即点出曲子的主旨一别情,紧扣曲名,将主人公的忧郁哀伤表露无遗。

2:〔南吕·干荷叶〕

元·刘秉忠

南高峰,北高峰,惨淡烟霞洞。宋高宗,一场空。吴山依旧酒旗风,两度江南梦。

此曲语言通俗直白,由写景入手,借景抒发对历史的慨叹。宋高宗,一场空”叹息人生如梦,世事无常。
    3:〔中吕·阳春曲〕闺怨

元·徐再思

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

注释:〔喜春来〕曲牌名,又名〔阳春曲〕、〔惜芳春〕、〔喜春风〕。

“商人重利轻别离”,自唐宋以来,关于描写商人妻子闺中之怨的作品不胜校举,在元代散曲中也是屡见不鲜。曲中女子后悔做了商人的妻子,她不无怨恨地说自己命中就当嫁给这样薄幸的郎君。她的丈夫告别的时候只说要到东吴去做一笔生意,然而三年多过去了,她接到的却是他自广州寄来的书信。此曲话语直白,有感染力,人物形象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
    4:〔中吕·山坡羊〕书怀示友人(四)

元·汤舜民

羁怀萦挂,人情浇诈,相逢休说伤时话。路波查,事交杂,秋光何处堪消暇,昨夜梦魂归到家。田,不种瓜;园,不灌花。

此曲写作者羁旅所感和思归之意。前三句作者以直白的语言述说羁旅的孤独和人世的冷暖。第三句更反映出作者的伤心之意。全曲言语不多,不需雕琢,却深见作者经历的坎坷,羁旅的疲惫,归思的浓烈。  

5:〔中吕·谒金门〕长亭道中

元·汤舜民

起初,看书,只想学干禄①。误随流水到天隅,迷却长亭路。古灶②苍烟,荒村红树,问田文③何处居?老夫,满腹,都是《登楼赋》④。

①学干禄:求取做官。语本《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

②灶:兵灶,军队屯驻做饭处。

③田文:战国时齐国靖郭君田婴的公子,因承袭爵位。以好士著称,门客多达三千人。谥孟尝君。

④《登楼赋》:东汉末王粲依附刘表,十余年未得重用,因登当阳城楼作此赋,抒怀才不遇之感。

这首曲子开篇“起初,看书,只想学干禄。”用语非常直白,就如与读者拉家常一样。作者未说明书的内容,但“学干禄”三字却随口引用了孔老夫子说的话语,可见他读的是圣贤之书、用世之书,且学有所成。只是提起此事,作者颇有悔意。后悔自己随大流追逐功名,结果身不由己,被带到了远离家园的异乡,而更重要的是通过“流水”的意象,寓示了自己的抱负、事业,一概付之东流的结局。作者身在“长亭道中”,却追忆前时的“迷却长亭路”,也说明他对未能早日抽身退步,抱悔已久。所以尽管他讳言“干禄”的具体遭遇,而蹉跎失意的真相,满腹,登楼赋,实是满腹的失意,牢骚。

曲子的语言通俗直白,却因真情实感贯穿其中而无干涩之感,再加上作者的遭遇具有代表性,这就让曲子没有流于一般的牢骚之作,而是成为整个元代知识分子群体的悲剧写照。

根据以上的曲例,我们知道,不管元曲作品其直白程度,而其风雅趣味却让人品玩不尽。它们的共同的特点是与俚语无二,但接着层层拨高,渐入佳境。正所谓用曲径通幽之妙,而把诗词的直白与含蓄的妙旨演绎得出神入化了。

宋词中也有很多直言的,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这首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赅、词浅味深的特点。
    又如李煜的《相见欢》等,诗词遣词造句都非常直白。

(四)倒装

倒装是将语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颠倒顺序的一种语法现象,常常具有强调语气,在古汉语文言文和古典诗词中常出现句子倒装现象。刘勰《文心雕龙·定势》中早就指出:“辞反正为奇,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
    中的倒装,一方面是为了押韵和平仄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避免了叙述手法上的单一,使原本生硬的句子和文章灵动起来。
   1.语句倒装的作用

①可以让诗词曲的韵律和谐。有时也是押韵需要,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更能使作品具有节奏之美。为此,古诗词曲赋运用了倒装修辞手法。
   如:〔南仙吕·桂枝香〕明·唐寅《春情》小令
东风寒峭,春光来到。殷勤点检梅梢,早见南枝白了。倩偷香浪蝶,倩偷香浪蝶。(应是)未曾知晓,(却在)何方闲闹。好良宵,(罗浮)夜半啼青鸟,(错梦)梨花燕语娇。
    本曲句子(罗浮)夜半啼青鸟,应该是夜半青鸟啼”。但是,如果这样一改,就会不押韵。可见倒装在诗词中的作用之一就可以使韵律和谐。

又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其中“淮水东边旧时月”正常的顺序应为“旧时淮水东边月”,诗句颠倒后,平仄正好与下句相对,既合乎律诗对于平仄的要求,又使句子韵律和谐,声调优美。

②可以突出强调,让诗词侧重点鲜明
如:“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水调歌头》)

其中“霜信报黄花”应为“黄花报霜信”。将“霜信”提前,表面上是写景物的凄凉,实际上是为了强调词人晚年生活的凄楚。
    2、倒装的分类
倒装不外乎倒词、倒句、倒叙这三种类型
   1)倒词:诗词中,经常会出现某个词语的倒置使用。

如:〔正吕·鹦鹉曲〕野渡新晴

元·冯子振

孤村三两人家住,终日对野叟田父。说今朝绿水平桥,昨日溪南新雨。

〔幺〕碧天边岩穴云归,白鹭一行飞去。便芒鞋竹杖行春,问底是青帘舞处?

鹦鹉曲,曲牌名。又名“黑漆弩”“学士吟”“江南烟雨”。属正宫,多用于散曲小令,套数少见。曲名是一个倒装句,意为雨后天气放晴,作者乘兴踏春。野字有两层含义,第一体现了山水田园的自然之美,第二是乘兴而往。此曲用语清新,情感自然,颇有可玩味之处。
   2)倒句:俗称“倒装句”,大多数在两句之间变化。

如:〔南吕·四块玉〕客中九日

元·张可久

落帽风,登高酒,人远天涯碧云秋,雨荒篱下黄花瘦。愁又愁,楼上楼,九月九。

此曲写作者于九九重阳节的客中情怀。末三句将“九月九,楼上楼,愁又愁”的语序加以颠倒,为曲子增添了音韵回环之美,更使曲中所表现的哀愁显得悠远深长。
   又如:黄钟尾(摘尾)

元·刘庭信

惊回好梦添凄楚。无奈秋声忒狠毒。风声忧,雨声怒,角声哀,鼓声助。一声听,一声数,一声愁,一声苦。投至的风声宁。雨声住,角声绝,鼓声足:又被这一声钟撞我一口长吁,则我这泪点儿更多多如窗外面。

注释:

①忒(tuī):太。

②投至的:等到了,及至。

本篇是〔一枝花·秋景怨别〕套数的尾曲,明清人笔记多将它摘出作为尾曲的模范称扬备至。如姚华《菉猗室曲话》即评道:“音节激楚,文情酸辛,如此协律惬心,虽苏(武)李(陵)之作犹不能写此。安得薄曲为小道哉!”在“音节”、“文情”上,本篇确实是不让古人的。

本曲的中心内容是“秋声”。起首二句语序颠倒,当是“无奈秋声忒狠毒,惊回好梦添凄楚”,诗人将秋声的灾难性后果提前置出,起到了触目惊心的先声效果,通过强烈的感情,引起了读者对“忒狠毒”详情的关注。接下去几句作者把“秋声”的表现一一展现出来:风声、雨声、角声、鼓声。而作者又用“优”“怒”“哀”“助”,等字,对这几个“声”进行种种修饰,把它们的特征形象地表现出来。从第七句到第十句,作者用了四个并列的三字题句,听数愁“苦与前面的风、雨、急、鼓一对应、象征着秋声的提杂交作。

本曲使用排比,以及叠用“声”字造成声声入耳的直观效果,这些表现手法则是曲体所专有的。

(4)倒叙
    倒叙与顺叙相对,就是将正常的叙述方式颠倒,把结果前置、原因后置。

1:〔中吕·朝天子〕闺中

元·张可久

与谁,画眉,猜破风流谜。铜驼巷里玉骢嘶,夜半归来醉。小意收拾,怪胆禁持,不识羞谁似你。自知,理亏,灯下和衣睡。

中国古人对妻子有三纲五常的要求,以举案齐眉为理想的夫妻关系。在夫妇的感情方面也只能含蓄,如汉代的张敞因为喜欢为妻子画眉而得不到朝廷重用。而本曲以夫妻关系为题材,在文人作品中确实别具一格。

首先描写妻子的心理,久候至半夜而优喜参半的妻子,对丈夫行踪的猜测占据了整个脑海,因此丈夫一回家迎面句“与谁画眉? ”脱口而出, 此句话必伴随一种猜破丈夫风流事的狡黠之态,语中带怨恨的轻斥之态描绘得绘声绘色。而由其词之雅也可想见其人之纯雅。接下来才描写事由。以“铜锣巷”点明事件发生的地点。俗语有“铜锣陌上集少年”之说,取汉代典故,“铜锣巷”一般指富家公子居住的街道。若将“铜驼巷里玉骢嘶,夜半归来醉。”放在开篇,是完全合乎清理的,此处就是运用了倒叙手法。此曲读来五味俱全,可见其艺术手段之高明。
    2:〔南吕·四块玉〕闲适

元·关汉卿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

注释:

南亩耕:典出《诗经·豳风·七月》:“同我妇子,馈彼南亩,田唆至喜。

东山卧:用东晋谢安的典故。谢安曾隐居在东山(今浙江上虞县西南),后入朝为相。后来人们常用“东山高卧”形容那些高洁之士的隐居生活。

此曲子倾诉自己为何愿意过闲适的隐居生活的苦衷,作者经历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看到了贤愚颠倒的混沌现实,没有什么可争的了。曲末一声“争什么”突出了与世无争的思想。

“南亩耕,东山卧”即是作者归隐后的田园生活。作这产生归隐山林的原因并非他不关怀世事。恰恰相反,他也曾像陶渊明、谢安等人一样有过治国平天下以济苍生的宏伟抱负,但在亲身经历纷繁的世态人情,看透了世态炎凉的社会世相之后,诗人终于若有所悟。恍然回首,“闲将往事思量过”,明白了“世态”为何物,人情又为何物。虽然此处他没有明言,但这首小令之后却让读者心中泛起深沉凝重的波澜。

这首小令运用了倒叙手法,我们把可以小令顺序颠倒一下“争甚么?愚的是我,贤的是他,闲将往事思量过。世态人情经历多,东山卧,南亩耕”作者回首往事,反复思量的结果是,归去吧!东山卧,南亩耕。看似作者有消极的情绪,实际上也是作者傲岸不群,超凡脱俗的形象的一种流露。

总结:诗词曲中使用倒装,适当颠倒语序,可能将普通句子化平淡为神奇,避免呆板。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能倒装。用好了,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用不好,可能适得其反,画蛇添足。

(五)设问

1. 什么是设问?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通过一问一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并引起听者的深思。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出下文,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不论是明知故问,还是自问自答,目的是引起注意,启发人进行思考的一种修辞方式。

 如:〔南中吕·石榴花〕·《冤家债主传奇》

朔风凛凛(旅馆)有谁亲,(不如)暂回乡故守清贫。问天何故困儒人,(衣单食缺有口耻难陈。(想)先贤也曾受苦辛,料儒冠(岂)误咱英俊。男儿汉,气冲霄,志淩云,只知忧道不忧贫。

如:“座中泣下谁最多?江中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2.设问常见用法

①可以用设问做文章的标题,这样做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②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双调·折桂令〕寄远

元·乔吉

怎生来宽掩了裙儿?为玉削肌肤,香褪腰肢。饭不沾匙,昨如翻饼,气若游丝。得受用遮莫害死,果诚实有甚推辞?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

这是一首表现相思的曲子,以一个设问开头,引出宽掩了裙儿”的缘由,为相思的魂不守舍,中间一个设问“果诚实有甚推辞”,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为曲中人自陈心迹,直白传神,最后三句是曲中人的内心独白。

又如〔南正宫·风淘沙〕唐伯亨摘调小令
闲倚雕栏日渐西,看鸳鸯戏涟漪,不觉夜凉生衣袂。见萍间月破水,金波影转,翠荷丛里。脸笼霞,逞妖娆,并头莲蒂。芳心可惜不解语,为谁恁凝伫?

曲尾设问,不作回答。作者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而作者也能猜个八九,与作者产生共鸣。

③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

如:〔双调·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

元·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蟾宫曲:又名折桂令,此调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风一枝》。此调为元人小令曲名。

此曲吊古咏史,缅怀和赞颂了三国时期三位杰出人物曹操、周瑜、诸葛亮的丰功伟业。借用“赤壁东风”和“八阵图”等典故,言简意丰地塑造了他们的英雄形象,并对三国鼎立的形势进行了鸟瞰与概括。全曲写得沉郁奔放,与所吟人物的胸襟抱负暗相契合。全曲凝练紧凑,气势豪放,笔力不凡。

此曲开篇即用设问领起下文,直白自然质朴,豪气满怀,接下来具体铺陈,列举三位英雄人物,层层推论,分别评点,在递进的基础上得出最后的结论,是作者的回答。

纵观全篇,作者以大开大合之笔,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了他们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表达了自已追慕古贤、大展经纶之宏愿。感情基调是雄健的、高昂的,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遗风。而无苏词的“人生如梦”和辛词的“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的感叹,因而更能激发读者振奋向上的情感。作者是欲借此慕古贤而暗寓自已壮志难酬之隐,也不完全排除,唯曲辞未露端倪。

3.设问的形式

(1)自问自答(设问)

这是设问的主要形式。它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①一问一答

即提出一个设问句,紧跟着写一个答句。此种设问,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和吸引读者。

1:〔中吕·最高歌兼喜春来〕

诗磨的剔透玲珑,酒灌的痴呆懵懂。高车大纛成何用,一部笙歌断送。金波潋滟浮银瓮,翠袖殷勤捧玉钟。对一缕绿杨烟,看一弯梨花月,卧一枕海棠风。似这般闲受用,再谁想、丞相府帝王宫?

“高车大纛成何用,一部笙歌断送。”这两句乃自嘲之语,自问自答中对往昔混迹官场、虚荣煊赫的生活进行了否定。

2:〔中吕·朱履曲〕(二)

元·张养浩

那的是为官荣贵,止不过多吃些筵席,更不呵安插些旧相知。家庭中添些盖作,囊箧里儹些东西,教好人每看做甚的?

这是一首讥讽之作,曲子开篇就以一个设问那的是为官荣贵”领起全篇,然后直指(回答)“荣贵”的实质内容,无非就是多吃宴席,安插一些旧相知,改善居住条件,让钱袋胀一些。对于这些人追逐荣华富贵,作者是非常藐视的,也映现了作者对官场风气的忧虑。

3:〔中吕·普天乐〕秋怀

元·张可久

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张可久是一个始终沉抑下僚、不能施展抱负的失意者,这首《普天乐·秋怀》就是他自觉岁月销磨而功名难遂的悲叹。

本篇以设问开头,将一切归于命运。此处既表达出作者的无奈,又有宿命论的消极意义。这篇作品讲究格律、辞藻,用典较多,文词工巧婉约,颇能体现“小山乐府”的特色。

②几问一答

即先集中提出一连串设问句。然后,集中加以回答。此种设问,能增强论辩力量,引人深思。

如:〔中吕·喜春来〕未遂

元·曾瑞

功名希望何时就,书剑飘零甚日休,算来著甚可消愁。除是酒,醉倚仲宣楼。

此曲开篇作者就用三个问句抒发愤慨:他看不到成就功名的希望,空怀一身本领,郁愤迷茫,只能浪迹天涯,最后回答,在酒中寻求安慰,将自己无奈、痛苦形象化。这让读者很难不为他感到同情。

此曲就是集中提出一连串设问句,然后集中加以回答,增强了作者愤慨的力度。

③连续问答

即连续地使用一问一答式。此种设问,能造成一种步步紧逼、势不可挡之气势,具有强大的论辩力量。

如:〔越调·小桃红〕杂咏(二)

元·盍西村

淡黄杨柳月中疏,今古横塘路。为问萧郎在何处,近来书,一帆又下潇湘去。试问别后,软绡红泪,多似露荷珠。

译文:

淡黄的杨柳树在月光下显得稀稀疏疏,站立在古今闻名的横塘路上。 想问问情郎身处何近日来信说他挂上帆一下子又到潇湘之地去了。有谁能知,泪水沾在软软的红绢上,就像荷的露珠一样多。

此曲首句“淡黄杨柳月中疏”为全曲奠定了凄清寂寥的基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曲人忧郁的心情。“ 为问萧郎在何处”,作者用一个设问巧妙地向读者传递出曲中人的茫然无措。好容易等到心上人的书信,却被告知那人越行越远,曲中人的失落可想而知。曲末三句,又生一问,自怜之中亦有几分埋怨,怜的是自己如此伤心难过,留下许多泪水,怨的是情人不归,这份伤心无处诉说,无人宽慰。

2:〔中吕·朝天子〕道院中碧桃
元·张可久 

翠蛾恨谁?青鸾信迟,题诗记清明日。泪弹红雨笑邻姬,同立苍苔地。萼绿仙人,玄都观里,怪刘郎不记得。今春又归,花能几回?且自吹笙醉。

(2)问而不答(反问)

问而不答实际就是反问。反问出自瞿秋白《乱弹·吉诃德的时代》:“你或者要说:这几万万人差不多都不读书。那么,我反问你一句:你看没看见小茶馆里有人在听书?”下面作单独交流。

(六)反问  

1.什么是反问?

反问也叫反诘、诘问、激问。从反面提问,答案就在问题中,这种运用疑问的语气来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和强烈感情的修辞手法叫做反问。运用反问,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和发人深思的作用。

简单的说,反问就是一种无疑而问,反问虽然有一个问字,表达的却是肯定的意思,但是是反问的修辞,这种修辞可以达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2. 反问的种类

反问的种类:可以依据后面有没有回答分为两种形式。问而无答和用否定句表肯定。

(1)问而无答的反问

这是反问的主要形式,它又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
    ①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

如:〔黄钟·人月圆〕中秋书事

元·张可久

西风吹得闲云去,飞出烂银盘。桐阴淡淡,荷香冉冉,桂影团团。鸿都人远,霓裳露冷,鹤羽天宽。文生何处,琼台夜永,谁驾青鸾?

尾三句“文生何处,琼台夜永,谁驾青鸾?”,只问不答,这一结尾隐隐流露出作者的寂寞与惆怅之感。
    ②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内容

如:〔越调·平湖乐〕

元·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末尾一句,问而不答,点明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2)问而有答的反问
    :〔中吕·最高歌兼喜春来〕

诗磨的剔透玲珑,酒灌的痴呆懵懂。高车大纛成何用,一部笙歌断送。金波潋滟浮银瓮,翠袖殷勤捧玉钟。对一缕绿杨烟,看一弯梨花月,卧一枕海棠风。似这般闲受用,再谁想、丞相府帝王宫?

作者历经宦海浮沉,见惯官场上的尔虞我诈、谄媚浮夸,也享受过那所谓的荣华富贵,但最终看透浮华,以田园生活为乐。此曲一开始是对诗酒快意生活的描写, 玲珑剔透诗,似醉如痴酒,有这二者相伴,谁还去坐那张着大旗耀武扬威的车子呢?人生数十载,最后不过都是被曲殡葬之歌送往西方极乐去罢了。

这是作者的人生感悟,通过对宦途生活和归隐生活的对比,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的人生观。有美酒、美女和美景相伴,这般散淡闲适的生活,那些惹人烦恼的仕途功名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谁还会去想念那王宫府宅?作者最后以一句反问结尾,再次强调了其立场,颇为荡气回肠。作者在归隐生活里有感而发,否定了宦途生活的意义,肯定了寄情山水、诗酒为伴的生活价值,于铺陈感慨间,表现恬适心境。全曲文辞清丽流畅,情感旷达而酒脱,给人以清风拂面之感。

整首散曲描写田园生活的美景,独特之处在于张养浩将眼前所见之景描写得本色自然,流畅婉转,丝毫不见扭捏生硬之气,绝非那些故作清高、以隐居田园作为终南捷径的假君子、假隐士可以比拟。

3.反问的作用:

①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②反问的特点:

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 这是 

反问句常伴有:“怎能、难道、怎么、岂能……”反问词和“吗”。反问句结尾是正常情况下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叹号。

4.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答在问外,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句也可以用集中反问或连续反问,表达激动的感情,以增强文章感染力。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相近或相关的一种修辞方式。可以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方式。这种修辞手法咱们在基础班、研修班从对仗形式都作了讲解,这里又从正、反对,流水对给予交流。下面我只摘取曲中对偶的句子进行交流。
    1、正对:

指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如:

例1:〔南仙吕·桂枝香〕春情

明·唐寅
东风寒峭,春光来到。殷勤点检梅梢,早见南枝白了。倩偷香浪蝶,倩偷香浪蝶。(应是)未曾知晓,(却在)何方闲闹。好良宵,(罗浮)夜半啼青鸟,(错梦)梨花燕语娇。
    其中“东风寒峭,春光来到”两句是意思相近的对偶形式。

2:〔南仙吕·一封书〕散曲小令

·金銮
清溪畔小园,任荒芜,种几年。黄庭畔小笺,任生疏,写半篇。分来红药春前好,摘去青葵雨后鲜。又不颠,又不仙,拾得榆钱当酒钱。
    其中前两个句段清溪畔小园,任荒芜,种几年。黄庭畔小笺,任生疏,写半篇。”与“分来红药春前好,摘去青葵雨后鲜”为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

3:〔南仙吕·皂罗袍〕咏邻杏

清·沈自晋

数点梅和雪谢,等桃腮未吐,柳眼还遮。客馆孤岑正兴嗟,隔墙早把红妆借。晴光催媚,寒些暖些;雨丝添艳,脂些粉些。(闹得)枝头春意堪描写。   

其中晴光催媚,寒些暖些;雨丝添艳,脂些粉些。”这是一组隔句正对。

例4:〔南仙吕·傍妆台〕

·汤显祖

老:女大急须婚,不拘门户则待有良姻。龙类中能煮海,蝶梦里好移魂。贴:(知他)同谁虰作夫妻分,了你蛘亲父母恩。俺抛眉晕,忍笑痕,可甚么人烟聚里看不出有情人。

其中“龙类中能煮海,蝶梦里好移魂”具有递进,互补的对偶形式。
5:〔南正宫·锦缠道〕述怀(摘套)

·王季烈

老江湖,记前身(是)烟波钓徒。短发不禁梳,兴来时,仰天一曲呜呜。(我只羡)东陵侯园瓜自锄,(又只爱)彭泽宰篱菊芬敷。牛马任人呼,恨的是中原豺虎。桃源欲问途,寻不着武陵渔父。何日得趁秋风归去饱蒓鲈?

其中“(我只羡)东陵侯园瓜自锄,(又只爱)彭泽宰篱菊芬敷。”上下两句,衬字与正文是意思相似、相近的正对形式。

6: 〔南商调·山坡羊〕 ·散曲

学取刘伶不戒,传示三闾休怪。沿村沽酒寻常债,梅正开。(望)青旗篱外来,古来饮者名犹在。贤圣寥寥安在哉。形骸,随身锸可埋;狂乖,怀沙赋可哀。

其中学取刘伶不戒,传示三闾休怪。”与“形骸,随身锸可埋;狂乖,怀沙赋可哀。” 为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

 7:〔南中吕·番马舞秋风〕闺情

·无名氏

〔驻马听〕坐想行思,独守孤帏憔悴死。消磨容貌,减尽腰肢,瘦损香肌。无情无绪气如丝,多才去后何时至?

〔一江风〕欲把花笺写别离,书不尽心间事。

其中消磨容貌,减尽腰肢,瘦损香肌。”三句既是鼎足相对,又是相互层递的正对。

2、 反对:

指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如:

    1:〔南仙吕·醉扶归〕·《琵琶记》(格一)

(我)有缘结发曾相共,(难道是)无缘对面不相逢。(我)凤枕鸾衾也和他同。(倒凭)兔毫茧纸将他动,(毕竟)一齐分付与东风,把往事(也)如春梦。

其中“(我)有缘结发曾相共,(难道是)无缘对面不相逢。”,此处“有缘”与“无缘”,去掉衬字就是反对。

2:〔南羽调·胜如花〕《新荆钗记》摘调小令
    ·柯丹丘
辞亲去,别泪零,岂料登山蓦岭。只因他寄简传书,反教人离乡背井,未知道何日欢庆。愁只愁一程两程,况不闻长亭短亭。暮止朝行,趱长途曲径,休辞惮跋涉奔竞。愿身安早到神京,愿身安早到神京。
    其中“只因他寄简传书,反教人离乡背井”此处“只因他”与“反教人”意思相反的反对。

3:〔南中吕·霓裳戏舞千秋岁〕《南词新谱》曲例

·沈自晋

〔舞霓裳〕不醉如何脚蹉跎,打旋磨,欲去还思屡经过。转来么,行行遇水翻逢火,哭声儿忽地变讴歌。

〔大影戏〕哪知为我,可意人似带还拖。

〔千秋岁〕佳期近私相贺,佳期远谁能捉?捉定随风舵,奈佳期近远,占断愁何。

其中佳期近私相贺,佳期远谁能捉?”一近一远,形成相反的意思相对。

4:〔画眉昼锦〕旅情

·沈非病

〔画眉序〕风雨满邮亭,水国苍茫驾孤艇。见云山飘渺,野树凄清。听不了万里秋声,看不尽一天烟景。 〔昼锦堂〕成孤另,独倚蓬窗,有谁相并!

其中听不了万里秋声,看不尽一天烟景”意思相反的对句。

例5:〔南越调·忆莺儿〕无题

·无名氏
〔忆多娇〕风一穹,云四合。迷失青山绿树多,唯有寒鸦栖古木。

〔黄莺儿〕漫铺棘驼,瑶堆凤羽,琉璃殿上银装裹。欲见宫娥,去金亭馆驿,天意肯从么?

其中“迷失青山绿树多,唯有寒鸦栖古木。为意思相反的对句。

例6:〔南南吕·针线箱〕夜思

·尤侗

大都是病魔愁祟,又添得风头雨尾。寸心儿薄似西窗纸,却被芭蕉敲碎。回身掩泪挑灯立,对影离魂望月飞。如何睡?枕头儿山重,横压愁低。

其中“回身掩泪挑灯立,对影离魂望月飞。”一个回身,一个对影就形成意思相反的对偶形式。

3、 串对(流水对):

指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1:〔南中吕·霓裳戏舞千秋岁〕寿卢冀野母五十

近代·吴梅

〔舞霓裳〕生小婵嫣出大家,锦年涯,桃李王姬正秾华。最劳乏,耐心肠诸弟扶持大,更绣绷儿培养出牡丹芽。

〔大影戏〕晚年居寡,又张罗柴米盐茶。

〔千秋岁〕为儿女完婚嫁,耽辛苦无冬夏。甫能够老境甘回蔗,今日看裙裾曳玉,一醉流霞。

其中“为儿女完婚嫁,耽辛苦无冬夏。”上下两句的意思具有承接、递进的对偶形式。

例2:〔南南吕·针线箱〕暮春晓起观雨   

·沈蕙端

恰才问海棠开未,又忽报蔷薇淡矣。却教人蓦地惊心碎,时序未经春季。飘零花事随流逝,寂寞莺期羞浪啼。兰闺里,启纱窗愁对,烟景凄其。

其中“恰才问海棠开未,又忽报蔷薇淡矣”上下两句的意思具有承接、递进的流水对偶形式。

3:〔南越调·黑麻令〕送别

·杨恩寿

猛吹起胡笳塞笳,恰正好风斜雨斜,最凄清霜葭露葭。送行人南浦依依,莽前程烟遮雾遮。望不见人家酒家,尽相对长嗟短嗟。只够着半日勾留,才悟透尘海团沙。

此曲起首三句鼎足相对,具有承接、递进的效果。中间四句可看成流水相对,尾两句只够着半日勾留,才悟透尘海团沙。”具有流水的对偶形式。

例4:〔南南吕·针线箱〕暮春晓起观雨   

·沈蕙端

恰才问海棠开未,又忽报蔷薇淡矣。却教人蓦地惊心碎,时序未经春季。飘零花事随流逝,寂寞莺期羞浪啼。兰闺里,启纱窗愁对,烟景凄其。

其中恰才问海棠开未,又忽报蔷薇淡矣。”具有承接、递进、因果、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5:〔南南吕·针线箱〕夜思

·尤侗

大都是病魔愁祟,又添得风头雨尾。寸心儿薄似西窗纸,却被芭蕉敲碎。回身掩泪挑灯立,对影离魂望月飞。如何睡?枕头儿山重,横压愁低。

    其中首两句大都是病魔愁祟,又添得风头雨尾。”具有递进关系的正对,也具有因果条件的流水形式。

6:〔南南吕·太师引〕即席赠歌者

·王季烈

倚修篁翠袖凉生爽,似幽谷孤兰自芳。记当日琼葩初放,护雕栏占尽春光。却缘何秋风江上,憔悴了芙蓉模样?感得那青衫泪汪,叹名士美人一例有沧桑!                                                                     

其中却缘何秋风江上,憔悴了芙蓉模样”具有承接、因果关系的对偶形式。

 7:〔南羽调·胜如花〕《新荆钗记》摘调小令
·柯丹丘

辞亲去,别泪零,岂料登山蓦岭。只因他寄简传书,反教人离乡背井,未知道何日欢庆。愁只愁一程两程,况不闻长亭短亭。暮止朝行,趱长途曲径,休辞惮跋涉奔竞。愿身安早到神京,愿身安早到神京。

其中愁只愁一程两程,况不闻长亭短亭。”两句为3/4结构,前三字具有流水的形式,后四字为正对。
    总结:对偶的整齐匀称,高度概括,在元曲中历来深受曲家喜爱,因为它的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感,是被广泛的应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层递

1.什么是层递?

层递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格之一;层递又叫渐层,递进。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短语、句子、段落表达在数量、程度、范围等轻重、高低、大小、本末、先后的比例,依序层层递增或递减的一种修辞技巧。简单的讲: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来表达层层递进的意思。

如:〔越调·凭阑人〕金陵道中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此曲以三个主要自然意象作线,瘦马引出的意象有诗、天涯,倦鸟引出的意象有愁、村,柳花引出的意象有人、鬓华。短短四句,层层递进,仿佛是作者浪迹天涯的截影。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实现意象自然舒展、材料形散实聚、结构简明有序的艺术效果。

又如:〔双调·折桂令〕玉泉垂虹

跨寒流低吸长川。截断生绢,界破苍烟。噀壁琼珠,悬空素练,泻月金笺。惊翠嶂分开玉田,似银河飞下瑶天。振鹭腾猿,来往游人,气宇凌仙。

此曲形神皆备,正面描写,侧笔加以烘托。静与动,上与下,近与远这些对立条件下的形象态势,不但得到了全面的展示,还收到了互相映衬的效果,显示了作者状物写景的高超功力。
     2.层递的作用:

层递可使读者层层跟随,因而引人入胜。叙事可以使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层层揭示、具体清析,条理清楚;说理可以使道理论点步步加深、鞭辟入里,说服力强;抒情可使思绪情感渐渐变浓,淋漓尽致,加强感染效果。

层递修辞的最主要作用,是一种顺着文句所形成的层次感,让主题概念层层逼出,让事理说服力得以深化,语言之感染力得以深切,也可藉由上下语义脉络的连贯一致、规律变化,使表述的重点内涵能安置在最妥当之处,方便读者理解记忆。

层递要求符合逻辑规则、要求顺序井然,内容方面一般至少三个,而各分项之轻重应尽量等距离地按同一顺序衔接、朝同一方向去增减,不可任意颠倒、更动,以免重点混淆模糊、语序紊乱无章。另外,如果层递关系不够具体明显,应适度安插一些连接词,或大小不等的数字、程度副词等等来过度,如此才能凸显其比较、推论之目的及意义。

运用层递还要嫠lí 清其与排比修辞的不同,能更清楚的让读者明白。

如:〔仙吕·后庭花〕秋思

元·吕止庵

西风黄叶疏,一年音信无。要见除非梦,梦回总是虚。犹兀自,暂时节相聚,新近来和梦无。

此曲转折三次,梦回总是虚”第一次转折,“犹兀自,暂时节相聚,”第二次转折,“新近来和梦无。”第三次转折,曲中人的悲伤也随着这三层的转折而递进。作者的情感渐渐变浓,淋漓尽致,增加了全曲的感染效果。

3.层递特征

层递分为递增(升)和递减(降)两类:

(1)递增(升)式:层递的顺序,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浅到深,由低到高,层层递增,层层递进。

如:〔双调·蟾宫曲〕层楼有感

元·查德卿

倚西风百尺层楼,一道秦淮①,九点齐州②。塞雁南来,夕阳西下,江水东流。愁极处消除是酒,酒醒时依旧多愁。山岳糟丘③,湖海杯瓯。醉了方休,醒后从头。

此曲起句在言明登高处所,点出时令之后,即用两组对仗共五句的篇幅写景。“一道秦淮”是近景,“九点齐州”是远景,作者的眼光由近及远,表现出诗人茫远的心绪。而“山岳糟丘,湖海杯瓯”,它既以外物形象在空间大小上的对比变换回应了“百尺层楼”的高迥,又以夸诞豪放的造诣渲染了纵酒表象下的“愁极”实质。全曲前半写“层楼”登眺,后半写“有感”,章法井然,而状景高旷,抒慨激励,体现了散曲豪放一派的风格特色。

又如:〔双调·蟾宫曲〕题金山寺

·赵天锡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辉,楼台相映,天与安排。诗句就云山动色,酒杯倾天地忘怀。醉眼睁开,遥望蓬莱。一半儿烟遮,一半儿云埋。

此曲从长江的广阔浩瀚写起,描写了山岩,然后又写到寺院的楼台高阁。这样由此及彼,由低到高,呈层层波及、步步高升之感。

(2)递减(降)式:层递的顺序,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重到轻,由深到浅,由高到低,层层递减,逐级递送。

如:〔中吕·山坡羊〕道情

元·宋方壶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此曲以工整的四言对偶句开端,节奏平稳轻快。“青山”“白云”两个意象,色彩柔和,形象鲜明。这是从大背景起笔,第三句紧承前一、二句而来,补足其乐于隐居山林之意,酣畅饱满。“紫罗袍”与“黄金带”指做大官,“谁家兴废谁成败”,就由他去吧。进一步表现了安贫乐道的志趣,尾句段“贫,气不改;达,志不改。“笔墨落到身,斩钉截铁,器宇轩昂,戛然而止,收煞全篇,掷地有声。全篇由大到小,加之儒家经典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加以高度概括,将思想的高度和情感的强度有力地向前推进一层,表现了作者崇高的气节。

又如:〔中吕·山坡羊〕江山如画

元·陈草庵

江山如画,茅檐低厦,妇蚕缫、婢织红、奴耕稼。务桑麻,捕鱼虾。渔樵见了无别话,三国鼎分牛继马。兴,休羡他。亡,休羡他。

此曲的脉络十分明晰。从“江山如画”的大环境叙出住所,再细写日常劳作,丰衣足食。是一篇从远到近,由大到小“闲适”题材的散曲。独具一格的是结尾。“三国鼎分牛继马”是豪辣老到的俊语。在一连串不动声色的平静叙述中,忽来此奇兀一句,顿生倔强之文气,既展现了主人的避世身份,也使隐藏在隐居生活背后的感慨牢骚之情跃然跳出。

 总结:

①层递在结构上不强调相同或相似,往往不用相同的词语;排比的结构往往相同或相似,常用相同的词语。

②层递在内容上是递升或递降的,事物之间是步步推进的逻辑关系;排比的内容是并列的,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或几个相关的问题。

今天的学习内容就以上这些,请继续完成第十八课作业,现在下课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归纳
元曲欣赏常识
元曲格律入门简述
【第三讲】元曲的曲调
谈元代的元曲唱腔亡于明初
【诗词微塾】元曲基础知识(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