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悲剧英雄还是可耻懦夫?从项羽的人生终战看他的另一面


前文在这里

大汉荣耀四百年(序言)
(一)大丈夫当如此也!
(二)楚军的内斗
(三)火并宋义
(四)钜鹿、棘原之战
(五)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六)鸿门宴的历史还原
(七)戏下分封
(八)真实的还定三秦之战
(九)彭城、睢水之战
(十)楚汉战争的重要转折
(十一)决定胜负的侧翼战场
(十二)修武夺军背后的博弈
(十三)韩信的抉择
(十四)固陵、陈下之战


(十五)项羽的人生终战

汉高祖五年十二月(前203年),楚军终于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陷入重围,而这个结果,则早在刘邦和韩信的预料之中。

一个月前陈下之战失败后,项羽只得带着残兵败将撤退,而若想尽快突破汉军的包围网,最理想的路线应该是沿着颍水顺流而下,经项县、汝阴,陷入淮水一线到达寿春。不过可惜的是,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之前英布之所以没有参加陈下会战,是因为他另有一项重要任务。

在固陵之战后,刘邦在休整期间命英布和刘贾劝降了屯驻寿春的楚国大司马周殷,这对楚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项羽的南下之路已经被彻底堵死了,因此他只能选择向东撤退。

而当项羽来到城父县(今安徽亳州东南)时,又面临一个新的选项,即是否转而向南沿着涡水行军从而进入淮水一线。

不过项羽最终放弃了这条路线,如果沿着涡水南下,势必要经过下城父(今安徽涡阳),而这正是当年陈胜殒命之地。

在项羽看来,既然陈胜没能从这条路线逃出生天,自己大概也难以如愿,因为英布、刘贾和周殷这一路人马很可能会从陈胜的经历中得到一些启示,从而提前布防,这样以来即使项羽能顺利渡过淮水到达九江郡,一样是死路一条。

于是项羽选择继续东进,当年项梁在江东起兵,随后经广陵渡江北上,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反秦斗争,如今项羽也想沿着这条路返回。

既然项羽没有南下九江郡的打算,英布等人在当地堵截的意义就不存在了,于是他们便进军北上,击破了项羽留在城父殿后的部队并继续追击。

而楚军之所以在经蕲县(今安徽宿州东南)到达垓下后陷入重围,则很有可能是遭到了韩信所率的齐军的阻击。

由于齐国距离陈郡比较遥远,因此韩信没有参加最关键的陈下会战,但既然刘邦已经将陈郡至东海之滨的广阔领土许给韩信,他就必须要以实际的战功去赢得这份奖励,因此参加围剿项羽的最后一战是必须的。

为了能与韩信打好这次配合,在陈下会战结束后不久,刘邦派樊哙率领一支人马脱离了主力部队,转而北上抵达薛郡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

樊哙的任务很可能是与彭越及韩信及时取得联系,汇报最新战况。

此时项羽身后有刘邦率领的汉军主力的追击,南面又有英布等人阻击,向东是他唯一的出路,于是韩信和彭越便没有必要按原计划赶往陈郡了。尤其是韩信的齐军,从地理位置来看,这最适合堵截楚军东归的部队,最终韩信顺利完成了任务,与刘邦、英布、彭越等几路人马齐聚垓下,完成了对楚军最后的合围。

垓下之战虽然是楚汉战争中最后一场大规模战斗,但若说这是最后的决战却有些言过其实了,此时楚军虽仍有十万人,但一路上狼狈逃窜,早已没了当年破釜沉舟之勇,而项羽本人似乎也早已失去了以往那百战百胜的强烈自信,而这一点从之后的战斗过程中便可看出些端倪。

由于按照之前的约定,韩信将取得灭楚后最大的一份胜利果实,因此垓下之战自然以要以齐军为主。

不过关于联军总人数的多寡,历来却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大战之前联军的部署为“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孔藂)居左,费将军(陈贺)居右,皇帝在後,绛侯(周勃)、柴将军(柴武)在皇帝後。

其中孔藂、陈贺和柴武当时都是隶属于齐军战斗序列的,可见齐军就是垓下之战的主力,而汉军则担任预备队的职责。

至于史料中提到的数字三十万是单指齐军,还是说联军总数有三十万,但韩信掌握着指挥权,这里还是有些争议的。

在我看来,还是后一种可能性更大。当初龙且救齐,兵力号称二十万,实际至多不过十余万。而韩信只有数万人马,即使潍水之战后楚军大部分被俘虏,韩信的总兵力也不可能超过二十万人。

另一方面,据《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韩信率军南下后,曹参负责“留平齐未服者”,可见齐国还尚未安定,从齐地大规模募兵是不现实的。再加上灌婴所部又被调走参加陈下会战,韩信手下兵力就更少了,基本不可能达到三十万之多,他此次参加垓下之战,能派出十余万人马就是极限了。

至于汉军主力的人数,之前在陈下会战时刘邦之所以敢于主动进攻,应该至少不在楚军之下,因此大概率也有十余万人以上。

这样再加上彭越、英布等,总兵力约为三十余万,正好与史书记载相当,双方实力对比约为三比一。至于认为联军总兵力高达六七十万的观点,应该是不准确的。

最后的决战开始了,齐楚两军率先交锋,而齐军很快不支并向后撤退。

佯败诱敌是韩信的拿手好戏,他从没有打过这么富裕的仗,由于联军兵力远胜,他的指挥更是游刃有余。

只见齐军退而不乱,部署在侧翼的孔藂、陈贺两路人马迅速对逐渐深入的楚军展开夹击,楚军立刻陷入劣势。

这一战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指挥官对战机有着极强的把握能力,而且各部队之间的协调也极为重要,此战充分展现了韩信绝佳的军事指挥才能。

见楚军攻势难以为继,韩信果断投入反击,一番激战过后,楚军大败,只好退入大营中防守。

如果说之前陈下会战时项羽或许因为还有退路因此作战没那么坚决,但垓下之战时他已经陷入绝境,没道理不殊死一搏,但从会战的过程来看,他却完全没有当年钜鹿之战及彭城之战期间的风采。

于是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项羽早就失去了斗志,陈下会战的失败已经将他往日的自信彻底打垮了,因此垓下之战中楚军仅损失了约十分之一的兵力就丧失了抵抗意志。

此时楚军“兵少食尽”,恐怕项羽心中盘算的已经不是如何反败为胜,而是怎么才能突围。

这一晚,从联军大营方向忽然传来阵阵楚歌声,这大概是当初龙且降卒以及周殷所部降军发出的,目的是瓦解楚军斗志。

不过楚歌瓦解的不是楚军将士,而是项羽本人。据《汉书·高帝纪》记载,“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知尽得楚地。羽与数百骑走”,可见这是导致项羽逃跑的直接原因,如果说之前他还有带大部队突围的想法,在听到楚歌后他只有一个念头了,那就是逃命。

望着宠爱的虞美人,项羽以悲凉的语气赋诗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连唱了好几遍。

逃亡之路万分凶险,是不可能带着女人的,虞美人一下就明白了项羽的意思。

据《楚汉春秋》记载,虞美人和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她心里清楚,这种情况下除了自我了断别无选择。

虽然史书中没有交代虞美人的结局,但从她的和歌中可以看出,她大概已经萌生死志了,而

之后“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很可能便是众人为这位刚烈的女子而感动。

如今到了上路的时候了,项羽带着八百骑兵冲出包围圈。

由于逃亡需要加快速度,步兵士卒便成了累赘,再加上目标小不会引起敌军注意,因此项羽抛弃了他的近十万军队。

楚军根本没有被楚歌打垮,若项羽还有一战的勇气,他们本可以奋战到最后,但由于项羽抛弃了他们独自逃亡,楚军将士们便成了弃子,最终有八万人惨遭屠戮。

而更可耻的是,项羽为了隐蔽自己,很可能连主帅的铠甲都丢弃了,而是改换成普通骑兵的服饰。

据《汉书·项藉传》记载,在四溃山之战中,项羽“与其骑会三处,汉军不知羽所居”,直到后来项羽的故人吕马童看清了他的面孔才确认这是项羽,说明他穿的就是普通骑卒的服饰,因此才会难以被辨别出身份。

此时的项羽已经从那个英雄盖世的西楚霸王变成了一个苟且偷生的懦夫,或许史书中将他最后的奋战进行了相当详细的描写,也给人留下了一个悲剧英雄的光辉形象,但深究起来,他的行为其实是可耻的,连虞美人这个女子都不如。

天亮后,联军终于发现项羽已经逃脱,于是令灌婴率五千骑兵进行追击。

由于淮南一带的敌军主力都北上参加垓下会战了,淮南地区守备力量自然比较薄弱,这下项羽倒是可以南下进入九江郡了,只不过逃亡太急,士卒大批掉队,当项羽渡过淮水到达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时身边只剩下一百余人。

而更严重的是,或许由于项羽从未来过这个地方,竟然迷失了道路。

就在这时一个庄稼汉突然出现在眼前,于是项羽便去问路,结果这人却故意诓骗,将他引入了一片沼泽之中,这大幅延缓了项羽逃亡的脚步,终于被灌婴追上。

经过一番纠缠,项羽突围向东到达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此时他身边只剩下二十八人。

或许由于自忖无法摆脱汉军追兵,项羽心中恢复了往日的豪气,他将汉军引至四溃山(今南京浦口区四马山),并在这里进行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战斗,以仅损失两人的代价再次奇迹般地冲出了包围圈,到达长江北岸的乌江亭(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在岸边,乌江亭长已经把船停好等着项羽了,他说道:“江东虽小,却也有千里土地,百姓数十万,足以称王,望大王即刻渡江。现在只有我有船只,汉军到这里只能望江兴叹。”

然而项羽却无法接受亭长的建议,随后他苦笑着说出了那段流传千古的名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司马迁在之后的评价中认为项羽反复强调“天亡我,非用兵之罪”这是非常荒谬的,此言非常中肯。

在最后阶段,项羽已经众叛亲离,而且连一个普通的庄稼汉都不愿支持他,可见项羽已经彻底失去了人心。虽然之后项羽连说三次这是天要亡他,但不过只是嘴硬罢了,他不愿渡江另有其他缘由,这不过这真正的原因他也没有直接说出口。

项羽口中所谓“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因此无颜见江东父老,其实根本不能成立。

要知道乌江亭长仍在支持他,而他说的那番话应该也代表着江东人的态度,他们是愿意接受项羽的,但前提是项羽没有做那令人唾弃之事。

自项梁起兵以来,八千江东子弟虽然在战场上多有折损,但始终是项氏的核心力量,只不过这一次项羽为了逃命,将他们全都抛弃了。

此事是江东人暂时不知道的,倘若以后真相大白,他们自然不会再支持项羽。

这便是项羽不愿过江的真正原因,他不仅无颜见江东父老,更是没有勇气相见。与其将来被愤怒的江东人擒获献给汉军邀功从而受辱,不如落个体面的结局。想到这里,项羽终于不做任何幻想。

随着江畔的最后一战,项羽自刎身亡,时年三十一岁,就此结束了他短暂且传奇的一生。

他曾经辉煌过,在二十四岁时就到达了人生巅峰,但由于战略上的诸多失误,在短短数年后便迅速陨落,令人唏嘘不已。

而项羽在垓下之战后弃军逃亡的行径虽被掩盖在他的勇猛豪迈之后,不被大多数人所关注,但这却是他身上永远无法洗刷的污点,所幸他在人生的最后一刻还算是为自己挽回了一些颜面。

历时四年多的楚汉战争结束了,如今到了分割胜利果实的时候了,只不过这一切注定不会那么平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名人小故事之一百五十二:虞姬
彭城之战,刘邦56万大军为何被项羽3万军队消灭?
潍水之战:韩信再出奇招,阵斩龙且,大破齐楚二十万联军
战神韩信到底打过败仗吗?韩信用兵策略是什么
战争史上的奇迹,彭城之战是怎样展开的?项羽赢了战争,却输了战略
垓下拥兵10万的项羽因何不能再创奇迹?汉军找到克制楚军的办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