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杜甫的集大成是如何形成的(之八) ...叶嘉莹讲授

.

  叶嘉莹讲授

  于家慧、陈学聪整理 张海涛审校

  我们上次讲过杜甫《秋兴》的题目,眼前的景物,是夔州的秋天,心中的感发的“兴”包括个人的生平、国家的盛衰。这是两个主体,由物到心,由眼前景物到心中的感发。在这一组诗里面,他的感发的进行与感情的活动,我们可以把它的线索清楚地找到。

  《秋兴》这组诗的线索虽然看起来非常简单,但里面的感发错综变化。因为人的心理感情活动是非常复杂的,而诗歌里除了表层的含义,还有深层的含义。有时一句诗可以引起我们多义的联想,而多义里边有一个意思是主义,一些其他的意思是引申义。大家可以看我的《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这本书,我搜集了六十多种不同的对于这八首诗的解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我们先看第一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诗的音调真的好,高低的音调非常响亮。

  讲到音调,我介绍一本书——《唐诗的魅力:诗语的结构主义批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由高友工和梅祖麟两个华裔美籍学者写的。里边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从声音这方面来分析杜甫的诗。梅祖麟先生是研究语言学的,他把它恢复成唐朝的古音。我以前也曾经讲过西方的接受美学,说诗歌给人的感发力量,我们平常讲诗的时候不大注意到的,我们管它叫microstructure(显微结构)。杜甫的诗里面有很多声音的因素,我的《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分析的只是诗的内容和情意,没有分析它的语言学、声音发音这一方面。声调这一方面大家可以看我推荐的这本书。

  现在我们来看这组诗的线索。中国古代讲到作诗的方法——赋、比、兴。赋,是直接的陈述。比,是由心及物,是内心的感发用外物来作比喻,用一个形象来表现,是一种有心的安排。兴,是由物及心,是由看到的外物引起内心的感发。

  《秋兴》整体属于“兴”,它是从眼前的景物写起的。眼前的景物是什么?夔州的秋天。所以第一首诗前面的六句都是写夔州的景物。什么东西使他感发?他说是“玉露凋伤枫树林”。

  我们知道,所有的树林都会凋落。可是枫树的树林在秋天是最美丽的,唐朝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说的就是经霜的枫树树叶。红于,就是比什么更红,比二月的花更红。“玉露凋伤枫树林”,“玉露”是像白玉一样亮的露水,这个“玉”字,隐藏有“洁白”的意思。而枫树的“枫”字隐藏有“红色”的意思。它暗藏的颜色有鲜明的对比。而他所要写的感发,是红于二月花这么美丽的枫叶,现在已经“凋伤”了,这是一种美好生命的凋伤。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是想坐船顺着襄阳回到长安去,他的船正是在巫山巫峡之间。因为当时国家不安定,各处战乱蜂起,有外部侵略,有国家内部纷发的叛乱。所以他就被“阻滞”在夔州了,“滞”就是停留。在“玉露凋伤枫树林”的季节,你向上看那么高的巫山,下面滔滔滚滚的长江江水,在两边高峰的夹峙之中。从山上到江水,都是一片萧条、凄凉、肃杀的气象。前面一句表现的是美好生命的凋伤,而“巫山巫峡”呢,已经是从上到下都被这秋天的萧森之气所笼罩了。这两句是总起,后面就是详细的景物。就像拍电影,需要一个整体的大镜头,然后拍这里一个局部的镜头,那里一个局部的镜头。

  下边就细写:“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的诗真是好得很,不但声音好,他的对仗也很好。这是七言律诗,中间是对句。一句是“江间”,一句是“塞上”。从下边看,波浪是“兼天”,打到天上。从“塞上”来说,上边那些非常强烈的高风,非常阴惨的阴云,从天上一直阴到地下。

  杜甫是写实的诗人,可是杜甫很妙的一点就是他所写的现实都表现了一种象喻的情致。这两句也是,表面上看起来是写实,可是兼天的波浪是动荡的,塞上的风云也是动荡的,而且有一种骚乱的感觉,动荡不安。这里边就有一种象征的含义了。我们说“秋”为什么给他“兴”?看到眼前的夔州秋天的景物,为什么让他想到个人的生平、国家的盛衰?他写的江间、塞上的现实景物的动荡不安和骚乱,其实已经是象征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所以这两句,表面上是写景物,其实已经透露了他的感发。

  前边四句是夔州的秋天,是以大自然的景物为主。后面“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是写他自己。“丛菊两开他日泪”,流泪的人是谁?当然是诗人杜甫。

  “他日泪”有两种可能。一个是说将来,一个是说过去。“丛菊两开”,就是开了两次。怎么样开了两次?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到夔州的第一年还是第二年,很多人对此有争论。代宗有几个年号,有宝应、广德、永泰元年,后面就是大历。永泰只有一年,是765年,然后766年就改元大历。杜甫是哪一年作的这首诗?有人说是大历元年,有人说是大历二年。

  杜甫是大历元年到的夔州,有人就说这个“两开”是他到夔州以后看见菊花开了两次,所以应该是大历二年作的。可有人说不是,因为他下一句是“孤舟”。因为“丛菊”跟后面的“孤舟”是对应的,所以大家说不应该从大历算起,应该从他登舟踏上归途的时候算起。那么他哪一年登上船,希望从水路回到长安去?是永泰元年。所以从下面“孤舟”的对偶来说,指的是从他上船。他说从我上船以后,看到菊花两次开放。我本来以为登上船“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可以回到北方去了。从上船开始,我就盼望着能早一天回到长安。可是“丛菊两开他日泪”,我在路途上看到了两次菊花开,去年的菊花开的时候,我就流下泪来,今年菊花开,我又流下泪来。为什么?因为我盼望很快回到长安,可是我居然因为路途的不安定,而被阻滞在夔州。

  这句诗的多义性,还体现在哪呢?从意思上说,是在“丛菊两开”的这种生活的经历之中,我两次流下泪来。可从文法上,“丛菊两开他日泪”,“开”是一个动词。按照一般的文法,“泪”是这个动词的客体。这样就给你一个很丰富的联想,这是杜甫的诗歌之所以妙的缘故。他是写实,可是有象喻的意味。他在情意上给你一个解释,文法上还给你一个暗示。

  “孤舟一系故园心”,这是从他上船说起的,从一登上船,我就把我的整个身心都绑在这个船上了。因为船是可以带我回到故园去的,所以说“孤舟一系”,紧紧地牵系住,连结在一起。而这里面也有另外一个暗示。我们说这个船系住我的心了,是什么心?故园心。船停住,“系”字后面马上就接一个字:“缆”。“缆”就是船停下来用绳子绑在岸边的柱子上。我本来把心系在船上是想要“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我就回到故园,可是现在船却停在这里不能走。

  前面四句绝对是夔州大自然的景物,“丛菊两开他日泪”已经是从景到人了。“孤舟一系”系在哪?系在夔州。而“故园心”已经是他感发对于故园的怀念了。

  “寒衣处处催刀尺”,已经是秋天,这么冷了,每一户人家都准备做过冬的衣服了,处处听到“刀尺”的声音。“刀”就是剪刀,“尺”是量尺。催人拿起刀尺做什么?就是缝制寒衣。你怎么知道现在是“催刀尺”让人做寒衣?因为“白帝城高急暮砧”,我在船上远远地看见夔州的高峰上有一个白帝城,“砧”是捣衣石,古人要做衣服了,把布在江边洗干净,拿一个棒槌这样打。

  这个是眼前的景物,可是有一种“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的悲哀在里边。

  杜甫是一个理性和感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有感性的感发,也有理性的结构。第一首诗从夔州秋天的景物起兴,最后一句说的是“白帝城高急暮砧”,他在江边,从白天到了黄昏,听到了日暮黄昏时的一片捣衣声。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下一首就接着这个黄昏说开。“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这个结构也写得非常理性。第一首的结尾是落到“暮砧”,从白天到黄昏。这一首从黄昏说到星星的出现,说到月亮的升起——“夔府孤城落日斜”。他说我站在白帝高城的城楼上,向西方远望落日西斜。一般古人常常用“日”代表朝廷、代表君主。所以这个写的是眼前的景物,可是也有一种对于朝廷、国家走向衰败的慨叹。

  第一首对于长安故园的怀念只有三个字——“故园心”,其他都是以夔州为主。现在呢,第二首第一句虽然是夔州,但第二句长安马上就很明白很重要地出现了:“每依北斗望京华”。因为我看不到长安,我只知道北斗的方向就是北方的长安的方向。所以每天晚上北斗星出现,我就按照北斗星的方向找寻,那北方就应该是我的故乡。

  “听猿实下三声泪”,他说到晚上的时候就听到高山上一片猿啼。古代有一本书叫《水经》,就是讲中国各地的河流。后来南北朝的郦道元给这个《水经》作了注解,叫《水经注》。我们上次讲李白的《长干行》时讲过,“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因为巴东三峡的巫峡很危险,有很多礁石,一不小心船撞上去,人与船就都消失了。《水经注》上有两句诗:“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么长的危险的一段水流,一听到山上猿猴叫,想到旅途的危险,不知道能不能再回到家乡,那些旅客都流下泪来。如今,杜甫真的来到巫峡了,“听猿实下三声泪”。“实下”这两个字说得好:我是真的落下泪来。

  我经过巫峡也写过两句怀古诗:“不见瞿塘滟滪堆,不闻天外暮猿哀。”李白的诗说“五月不可触”“瞿塘滟滪堆”,杜甫的诗说“听猿实下三声泪”。我说“不见”,是因为现在没有了,滟滪堆找不到了,一声猴子叫也都没有,我本来是惆怅的,但接下来我说“忽然惆怅翻成喜”,为什么呢?因为“无复舟人惧往来”。行船的人走在这里再也不怕粉身碎骨了,可以顺江直下了。总而言之,杜甫那个时候是以他的感情走在巫峡而听到猿啼,所以“听猿实下三声泪”。

  下面一句说“奉使虚随八月槎”。中国的古诗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为它里边常常有典故。其实典故是有好处的,可以用很少的字含蓄传达很多的意思。这个“八月槎”里还不止一个典故,包含了两个。

  “奉使”的典故,出于《汉书·西域传》,它说的是汉武帝时期张骞探河源。张骞去探黄河源的时候,曾经乘浮槎(漂在水上的木排)。“奉使”,是奉了汉武帝的使命。

  这个典故是跟“奉使”结合起来,是“奉使”乘的槎。另外还有一个“虚随”的典故,出于晋朝做过宰相的张华所作的《博物志》,记的都是各地一些奇怪的传闻。《博物志》上说,海边有一个人,他每年都看到一个木排来到海边,从来没有错过日期,每年八月都会来。这个人很好奇:一个空的木排,它从哪里来的?所以他就带了很多粮食,自己乘上了这个浮槎。这个木排后来把他带到了一个河边,他看到有人耕田,有人织布。他就问,这是到了哪里?那边的人回答,我们现在不能告诉你,天机不可泄露,你回到人间,有一个卜者会告诉你。第二年他跟着这槎又回到海边,找到这个卜者,卜者说,怪不得去年我看天象的时候,看到银河上忽然出现了一个客星,他就是你,耕田的是牛郎,织布的就是织女。

  那个槎是每年八月一定会回到地面上来的,所以杜甫说我也想回到长安。我虽然离开长安很远,可是人家到了银河都可以乘着浮槎回去,可是我却不能回去,所以我是“虚随”,“虚”是落空,我白白落空了。而且以出使来说,凡是朝廷派出去的,他以后一定要回到朝廷作报告的,可是他没有回去。

  后面“画省香炉违伏枕”,这个“画省”是他对长安的怀念,因为他曾经做左拾遗,属于左省。唐朝有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左省就是门下省。据古书记载,从汉朝以来,凡是中央政府、省中,他们的办公室墙上都有绘画,画的都是古代的功臣,这是鼓励那些办公的人好好办公的意思,所以是“画省”。杜甫回到长安做左拾遗时曾经“值宿”。他有一首诗题目叫《春宿左省》,“值宿”就是值夜,他在省中值夜。省中值夜的时候,房间里有香炉可以焚香。所以他说“画省香炉”。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他说我在省中值夜的时候,晚上不睡,书案上有燃烧着的香炉,所以是“画省香炉”。可是“画省香炉违伏枕”,“违”就是离开了,现在我离开了画省的香炉,我没有机会回到长安。“伏枕”指的是杜甫的衰病。他说“无才日衰老”,我一天比一天衰老了,哪一天回到长安,哪一天再回到省中,哪一天再能值夜,写谏草,再在桌案上有香炉?永远也不会有了。

  “山楼粉堞隐悲笳”,我现在面前只有白帝城,山上的高城上有“山楼”,城楼之上有“粉堞”。这个“堞”,中国也叫作女墙。因为这个城是粉刷的,用白粉涂的,所以是“粉堞”。我看到的不是“画省香炉”,而是“山楼粉堞”。我听到的是傍晚黄昏“落日斜”时城头上的戍卒一片悲哀、凄凉、代表战争的“悲笳”的声音响起。

  “山楼粉堞隐悲笳”,“隐”字前人的注解有两个意思。“隐”就是“不见”的意思,只听见“悲笳”的声音,看不见吹笳的人。我们只看到女墙的城楼,看不见“山楼粉堞”的背后。第二个意思就是“悲痛”,就是“恻隐之心”的“隐”。我不但不能回到长安,而且国家都在战乱之中,傍晚听到城楼上的悲笳吹起,心中就升起一种隐然的悲痛。

  我们讲它次序的结构,第一首到第二首之间有结构,而第二首也有次序,开头的“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是写从日落到北斗星出现。结尾两句“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是月斜了。从日落星出,到月亮升上来,再到月亮斜下去,整个的一夜,他都在怀念长安。怎么知道是“月斜”的?他说就在我怀念“画省香炉”的时候,就在我感慨“奉使虚随八月槎”的时候,猛然间抬头一看,“请看石上藤萝月”,你看,当初月亮刚刚升上来的时候,月光照在山石上,山石上有爬藤萝。现在“已映洲前芦荻花”,月光已经从藤萝上移下来,照在沙洲的水中和地上,这是“月斜”。这是写他长夜无眠。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第三首:“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第二天早晨——你们要知道,在山城上,尤其你要是登上白帝城的城楼——“千家山郭”,向下一看,高低上下的,有千户人家,内城叫“城”,外城就叫“郭”,其实不分内外,我们普通都说城郭。在早晨的时候,在东方的曙光刚刚透出来的时候,大家还没有起来,“千家山郭静朝晖”,气氛如此宁静。

  而杜甫漂泊在江上,他想要回去,但道路阻隔不通,“日日江楼坐翠微”,每天就坐在江边的一个楼上。这个楼在什么地方?“翠微”指的是山中的峦气,就是山上的一些烟霭。那个颜色是发青的蓝色,所以叫“翠微”。“微”是溟濛的,不是很浓重的云雾。他说“日日江楼”,我就坐在这一片溟濛的山霭之中。

  杜甫看见什么?“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这是主题,现在写的是夔州,是秋天的景物。“信宿”,宿字念xiǔ。一宿就是只隔了一夜,“信宿”就是两宿,两夜。“信宿”,就是连夜。他说我每天怀念长安,每天晚上看北斗,每天早晨起来看到渔人,“信宿渔人还泛泛”。

  我们说,杜甫一方面写实,一方面有象征。“信宿渔人还泛泛”是眼前的景物,是写实,可是也有一种象喻的意思。怎么表达的呢?“还”是一直没有改。还是在那里“泛泛”,还是在漂泊。而“还泛泛”三个字,就不只是写我看到渔人总是在水上漂泊,我也想到我杜甫今天也是漂泊在长江上。既写渔人,也是象喻他自己。

  还看见什么?“清秋燕子故飞飞。”燕子是候鸟,这是实景,可是你要注意,“清秋燕子”是“故飞飞”。论诗的好坏,一方面看形象恰当不恰当,另一方面就是看你的口吻有没有把内心真正的情意传达出来。这个“故”字说得好。为什么那些燕子就“故意”在我杜甫的眼前“飞飞”?燕子可以从南方飞到北方去,可是我杜甫没有办法像燕子一样回去。以上这四句表面上写的都是眼前夔州秋天的景物,可是“还泛泛”“故飞飞”里边已经表现他想要回到长安而不能去的悲哀。下边从第五句开始,就写到他自己了。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差不多一般人到衰老的时候,就会想我这一生完成了什么。儒家讲“不朽”,说你要立德,立功,立言。杜甫就说“匡衡抗疏功名薄”。他不敢说立德这一条,因为立德是圣人的行为。他说如果以立功来说,我曾经希望我能够做到像匡衡一样“抗疏”,“疏”就是给皇帝的奏疏。为什么要说“抗疏”,而不是“上疏”?“抗”就是压力之下也不屈服,“抗”是勇敢的,不只是平常地上疏,是大胆地提出奏疏。“匡衡抗疏”,我当年何尝没这样做,我当年何尝不是“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可是我什么都没有完成,朝廷没有听我的话,所以说“匡衡抗疏功名薄”,立功落空。古人还说你立言可以不朽,所以“刘向传经”。刘向是汉朝研究经学很有名的学者。你可以著述、教学,把你的精神、学问流传下去。我也想这样做,可是我也没有完成,所以杜甫就反省。

  我的同学呢?当年跟我一同读书的那些人,是“同学少年多不贱”,我当年的同学现在都是达官贵人。可是他们完成了什么?“五陵衣马自轻肥。”他们都住在长安的五陵,都在中央政府里成为达官显宦。可是他们要的是什么?他们不是为国家,不是为人民,他们追求的是锦衣肥马,他们要的是利禄,要的是享受。“轻肥”两个字是出自《论语》。“轻”不是说普通的衣服,是“轻裘”,“轻裘肥马”,就是说你冬天穿的皮裘是又轻又暖才好。而杜甫想要完成“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窃比稷与契”,可是什么都没有完成。这里还有一个字很妙。杜甫不但是形象好、情感好,他的口吻也好。“五陵衣马自轻肥”,是说你们不但不顾国家,也不顾念故人、老朋友,只顾自己,所以“五陵衣马”是“自轻肥”。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就是任凭你们“轻肥”,我还看不上你们的“轻肥”。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这组诗的次序的结构,是从“暮砧”,到“落日”,到第三首的“朝晖”,时间在进行。现在第三首的结尾写到哪里去了?写到“五陵衣马自轻肥”。五陵在哪?在长安,就是长安附近的贵族聚集的地方。所以接下来第四首,马上就是长安,而这个时候你就看到他的重点转移了。“玉露凋伤”是从夔州眼前景物写起,“夔府孤城”“千家山郭”也是从夔州眼前景物写起的,都是眼前的秋天。可是现在,他一想到长安,他的这种怀念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第四首的开始已经不是夔州的秋天了,而是长安。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迟。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这首诗前面的六句都是写长安。“闻道长安似弈棋”,他说我听说长安就像下棋一样。下棋是怎么样?这一盘你赢了,这一盘我赢了,下棋的胜负变来变去。一个人输一盘没关系,一个国家的首都像下棋一样,今天被安禄山占领了,明天被吐蕃占领了,这还算什么国家呀?所以他说长安,一个国家的首都,怎么能像下棋一样一天变一个主人呢?“百年世事不胜悲”,想到近百年来国家遭遇的这些不幸和忧患,想到我杜甫这一辈子所经历的事情,说不尽的悲哀。一个是国家的“百年”,一个是人生一世不过百年。

  是怎么样的悲哀?“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这两句的感慨其实很深。从肃宗以后是宦官监军,就是大将在外边打仗,皇帝派宦官到前线去监军。这些大将都在宦官的节制之中,而宦官根本不懂得军事,既没有文才又没有武才。当时的宦官真是高官厚禄,而且代宗赏赐他们,他们帽子上可以戴翎,衣服上可以佩带,所以“文武衣冠”是完全不一样的。他的感慨很深,“文武衣冠异昔时”,国家所以不安定。

  “直北关山金鼓震”,北方有回鹘,关山上一片金鼓。我们讲高适的诗讲过,那是打仗的声音,是“鸣金击鼓”。“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迟”,西方是吐蕃,北方是回鹘,国家在两边的夹攻之中。“羽书”是紧急的,是报告战事的消息的,书信上插一根羽毛,就是特别紧急的意思。“羽书迟”,“迟”是慢的意思。“羽书”是紧急的,怎么会是“迟”呢?这有两个版本。

  有人说这个“迟”不对,应该是“驰”,既然是紧急的“羽书”,就是“驰”,跑得很快。一天到晚都是战争的消息,到处都是报消息的人骑着快马传递紧急的战事,所以是“征西车马羽书驰”。可是为什么有了这么一个版本呢?代宗广德二年,吐蕃把长安给攻陷了。吐蕃还没到长安时,皇帝知道消息紧张了,所以就传下羽书,让各地的节度使派兵来援救。但很久都没有来救兵,所以长安沦陷,是“征西车马羽书迟”,有人以为杜甫是故意用这个“迟”字。这是我所关心的国家,我眼看有了这么多战乱,可是我杜甫,一个衰老多病的人,我在哪里?“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我一个人在四川。

  “鱼龙寂寞秋江冷”,古人传说在秋天的时候,江中的鱼龙都藏在水里。这一句回到了夔州,长江的秋天,江水这么寒冷。我在这么寒冷的地方,连水里的鱼龙都潜藏起来的这么凄凉寂寞的地方,我怎么能不怀念我的故国?我在那里生活过很久,所以说“故国平居有所思”。现在有很多事情都让我怀想起来了。

前面的四首是他感发的进行,是从夔州的秋天怀念长安,长安的分量一首比一首重,到了第四首已经整首都是写长安了,只有“鱼龙寂寞秋江冷”这一句是夔州。所以从第五首开始,都是他“故国平居有所思”中“所思”的内容,都是怀念长安的所思。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之二)
杜诗七律赏(97)杜甫·秋兴八首其四
《秋兴八首·其四》 【唐】 杜甫
赏析杜甫的《秋兴八首》
诗文观止 | 杜甫 秋兴八首(详注、汇评)
杜甫诗词赏析《秋兴八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