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角肌肌纤维直径、构成比例与生理横断面分析
平时在锻炼三角肌时,我们一般都是以8~12RM的重量做组,有时候能做到15~30RM一组,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通过肌纤维直径、构成比例和生理横断面来进一步认识三角肌

、三角肌分为前束,中束,后束

(即锁骨部、肩峰部、肩胛冈部,最经典的分法)

左右滑动查看三角肌

前、后束肌纤维排列均与肌长轴平行;
中束的肌纤维呈多羽状排列(虽然减少了单个肌纤维的力量,但增大了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

1.构成比例三角肌各部浅 、深区的Ⅰ型纤维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后束比较差异不显著 此外 ,左右侧肌之间肌纤维型比例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上图)。

2. 直径和生理横断面面积

各区Ⅰ型纤维均比Ⅱ型稍大 ,但无显著差异 。各部及浅 、深区之间两型肌纤维直径都相近似。仅中部深区的Ⅱ型纤维 ,明显比其他各区的肌纤维细小。此外 ,肌纤维生理横断面面积(除中部深区外无论Ⅰ或 Ⅱ型纤维 ,其右侧均比左侧稍大 ,然而差异不显著(上图)

结果

① 三角肌中束Ⅰ型肌纤维比例高,前、后束肌纤维构成比例无明显差异。

② 三角肌各束深区的Ⅰ型纤维比例比浅层高,中束深区最高(66.9%)。

以为就这样结束了吗? NO! 让我们继续

肌肉长度(ML):肌纤维起点的最近端至止点的最远端距离。   

肌纤维长(FL):一个完整小肌束的长度。   

羽状角(θ):肌纤维与肌拉力线之间的角度

PCSA (cm²)=Muscle mass (g) x cos(θ) 

结果显示(上图)

肌肉质量:中束>后束>前束

肌肉长度:后束>中束>前束

肌纤维长:后束>前束>中束

PSCA(可理解为肌力):中束>后束>前束

中束的羽状角最大(31°,不同的人羽状角有差异前、后束的快、慢肌比例相同(年龄不同比例略有不同中束慢肌比例高(与上一个研究结果相符)。

3. 根据肌构筑特性:可将骨骼肌分为力量型构筑和速度型构筑两种 生理横断面面积 /肌重的比值(CAS/MW)越大 ,骨骼肌就越倾向于力量型构筑 , 而肌纤维长 /生理横断面面积的比值(FL/CSA)越大 ,则越倾向于速度型构筑 。(上图)

[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有肌源性和神经源性等因素,肌源性有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肌肉初长度等。]

结果

中束主要倾向于力量型构筑;前、后束更倾向于速度型构筑;

相对而言,前束生理横断面积比后束稍大,提示前束的肌力潜能比后束略高。

二、三角肌分为7个节段

左右滑动查看

三角肌7个节段(图①②③④)

锁骨、肩峰和肩胛冈部分 分别由一节(A1)、四节(A2-P1)和两节(P2、P3)组成。

左右滑动查看

三角肌7个节段(图Ⅰ、Ⅱ、Ⅲ)

相对应的7个部分有不同的分法(图Ⅲ),但都是基于肌内纤维带分布(图Ⅰ、Ⅱ)。不同的分法在功能上区别不大。(按这理论,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前束、中束和后束连接处的肌肉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三、三角肌内神经分布

前、后束仅有1支一级神经支支配,而中束较大有2~3支一级神经支进入。并且三角肌中束的神经吻合较为致密,推测该部也有着更精细的神经控制,在三角肌活动中起着主要作用。

总的来说:

1.三角肌中束神经支多,慢肌比例最高,生理横断面最大,力量最高。

2.前、后束快慢肌比例差异不大,生理横断面差异不大,收缩速度比中束快。

对三角肌健身训练的启示:

因为力量、速度训练可使快肌纤维面积增大,而耐力训练可使慢肌纤维面积选择性增大,所以

1. 前、后束在训练时要包括力量、速度和耐力训练,重量选择上应包括3~6RM 、8~12RM和15~30RM的重量。

2. 而中束,应以耐力训练为主,辅以力量和速度训练。重量选择上应以15~30RM的重量为主,辅以8~12RM的重量。

3. 理论上三角肌后束能和前束练一样大(不考虑基因和形态的影响),前提是后束和前束的训练量差异不大。

     在大体老师的样本量中没有指出有运动员;受于样本量的原因,也没有指出年龄段差异;但总体趋势和肌纤维组成比例是确定的。

参考文献:
[1]李志义,李名扬,薛黔.人三角肌亚部化、肌纤维型分布及面积的研究[J].解剖学报,1992(01):1-6.
[2]李志义,李名扬,薛黔,陈玮.人三角肌各亚部的构筑研究[J].解剖学报,1994(04):337-340.
[3]韩江全,薛黔.三角肌神经入肌点定位及肌内神经分布的研究[J].解剖学研究,2003(03):200-203+241.
[4]韩江全,薛黔,杨方玖.人三角肌的肌内神经分布与亚部划分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4(03):269-270+281.
[5]Lorne E, Gagey O, Quillard J, Hue E, Gagey N. The fibrous frame of the deltoid muscle. Its functional and surgical relevance.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1 May;(386):222-5.
[6]Gorelick ML, Brown JM. Mechanomyographic assessment of contractile properties within seven segments of the human deltoid muscle. Eur J Appl Physiol. 2007 May;100(1):35-44.
[7]Peterson SL, Rayan GM. Shoulder and upper arm muscle architecture. J Hand Surg Am. 2011 May;36(5):881-9.
[8]Sakoma Y, Sano H, Shinozaki N, Itoigawa Y, Yamamoto N, Ozaki T, Itoi E. Anatomical and functional segments of the deltoid muscle. J Anat. 2011 Feb;218(2):185-90. Epub 2010 Nov 3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练几年肩部没变化?三角肌超级训练计划帮你突破瓶颈期,快收藏
增肌的第一步,就是练好的三角肌!
三角肌锻炼方法,不知道的看过来!
練出南瓜肩,這6個動作來幫你
Day17, 肩部训练的干货
一对哑铃锻炼肩和手臂的训练计划【健身打卡11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