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昔日蜀汉,今日台湾(一)魏蜀两国谁是正统?谁是僭伪?

↓↓↓

为了及时看到我的每一次更新,请点击上方名片「握中悬璧」→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写在前面:由于周二设置错误,发布时间延后了一天,因此本周多更新一篇作为补偿,不会影响《百年东吴》系列的更新。本文系有感而发,还请各位读者见仁见智。

昨天在看新闻的时候,突然得知那位有“台独教父”之称的绿营重要人物彭明敏病死。

此人数十年来始终鼓吹台独论,早已臭名昭著。虽说我们中国人讲究死者为大,但凡事有特例,对他还是要鼓鼓掌的。

然而彭明敏虽然死不足惜,但他长期宣扬的反动理论却对两岸关系以及台湾未来的命运有着一定的影响,这不得不让人对台湾的未来进行一些思考。

今天我在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一个由来已久的看法再次浮上心头,历史总是在重演,台湾政权其实和三国时的蜀汉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我这样说并不是信口开河,这两个跨越近两千年的政权确实有很多的共同点。

比如两个政权最初都是由外来人主导的,而本地人没什么话语权。蜀汉前期掌权的主要是荆州人,而台湾前期掌权的主要是在大陆溃败的国民党集团。

而后期这两个政权内的本地人开始逐渐崛起,在政权内部的地位越来越高,当然这一点在台湾更甚。

另外,关于国策方面,二者也有类似之处。比如“汉贼不两立”之于蜀汉以及“反攻大陆”之于台湾,都是为了内部凝聚喊出的其实并不现实的口号。

最后就是内部的思想分裂,比如蜀汉对外战争的激进与保守之争以及台湾的蓝绿之争。

或许我这样类比,有些朋友会很有意见,毕竟在众多三国爱好者中,心向蜀汉的人占了相当一部分。

把这个大家喜爱的政权与台湾这个反动势力相类比,肯定会让一些人不满意。

不过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如果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支持曹魏和支持蜀汉并没什么太大区别,完全是个人喜好。

然而历史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历史,我们读的史书,事实上绝大多数都有其政治意义,完全脱离政治去读历史并不现实,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即使是那些以秉笔直书著称的史学家都不能避免这一点,他们多多少少还是有所偏向的。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是支持曹魏或者蜀汉都可以的了,我们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态度。

在我看来,如果你是一个三观正,并且对政治并非完全不关心的历史爱好者,那就应该毫无疑问地支持曹魏。

或许蜀汉有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些理想主义者的喜爱,但是从大是大非来看,“粉蜀黑魏”是绝对不应该的。究竟原因如何,请听我慢慢道来。

提到蜀魏之争,自然而然就会涉及到“正统”和“僭伪”的概念。

如果天下是大一统的状态,那当然涉及不到这个问题。但如果天下陷入分裂,这个问题就没法回避了。

蜀和魏谁才是正统?关于这一点历史学家们历来都有着很大的争议,而这也体现在他们的作品里。

首先看最权威的史书《三国志》,陈寿毫无疑问是支持曹魏正统的,比如魏志有代表帝王的“纪”,而蜀志和吴志只有“传”。

但是陈寿的理论却没有被广泛接受,数十年后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横空出世,此书坚决反对曹魏正统论,认为曹魏是僭伪,而蜀汉继承了东汉的法统,后来司马昭灭蜀,相当于晋又继承了蜀汉。习凿齿凭借这一理论成了尊刘反曹的第一人。

自此以后,魏蜀两国孰为正统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到了宋朝,又达到了一个高峰。

首先是司马光,他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是一部通史,其中也不乏有大分裂时期的相关历史记录,这样一来就无可避免要涉及到正统和僭伪的问题。

当然,司马光本人为了不引起争议,他是不公开承认正统论的。

他认为一个政权如果不能一统天下,那就是有天子之名而无天子之实,这样的政权即使强大一些,也和先秦时候的那些霸主没有本质区别,不能说它是正统而其他政权是僭伪。

臣愚诚不足以识前代之正闰,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虽华夷仁暴,大小强弱,或时不同,要皆与古之列国无异,岂得独尊奖一国谓之正统,而其馀皆为僭伪哉。(资治通鉴魏纪第一)

而之所以使用曹魏、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年号,并且以这些政权作纪,并不是为了尊崇它们而贬低其他政权,仅仅是为了体现一个历史脉络的传承而已。

至于没有用蜀汉作纪,则是由于刘备这个中山靖王之后因为隔了太多代,和汉朝皇室已经太过疏远了。

不过我认为这只是司马光公开的说辞罢了,他的本意并非如此,同时代并立的不同政权,在他眼里还是有着高下之分的,这从一些春秋笔法中可以看出端倪。

比如在《资治通鉴》中,对于各国君主,只有曹魏君主才会称为“帝”,而蜀汉君主只能叫做“汉主”。

另外,司马光的真实态度也可以从他对于战争的描写中看出一二。比如在描写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司马光用了“入寇”这样有贬低意味的字眼,很明显就是把蜀汉定义为伪政权的。

春,二月,亮悉大众十万由斜谷入寇。(资治通鉴魏纪第四)

可就是明显尊曹魏为正统的陈寿,对于这一段历史也是用偏中立的词汇进行描述的,即使在魏明帝的传记中也不例外。

是月,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由此可见,司马光虽然嘴上说不支持正统论,但他实际上就是赞同曹魏正统,而且其激进程度比起陈寿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朱熹对他的理论提出了明确反对,还特意编撰了一部《通鉴纲目》,用来纠正司马光的错误。

那么这些史学家究竟为什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观点呢?难道仅仅是学术上不同的认知吗?

当然不是。所谓屁股决定脑袋,这句话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会错的,他们的观点都是有着背后的政治意义的。

比如陈寿支持曹魏正统,那是因为他生活在西晋时期,晋武帝司马炎通过受魏之禅建立政权,西晋毫无疑问是唯一的正统,既然如此,那只能以曹魏为正,这样才能证明禅让的合法性。

但是到了习凿齿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他生活在东晋时期,东晋是一个从前朝延续下来的偏安一隅的政权,和蜀汉类似。这时候他要是仍然坚持曹魏正统,岂不是说北方的前秦政权比东晋更有合法性?

另一方面,习凿齿的观点也和他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有一定关系。东晋末年,权臣桓温有篡位的野心,可以类比于汉末的曹操。

习凿齿忠于晋室,对桓温的行为无法认同,因此别出心裁,用蜀汉正统论克制桓温。

在习凿齿的理论中,晋是灭蜀后得到正统地位的,跟禅让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即使桓温强迫东晋禅让给他也没有意义。

宋朝的司马光和朱熹之争大概也是如此。

司马光生活在北宋,蜀地政权后蜀是北宋统一之路上消灭的一个势力,这就类似于曹魏消灭蜀汉,这样一来司马光怎么可能去支持蜀汉正统呢?

而朱熹生活在南宋,这又是一个从前朝延续下来的偏安政权,和东晋、蜀汉大体相似,所以他支持蜀汉正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通过上面这些事情,我们可以知道,所谓正统之争,其实并不是绝对的,也没有一个标准的概念。

但是确立正统又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关系到政权的合法性。

这样就导致正统和僭伪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在进行变化。

具体到三国时代,究竟支持曹魏正统还是蜀汉正统,这关系到政治立场的问题。

我们新中国取代了中华民国,成为中华大地上唯一的合法政权,而无论是败走台湾的国民党政府还是取代它的民进党政府,都是迟早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的。

在这种背景下,控制着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新中国可以类比于曹魏,是毫无争议的正统。而作为历史爱好者,也应该坚持这一点,我认为这并不是上纲上线。

台湾作为一个类似于蜀汉的延续自前朝的偏安政权,其命运也是注定的,解放台湾是历史的必然,这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自不必多说。

然而“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台湾这个小小的伪政权,虽然内忧外患苟延残喘,但其内部斗争却是非常激烈的,这点和蜀汉后期那种乌烟瘴气的局面很是类似。

这一点我们后面继续讲。

近期文章

百年东吴(序言) 谁才能代表江东?东吴在历史上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百年东吴(楔子)

百年东吴(一)江东孙氏的前生今世。孙坚真的是孙武之后吗?

百年东吴(二)孙坚发迹。一个无名小卒的奋斗历程

百年东吴(三)孙坚和董卓的恩怨情仇。群雄讨董并非二人第一次交手,早在五年前就已结下梁子。

百年东吴(四)荆州大火并。刘表为何最终能摘得荆州这个大桃?只因为孙坚一次冲动的“下克上”。

百年东吴(五)阳人之战。历史上斩杀华雄的并非关羽,孙坚才是最大的功臣。

百年东吴(六)玉玺之谜。孙坚到底有没有私藏传国玉玺?玉玺又是怎么到袁术手中的。

百年东吴(七)豫州争锋。汉末三国的代理人战争,其实孙坚和周家兄弟都是大佬斗争背后的牺牲品。

建安的尾声系列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争雄,从“曹魏正统论”到“蜀汉正统论”的变迁
【陇南文史】祁山,三国纷争的一个重要符号
[转载]诸葛亮北伐的是与非
为什么三国君主归顺晋朝后,封魏为王、蜀为公、吴为侯?
曹魏与蜀汉谁是正统?北宋和南宋的观点截然相反
​《汉晋春秋》的价值_东晋习凿齿杂转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