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史知识丨​温儒敏:谈谈高考作文与写作教学

   


每年阅卷完毕,总有一些考生的作文现象引人注目。比如今年的四川籍一考生用甲骨文写作文,也有的考生用寓言体写作文。而湖北一考生写的古体诗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更被奉为2009年高考最牛作文。有些报刊对“最牛作文”大加追捧,认为这种个性化作文值得张扬。我看这多少就是“炒作”嘛。我没有读过所谓“最牛作文”,料想可能的确是有才华,阅卷者破例给个高分也无可厚非。其实每年阅卷,对于某些有才情个性、甚至走偏锋的作文,老师们也还是可能欣赏与肯定的。这些年新课改的精神在深入人心,大家比较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了,对那些应试式的“套路作文”都很反感,这种社会心理就聚焦寄托在“最牛作文”上面了。其实所谓“最牛作文”毕竟是很个别的,没有多少代表性。据我所知,“套路作文”在高考作文中还是占多数。话说回来,高考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镣铐”就是考试的必要限制。如果“太文学”、太自由、不着边际,甚至有意冒险走“偏锋”,难免给评分的控制带来难度,考生也可能吃亏。高考作文和文学创作毕竟有些差别,那些高分的作文总是既遵循“规矩”,又尽可能摆脱通常的套路,显现自己立意构思的个性的。如果平时阅读写作训练较多,整体能力上去了,应对高考那些“规矩”并不难,“带着镣铐跳舞”跳舞也能跳得很“牛”。至于那种走偏锋办法,我认为在教学中不值得提倡。
作文教学的确不太好办。许多老师对此都有一些无力感,好像不管什么办法,很难见效,认为写作教学无所作为,甚至有所放弃。我们往往把高考作文训练等同于整个作文教学,更是造成困扰。大家都知道,高考语文改卷子最难的是作文,难在标准容易模糊,分数很难拉开,为了便于操作,于是就有所谓“基本分”,一共60分,基本分就是42分上下,考得差也有个三四十分,而拼命准备也不见得能拿到50分以上,所谓满分作文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有人认为投入与产出不见得成比例,这就更让人感到高考作文难于把握,于是写作教学也就难于把握,造成无力感、无奈感。
高考作文从命题到改卷都需要改革。到底怎么改?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也打算组织力量调查研究。这肯定是有难度的。怎么改也是考试,对教学就会有制约。一方面要求灵活一些,让考生都能更好地发挥,另方面,改卷又要有可操作性,要拉开必要距离。这就是矛盾,改革要协调这种矛盾。总的看,这几年高考作文在朝着课改的方向调整。
我谈点更具体的。现在很多中学的作文教学都是瞄准高考,主要是以范文分析为核心的文体“套路”的练习。怎么看?模仿式的作文教学对于学会一般的文字表达,也不无好处。以“仿写”作为一种初级写作教学的办法,通过系统上课和反复练习,让学生熟悉和练习写作的基本技能,会有所收获。但不应当把“仿写”沦为“套路”,着眼于“套路”这种学习太过了,肯定束缚个性,形成“八股”。现在有很多作文书,不宜让学生多看,看多了,匠气就来了,兴趣也就没有了,那毕竟是敲门砖嘛。那种专门给学生讲作文套式窍门的所谓作文教学,也不应当提倡。为什么?败坏胃口。即使考上大学,学生对这一套也可能深恶痛绝。
上学期我给北大本科生上课,做了一个调查,想了解当今大学生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感受与看法。结果呢很不理想,半数以上大学生对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应试式方法表示反感。有些同学说“作文带给人的折磨一辈子都忘不了!”他们回忆面对高考,“铺天盖地的作文参考书、满分作文解密、各种作文文体结构、素材的迎面袭来,让我们迷失了方向。……作文成了木偶戏,而不再是本色演出,那根操纵木偶的绳子就是高考高分作文的潜规则”。同学们看透了高考作文的某些套路程式,认为无非就是所谓信心、希望、信任……等一套不变的主旋律,如碰到《留给明天》或者《愿景》之类题目,将平时准备好那些素材套路往上一套,开头结尾点点题就可以了。老师一般也不希望学生太多创新,因为高考改卷无非就是看是否切题、结构、字句如何,每篇两三分钟就翻过去了,哪有时间欣赏你的创新?于是有的同学考了高分,也看不起自己,“喜分数之高,悲文章之差”,知道“就那么回事”。还有的同学回忆中学老师教如何吸引高考改卷者的“眼球”,框架如何变通,成语妙语如何贴上去增色,等等,甚至“感情也可以模仿”。有些同学慨叹,“长期写着华而不实或者自己都难于相信的文章,又何来心灵的慰藉与净化?写作也就成了众多学生的一件苦差事。”所以我觉得范文仿写是可以的,但不应沦为套路作文教学,那的确不利于健全的情感与人格的培养,还可能养成说空话大话的弊病,败坏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胃口,后果是非常不好的。虽然文章模仿未必就是坏事,但突击训练写作和一味训练如何考试并不可取。作文教学特别要注意尊重学生个性,给学生空间。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有各种评论,比如有的认为联系现实类的题目会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也有的认为这类题目反而是忽略了我国农村与城市教育差距的现实。我想对此说点看法。大概从2006年开始,高考出现较多新材料作文,就是想放开。今年很多省市的作文题都很放得开,学生不会被弄蒙了,可以让他们发挥。但有些作文题目还是可以斟酌的。比如北京的题目《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很多人说出得好,的确,想象发挥的空间比较大。但这可能是侧重考想象力的题目,有些飘,容易跑题,如果抓住了,好做,对女生或者艺术感悟力较好、文笔较好的学生可能有利,可能比较适合写得抒情,优美,文学性。相比之下,我更加欣赏那些比较有规定性、又可以发挥,而且主要考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题目。这样的作文题可能比较好。如江西的题《就兽首拍卖发表看法》,辽宁的《明星代言你怎么看》,江苏的《品味时尚》,等等,绝大多数考生都会有话说的,不容易跑题。当然,有些题目对于农村的考生来说,可能陌生一些,他们限于条件,视野可能比城市孩子要窄一些,这的确也是出题时需要考虑照顾的一方面。
近年来,有一种偏向很值得注意,就是抒情散文在高考作文命题中一直占据相当比重。高考作文出题恐怕不能过于偏重文学化、抒情化。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主要培养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能写通顺、清晰的文字,这是最主要的,其次才是抒情呀、审美呀,等等。高考作文恐怕还是要侧重考文字表达能力,当然,其中也就包括思考能力,至于文笔呀、文采呀,我看不是主要的,起码考试不应当侧重考这些。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比较注重文学性,注重修辞呀、文采呀这些方面,语文课中文学类课文所占比重很大(70%以上),所以容易给人印象:好像语文与作文就是追求文采文笔的。以这种教学模式或者教学传统培养出来的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不见得好,但可能很在意文笔,以为文笔好就是语文好。这是误解。事实上,多数语文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写作训练中,可能是偏重文笔的。准备高考作文时,也往往教给学生如何把文字写得漂亮,怎样用某些套式,加上某些漂亮的格言、警句、人生感慨,或者历史掌故等等,故作深沉,去吸引改卷子的老师。整个路数是往抒情、往修辞、往文学的方面走。我给大学一年级学生改文章,发现多数都是抒情体,描写体,即使议论文,也往这方面靠,总是用很多形容词,但不太会论述,缺少思想内涵。我们的作文教学第一要务是文通字顺,有一定的思考内涵,然后才谈得上其他。文学性、文笔等,不是作文教学的第一要求。
今年有些省作文命题太过“文学”,容易造成跑题,如《踮起脚尖》《运动会上的兔子》《弯道跨越》等。相比之下,我倒是比较欣赏国外有些高考(他们的考试方式与我们有别)的作文题。比如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有过这样的作文题:给出一份关于收录机“窝克漫”的说明书,让考生想象给奶奶写一封信,让奶奶喜欢并决定买这个玩意儿,并学会使用。你看,这里有情感、想象、思考,学生不会跑题,又能比较真实地考察其表达能力。还有今年法国大学入学考试的作文题,诸如“期盼得到不可能的事情是否荒谬”;“世上是否存在任何科学都无法解释的问题”;“技术进步是否改变人类”;“历史的客观性是否意味着历史学家的公正性”,等等,让学生展开论说,等于是一篇小论文了,这是需要平时大量阅读思考积累才有话可说的,而且主要是考察理性思维、逻辑能力,当然还有表述能力。我看这些作文题让我们的研究生来做都很困难。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我们的语文教育的确比较偏重文学性抒情性,而对理性思维训练比较欠缺。我希望对这个问题能有人做专门研究,这是牵涉到教学指向的大问题。
写作是综合能力体现,写作能力不是作文本身能够解决的。语文整体水平上去了,写作能力才能上去。国外有人做过专题调查研究,对高中不同班的学生做不同的写作教学试验。一个班每周一篇作文,老师认真批改;另一个班三周一篇作文,其馀同样时间鼓励大量阅读。一学年下来,两个班写作能力都有进步,但阅读为主那个班进步更明显。结论就是:多读比多写能更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为什么?原因在于,写作次数本身不会增加学生的信息总量。写作主要属于信息输出行为。在一次次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对于已有的素材进行筛选、剪裁、组合等,其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可能会有所提高,但是对于学生总体的信息量、信息结构和精神能量影响不大。而多读就不同了,它能够不断增加信息量,改变知识结构。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想象力,提高分析概括能力,下笔时思维更加活跃;而且阅读可以获取大量写作素材,词汇量大增,语感形成,这些都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总之,阅读量增加,与写作水平提高是成正比的。所以还是要特别重视阅读,鼓励阅读,尽量扩大阅读面,知识面。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当读写结合,大量阅读,适当练写这是写作教学的基础。至于高考作文在语文试卷中的地位,多数学者和老师都是重视的,不过也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既然作文是综合能力体现,那就只考一篇作文可以了。也有的主张把高考作文分数从现在的60分提高到90分。我认为作文虽然重要,但只考作文恐怕不行,60分提升到90分也不合适,因为作文考试评分标准比较不好掌握,高考还是要充分考虑公正性与相对稳妥性的。
写作教学不必讲许多理论,主要靠大量阅读、适当模仿和不断的练习,实践性很强。说到底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要靠自己去体验把握,要不断地积累,必须经过相当的过程。写作教学的过程,每个教学环节可以有重点,但不必分得太细,太琐碎,太技术化技巧化,尤其不宜过分教授所谓套式,临时突击准备或者“押题”,都不可能真的提高写作能力,而且“风险”会很大,弄不好可能连40分上下的成绩也得不到的。现在高考作文改卷,对那种“宿构套写”是很反感的,一看到这类“宿套”而且“俗套”的作文,改卷者会条件反射,说不定会给很低的分。况且这种靠“押题”加上所谓套式训练的做法,容易败坏胃口,后果很不好。我们搞语文教学的,在当今语文课受到挤压的状况下,尤其不能放弃坚守,作文教学毕竟是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阵地。写作教学困难,但也不是无所作为的。只要加大“投入”,细水长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适当的写作训练,一定会有成效,高考也会取得好的成绩。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09年第10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作文:写出有温度的文字
五论语文教学偏向:“宿构作文”成风
和高考前的学生书信来往
精彩:“终结版”江苏高考卷语文作文评析
语文是一场思维的冒险
给作文“解套”须先解作文评阅之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