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宋“球星”高俅的脚下功夫 倪方六

 

 

北宋“球星”高俅的脚下功夫  

倪方六

来源:北京晚报20180621     

 

随着2018俄罗斯世界杯拉开战幕,“球星”每天都成为球迷关注的热点人物。在中国古代,足球运动被称为“蹴鞠”、“蹋蹴”,俗称“鞠戏”, 宋朝时更是最热门的运动项目之一,出现了不少“球星级”的人物,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高俅就是其中的一位。高俅,历史上确有其人。那么,高俅是靠球技当上太尉的吗?他踢的“毬”是什么球?“鸳鸯拐”是什么脚法?

 

    高俅踢的“毬”是啥样?

《初学记》:“鞠与毬同,古人蹋蹴以为戏”

 

    《水浒传》开篇第一回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就是高俅:“话说故宋……便有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得好脚气毬。”高俅喜欢踢球,且踢得好,京城(今河南开封)人顺嘴叫他“高毬”。发迹以后,高俅干脆就把这外号当成自己的大名,但“将气毬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改作姓高,名俅。”

    从这段描写可知,宋朝时“球”写作“毬”。在流行叫“毬”之前,称为“鞠”或“踘”,“毬”与“鞠”、“踘”是一样的东西,唐徐坚《初学记·岁时部(下)》谈到古人寒食节“打毬”风俗时称:“鞠与毬同,古人蹋蹴以为戏。”

    高俅擅长玩的就是这种“鞠戏”,宋朝人多称“毬戏”。西汉时鞠戏已是一项“全民运动”,司马迁《史记》里有多处描写先秦人踢球的场景,如《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称:“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

    “鞠” 为什么到宋代成为“毬”?就是因为球的制作工艺上已与西汉时不同。唐颜师古为《汉书》中提到的“蹴鞠”作注称:“鞠,以皮为之,实以物,蹴蹋之以为戏也。”鞠是皮做的,里面塞满东西,系实心球。所塞何“物”?没有说明,但从“毬”字来看,里面填充物应该是“毛”。

    高俅踢的球里面塞的是毛吗?不是。《康熙字典》释“毬”字:“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或以韦为之,实以柔物,谓之‘毬子’。”还有一种更为讲究的“花毬”,是用毛织品毳(cuì)制作的。

    从“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这句话分析,毬的制作工艺与现代足球基本一样:外有皮内有胆,内胆用来充气让球鼓起来,而不是塞毛类填充物,故称“气毬”。不同的是,气毬所用内胆是动物,如猪的膀胱,用嘴吹足气。这种充气的空心毬比秦汉的实心球好玩,既轻巧弹性又足,也便于女孩子玩。

气毬出现于何时?确切时间不明,或在唐朝,到高俅生活的宋朝已很流行,制球工艺也趋成熟,高俅脚下踢的便为这种“新式足球”。

 

    高俅是靠球技出人头地吗?

《挥麈录》:“漫令对蹴,遂惬王之意”

 

    高俅的踢毬水平如何?《水浒传》中,高俅第一次亮脚是初次替王驸马给端王家送玉玩器。当时,端王“在庭心里和小黄门踢气毬”,高俅被领到球场边上等着,当时端王踢得正在兴头上:“头戴软纱唐巾;身穿紫绣龙袍;腰系文武双穗条;把绣龙袍前襟拽起扎揣在条儿边;足穿一双嵌金线飞凤靴;三五个小黄门相伴着蹴气毬。”

    高俅正在看时,端王没接住的球刚好从人丛中滚到他身边:“那高俅见气毬来,也是一时的胆量,使个‘鸳鸯拐’,踢还端王。”就是这一脚,高俅遇到了人生中的大贵人端王。端王是谁?就是当时尚未称帝的宋徽宗赵佶,高俅遂有日后的飞黄腾达。

    端王要高俅“下场来踢一回耍”。高俅很识相地说:“小的是何等样人,敢与恩王下脚!”端王让他不要紧张:“这是齐云社,名为‘天下圆’,但踢何妨。”

    端王提到的“齐云社”,可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谦虚一番后,高俅真的“解膝下场”,才几脚就把端王镇住了,直为他喝彩。见端王高兴,高俅“把平生本事都使出来奉承端王,那身份、模样,这气毬一似鳔胶黏在身上的。”球像鳔胶黏在了高俅的身上,说明球到了高俅脚下,别人就别想拿到。历史上高俅真的踢得这么好?《宋史》中高俅无传,但高俅是宋徽宗时非常重要的人物,宋人笔记对他多有提及。据王明清《挥麈录·后录》:高俅本是苏东坡的文秘(小吏),后推荐给驸马王晋卿。一次王晋卿差高俅送“篦子刀”给端王赵佶:“至晚,遣俅赍往。值王在园中蹴鞠,俅候报之际,睥睨不已。王呼来前询曰:‘汝亦解此技也?’俅曰:‘能之。’漫令对蹴,遂惬王之意,大喜。”

    《水浒传》中高俅见端王的踢球情节,就是据此创作出来的。从《挥麈录》所记来看,高俅确实懂球,且会踢球,不然不可能让赵佶满意。其实,在当时宋朝官场上,球踢得好的大有人在。如官至尚书左丞、有“浪子宰相”之称的李邦彦,踢球就很出名,《宋史·李邦彦传》记载,他“善讴谑,能蹴鞠”。《水浒传》中高俅与宋徽宗关系的描写,应该就有李邦彦与宋徽宗关系的影子。李邦彦与宋徽宗关系不错,颇受赏识,与“能蹴鞠”有一定关系。但李邦彦能“当上大官”并非靠花拳绣脚,而是一身才华。史载,“邦彦俊爽,美风姿,为文敏而工。”同样,高俅官运亨通,也并非仅靠能与赵佶“对蹴”,赵佶是文皇帝,书法大家,高俅“能文”才是被其赏识的根本,《挥麈录·后录》称他“笔札颇工”。如果不学无术,苏东坡不会让他当小吏,外放后也不可能把他推荐给权贵。

显然,高俅以球出名,因球博位,仅是一种外在的机遇。当时,权贵有蓄养专业球员(鞠客)的时尚,鞠客又称为“内园小儿”。为什么那么多内园小儿不能出人头地,而高俅做到了?概在“脚下功夫”之外。与司空见惯的为富不仁、升官忘本者不一样,高俅会做人,口碑好,发达时恩幸无比,富贵后仍“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问恤甚勤。”

 

    高俅的“鸳鸯拐”

    是什么脚法?

    《蹴鞠谱》:“却不退步,左使左拐,次下右拐”

 

    中国古代足球本为军事体能训练而发明,成为体育健身活动后,踢法就丰富了起来。仅从球门来说,有双边多门、场中单门、无门等三种规则,多门、单门都是两队对抗,多人群踢;无门则是“散踢”,有点像表演性质的花式足球,一个人都可以玩。高俅时代大多踢单门,场地不需太大,在空地临时设个球门即可,《水浒传》说端王在“庭心里”踢球就属这种。

    比赛时,球员人数可多可少,每队场上少则6人,多可16人。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九卷“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条提到,一次宋徽宗赵佶举行寿宴时的一场“毬赛”:“左右军筑毬,殿前旋立毬门,约高三丈许,杂彩结络,留门一尺许。左军毬头苏述,上脚幞头,约锦袄,余皆卷脚幞头,亦红锦衫。十余人。右军毬头孟宣,并十余人,皆青锦衣。乐部哨笛杖鼓断送。左军先以毬团转众,小筑数遭,有一对次毬头,小筑数下,待其端正,即供毬与毬头,打大膁过毬门。右军承得毬,复团转众,小筑数遭,次毬头亦依前供毬与毬头,以大膁打过,或有即便复过者胜。”

    这段记述是当时的正式比赛,即所谓“官场”,毬门有“高三丈许”,但门洞仅“一尺许”,很窄;场上队员是“十余人”,双方都有队长“毬头”。还提到当时的代表性踢法“膁(qiǎn)”。何谓“膁”?“玄览堂丛书”所辑《蹴鞠谱》称其为“官场七踢”之一,“七踢”分别是:膁、膝、拐、搭、肩、妆、捻。膁的要诀是:“须要肩尖对脚尖,要宜身倒腿微偏,直腰挺身脚跟出,方可平撞使放膁。”

    《事林广记·戊集》中“齐云社规”中的踢法是“十踢”,分别是:肩、背、捺、拍、拽、控、膝、拐、搭、膁。《水浒传》里高俅在端王面前亮出的第一脚“鸳鸯拐”是什么踢法?“拐”的要诀是:“论到偏深将拐下,腰身轻折可相宜,帮平踢踢无踈脱,退步低牢慢最奇。”另有“拐格”称:“下搭莫眼高,膝直要起腰,板尖身挺腹,休做脚跟挑。”

    “拐法”还有多种技术动作。据《蹴鞠谱》记载,至少有“十三拐”:左右两拐、两听拐、左右稍拐、背剑拐、双背剑拐、锁腰拐、招叠拐、鸳鸯拐、合扇拐、二郎担剑拐、翻身急料拐、锭拐、流星拐。而且,每一拐里如何出脚还有不同套路,比如高俅踢的“鸳鸯拐”便要求:“却不退步,左使左拐,次下右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还原史上真实的高俅,和《水浒传》中完全是两码事,被黑的好惨
高俅是水浒传里头号反派人物,害死宋江、为什么还说他算是个好人
宋代足球运动及其“足球明星”—高俅
《水浒细节解密》之 蹴鞠为何没能发展成今天的世界杯
北宋末年著名权臣高俅如何攀升的?高俅的背景
高俅:《水浒传》的最大反派,历史上的真实面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