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由《清明感事》诗想到的“组诗”通读法 李荣

 

 

    王禹偁《清明感事》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夜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日转秋千影渐斜,忍闻弦管在邻家。

儿童不惯贫滋味,刚拾榆钱索买花。

榆钱零落麦开芒,魂断南轩蝶影双。

多谢东风相管顾,解将花片入书窗。

 

 

由《清明感事》诗想到的“组诗”通读法

李荣

 

  记得有一年,清明放假,闲看微信朋友圈,发现如今古诗词的爱好者日益增多,实大好事也。应时即景,“贴”出历代有清明字样的诗歌及赏析,所在都有。有一点略可怪:大家似异口同“味”,几乎所有的清明诗“选”中都少不了宋代王禹偁的《清明感事》诗,凡四句: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夜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其实,检王禹偁《小畜集》和《小畜外集》,其中没有这一首。再检《全宋诗》,有此《清明感事》,凡三首,此为三首之“首”。编者下有小注:“宋谢维新 《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卷一六作魏野诗。《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一九亦收此诗,以为是王禹偁晚年所作。”也就是说,此诗作者为谁存疑,说法不一。不过,如今一般亦便归在王黄州的名下了。

  至于四句诗的内容,字面粗粗一看,觉得不过平常。通常的解释是,无花无酒、兴味萧索地过着清明,前一夜的寒食日暮,向着邻家乞到了新火,点上灯火读书通宵,直到晓窗天明,天光略略地压下了读书灯的灯光。这样的解释已是极好,别无什么不明了的地方。

  但是,因为这一首诗在“朋友圈”里出现得多了,反复地“过目”,细细地一琢磨,便觉得在那个通常的解释之外,似乎还有一点其他解释的余地。

  前两句问题不大,后两句有几处却值得玩味:邻家乞新火,是我向邻家乞新火,还是邻家向我乞新火,抑或邻家自己乞来的新火、与我并无什么关系?这是一问;为何特意突出“晓窗”?这是二问;分与,“分”什么,“与”什么,怎么“分”和“与”?这是三问。脑子有了这么一些问号,再把微信“朋友圈”从头到尾翻看了一遍,觉得这个网络时代,实在可说是一个“机械复制”时代的极致,一传十、十传百,“一点不走样”,好像什么都是“标准答案”,理所当然,毫无疑问。其实,细细一想,至少有此三问并不容易解决。当然,如何回答此三问,见仁见智。不过,正由“见仁见智”,或许方能找回一点时代的“灵气”亦未可知。

  由这几处字眼而来的“三问”,使得对这诗的理解便不像一开始那样“固定不变”了。此前的理解是我向邻家乞火,那么如果这一处的意思却是“邻家向我乞火”,便是“我”把自家的读书灯的灯火“分与”邻家了。这好像亦是通顺,却马上涉及“第二问”,何以特意地突出“晓窗”,本是“昨夜”乞火,却非等到晓窗天明,再把灯火“分与”邻家呢?当然,你说可能当时的实情即是如此,诗人不过“实情实说”而已,也没有什么特别不通的地方,但总略略有点显得奇怪而已。

  在这里,我却突然想到了一个姑且名之为“组诗通读法”的“情急之法”。《全宋诗》中收录王禹偁氏《清明感事》此题,是“一组三首”,如果联系三首诗的总体,是否可以提出一种别样的“串讲”呢?

  感觉很有兴趣,便尝试着通读一遍。此《清明感事》题目,另外二首是这样,其二云:“日转秋千影渐斜,忍闻弦管在邻家。儿童不惯贫滋味,刚拾榆钱索买花。”其三云:“榆钱零落麦开芒,魂断南轩蝶影双。多谢东风相管顾,解将花片入书窗。”

  三首的内容与基本的诗调可以说是“贯通”,都是“无花无酒”的萧索意绪,只东风偶尔地把孤零的花片吹入书窗,算得一种“管顾”和解意的“温暖”,实际却是把那萧索的意绪反衬得更为萧索了。特别可注意的是,其二当中,有“忍闻弦管在邻家”一句,也说到了“邻家”,忍闻即不忍闻也。如果用上“组诗通读法”,那么此《清明感事》诗题的“一组三首”,凡出“邻家”字眼,或许都作对比用,以邻家热闹对比自家清冷。因此,回到“其一”来看,邻家乞新火,并非他向我“乞”或我向他“乞”,而是说邻家寒食过后已乞过新火,又重新热热闹闹起来,而我家清冷近野僧,尚未“动火”。未动火,夜读有灯无明,更是枯索,只有到了天晓,自然天光分与读书灯,聊在书中寄兴遣怀。

  当然,诗无达诂,到底原来的诗义是如何,依然还是“见仁见智”这四个字。这里觉得有意思的,只是敝帚自珍的所谓“组诗通读法”的这一种“串读”。

  正巧,家里小朋友暑假古诗文作业里面有辛稼轩那一首词《生查子·独游西岩》。全篇是这样:“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自来对这词的解读,因为实在是“巧妙”不过,所以觉得是字字洽和,没有什么问题。青山独立不移,招也招不来,谁会怜惜青山你这样的孤傲呢?岁晚冷寒,青山亦是寂寞了,似也在唤我溪边居住。更“妙”的是后面:山头明月移来,本只高高在天,却是倒影在脚前清溪的溪水之中,听读了词人离骚经的吟咏之后,依依离去。

  这样绝妙的解释,哪里还容得什么二话呢?所以一向以来,本人对这词便是这样地读、这样地解。但是这一次,却是一时兴起,把注稼轩词功夫最深的邓广铭先生的 《编年笺注》本找了出来,把这一首生查子编年前后的词作也通看了一下,发现同是生查子的词牌,同是独游西岩的题目,稼轩同时写出的其实有两首,其一是上述,其二则曰:“青山非不佳,未解留侬住。赤脚踏层冰,为爱清溪故。朝来山鸟啼,劝上山高处。我意不关渠,自要寻诗去。”

  这样的“一组二首”,虽然是词,却也不妨再把那“组诗通读法”拿来有兴味地尝试一下。这一首“其二”,句意似乎是这样:不是说青山不好,只是其不解人的心意,不知道有把我(古诗文中侬为我也)留住在这里的美意。赤脚踏层冰,用的是杜诗的典,本来的喻意为冷却自己一腔忧愤的怒火。这里当然亦可作如此解,或者只不过是直白地说,即使赤脚踏层冰亦是没关系,只为爱这清溪的缘故。后几句是:一早山鸟来啼唤,似在劝我上到山高处。其实我的心意与它的劝唤没有关系,我只是自寻我的诗意诗情去。

  这个“其二”里面,很明显是青山与清溪、山鸟与我,都分作两处并且对比着来写的。难爱青山、却爱清溪,非关山鸟、却自寻诗。那么,因为这两首生查子是同时同题,便有理由互相比较着来对读,使之“互文现义”。

  这样一对读,那上述的“其一”,便有了一些别样的读法。如果它也是青山与清溪、山月与我,分作两处并且对比着来写,那便有点这样的意思:招青山,却也是招不来,看你这倔傲的人(此处的汝,有点如今语里自己说自己的“瞧瞧你呀”这样的意思)实在有谁来怜惜?只那岁暮的寒意,或如赤脚踏层冰,在唤我到溪边来留住下来。山头明月移来,但它本只是在天高处而已,有点太白“月既不解饮”的意思。于是夜夜我自深入清溪这边来,我读骚经,似清溪在听,溪声阵阵,亦似它读我听,听读既罢,两相离去也。

不过,此样的“别解”,实在没有自来的解读那样的妙趣,让我颇有抱歉之意且觉得可惜。再说,自己的这一点胡乱想法,亦殊未敢自信,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可也。在这里,想到以前读过瞿蜕园先生的《刘禹锡集笺证》的本子,在对刘梦得的诗《始闻秋风》第一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的笺注中,引用了清代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所云:“君字未知所谓”。对沈氏这句话,我特别佩服,这实在是解唐诗大家的别有的风范。不知为不知,有时候比“知之为知之”更是难得和了不起也。那么,上述的这一大篇,说了这么多,能够落实的,或者也不过沈氏的“未知所谓”的话头罢了。

20180408   07 :朝花·连载·广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天一首古诗词 | 清明节气诗词,王禹偁《清明》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全诗赏析
《清明》宋代:王禹偁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王禹偁《清明》赏析(诗案新探)
清明原文、翻译及赏析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