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考古人提出文明标准中国方案


文化分布图改编自《良渚古国》插图。

       11月26日下午,159-1期文汇讲堂在腾讯会议室举办,澎湃新闻网提供特别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陈胜前教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和世界考古室主任李新伟研究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分别在《文明起源:中西比较视域及中国贡献》下作主题演讲,并与听友互动。 版式:李洁 整理李念、童毅影
      
       陈胜前:由中国考古人自己揭示中华文明“相变”
      
       文明探源,并不是特别新鲜的话题。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早期的探险者、考古学家掀起了探索古文明的浪潮,比如谢里曼去探索古希腊的特洛伊古城,史蒂芬去探索玛雅,皮特里去探索古埃及。
      
       中国古文明的发现,最早是1928年殷墟的发掘,再往前追溯是1921年安特生发现仰韶文化、1899年清朝末期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983年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发掘,重新开启了中华文明探源的新征程。新世纪前后,经过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入了高潮期,包括1999年至2001年确定陶寺中期城址,2007年确认良渚古城,2011年确认石峁古城。
      
       由此看到,中国文明研究起步晚,高潮在最近一二十年,一定程度上是中国考古学家的幸运。世界其他古典文明的发现都笼罩着西方考古学家强烈的殖民色彩。比如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直接掠走了古希腊的黄金和文物。而中华文明的探源,是完全由中国考古学家自己来揭示的。
      
       为何要研究文明起源
      
       为何要做中华文明探源?从外部环境看,包括时代背景、社会进步,还有相关学科发展的时代精神。比如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国民众对相关的文化需求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从学科内部角度来讲,包括材料的发现,像红山、石家河、陶寺、良渚、石峁等一系列有关中华文明遗址的发现推动了研究;还包括新方法与新技术,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聚落考古、多学科合作方法,以及跨学科的文明理论探索,总体上可用研究范式来概括。
      
       回顾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的主题,经历了“从民族到革命”。1978年后苏秉琦先生强调“我们要去研究中华国家、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起源”,给考古学指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很好地体现了中国考古学的特色,包括大科学的组织优势,能集中大量的研究者和机构进行课题的协同研究、能进行多学科的合作,无论是新材料、新方法、新理论都非常火热,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的学者都纷纷参与进来。
      
       何谓文明,为何要有标准
      

       理论维度上而言,何谓文明不仅仅是考古学者在研究。
      
       第一方面是理论的演绎。哲学家、思想家包括霍布斯、卢梭、马克思、韦伯等众多学者都在思考与文明相关的问题,这里的文明指的就是国家。
      
       第二方面是以类比为基本理论的中程理论的构建。例如,民族考古主要是人类学家在做,直接历史是历史学家在做,计算机模拟社会复杂性的演变是科学家在做。中程理论主要是提供一个参考框架,不是直接得到人类过去的历史。考古材料本身并不会讲话。比如考古发掘了张家港的东山村遗址,距今大概5800年到5600年左右的崧泽文化古国,墓葬中出土了很多石钺之类的东西,象征着社会公共权力,就需要理论模型加以解释。
      
       第三方面,则从考古材料中归纳与提炼。
      
       文明至少有三重属性——文化历史阶段、社会组织状态、社会存在的形式。相应,文明探源研究中具有三个阶段:发现并描述材料、去解释材料、理解材料。基于此,产生了三种共存的研究范式:文化历史考古范式、过程考古学范式、后过程考古学范式。文化历史考古范式里,第一反应还是寻找标准。
      
       文明的标准,很多时候会强调城市、青铜、文字三要素;现在采用的新标准,强调等级分化、聚落体系、专业化分工、物品的精致化等等一系列的特征。但只要是标准,作为外部的物化特征,一定会存在地区差异,因此,文明外在形式可能是多样的,本质上是“社会复杂性”与“系统状态”的变化。
      
       考古学中的中华文明探源
      
       目前中国考古学界基本的共识是,在距今约六千年前后,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形成;距今五千年,以良渚为代表,早期国家形成;距今四千年,夏王朝建立,王朝统治出现。
      
       中华文明的形成是一系列“相变”的结果。“相变”,形象地说,就如同水在气态、液态、固态之间转化的过程。
      
       为什么会有“中国”这样的观念,最早苏秉琦先生提出六大区系类型,后来又做了扩充。我们以洛阳为中心,以洛阳到北京的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圆圈,基本上就是早期文明的核心区域。谁控制了中原,谁就能以最小半径控制最大的区域,大家都往中间汇聚,就是“中国”的原始含义。这也是张光直先生提出来的“中国相互作用圈”。
      
       我们还可以从中国文明四个板块的互动来看,这四个板块分别是农耕的东南板块、游牧的西北板块、生态交错带板块、海洋板块,四大板块之间相互影响,从这个角度理解史前中国文明的格局,可能更符合当前的认识。
      
       李新伟:“最初中国”形成是文明标准的必要组成
      
       我理解,文明应该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从进化论的角度观察,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一般会有国家这样的政体出现。二,文明是文化共同体的出现。关于文明起源的标准,大家比较熟悉的是西方的城市、文字、冶金术三要素说。中国学者中,夏鼐先生论述的三要素是:城市、金属、文字。
      
       有待完善的文明标准中国方案
      
       最近我们提出了文明标准的中国方案。王巍研究员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经历几个阶段后提出了文明的定义,包括:生产力获得发展,出现社会分工;社会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出现王权;人口显著增加和集中,出现都邑性城市,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现王所管辖的区域性政体和凌驾于全社会之上、具有暴力职能的公共权力——国家。
      
       目前我们的认识更多地限于一些文明的表现方式是中国式的,像手工业生产专业化,西方文明会有金属冶炼,我们可能会有琢玉、髹漆、制作高等级陶器等。因此,中国方案还有待进一步讨论、发展和完善。在我看来,至少中华文明的定义应该加上一条——最初中国的形成,或被称作中国的文明体的形成。
      
       中国文明史前“灿烂的转折期”
      
       参照了世界文明的普遍标准,加上中国特殊的元素,中国考古界对中国文明何时形成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
      
       一般认为距今六千年左右,文明形成的进程开始加速,各个地区出现了普遍的社会发展。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包括山东、江苏北部淮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的大溪、凌家滩、崧泽文化,还有覆盖了几乎整个黄土高原的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所有这些文化在距今6000-5300年间有了灿烂的发展,我称它中国史前时代“灿烂的转折期”。
      
       我们看到如“满天星斗”一般的灿烂场面。各个地区选择了自己不同的发展道路——宗教取向的红山、凌家滩;世俗取向的用陶器表达身份的崧泽和大汶口;大溪文化选择有所相似;庙底沟类型中有大型的聚落、大型的公共建筑,大型墓葬并不凸显个人的身份而更注重公共事务。
      
       与多元发展同样重要的是,各地区的密切交流有了显著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社会上层远距离交流网的形成。
      
       以凌家滩、红山的玉器举例,两地相隔一千多公里,玉器竟如此之相似,但日用陶器并不相似;河南灵宝的西坡大口缸,普遍出现在同时期的各个地区。我们在大口缸的残留物里提取到了红曲酶素,稻米酿的酒加上红曲酶素会呈现血红色,极可能这是用在重要场合。器物的传播也是表现一种仪式礼仪的观念传播;同样流传的还有象牙镯等象牙用品,用于相关的仪式活动;钺,在各地普遍是权力的标志。
      
       这些天文知识、宇宙观念和礼仪制度,都是只有为社会上层所掌握的高级神秘知识,没有面对面的教授很难掌握。例如,凌家滩大墓的墓主,可能要在一个特殊的时间如春分的夜晚,喝下特制的红色酒,跳一个特殊的舞蹈,达到特殊的状态,才学到了通神知识。交流获得的知识有助于增加权威,长途旅行本身也是壮举,因此,有理由相信这些高层人员拥有足够动力跨越千里进行远距离的交流。交流也会有记载而便于传代,虽然至今未发现。
      
       这种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各个地区的一体化的进程,形成了张光直先生所说的“中国相互作用圈”,它的范围就是后来历史时期中国的核心,其重要的文化精粹也是后来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粹,它就是最初的中国,现在多元一体国家的雏形就在那时形成了。
      
       良渚古城:早期国家的社会发展得到世界公认
      

       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并不能代表中华文明就已经形成了。我们还要找到一个有更高发展程度、能够和世界其他的早期文明、早期国家相媲的社会发展。环太湖的良渚文化提供了发展的范例。
      
       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分工、剩余产品的积累,在良渚有非常明确的证据。良渚有大规模的水利系统,有五千年之久、用草包泥砌成的长坝;有筑在高处的高坝系统、水利调节系统,调节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余姚施岙遗址,新发现了8万平方米的良渚稻田,农田建设相当有规模。在良渚古城的核心区,池中寺中发现了大量的碳化稻谷,折算过来约190多吨,可见良渚领导者生产发展的能力,聚集剩余食物的能力,而这些都是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准。
      
       社会发展、等级分化、王权形成,在良渚的反山墓地随葬品中可以得到印证。良渚最有名的玉琮,上面有完整和抽象的神人兽面像,看出当地是依据宗教来维系社会,展现权力。
      
       从玉器看,这一广大地区的宗教是统一的,而良渚古城又显示出了最高的宗教地位。这些都是达到世界比较公认的早期国家标准的社会发展。良渚古城遗址群2019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国际学界对其社会发展程度的认可。
      
       后500年内:石峁、陶寺、二里头等早期国家出现
      
       中华文明形成以后,良渚文化大概在5300-4300年前结束了,此后500年是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孕育的阶段。
      
       良渚衰落以后,影响到了北方的石峁地区,它也有人工打造的高层的仪式空间,有和良渚一样的宗教观念的石雕;在黄土高原的东南角晋南的陶寺遗址,也发现了有300万平米的大城和宫殿区、被称作观象台的设施;陶寺出现了最早比较明确的红色颜料书写的朱书文字。
      
       陶寺遗址发现了大型的墓葬,随葬品来自四方,王者或真的已经心怀四方了。多元一体的相互作用圈的互动下,又一个新的早期国家社会出现,并有新的政治理想。
      
       在龙山时代文化继续动荡整合下,嵩山东南麓人群西进洛阳盆地形成了二里头遗址,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夏代偏晚期的都城,这是考古学上能最明确认定达到王朝标准的都城。
      
       这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考古发现,它实证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发展道路。
      
       吕厚远:气候环境和农耕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未断基础
      

       理论上认为,古气候变化可以通过影响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进一步影响到文化、文明的演替和社会的发展,但是事实上怎么样呢?证据链和逻辑链又在哪里呢?
      
       两万年以来气候巨大变迁,人类走向原始农业
      
       今天全球文明分布的格局是在过去长期气候变化与文化、文明相互影响的背景下形成的。
      
       大约从6500万年开始,地球进入新生代,气候进入了变冷模式,人类开始在非洲出现。两极有冰之后,大约在200万年前后,直立人开始走出非洲,走向欧亚大陆。直到大约10万年以后,生理结构上与今天一样的人类——现代人又一次走出非洲,约在10-5万年到达了东亚。
      
       10万年以来的这个时段,涉及到世界考古学的三大议题——现代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
      
       最新研究表明,发生在距今约12900年到11700年之间,有1200多年寒冷的时间,温度下降约5-7摄氏度以上,这被称为“新仙女木事件”,但它主要影响了北半球,不是一个全球性的寒冷事件。
      
       两万年以来,全球升温约6-9摄氏度以上。全球海平面比两万年前升高了约130多米。两万年前,我国东部大陆架全部出露,海岸线在钓鱼岛附近。1.5万年前左右,海平面低于80米,大陆架出露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这是一片适合人类长期生存的地方。到了8000-7000年前是高海平面时间,我国东部沿海约有1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淹没,早期人类活动的遗址被淹没了。
      
       正是在这两万年以来气候环境巨大变迁期间,人类社会完成了从长期的渔猎采集到原始农业、文明社会巨大转变,分别在中南美洲、西亚和东亚驯化出了玉米、小麦、水稻、粟黍几种农作物,并形成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社会规则等有显著差异的东西方文明。
      
       古气候-植物考古揭示出为何世界三地同时发展了农业
      
       农业何以起源,是困扰着国际学术界一个多世纪的难题。每个假设都可以很好地解释某个地区、某个种类的起源问题,但是都无法同时解释农业起源相互关联的时间、地点、种类三个问题。过去的许多假说是依据西亚考古的证据提出的,东亚早期农业考古的证据上,中国缺少种类鉴定的证据、缺少野生-驯化鉴定的标准,同时也缺少两万年以来连续的、定量的古气候记录。
      
       过去十多年来,中国的植物考古学家建立、完善推广多种农作物提取、分析、鉴定、测年方法,在国际上发表了许多相关的论文。从植硅体方法看,通过对东亚地区几千种现代植物的茎、叶、果实进行系统解剖、测量和检验,发现黍、粟稃片上的细胞形态具有明确的分类意义,我们首次建立了区分黍、粟、狗尾草及其野生种类的鉴定标准。通过层层解剖,发现水稻的稻壳双峰型、叶片扇型植硅体形态特征,成功建立了水稻野生、驯化的鉴定标准。
      
       随后,通过对多处考古遗址、地层、沉积物、石器、牙结石、淀粉粒、植硅体、结合炭化颗粒大化石和年代测试,发现水稻在驯化过程当中,距今1.2-1万年间发生中断或者是退化;黍粟驯化是从1万年开始的,驯化过程超过了2000-3000年以上。
      
       因此我们有理由说,中国的植物考古工作通过对黍粟旱作和稻作驯化的研究,首次获得了1万年前黍粟、水稻开始驯化的证据,并把东亚农业起源时间从8000年推进到1万年前。
      
       我们建立了一个气候-农业-人类活动关系的证据链。从植物考古上看,人类采集植物的种类最后集中在1年生、季节性生长、自花授粉的禾本科上。只有在北纬30度线附近的中美洲、西亚、东亚内陆大江大河流域,甚至是大陆架地区,既是“新仙女木事件”影响显著的地区,也是土壤发育适合禾本科植物繁衍的地区。这就从时间、地点、种类上回答了农业起源的难题。
      
       四千年前后中华文明没有中断的气候和农业证据
      
       约距今4000年前后,发生了一次广泛、剧烈的寒冷事件,造成全球大范围气候异常和古文明的崩溃,包括古两河流域阿卡德、古埃及古王国、古印度哈拉帕等文明的崩溃和断裂。但在中国的东北、中原和南方的不同区域农业-文化的响应是不同的。东北辽西的旱作农业和文化,和我国南方的稻作农业和文化,都在4000年以后衰败了,而北方的甘青一直到中原地区的旱作农业和文化,在这个寒冷事件中反而得到发展,成为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得以延续的关键节点的关键支撑。
      
       实践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面对不断破解的难题和不断产生的新疑问,我们需要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在科学体系上,改变以人类学为主流的西方考古学科学体系,来构建以文化-文明-环境协同演化的考古学科学体系;在学术体系上,改变以区域农业、文明起源为基础的西方学术体系,构建以全球农牧渔文明系统演化为核心的学术体系;在话语体系上,改变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全球话语体系,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全球话语体系。
      
       实践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正逢其时!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文明的源头究竟在哪里
讲座:赵辉: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
良渚古国遗失后, 中原渐成史前东方文明的中心
三星堆最新“剧透”!王巍:我们正在走向考古强国
[书讯] “中国早期文明丛书”新书三种
王巍、赵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