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民族融合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信安王李祎率军讨伐号称“两蕃”的奚和契丹。他们的居住地主要在希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之间,唐朝在这里设立了饶乐都督府,并封奚人首领和契丹首领为王,用羁縻州的方式实行管理。但是,他们依违在唐朝和突厥之间,经常进入内陆骚扰,给唐朝的边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由于唐军的打击和怀柔政策并行,奚族的最高首领李诗愿意接受中央朝廷条件,内附归唐。

李诗是奚族的最高首领——饶乐都督,饶乐都督府当然不但管理奚人,也管理大量的契丹人和其他民族,如鲜卑人、

靺鞨

人等。当时,他率领了

5000

帐奚人和契丹人族群内附。按照当时帐的构成人员,每帐大约10人,那就是50000人。

此时,位于广阳城的新罗归义州刚刚因为纯粹的新罗人已经快没了,决定取消。但是,李诗归顺的消息传来,玄宗下令,封李诗为归义

王,继续担任饶乐府都督,将5000帐奚人和契丹人都安顿在广阳城,编为城傍。

《新唐书》卷六十六《方镇三》:天宝元年(742年)“更幽州节度使为范阳节度使”,因此,

《李宝臣列传》中的范阳和范阳城应指的就是幽州。

此时的范阳节度使是张守

李诗获得了少数民族当时的最高地位,和他同时归附的首领琐高拜为鸿胪寺卿,城傍总管,略低李诗一等。但是,此人长于交际。李诗年龄已经大了,因此他成为活跃人物。

他首先拜了张守

为义父,先他的安禄山也拜了张守

为义父,两个人于是成为“哥们”。

琐高从此称为张琐高。张琐高的养子14岁,名字为张忠志,此人深得安禄山喜欢。

李诗的大儿子李延宠留守在原

来的希拉木伦河一带。二儿子李献诚也被封官赐爵。对这个人,安禄山更加喜欢,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李诗有王爵,有开府的都督衔,并且城傍需要土地放牧耕田,所以将原来归义州的边境扩大到了今天的涿州一带,将饶乐都督府设立在了大房山,就是今天的房山镇饶乐府村。不但府邸设立在房山,家族墓地也在房山。

1993年,在房山区第一医院发掘了一座唐代砖室墓。该墓早年被盗,男主人墓志仅存志盖,上书“李府君墓志”,据考,李府君就是李诗,可惜墓志遗失。女主人墓志则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由此墓志我们知道,

作过饶乐都督的李诗是奚族阿会部人;

《两唐书·王武俊列传》王武俊是怒皆部人,其父路俱跟随李诗“南河袭冠带,有诏褒美”

,琐高是上述两个部落之外的某个部落的首领。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契丹传》:“李诗死,子延宠嗣,与契丹又叛,为幽州张守

所困。延宠降,复拜饶乐都督、怀信王,以宗室出女杨为宜芳公主妻之。延宠杀公主复叛,诏立它酋婆固为昭信王、饶乐都督”。“复拜饶乐都督”表明李延宠先已代其父成为奚族领地内的首脑,降后唐政府只是对其饶乐都督的合法性予以确认。根据有些史料的记载,李延宠娶宗师宜芳公主,是在广阳城举行的大礼。到了希拉木伦河因为受当地官员的欺压,排斥,和突厥契丹的残余势力叛变,杀掉了宜芳公主。

但是,李献诚表示效忠唐王朝,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和职务。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后来名为李宝臣的人。

王,继续担任饶乐府都督,将5000帐奚人和契丹人都安顿在广阳城,编为城傍。

《新唐书》卷六十六《方镇三》:天宝元年(742年)“更幽州节度使为范阳节度使”,因此,

《李宝臣列传》中的范阳和范阳城应指的就是幽州。

此时的范阳节度使是张守

李诗获得了少数民族当时的最高地位,和他同时归附的首领琐高拜为鸿胪寺卿,城傍总管,略低李诗一等。但是,此人长于交际。李诗年龄已经大了,因此他成为活跃人物。

他首先拜了张守

为义父,先他的安禄山也拜了张守

为义父,两个人于是成为“哥们”。

琐高从此称为张琐高。张琐高的养子14岁,名字为张忠志,此人深得安禄山喜欢。

李诗的大儿子李延宠留守在原来的希拉木伦河一带。二儿子李献诚也被封官赐爵。对这个人,安禄山更加喜欢,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李诗有王爵,有开府的都督衔,并且城傍需要土地放牧耕田,所以将原来归义州的边境扩大到了今天的涿州一带,将饶乐都督府设立在了大房山,就是今天的房山镇饶乐府村。不但府邸设立在房山,家族墓地也在房山。

1993年,在房山区第一医院发掘了一座唐代砖室墓。该墓早年被盗,男主人墓志仅存志盖,上书“李府君墓志”,据考,李府君就是李诗,可惜墓志遗失。女主人墓志则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由此墓志我们知道,

作过饶乐都督的李诗是奚族阿会部人;

《两唐书·王武俊列传》王武俊是怒皆部人,其父路俱跟随李诗“南河袭冠带,有诏褒美”

,琐高是上述两个部落之外的某个部落的首领。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契丹传》:“李诗死,子延宠嗣,与契丹又叛,为幽州张守

所困。延宠降,复拜饶乐都督、怀信王,以宗室出女杨为宜芳公主妻之。延宠杀公主复叛,诏立它酋婆固为昭信王、饶乐都督”。“复拜饶乐都督”表明李延宠先已代其父成为奚族领地内的首脑,降后唐政府只是对其饶乐都督的合法性予以确认。根据有些史料的记载,李延宠娶宗师宜芳公主,是在广阳城举行的大礼。到了希拉木伦河因为受当地官员的欺压,排斥,和突厥契丹的残余势力叛变,杀掉了宜芳公主。

但是,李献诚表示效忠唐王朝,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和职务。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后来名为李宝臣的人。

732年——755年,一共23年。

732年是李诗到达广阳城的时间,755年是安禄山发动叛乱的时间。732年时李宝臣14岁,到755年他37岁。

他先跟从养父叫张忠志,后来拜安禄山为义父,改名安忠志。被安禄山推荐到京都长安,充任唐玄宗的侍卫,被赐名李宝臣。安禄山叛乱时,他秘密从京师逃回,称为叛军的四大先锋之一,奇袭太原,生擒了太守,攻取并扼守井陉,保证了安禄山军队的顺利南征。

他娶了大约十几位夫人,大多是汉族人,在广阳城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家族,后来这个家族迁到石家庄一带。这是个典型的民族融合而形成的家族,到了藩镇割据的时候,已经繁衍出来200多口人。

王武俊和他类似。

至于李献诚是将家安排在饶乐府所在地房山的,他娶了安禄山的女儿,也有很多姬妾。估计后代也不会少了。

安禄山在预谋叛乱的时候,不但重视汉人,而且特别主张和胡汉通婚,“安史之乱”的组成人员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主要是胡人组成的军队,大多数还是汉人。

《资治通鉴》卷217称:天宝十四载(755),“禄山发所部兵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

就因为这条记载,包括陈寅恪在内的众多史学家认为安禄山的叛军主要是由胡族组成的。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禄山叛军是胡汉杂糅,以汉人为主。

在史书中被称为安禄山、史思明“腹心”、“宾佐”和“心手”的最核心人物有高邈、何千年、许叔冀、吉温、张万顷、孙孝哲、曹将军、徐归道、独孤问俗、张休、张通晤等11人,能够考清是少数民族的,只有孙孝哲和曹将军两人。其余的汉人心腹,基本上也都和胡人将军通婚。值得指出的是,

这些通婚大多是在范阳即今天的北京南城一带进行的,换句话说,就是在永定河畔进行的。这是,有意的进行民族融合,以达到聚集众人的目的。

按照当时的历史情况,尽管永定河畔一带是城傍之地,但是,农业人口还是占主导地位的。如果不能安抚这部分汉人,安禄山后院不稳,他是不敢起兵造反的。

安禄山起兵后,令贾循留守范阳。贾循是地道的汉人,委派在广阳城的将领也是汉人。除了在广阳城一带,以汉化为特征的民族融合一直在加速进行。这种汉化并不是安禄山等胡人推动的,朝廷多次颁旨,城傍二代就入军籍,成为朝廷直接管理的军队,并且互相调防。表面上的军事行为,本质上的民族融合。后来决定安史之乱成败的恰是汉人。

杀安禄山是汉人严庄的计策,契丹人李猪儿具体执行。史思明杀安庆绪兄弟、高尚、孙孝哲、崔干佑、安守忠、李立节,拘捕阿史那承庆,则是判官汉人耿仁智的计策。史称耿仁智是“忠谋之士”,(注:《旧唐书》卷200《安禄山传》。)跟随史思明长达30年之久。史朝义杀史思明是汉人骆悦和许叔冀之子许季常的计策。参与史朝义杀史朝清的有向贡、阿史那玉、高久仁、高如震等四人,除了阿史那玉为突厥族之外,其余全是汉人。

恰恰是因为安禄山为了推动民族融合,提高汉人待遇,汉族官兵对安禄山和史思明比少数民族官兵还要忠诚。坚持到最后的大多是汉人,即便是出身少数民族的也汉化了,李宝臣、王武俊是汉化的了。田成嗣、薛涛、朱滔是地道的汉人。

少数民族将士不仅有许多人非常绝情地脱离乱军,而且有时还会以汉人自居,残杀胡人,其中以史朝义和出身广阳城的

高鞠仁等为代表

。史朝义即位后,突厥人阿史那玉败走武清,“(史)朝义使人招之,至东都,

凡胡面者,无少长悉诛”

。(注:《新唐书》卷225《史思明传》。)又据《安禄山事迹》卷下记载,突厥人阿史那承庆离开洛阳后,史朝义的

燕京兵马使高鞠仁“令城中杀胡者重赏。于是羯、胡尽殪,小儿掷于空中,以戈承之,高鼻类胡而滥死者甚众”。

如此看来是汉化的非常彻底了,竟然要把胡人杀绝。

永定河畔的民族融合基本上是以汉化为主进行的,安史之乱也不是少数民族的动乱,究其原因,恰是因为唐玄宗时朝廷政治腐败,造成汉人文士的不满,利用了安禄山,实现了推翻玄宗的目的。当安禄山不能按照他们的意思进行帝国改革的时候,他们又毫不手软地杀掉了他。

安史之乱对于唐帝国来说,是一次致命打击,而对于永定河畔为代表的民族融合则是一次大的推动。河北胡化问题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基本不存在了,就是有李宝臣、王武俊等胡人出身的割据的军阀,但在他们身上已经没有了胡人的痕迹,行事思维完全汉化了。“安史之乱”的结果没有像西晋的“八王之乱”后,导致南北对峙的“胡汉矛盾”,民族矛盾,而是演化成为藩镇割据,这证明了以永定河流域为主的民族融合是成功的。

弄清楚了发生在唐朝的永定河谷如何进行民族融合的,也就明白了“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无疑,河北胡化并不是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安史之乱不是胡人叛乱。根本原因源于中央朝廷的腐败,源于军事制度的不合理。“安史之乱”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永定河谷,使永定河谷的故事内容多了起来。于是,在这里可以延伸历史长河。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澄清安史之乱这位将领的黑锅!你可知平叛的主要将领是胡人?
[转载]中国最惨外嫁的公主出嫁6个月被杀头(图)
【和亲之路】历史上最惨的和亲公主
唐朝的宜芳公主竟然惨死在了承德,她留下了一首哀怨的诗。
唐代河朔被割据的胡人因素
大唐的衰落能怪其倚重的异族将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