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家的浩然正气

□修养论语□

在我们身边,还能够看见几个有浩然正气的人?

很少,很少。

甚至有些人连浩然正气是什么都不清楚了。

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很痛心。

所以,我们特意编辑推荐了这个学习资料。

成功修养,培养栋梁。缺乏浩然正气,谈什么栋梁之才呢。

应该说,浩然正气是栋梁之才的必须具备的修养内容。

心中有浩然正气,人生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和真正的快乐。

希望喜欢修养的和不喜欢修养的中国人都学习一下吧。

浩然正气,也就是浩然之气,就是指正大刚直的精神和气质。

浩然正气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孟子提出来的。

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上》记载: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公孙丑问:)“请问,先生擅长哪方面?”

(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

(孟子)说:“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因此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的人,昏昏沉沉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的儿子赶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经枯死了。天下不拔苗助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我善养吾浩然正气,其实就是至大至刚的昂扬正气。孟子说必须在自己的身心上有了效验,方能生起正信,也可以说才算有了证验的信息;由此再进而“充实之谓美”直到“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才算是“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成功。这种浩然正气体现着一种伟大的人格精神之美。

顶天立地大丈夫

在《孟子·滕文公》中,孟子给大丈夫下了这样的定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能实现志向就要与百姓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实行这个原则;高官厚禄不能动我心,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的行为,权威武力不能挫我志向,这才叫做大丈夫。

当文天祥面对死神,潇洒题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即将被押赴刑场,铮铮气骨不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就连一向柔婉的女词人李清照也在诗词里钦佩项羽的大丈夫气骨:“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元代王冕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正气满乾坤”;西晋杨泉言:“一身正气为人师,两袖清风能生威。”无论何时再读这些诗词,胸腔中总有一股豪迈在涌溢,气冲霄汉,令人激动不已。

大丈夫即使身心受创,仍能愤然而起,成就一番事业。

年轻时的司马迁为继承父亲遗志,计划写一部全面记述中国历史的“史书”。在他进行了长达20年的知识积累,开始写作这部历史巨著的时候,李陵事件发生了。当时朝廷专管刑法的廷尉杜周,为了迎合和讨好当朝皇帝,竟给无辜的司马迁判了“腐刑”。按照当时汉朝的法律,被判了刑的犯人是可以用钱来赎罪的,但是司马家世代为史官,根本拿不出赎金,因此他只能屈辱地受刑。

遭受如此酷刑,是人生的奇耻大辱。正直清高的司马迁本来已经没有勇气再活下去了,但是,自己用一生的精力搜罗的材料,以及成“一家之言”的理想还没有实现,难道一切都撒手不管了吗?他不甘心!

经过了无数个日夜的痛苦煎熬,他终于豁然开朗——周文王被纣王关在羑里,写出了《周易》;孔子一生困厄不得志,但他孜孜不倦地教育学生,并且写下了《春秋》;左丘明眼睛全盲,以巨大的毅力写成了《国语》;屈原遭人排挤诬陷,流放他乡,却写出了名著《离骚》;孙膑遭朋友庞涓陷害,被砍掉了两个膝盖骨,他还能忍辱负重,写出了《孙子兵法》。中国历史上的这些伟人给了司马迁莫大的鼓舞,他决心抛弃个人的悲痛与屈辱,效法这些古人,完成自己的宏愿。司马迁出狱后,汉武帝让他当了中书令。他以巨大的毅力忍受着朝廷上下投来的鄙视与嘲讽的目光,经过了十数年坚忍不拔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空前的历史巨著《史记》。

司马迁虽遭人生奇耻大辱,但他并不因此而屈服,终成“一家之言”而青史留名,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古人尝言,大丈夫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创不世之基业,立不世之奇功。这是真正的大丈夫,但其标准之高,也让当今之人望而却步。其实修大丈夫之道是从生活中开始,这是一种内在的修养,是一种气质。

黄宗羲的《宋元学案》说得好:“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真正的大丈夫能做到以“仁义”为先,是一个注重道义的人,讲究的是要有骨、有气,要挺起胸膛,正直无私,具有顶天立地的骨气。正是:玉可碎,而不可以改其坚;兰可移,而不可以减其馨。此乃真正的顶天立地大丈夫是也!

舍身取义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几千年前的孟子在生与义的博弈中,毅然作出了掷地有声的选择,这一回响至今流传。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有一首诗也和孟子舍生取义的慷慨呐喊一样,曾在革命年代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在孟子看来,义是和生命融为一体而又高于生命的。“义本来是出于主观的情理,并不是客观的事理。故义非在外而在内也。”

可是义是从哪里来的呢?孟子不是像孔子那般在三言两语中缓缓吐露。他极有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辩论气势,很多观点都是在和告子的精彩辩论中提出的,关于义的由来也是如此。

告子说:“食欲、性欲,是人的天性。仁是生自内心的,不是外因引起的;义是外因引起的,不是生自内心的。”

孟子说:“凭什么说仁是生自内心而义是外因引起的呢?”

告子说:“他(比我)年长,我便尊敬他,不是预先就有'尊敬他’的念头在我心里的;好比他(肤色)白,我便认为他白,是由于他的白显露在外的缘故,所以说(义)是外因引起的。”

孟子说:“白马的白,没有什么区别于白人的白;不知道对老马的尊敬,也没有什么区别于对长者的尊敬的吗?再说,是认为长者那里存在义呢,还是尊敬他的人那里存在义呢?”

告子说:“是我弟弟,我就爱他;是秦国人的弟弟,就不爱他,这是由我决定爱谁的,所以说(仁)是生自内心的。尊敬楚国人中的长者,也尊敬我自己的长者,这是由对方年长决定的,所以说(义)是外因引起的。”

孟子说:“爱吃秦国人烧的肉,同爱吃自己烧的肉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其他事物也有这种情况,那么爱吃肉也是由外因引起的吗?”

在这场辩论中,孟子对义阐述得很明白,其实,义本来是出于主观的情理,并不是客观的事理。故义非在外而在内也。义和仁一样,都是从心里开出的花朵,它们共同指引着人顺着善的方向前进,最后回归到的也是心安而已,不可能从外面去找寻平衡。

生命自然宝贵,在平滑的人生轨迹中谁也不愿在突然间中断,但是在非此即彼的较量中,总会有些东西让我们甘愿为之舍弃生命,义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没有了义,生命将是苍白而空洞的。若能够尽全力去维护,那么正如孟子所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三尺心田平静了,纵然是死也能悲壮如残阳。

秦朝末年,韩信发兵袭齐。齐军败退,齐将田横悲愤交加,为图复国之计,自立为王,率部属500人隐入海岛(即今田横岛)。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称帝,派使者来岛招降:“田横来,大者王,小者封侯,不来则举兵加诛。”田横出于“国家危亡,利民至上”的思想,为保全500名部属性命,毅然带着两名随从前往洛阳朝见刘邦。但行至洛阳30里外的尸乡时(今河南偃师),田横获悉刘邦召见的目的旨在“斩头一观”,愤然对随从说:“当初我和刘邦都想干一番大事业,而如今一个贵为天子,一个却要做他的臣子,我忍辱负重只不过是想保全我500人的性命,刘邦见我,无非是想看我面貌,此地离洛阳30里,若拿着我的人头快马飞驰去见刘邦,面貌还不会变。”

言外之意是:我死,刘邦会认为岛上群龙无首,500人的性命也就保住了。于是慨然横刀自刎。田横自杀后,刘邦看到田横能为500人自杀,感动落泪说:“竟有此事,一介平民,兄弟三人前仆后继为齐王,这能说不是贤德仁义之人吗?”遂以王礼葬田横于河南偃师,并封田横的两名随从为都尉。两名随从不为官位所动,埋葬田横后,随即在其墓旁挖坑自尽。留岛的500名兵士听说田横自杀后,深感“士为知己者死”,遂集体挥刀自刎。

田横是为了保全他人,而500名义士是为了报答知遇之恩,才都作出了相同的选择。但是他们的壮举从根本上来说不也是出于自己心的召唤吗?如果为了生命舍弃义,在日后的生活中难以获得心灵上的平静,这样的“生”价值何在?

在儒家哲学思想中,“浩然正气”作为一种道德境界追求,特别需要“养义”。所谓“养义”,就是要养正义之气,养大义凛然之气。儒家仁义并举,非常重视“义”的情怀和担当,甚至把“义”看作立身处世、为官为政的核心精神支柱。“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以公义胜私欲。”(《荀子》)这些都是强调“义气”的重要性。此后,董仲舒特别突出了自我内心中“养义”的重要性,他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故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春秋繁露》)明确提出了“养义”的观念,在董仲舒看来,儒家追求的“义”的人格担当和道德精神非常必要,甚至把这种精神看作是儒家人格特征中“真精神”的体现。

从儒家的“义”的观念中,我们可以明白,立身做事,选择义并不是对生的否认和贬低,恰恰相反,这样的人更珍视生命、对生命的要求更高,因为他们不容许自己蝇营狗苟,得过且过。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与其碌碌无为不如刹那间的芳华绚烂,舍生取义,就是为了保全完整的生命。能在区区一亩心田上,立一个不落的“义”字,是为了给我们的生命画上一个亮丽的句号,如此方不辜负自己的心。

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

孟子继承孔子的传统精神以及中国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和孔子的文化思想一样,也成为由古到今,甚至将来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孟子的横空出世,为温良恭俭让的儒家思想注入一股阳刚之气,儒家思想从此刚柔相济,进退自如,上可以辅君王,下可以安黎民,进可以兼济天下,退可以独善其身,既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烈,又有“闲花落地听无声”的静谧。

谦谦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特征,而孟子则为后世人展现了铮铮汉子这一阳刚的形象。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以玉喻君子,取其圆润,不尖锐。佛家有一个词,圆融,是跟这种成熟的圆润颇为相似的境界。是以佛家讲求戒嗔、戒痴、戒贪,无欲无求,尔后能不动声色、不滞于心。谦谦君子的圆润亦同此理。修成佛、修成仙是尘世之人遥不可及的梦想,但磨去棱角、收敛光华、修成谦谦君子却并非太难的事情。容人之量是修成谦谦君子的前提,斤斤计较、小肚鸡肠修不成君子,开阔的心胸、通透的眼光,才是君子的气量。

而铮铮汉子就像一树寒梅,挺立风雪中,傲然绽放。他们敢于仗义执言,绝不妥协。他们不苟且,不油滑,不世故,不屈不挠;他们有志气,有勇气,有骨气,有胆有识。他们立世一尘不染,对人一片冰心,一箪食,一瓢饮,却敢于担荷一切苦难。正如古诗所云: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谦谦君子与铮铮汉子,作为两种人格特征,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无论做到哪一点,都可以让人心生敬佩。

处当今之世,生活瞬息万变,人事纷繁复杂,若想成就普通人的平安与幸福,只修谦谦君子之人格,或者钟爱一身铮铮铁骨,最终很难如意。所以为人还需讲究方圆之道,修铮铮汉子的一身正气,心中方方正正,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取谦谦君子的圆融为人,左右逢源,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地自在穿行。

人生若达此境界,无论朗朗乾坤,抑或滔滔浊世,于我又有何妨!

一腔浩然正气

养气修心功夫能够修到纯粹精湛的,非孟子莫属。儒家思想中关于人的修养有“内圣外王”之说,孟子就此修养之道,指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孟子首先说明养气修心之道,虽爱好其事,但一曝十寒,不能专一修养,只能算是知道有此一善而已;必须在自己的身心上有了效验,方能生起正信,也可以说才算有了证验的信息;由此再进而“充实之谓美”直到“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才算是“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成功。

何为浩然正气?其实就是至大至刚的昂扬正气,是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君子挺立于天地之间无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气,这三气构成了浩然之气。这种浩然正气体现着一种伟大的人格精神之美。

古今之成大事者都有大气象,什么叫大气象呢?就是“笑览风云动,睥睨大国轻”,就是有“俯仰天地之气概”,就是“力拔山兮气盖世”。

秦末的项羽为楚国下相人。年轻时与刘邦上山伐木,二人看见秦始皇头顶华盖,队伍浩浩荡荡,男女随从无数。刘邦长叹:“大丈夫当如是。”而项羽则顿生豪气:“吾当取而代之!”由此可见项羽霸气。项羽一生多征战,先是破釜沉舟,击破巨鹿三秦(章邯、董翳、司马欣)。后又刺杀怀王,逼走刘邦,自立为“西楚霸王”。然后大封诸侯。楚霸王四年,刘邦与霸王项羽以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归汉议和。同年,项羽返彭城时遭齐王韩信追杀至垓下,韩信以“四面楚歌”之计包围楚兵。项羽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毕自刎于乌江边。

“浩然之气”体现的是一种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是一种人生价值的道德彰显。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在抗元失败后,身陷囹圄,受尽折磨,在狱中作《正气歌》,荡气回肠,名垂青史。“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是基于这样的“浩然正气”,才支撑他与敌人不懈斗争,顽强抵抗。近代维新人士谭嗣同,宁死不屈,从容面对死亡,慷慨就义。“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临刑之前抒发的绝唱,他被杀害时年仅三十三岁,但他对于死亡的不屈选择与道德担当却长留人间,永不泯灭。

苏东坡认为“浩然之气”乃是天理之常。他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言:“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养成浩然之气,并非立等可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既要“寡欲”,更要“尚志”,特别需要一种意志和信念,正如郑板桥在《题画竹石》中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信念,才能达到“浩然之气”的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6  先秦儒家哲学《孟子》解读:浩然正气
15句儒家经典书籍《孟子》中的经典句子,句句戳心,发人深思
人的浩然正气是从哪里来的?
儒家的修行法门:浩然之气
君子之学2: 君子不器与浩然正气
.如何养气(“浩然之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