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者》的读者还有多少


《读者》是青春

昨天发了篇推文,整理了一下1981年的那些往事。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起《读者》的近况和发展,我知道这些年纸媒生存不易,不过那篇文章中说到《读者》工作人员发工资都比较难了,于是唏嘘一番,感叹世事变幻太快。
世事变幻太快的场合太多了。在兰州新区的时候,和麦兜跑去穆兰经城吃牛肉面,经过体育公园看到一个长途汽车客运站,空荡荡的感觉,突然发现自己是有多久没有坐过长途大巴了。和姐姐聊起汽车客运,她说县城里那些跑车的现在靠跑客车是很难维计了。如今道路好走,交通途径变多,小汽车早已走下高高的神坛,普及度感觉和以前的自行车一样了,当然不是自行车还身处“三大件”那个年代。想当初,跑长途大巴那些人多牛啊,富豪阶层。
话说回来,《读者》伴随了我读书时代很多岁月啊,至今还能想起那些读它的场景,甚至有的文章还记得标题。

1981年4月创刊于甘肃兰州,秉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据《读者》官网介绍:自创刊以来,《读者》杂志始终坚持弘扬真、善、美,传播优秀文化,彰显人文关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肯定和喜爱。《读者》杂志的发行量长期位居国内期刊前列,2006年4月,月发行量突破1000万,创下中国期刊发行量的新高。2011年,《读者》正式进入中国台湾地区发行。《读者》还实现了华人主流阅读市场的全覆盖,在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地也拥有大批读者。《读者》杂志的成功,也带动了整个公司的发展,2015年,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
它的高光时刻在2006年4月,一本纸质期刊,月发行量达到1000万,是何等的不容易,这是非常值得荣耀的事。想当年《读者》开始创办的时候,那时候叫《读者文摘》,很多人质疑,甘肃还能办出什么期刊杂志来?

我第一次看《读者文摘》,应该是高中时候的事情了。那时候爱看爱买的是《小小说选刊》,比《读者》便宜一些。读到《读者》立刻就被吸引住了,一般我先看笑话幽默、漫画,再就是卷首语和中间的文章。那时候课外读物少,信息来源更少,《读者》像是一阵清风,读来令人感到愉悦。
90年代的街边的报刊亭,那是我的精神家园。毫不夸张地说,那是我整个青春年代去的最多的地方,新华书店也想去,无奈囊中羞涩,只好去买便宜一些的期刊杂志。当时还有《青年文摘》、《意林》、《青年一代》、《女友》,当然,还有《知音》和《故事会》,由于零花钱有限,我买的种类不多,就是《读者》和《小小说选刊》,偶尔买买其他的。

上大学的时候,这些期刊图书馆有,但是当时在兰大读书,学习没那么刻苦,我很少去图书馆,因为抢座位的人太多了。我记得有一次去了,看杂志不方便,隔着玻璃,还得让工作人员给取出来,应该是要押借书卡的。所以,为了自由自在看,我们还是买的次数多一些。
我记得宿舍老二张路涛为了买《女友》看,馒头配着榨菜吃了两天。一本新期刊到手之后,大家巴巴地排队等着看。在大学的时候,报刊亭和磁带店是我光顾最多的地方,积攒的零花钱都花在了这里。

97年大学毕业参军,来到南京陆指图书馆工作,这下好了,有书看有杂志看,每天都要翻翻翻。起初的时候,我在流通部,每天乐颠颠地给战友们服务。入伍后要去山西黄龙王沟军训一番,回来的时候已经年底了。
这年年底,单位图书馆拉了因特网,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尽管那时候互联网信息还没那么丰富,但是还是可以用海量来形容。自此,一入网络天地宽。从那时候起,期刊杂志我就很少看了,闲书也看得少了,因为互联网太迷人了。我开始大量看计算机方面的书,web、网络、操作系统、office、数据库、安全病毒防护等等,继而热衷于考微软的认证证书,比如MSDBA、MCP、MCSE,思科的认证,比如CCNA、CCNP。

1997-2000年,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转型时期,能看到未来网络发展的人,都是有眼光的人。那几年确实发展快,造就了很多神话,尽管2000年网络泡沫的破裂给了很多怀揣梦想的人一头冷水。但是挺过这一波的人,后来都成了。
这几年,纸本书、书店发展都颇为低迷,更别说期刊杂志了。你看看街边,还有几个报刊亭?书店都纷纷倒闭。

对于这个事,我一直在迷惑:网络、电子产品真能弥补这些?有几个人在读书?全民都在刷刷刷,我看中国的未来在那里?学生们都在看书,那是在应试。大学生里真正看书的人多不多,多少人都是为了考各种级、考各种证书...然后工作,然后忙忙忙...陷入一种怪圈,没有几人能停下来想一想。
上半年我还找了几本《读者》看了看,找一找当年看它的感觉,可是那种感觉肯定是找不回来了。

《读者》成立了读者出版集团、读者传媒,探索过很多转型,也找过很多路子。读者传媒在2010年成立子公司读者数码,推出了“读者”电子书、“读者”手机和“读者”平板电脑,受限于专业和营销上的欠缺,业绩很是一般。《读者》还做了APP,也尝试网络销售,推出《明周刊》、《漫品》和《华夏理财》三种新杂志,但新杂志没有带来营收增长,反而产生了巨大亏损。后来读者还投资影视业投资,拍过《天伦》、《定远舰上的男人们》、《武媚娘传奇》,血本无归。

数字化转型是不容易的,对每个行业来说都是这样。读者传媒转型不成功是不争的事实。我关注了一下《读者》的公众号,第一感觉,这哪是《读者》啊,完全没有《读者》的风格和影子,这些文章的标题看上去就是那种震惊体、标题党类型的。我点进去看,尽管这样,每篇头条文章的阅读量都是10万+,这都得益于《读者》以前积攒的人脉。
《读者》的文章在十几二十几年前,带给我许多阅读的快乐,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读者》所刊登的内容并没有多大改观,甚至有的文章看上去很是一般,明显不符合逻辑胡编乱造的故事都可以刊登在上面。这种文章我看过好几篇,说实话,看着这种文章,我都觉得自己的智商被侮辱了。

另外一些文章现在看上去,有明显的鸡汤味,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口感了。《读者》内容的短板,这是读者变少的最主要原因吧。况且,现在阅读途径、信息来源很多,好文章也难选,容易选到那些已被广泛传播的文章。
这就像蔡明的小品一样,明明被网络大众已经玩烂的梗,她还当宝贝一样放在春晚去说一样,不被大家一顿吐槽才怪。
春晚已经被大众唾弃,人们早已不期待什么好的歌曲好的小品出现了;纸质书本期刊面临同样的困境,但愿它们能走出困境。
但是,大家都在读电子书和电子期刊吗?我看未必,很是未必。
试看一下2022年14期卷首文章《读云》,满篇废话,简直是小女人的无病呻吟。

曾几何时,兰州很自豪地向外宣传自己的文化符号:一条河一碗面一本书。最攒劲的一件事可能是这样的:吃一碗面、抽一支烟、拿一本书、过一座桥、看一条河、听一台戏,你说fufu不fufu(舒服不舒服)。
一碗面,就是牛肉面;一条河,名叫黄河;一本书,叫《读者》。最后,看一下《读者》官网做的发展线吧。希望《读者》能在新时代逆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者》杂志累计发行量突破20亿册
留给《读者》的时间不多了
写给《读者》
些许认得几个字罢了
这本上海特产的小杂志,影响了半个世界
《知音》《故事会》老杂志风光不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