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临床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论著及其他 | 39康复网 | 医源世界
来源:环球中医药 作者:王成祥 刘言 杜怀棠 2013-12-9

摘要: 中医院校培养的研究生是未来临床高级中医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自1998年中国将中医研究生培养由医学学位转为临床医学学位、医学科学学位,明确了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为临床、科研服务。为此,中医临床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学位研究生首要培养目标之一,而研究生的定位不尽如此,研究生是同时具有创新思维、科研公关能力的高素......

  •  

   中医院校培养的研究生是未来临床高级中医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自1998年中国将中医研究生培养由“医学学位”转为“临床医学学位”、“医学科学学位”,明确了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为临床、科研服务。为此,中医临床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学位研究生首要培养目标之一,而“研究生”的定位不尽如此,研究生是同时具有创新思维、科研公关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的能力。
    目前中医院校培养的部分研究生能力与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有的研究生毕业后不能对常见疾病采用中医方法进行处理,甚者连正规中医处方都不能开出,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针对这些现象,人们不禁思考,如何才能培养合格中医专业人才。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展的中医专业研究生教育工作,虽经过了近40年的发展,但事实证明中医研究生培养方式仍存在欠缺。笔者从临床工作中、自己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过程中对研究生的培养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生综合素质,现阐述如下。
1提升导师综合素质——加强对研究生的教育
    导师负责制是研究生培养中的主要制度之一。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入学后除修完规定课程外,就是在科室轮转,而导师对学生的指导、组织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中医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合格研究生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导师队伍结构年轻化突出,同时具备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的老师较少。高学历年轻导师头脑中多是现代科学研究,对于中医经典的认知以及将现代医学与中医理论联系、形象生动讲课的能力远不及老教师。提高导师的临床水平以及教导学生的能力,首先需要深化导师对中医理论的学习。东直门医院许多名老中医,如姜良铎教授、周平安教授等,闲暇时间仍在背诵经典。作为年轻一代的导师,应继承老专家们这种孜孜不倦、苦读钻研的精神,将学习经典作为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可以考虑对导师的中医基础知识进行定期考核,以督促导师不断学习中医理论。其次,导师临床教学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注意讲解知识方法。研究生跟师抄方这个临床实践过程中,导师需要注意多提问、与学生多沟通,以问题为引导讲解方式,以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通过言传身教,将“写意”式的中医思维具体化、形象化,做到生动讲解理论,激发学生临床兴趣,使其看到临床疗效的同时,理解并掌握诊疗思路,增强对中医临床疗效的信心。这样也可减少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第三,研究生导师多奋斗在科研及临床的一线,不仅承担多项科研工作而且临床工作繁多,从而疏忽了对研究生的教育。在进行科研工作、临床实习中,导师应避免将学生作为“劳动力”,加强对研究生的督导,及时答疑解惑,尽职尽责,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中医的诊疗思维。
2重视经典,学习传统文化——建立中医临床思维
    学生在本科阶段已学习过中医相关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初步了解了中医的基本内容。进入研究生阶段,临床实践是主要的内容,面对千变万化的症状,准确辨证、归纳病机,基础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但学生往往忽视了对最基础东西的学习,而扎实基础知识是理清复杂症状、处方用药的关键一环。这就需要进一步学习,继承前人的成果。对于中医经典书籍,如中医的四小经典,即《药性赋》、《濒湖脉学》、《汤头歌诀》、《四言诀》等,需要做到如数家珍,四大经典更是需要反复诵读,在熟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方有可能建立中医诊疗思路,做到处方用药心中有数。其次,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理解中医理论、形成中医临床思维。中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医临床思维的建立更大程度上是需要学习者的悟性。正所谓“医者意也”,这种悟性的形成是需要有一定的沉淀的。古人有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者需要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因此应鼓励学生在读医书之余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易经》、太极拳、书法、国画等。中医和传统文化是相通的。以画画为例,中国的国画山水、花鸟等讲究的是意境而并非求真,需要的是悟性,中医的气、三焦脏腑生理功能等基础理论也可以说是比较抽象的,如何将其具体化需要的也是县悟性。
3师徒授受,理论应用于临床——提高中医临床能力
    师带徒是传统的中医教育模式,研究生培养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这种模式,比如研究生跟师抄方,但其教育力度仍显不足。中医重视临床经验的传授,这种师带徒的教育模式是适合中医发展的。就目前来讲,宜大力推广这种模式,扩大应用范围。首先,在研究生学习的3年中,加大跟师随诊的时间,给学生充分时间与老师沟通。第二,中国1990年颁发了《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师带徒的模式可以不局限于跟自己的导师学习,选拔优秀研究生跟随名老中医学习,继承名师经验,也是提高研究生临床水平的重要措施。第三,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这种知识转化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在跟师过程中学习经验,再返回到课本或是经典,在理论中找到诊疗处方的依据,如此反复学习,加上老师的指导,对于理论应用临床能力、转化知识能力的提升是十分有帮助的。
4中西结合,中医精、西医行——满足临床需求,彰显中医优势
    临床研究生阶段培养目标是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在一级学科学习中,主要是突出知识的“广’:与“博”,二级学科中则要求知识的“精”与“专”。从实际需求来讲,在临床工作一定的西医知识是必要的,尤其是在一些危重症、急症的处理过程中,西医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学生产生了迷茫,中医的用武之地在哪里,部分学生甚至逐渐淡忘了临床如何运用中药,这也是导致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开出中药处方的原因之一。面对这种情况,首先需要让学生在临床中看到中医的疗效,中医在临床上是可以解决许多疑难杂症的,中医之所以存在、发展是有必然性的,切不可妄自菲薄。以名老中医为目标,更加深入学习中医知识,在临床将其运用自如,将中医知识学“精”,以彰显中医优势。第二,中西结合,熟练掌握西医临床知识。在复杂的医疗环境中,无论是诊疗方案的制定还是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单纯靠中医是不实际的,需将两者结合,紧跟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了解内容,为我所用,才能突出中医临床医师的优势。避免成为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半成品。中医临床学位研究生首先需要达到中医二级学科的“精”与“专”水平,中西结合,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
    综上所述,本文从中医临床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及临床需要出发,总结了目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薄弱点。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改革的,但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导师和学生的自身就可改善的不足,宜尽力完善。中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自身的审视,努力培养合格中医事业继承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岐黄观点|读经典,学原著,做临床,求创新
通知|山东中医药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师生互选方案
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创新与实践
已毕业硕士、博士不再强制规培,已获中级职称不需规培!
从导师的角度看考研的选择
临床医学八年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