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奇文共欣赏 | 《中国名诗三百首》莫砺锋先生选析苏轼诗词

《中国名诗三百首》是由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组织编写,韩经太教授担任主编,邀请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界的名家赵敏俐、钱志熙、葛晓音、莫砺锋、张晶、左东岭、蒋寅、张福贵共同撰写。精选中国文学史上305首经典诗歌,予以详细注释和独到鉴赏,具有视野贯通古今,鉴赏专业独到等优点。

本书的宋代部分是由南京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莫砺锋先生撰写的。莫先生共选析宋代诗词60首,选目独具只眼,鉴赏深刻独到,语言流畅邃美。现摘取其所选析的8首苏轼诗词(5首诗,3首词),供读者欣赏。


《中国名诗三百首》书影

莫砺锋先生

莫砺锋,1949年出生于江苏无锡 ,1984年10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师从程千帆先生,是新中国的第一位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出版过《江西诗派研究》《朱熹文学研究》《杜甫评传》《杜甫诗歌讲演录》《漫话东坡》《莫砺锋说唐诗》等重要著作。

莫砺锋先生选析苏轼诗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其父苏洵是古文名家,其母程氏知书达理。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六年(1061)高中制科。曾任凤翔府签判、杭州通判,后移知密州、徐州、湖州。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谤讪新政”罪名被逮入御史台狱,史称“乌台诗案”。次年获释,贬至黄州。元丰八年(1085)还朝,任礼部郎中、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等职。哲宗元祐八年(1093)出知定州,次年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复贬儋州,徽宗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归,次年卒于常州。晚年自题画像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谓慨乎言之。苏轼公忠体国,在朝勇于进言,在地方勤政爱民,然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其才干。平生成就主要体现于文艺创作,多才多艺,兼长诸体。古文与欧阳修齐名,称“欧苏”。诗与黄庭坚齐名,称“苏黄”。词与辛弃疾齐名,称“苏辛”。苏诗在题材上以干预社会现实与思考人生为主,对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律,挥洒如意,触手生春。其词突破词为“艳科”之传统格局,举首浩歌,使词体像诗体一样充分表现性情怀抱,并开创“豪放”的风格倾向。从整体而言,苏轼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作品中表现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影响之大,在整个宋代无与伦比。



关山月  金山寺一角 

游金山寺[1]

我家江水初发源[2],宦游直送江入海[3]。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4],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5],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6],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7],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8],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9]

【注释】

[1]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在赴任杭州通判时途经润州(今江苏镇江),十一月三日往金山寺访问该寺僧人,夜宿寺中,作此诗。金山寺:金山原是润州北边扬子江中的小岛,现已在长江南岸,位于山顶的金山寺初建于东晋太宁年间(323—325),为江南名胜。

[2]“我家”句:古人认为岷江是长江源头,苏轼的家乡眉山位于岷江边上,故云。

[3]江入海:润州江面宽广,人称海门。

[4]中泠:泉名,在金山西北。盘陀:山石高大不平之状。

[5]羁愁:旅愁。

[6]靴文:皮靴表面细密的皱纹,此处形容波纹细密。

[7]生魄:《礼记·乡饮酒义》:“月之三日而成魄。”孔颖达疏:“谓月尽之后三日乃成魄。魄,谓明生傍有微光也。”此诗用“初生魄”指代初三日的一丝新月。

[8]“江心”句:苏轼原注:“是夜所见如此。”或为某种水生动物发出的光芒。

[9]“我谢”二句:谢:告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重耳誓词:“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此二句模仿古人口气向江神起誓,如果有田可耕,一定归隐。

【鉴赏】

此诗是一首游览诗,开头两句想落天外,先从江水说起,既紧扣地理实况,又切合诗人身份,清人施补华赞曰:“确是游金山寺发端,确是东坡游金山寺发端,他人钞袭不得。”(《岘佣说诗》)汪师韩更指出,“起二句将万里程、半生事一笔道尽,恰好由岷山导江,至此处海门归宿,为入题之语”(《苏诗选评笺释》)。以下的主要篇幅便用来描写景物及游踪。正逢天寒水落,长江不像平时那样波涛汹涌,如果平平写来,难免煞风景。于是诗人先虚晃一笔,以“闻道潮头一丈高”虚写往日奇景,又以“天寒尚有沙痕在”实写眼前之景,一虚一实,不但精确、生动地写出江潮随着节令转换变化,而且文情跌宕,多含感慨。

下两句进而感慨古今的变迁,写盘陀巨石在江涛的涨落中出而复没。这多半是联想到宦海风波之险恶,但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对宦海风波的畏惧必然导致归隐之念,于是诗人登上金山绝顶远眺家乡,可惜无数青山遮断了视线。至此,诗人实已意兴阑珊,故想返回归舟。但是山僧苦苦挽留,请诗人欣赏落日。峰回路转,妙趣横生。落日之美很难描写,诗人先写江面上的细细波纹,再写彩霞红遍半天。这两句诗都不是正面描写落日,而是从落日的效果着笔,堪称“烘云托月”的范例。夕阳西沉后不久,如钩新月也渐渐没于天际。此时已是漆黑一片,理应归卧,可是诗人笔锋一转,又写江心忽然出现一团光焰的奇特之景。结尾两联与开头遥相呼应,诗人悟出江心的半夜炬火是江神有意显灵,以此警示他及早归隐。于是诗人对着江水郑重立誓:一旦有田可耕,一定立即归隐!“有田不归如江水”的结尾不但与开头的“我家江水初发源”遥相呼应,而且与中间对江景的细致描绘绾合紧密,章法细密妥帖,诗情则波澜迭起。

此诗在艺术上极其成熟,是最早体现出苏诗独特风格的佳作。全诗描写生动细致,叙事层次分明,但又笔势骞腾,兴象超妙。惆怅的心情与潇洒的风度融于一体,失意的叹喟中时露豪迈之气,堪称诗化的“东坡风神”。此诗既是一首游览诗,也是一首咏怀诗,它在精丽生动的游踪叙述和景物描绘中渗入身世之感乃至政治意味,从而具备极其丰富的内涵,这是苏轼对游览诗功能的扩展与提升。


清 佚名 西湖胜景图

饮湖上初晴后雨[1]

水光潋滟晴方好[2],山色空濛雨亦奇[3]。欲把西湖比西子[4],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作,时苏轼在杭州任通判。

[2]潋滟:水波闪动的样子。

[3]空濛:雨雾迷茫的样子。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的著名美女。

【鉴赏】

此诗以概括性极强的手法描写西湖的美景,近人陈衍说“后二句遂成为西湖定评”(《宋诗精华录》卷二),其实全诗都是“西湖定评”,堪称古今西湖诗中的绝唱。首二句虽是对当时情景的如实叙写,但它从晴、雨两个角度对西湖之美进行刻画:丽日高照,湖面上水光潋滟;雨丝悬挂,湖四周山色空濛。西湖美景千姿百态,二句所写乃其各种姿态中最为典型的两种,堪称探骊得珠。一般来说,人们游山玩水时多喜晴而厌雨。诗人却认为晴景固好,雨景亦奇,这表达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观,也体现出独特的人生态度。苏轼的思想自由通脱,其情感则真挚又潇洒。他以宽广的胸怀拥抱人生,以超越的眼光观察世界。蜀山蜀水固然是其情之所系,异乡客地也使他安之若素。苏轼既欣赏庐山、西湖等天下名胜,也喜爱密州等地的平冈荒坡。此诗表面上仅是对西湖景色的赞叹,其实何尝不是诗人旷达人生观的生动体现?

后二句用西子比喻西湖,构思奇妙,手法灵动。相传西施因病心而颦眉,却不减其美貌。苏轼从而联想西施无论淡妆浓抹皆美,并与晴、雨皆美的西湖相比,内含深刻的哲思,又不失生动的趣味。人们常称宋诗以“理趣”见长,并注重探索诗中之理,其实“理趣”一词中“理”“趣”二字缺一不可。若无趣味,即使包含哲理的诗也未必成为好诗。一定要“理”“趣”皆备,方能耐人寻味,百读不厌。此诗即为范例。


北宋  王诜  青绿烟江叠嶂图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1]

江上愁心千叠山[2],浮空积翠如云烟。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使君何从得此本[3]?点缀毫末分清妍。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昼眠。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4]?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注释】

[1]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十二月十五日,苏东坡在好友王定国家里看到王晋卿所绘《烟江叠嶂图》,作此题画。王巩,字定国;王诜,字晋卿。二人均与苏轼相交甚密,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二人均受牵连,分别贬至宾州(今广西宾阳)和均州(今湖北均县),至元祐初年方返回汴京。

[2]江上愁心:语出唐张说《江上愁心赋》:“江上之峻山兮,郁崎而不极。云为峰兮烟为色,欻变态兮心不识。”原指江心堆积如山的烟云,此诗中则指云雾缭绕的山峰。

[3]使君:宋人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指王巩。王巩曾任监宾州盐酒务,本非州郡长官,此乃借用。

[4]“桃花”二句: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之典。后人将桃花源附会为神仙居所,如唐王维《桃源行》:“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闻成仙遂不还。”“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鉴赏】

从杜甫开始,题画诗就有两个优秀传统:一是化静为动,即将静态的画面描写成移步换景、变化无穷的动态境界;二是画中有人,即渗入诗人的生活经历及主观情思。苏轼继承杜甫的传统,而且推陈出新,此诗即为范例。《烟江叠嶂图》的绘制者与收藏者皆是苏轼的生死之交,当诗人挥毫落笔之际,他胸中该有多少感慨!全诗入手擒题,用十二句展开对画景的描写,而且一字不及题画,直接描绘真实的江山。于是画中的山峰不再是静物,而是烟云变幻的动态景物。这十二句纯是写景,如果独立成篇,则可读作一篇笔歌墨舞的山水诗。然后诗人忽然发问:使君从何处得到这幅绘画精品?清人方东树评曰:“起段以写为叙,写得入妙,而势又高,气又遒,神又旺。'使君’四句正锋。”(《昭昧詹言》卷一二)所谓正锋,指揭示题画诗之宗旨也。

第二段转写观画引起的感慨。诗人的思绪从画面转向实境,并深情回忆曾亲践其境的黄州山水,在那山水幽绝之处,自己曾经生活过五个春秋!“春风摇江天漠漠”以下六句,清人纪昀赞曰:“节奏之妙,纯乎化境。”(《纪评苏诗》卷三)纪氏所云“节奏”原指文字、语气而言,但我们也可解作季节变换的自然节律,因为“春风”等分句写春、夏、秋、冬四季之景。苏轼在黄州一住五年,不但饱看四时美景,同时也经历了无罪遭贬的心情起落,以及躬耕生涯的艰难辛苦。黄州的贬谪生涯使苏轼的人生观变得更加成熟,也使其文学创作变得更加深沉,黄州堪称苏轼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座里程碑。难怪当苏轼在这幅《烟江叠嶂图》中看到似曾相识的江山后浮想联翩,并在结尾联想到归隐山中的夙愿。

总之,此诗对画中景物的描写绘声绘色,与山水诗毫无二致。而且绾合自身的人生经历,渗入浓郁的人生感慨,从而兴会淋漓,将题画诗的抒情性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苏轼对题画诗的重大贡献。



张大千  十里危滩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1]

七千里外二毛人[2],十八滩头一叶身[3]。山忆喜欢劳远梦[4],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5]

【注释】

[1]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苏轼南谪惠州(今属广东),途经江西赣江,作此诗。惶恐滩:即“黄公滩”之谐音,在今江西万安县,江水湍急。

[2]七千里:乃赣江距离苏轼家乡眉山道里的约数。二毛:头发有黑白两色。

[3]十八滩:赣江自赣州流至万安的一段,共有十八处险滩,惶恐滩为其中最后一滩,也是最为湍急之一滩。

[4]喜欢:地名“错喜欢铺”的缩称。苏轼自注:“蜀道有错喜欢铺,在大散关上。”

[5]知津:知道渡口在何处。津,渡口。相传孔子使子路向两位隐者“问津”,隐者对孔子奔走列国不以为然,乃曰:“是知津矣。”(见《论语·微子》)

【鉴赏】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重新上台,旧党人士遭到更加严厉的打击。苏轼年已五十九岁,仍被贬往惠州。他在八月初到达江西,在庐陵(今江西吉安)、太和(今江西泰和)稍事停留,于八月七日重新乘船溯赣水南行,经过令人闻之色变的十八滩中最为湍急的惶恐滩。

此时的苏轼,年老多病,前途凶险。首联便说年老远谪,故乡遥远,意即连叶落归根也无法做到。如果在远方得以安居也就算了,偏偏还像一片树叶在十八滩头漂荡颠簸!两句对仗精工,诗意却是递进关系,构思妙不可言。颔联回顾平生:当年离乡北上求取功名,曾经过千里蜀道上的“错喜欢铺”,至今还时时入梦。如今被逐成为孤臣,只能在惶恐滩头伤心垂泪。此联巧用双关语构成对仗:“喜欢”“惶恐”既是地名,又是两种情感。更妙的是,前句写进入仕途前对前程的憧憬,后句写久历宦海后对命运的悲叹,语意转折,情绪扬抑,与句法之对仗精工构成极大的张力。

颈联比前面两联稍为逊色,但“帆腹”“石鳞”两个比喻非常巧妙,对仗也很精切。更重要的是,此联写积雨水涨,长风鼓帆,舟行甚为顺利,诗人内心也稍感愉悦,对前半首的压抑低沉稍起调节作用。尾联语带嘲讽,并复归自伤身世之主题:自己行遍天涯,久在江湖,能为官家充当水手了!

全诗技法高超,思绪腾跃,艺术上已臻炉火纯青的境界,诗人坚毅沉着的精神和旷达潇洒的心胸也表露无遗,是一首声情并茂的佳作。



水调歌头[1]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3],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4],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5]

【注释】

[1]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时苏轼知密州(今山东诸城)。

[2]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当时正在济南(今属山东)。

[3]琼楼玉宇:此指月中宫殿。相传月中有广寒宫。

[4]不应有恨:意谓月与人之间不应有所怨恨。

[5]婵娟:美好的容貌,此处指月。

【鉴赏】

相传宋神宗读到此词后说:“苏轼终是爱君。”(鲖阳居士《复雅歌词》)其实,此词的意旨不是爱君,而是热爱人间。所以连凡人最希望的白日飞升,他也弃之不顾。此词通篇咏月,却又处处与人间相关,它不仅是中秋佳节或天上明月的颂歌,更是一首人间的颂歌。

首句突兀而起,显然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之句一脉相承,但语意更加直截显豁,也更加发人深省。接下来是一连串的奇思妙想:要想乘风飞升,直入月宫,只恐难以忍受那高处的寒冷;还不如留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身,远胜于像嫦娥那样永久居住在广寒宫里。言下之意是天上仙界远不如人间温暖可爱。

下片转入怀人主题,仍然句句绾合月光。“转朱阁”等三句,写月光入户,照人无眠。所以无眠,当然是怀人所致。于是词人诘问月亮,你与人间并无怨恨,为何偏在人们离别之时变圆呢?这一问,问得无理,却问得多情。当然,词人明知月不常圆,人常离散,难以两全其美。于是他郑重许愿:但愿人们都健康长寿,隔着千里共赏那一轮明月!南朝谢庄《月赋》云:“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苏词尾句从中化出,但境界更高,从而成为具有普适意义的美好愿望。这真是人们在中秋之夜对着天上的一轮圆月所能产生的共同愿望。南宋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其故或在斯乎!

念奴娇[1]

赤壁怀古[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4],雄姿英发。羽扇纶巾[5],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6]。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7]

【注释】

[1]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

[2]赤壁:一名赤鼻矶,在黄冈城外。

[3]周郎:周瑜,字公瑾,三国时吴之大将。

[4]小乔:乔公有二女,皆美,称大乔、小乔。小乔为周瑜之妻。

[5]羽扇纶(ɡuān)巾:古代儒将的装束。纶巾是系着青丝带的头巾。

[6]樯橹:一作“强虏”。

[7]酹:洒酒祭奠。

【鉴赏】

真正的赤壁之战发生在湖北嘉鱼县东北江滨,苏轼并非不知。他曾称黄州赤壁为“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与范子丰》)。可见在疑信之间。然而当他伫立在黄州赤壁高耸的石矶上俯瞰滚滚东流的长江时,觉得如此险要的地形真是天然的好战场,当年万舰齐发、烈焰映空的战争场景便如在目前。古代的英雄人物已随着那滔滔不绝的江水永远流逝了,他们曾经在历史舞台上纵横驰骋,多么威武雄壮,多么风流潇洒!命途坎坷的自己却年近半百尚一事无成,往昔的雄心壮志都已付诸东流,若与少年英发的周郎相比,更使人感叹无端。于是东坡举杯酹月,写下这首慷慨激烈的怀古词。

词中其实蕴含着郁积在东坡心头的失意之感——人生如梦的思绪、年华易逝的慨叹,情绪相当低沉。但是这些情愫映衬在江山如画的壮阔背景下,又渗透进了面对历史长河的苍茫感受,顿时变得深沉、厚重,不易捉摸。而对火烧赤壁的壮烈场面与英雄美人的风流韵事的深情缅怀又给全词增添了雄豪、潇洒的气概,相形之下,东坡本人的低沉情愫便不像是全词的主旨。也就是说,此词中怀古主题是占主导地位的,词人的身世之感则是第二位的。东坡将它题作“赤壁怀古”,名副其实。正因如此,虽然后人对此词的情感内蕴见仁见智,但公认它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从此以后,黄州的赤壁便成为人们凭吊三国英雄的最佳场所,那个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反倒无人问津了。此词影响之大,于此可睹一斑。


北宋   许道宁  高秋观潮图页

八声甘州[1]
寄参寥子[2]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3],西兴浦口[4],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5]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6]

【注释】

[1]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时苏轼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即将离开杭州。

[2]参寥:诗僧道潜之字。

[3]钱塘江:河名,流经杭州湾入海。

[4]西兴:地名,在今浙江杭州市,钱塘江之南。

[5]忘机:清除机心。

[6]“约他年”六句:东晋大臣谢安志在隐逸,欲自江道东还泛海,未就而卒。西州,晋代建业(今江苏南京)城门之名,谢安临卒前曾自此门入建业。谢安卒后,外甥羊昙行不由西州门。尝醉中过西州门,思念谢安,恸哭而去。详见《晋书·谢安传》。

【鉴赏】

苏轼性情忠厚,胸襟开阔,性格坦荡,他总是以善良的眼光去看待别人,与三教九流都有交往,自称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中的乞丐。道潜是位僧人,他既是苏轼的诗友,又是其生死之交,曾受苏轼的牵累而被勒令还俗,编管兖州。元祐六年(1091),苏轼被召还朝,即将离开杭州,作此词留别道潜。

词中用晋人谢安之典:谢安本有隐逸之志,病危归建业时路经西州门,十分感慨。谢安卒后,其外甥羊昙因敬爱谢安,从此不走西州之门。有一次羊昙醉中误经西州门,忆及谢安,恸哭而去。苏词用此典,意思是希望在生前实现隐逸之愿,以免留下遗憾而使故人像羊昙那样为我流泪。

词中不无牢骚,也不无迟暮之感,但措辞平和温厚,宛然一位长者对年轻友人的和蔼口吻。所谓“有情风”者,实乃词人心中多情之故也。清人郑文焯评此词曰:“突兀雪山,卷地而来,真似钱塘江上看潮时,添得此老胸中数万甲兵,是何等气象雄且桀!妙在无一字豪宕,无一语险怪,又出以闲逸感喟之情,所谓骨重神寒,不食人间烟火气者,词境至此观止矣。云锦成章,天衣无缝,是作从至情流出,不假熨贴之工。”(《大鹤山人词话》)郑氏的体会相当准确,此词风格豪放,气魄雄大,堪称豪放词的典范之作。然而它豪放而不至粗犷,阔大而不失细腻,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属于忠厚一路,即使有牢骚也绝无剑拔弩张之态。这种委婉蕴藉、意在言外的风格倾向,苏诗中较少体现,由此可见诗、词二体风格之异。


清   周闲   蝶恋花图
蝶恋花[1]

花褪残红青杏小[2]。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1]此词作年不详,可能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苏轼前往惠州的贬谪途中。

[2]花褪残红:指花瓣凋落。

【鉴赏】

词中描写了一位天真烂漫的可爱少女,她在燕飞水绕的园子里兴高采烈地荡着秋千,全不管春光已逝,花落絮飞。而墙外匆匆经过的行人听到墙里传出的清脆、娇柔的笑声,心里顿生情思。清人王渔洋说:“'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花草蒙拾》)“屯田”就是柳永,可见人们承认这是典型的婉约词,它在“缘情绮靡”方面不输于柳永。

欧阳修《浣溪沙》中有“绿杨楼外出秋千”的名句,东坡当然熟知此句,词中的他多半看到随着秋千荡出墙头的少女,或闻其笑声,然而此词的主人公是那位偶然映入词人眼帘的少女吗?显然不是。杜牧有诗云:“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倚江楼?”(《南陵道中》)心怀愁思的旅人在途中突然瞥见美丽的异性,特别容易凸现心头的孤寂感。东坡此词也是如此。时节是春去夏来,境遇是人在天涯,词人的所见所闻莫不增添心头的烦恼:红花凋谢,青杏结子,枝上的柳絮也飘飞将尽。偏偏在此时从园墙里边荡出一架秋千,又传来了少女的欢声笑语!惆怅、寂寞之感油然而生,于是他责怪墙里的佳人是如此无情!这里没有什么绮思、艳情,充溢全词的只是时光流逝、天涯流落引起的落寞、委屈心情。难怪东坡的侍妾朝云在惠州时刚想唱此词就泪流满面,作为东坡的闺中知己,她清楚地领会了东坡的言外之意!这样的婉约词,其抒情性质已与一般的诗歌毫无二致,这是东坡改造词风的一个显例。

《中国名诗三百首》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言夜读 · 经典 | 苏轼,原来你是这样的男神
苏轼: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
宋词若论词仙,非苏东坡莫属
作文素材|苏轼: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请收藏)
苏轼集『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