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染尽红尘不染心
      刚刚考中进士做官的王阳明游玩九华山,遇见非著名道士蔡蓬头。王阳明一向喜欢寻仙问道,这次他自然渴望和蔡道士深入交流切磋。可是,不论怎么追问,蔡蓬头嘴里只有两个字“尚未”,再不多说。后来被逼急了,蔡就告诉王阳明:“你这人根基不错,但终不忘官相”。
      蔡蓬头真是看破红尘的世外高人。后来,王阳明几次辞官,朝廷都没有批准。等他自觉病重想回故乡,索性不辞而别,却于归途中病逝。正如蔡蓬头所言,王阳明自始至终都是官场中人,果然“官相”了一辈子。
      不妨假设一下,倘若王阳明真的忘了官相,会怎么样?不仅诸如平定宁王叛乱、破山中贼势如破竹等显赫功绩不复存在,龙场悟道、立院讲学、天泉证道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捧场,心学恐怕会黯淡不少。世间只会多一个得道的高人,而将失去一个务实的圣人。
      那么,王阳明是不是虚伪?或者分裂?他一边不忘官相,一边却又时时刻刻想从官场中抽身而退。其实,这并不矛盾:首先,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上常见“纠结综合症”,他们一方面希望建功立业、实现抱负;另一方面又极度讨厌官场中的惺惺作态、攀附钻营,导致不得不在走留之间徘徊挣扎。其次,王阳明天资极高,儒释道兵兼通,杂糅百家,不过就他的精神内蕴而言,儒家是底色、佛老是归宿,他希望一身所学能学以致用、济世救民,因而宁王朱宸濠叛乱,王阳明在手中无兵、朝廷又没授权的情况下,敢于挺身而出,果断招兵买马,仅用35天迅速平定叛乱。不过,王阳明从小就对道、佛两家兴趣深厚,心态平和淡泊,对功名利禄看得很轻,后来又受奸人谗害,对官场更无留恋,三番五次上书辞职,二游九华山更是“宴坐岩头学老僧”,东岩晏坐如今仍是九华盛景;加之王阳明无时不怀念与朋友、学生坐而论道的快乐时光,“也知世上风波满,还恋山中木石居”,总想辞官归隐、专心讲学。
      比王阳明思想深刻的人有很多,比王阳明功绩大的也有很多。但像王阳明既思想深刻又功绩显著,体现出知行合一巨大威力的,却凤毛麟角、万中无一。王阳明之所以被无数后人崇敬,是因为他自己建构了一个丰满的精神世界,找寻到了一个有效的修心法门,实现了内心富足,所以对物质世界的成败并不放在心上,得失荣辱全无挂碍,有机会治国平天下固然好,没有机会读书讲学也是人生一件大乐事。他留下的遗言“此心光明,夫复何求?”,所体现的恰是精神上的满足和无憾。
      或许,正因为王阳明有一颗不染红尘的心,才能在红尘中进退自如,造就了大智慧、大定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蔡元在意溪的功绩
《王阳明》
摇摆不定,才是走弯路的根源(王阳明:人生即修行节选)
王守仁的生平与思想,影响着每朝每代的人直到今天
王阳明:人无完人,但悟透这一天规,却能少走弯路,早晚必成大器
为寻仙访圣,他爬上九华山绝壁,他的到来把洞里的异人吓坏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