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随遇2021 之 寺前曾是好风光

广州生活态度 之 二帝蒙尘

      作为中华主体的汉族, 纪念、缅怀和供奉 先祖和历史圣贤, 是民族与文脉之香火 延绵不绝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只可惜时代浪潮下,实物和形式均被淹没。
       缓缓珠江水不绝不竭,也未能挽留二帝庙的逝去。莫说祈求成为历史化石,连区区一粒历史尘埃,恐也已被历史风暴刮得一干二净。能遗下一片小小门牌,已属万幸之至。

       汉文帝(刘恒)与汉武帝(刘彻)宏图大略、浩气长虹,功绩彪炳史册。文武二帝理应为千秋万世所景仰。
       其遗址何处,估计应在附近的南华东路之南面。翌日再寻。

南华东路 二帝庙前

       附有二帝庙前门牌编号的房子,零落而陈旧,偶有一两座亦是翻新后的旧建筑。如此环境似乎又特别衬托着 ,二帝庙的风尘际遇。
       二帝庙前(街)坐标:冼涌中以东、同庆路以西、南华东以北。

^O^^O^^O^^O^^O^^O^^O^^O^^O^^O^^O^^O^^O^^O^^O^

广州生活态度 之 寺前曾是好风光

      与二帝庙前(街)失落了二帝庙不同,寺前街,可还是有“靠山”的,海幢寺虽历经风雨,在关怀之下得以原址复现,香火如昔,骄傲地存在着,尽管方圆已比不上数百年前的广阔。

       儒家之庙,佛家之寺,谁更受厚待自是有目共睹。

       寺前街平行于海幢寺前南华中路,现时仅是数十米之长而已。寺门面北临珠江,寺前街自然位于寺之北面。

       寺前街东头与紫来街相接,街口这幢连体的,三层瓦背人字屋顶的建筑,估计是早期的砖木结构,分有前座后座,可容纳不少住户。街灯之下,仍有着烟火之气。

       街之西头倚着海珠老年大学的围墙。一列瓦背顶平房中,靠街角的一家,已作休闲茶室,看来也在逍遥地过着日辰。

南华中 寺前街

♛^O^^O^♛♛^O^♛^O^♛^O^^O^♛♛^O^♛^O^♛^O^^O^

广州生活态度 之 发现双清楼

       饭后散步 ,不走滨江 ,却爱上在南华西与同福西的 街巷中溜达。

       旧时的 户籍管理,颇为规范。 由户至邻 ,由邻成里, 数里又合成 坊。

       于是,相邻而居者 ,为邻里, 同区域居住者 ,便曰街坊。

       通常五户一邻, 五邻一里 。在上海的石库门里弄规范里, 是一列十户 ,五列共五十户 ,即为一里。附近的数个里弄,组成一坊。广州呢,大概是前者,廿五户为一里吧。

       如此看来, 旧时的区划户籍, 早已是网格化管理模式,十分合理。

       南华西与同福西 ,这片区域的分布 ,经百年的历史变迁, 街巷邻里 ,早已失去规范 。

       在迂回中溜达,在顾盼中流连。

       不其然,在龙溪新街西面尽处,42号,发现了的大屋,竟是近代史名人,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与何香凝夫妇的故居-双清楼。

       在宁静街中与淡淡的灯光下,青砖朱门的双清楼,显得肃穆、淡雅,令我这一晚的散步,沾上了丝丝历史气息。

        中秋之时,见月清人清楼清,何香凝触景生情,写下“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之句。有感于“人月双清”之情,何香凝自号“双清楼主”,所居此处称为“双清楼”。

        此后,夫妇每每迁居的住处均惯称“双清楼”。

龙溪新街 双清楼

^O^^O^^O^^O^^O^^O^^O^^O^^O^^O^^O^^O^^O^^O^^O^

广州生活态度 之 溜达栖栅南街

       同福西以北, 龙溪首约以西 的一片旧街区 ,以栖栅南街的街面 最阔落 、同整齐 。街道两侧, 分布有高低错落 ,样式各异的 西式洋楼 。

       珠江南岸处女地 ,曾在一个世纪以前, 颇受外来广州而发达者之喜爱 ,开基建业首选此地 。如福建人潘氏, 就于此购置大量荒地 ,开垦建造大量房产 ,为河南地几富之一。


       哪怕披风尘、 显颓败 ,或废置废弃的 ,但 从体量 、外形外貌 上, 依然透着当年此地的 富贵气息。

        看看高大的、 赭红木框窗户的样式 ,看看外立面、 线条的勾画 、几何的分割比例, 都透着一种建筑的美姿、 美态。

同福西路 栖栅南街

^O^^O^^O^^O^^O^^O^^O^^O^^O^^O^^O^^O^^O^^O^^O^

广州生活态度 之 最美骑楼之弧

      疫情, 改写世界、 改写人生 、改写人生态度 ,看清人性 ,更看清本源 、理清思路。

       疫情时代的来临 ,善良者猝不及防 ,邪恶者密谋已久。

       前路 ,在此处拐弯; 命途 ,在此处折转, 天昏地暗。

       这道魅力之弧, 怎么让我想起故事, 又关联现实, 我无从抑制。

同福西 雨夜

广州生活态度 之 最美的骑楼之弧

       广州拆城墙 建马路的上世纪二十年代, 大量涌现的 ,整齐划一的骑楼建筑 ,为广州城增添丰富的建筑美学元素。

       同福西路, 南武中学南区(33中)门口正对的这座 “南达堂 ”骑楼建筑,为南洋华侨于二十年代返穗所建, 历经百年沧桑, 依然美丽、 巍峨 。

        同福西路来到南达堂这一段, 划了一个美丽的弧线 ,此处 ,被陈生确认为是广州城内, 最美丽的骑楼之弧。

       行过、 路过, 切勿错过!

同福西 南达堂

^O^^O^^O^^O^^O^^O^^O^^O^^O^^O^^O^^O^^O^^O^^O^

广州生活态度 之 烂花园

       幼时由海珠北 搬往旱桥以西,从长辈口中得知, 面前的马路 ,从前 叫做“得泥”路 。

       从西场向东 ,跨越旱桥, 至 “别有天” 这一段 ,从前的从前 ,也应在城外。

       可想当年“城外”路况, 是何等不堪 ,更莫提 ,历史中的那条, 陈济棠未整好的 “烂马路”了。

       后来 ,得泥路 有了红色名字, 东风路 ,由东风一路 ,又成了 东风西路。

       烂马路, 五十年代起, 又换上了, 更高端的名称, 中山七路。

       一切, 越来越美好, 也的确, 越来越美好。

      然则, 旧时、 旧地、 旧称, 曾发生无数故事。 有的已湮灭 ,有的却难忘 。留住旧名称, 即使雅不足 ,却也可记录无数鲜为人知的历史。

♛^O^^O^♛♛^O^♛^O^♛^O^^O^♛♛^O^♛^O^♛^O^^O^

广州生活态度 之 会龙里

      从居委领了 ,五十文调查酬谢金出来, 又踩着麻石的小巷, 迂回至 会龙里。

      这处方圆不大的 旧式住宅区域, 仍留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痕迹。 身处市区而能幸存, 确是奇迹。

      一道榄闸 ,一重樘栊 ,一重对开木门, 麻石门框门楣 ,青砖木柱木梁 ,剥落的厚灰 ,变黑的苔藓 ,告诉你的 ,是沧桑的嗟叹, 是风雨的磨砺。

       历变之中 ,即使你不认同“听毛主席的话 ,跟共产党走”之条框 ,而那“为人民服务”与“永远革命”之横批 ,却是无可否认的真理。

       会龙里 ,一个精妙之名 ,浓缩几多文化精华。

*^_^* *^_^* *^_^* *^_^* *^_^* *^_^* *^_^* 

     倘若你喜爱“贪靓的大猫”的文字风格,

     倘若喜欢细细品味大猫的心情随思,又或希望紧随大猫的步伐,追随大猫的视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州有条“文物街”,特别适合秋天逛!| 广州乱步指南vol.09
读城|漫步百年南华西:体会广府生活的从容味道
惠福西路106号,藏着一座,全广州最优雅的百年老楼!
以建筑之名,留存城市集体记忆!陪着广州人长大的骑楼,你了解吗
广州北郊的骑楼老街
浓郁岭南特色的百年老街——南华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