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大别山到大巴山 ——对一个家族跨越千里的田野寻踪 吴霖

.

从大别山到大巴山

——对一个家族跨越千里的田野寻踪

吴霖

.

中国文化相对于世界文化而言,最有特点之处是数千年无间断的传承,其中,宗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个性的一环。历史上遗留至今的民间宗谱是对地方志之类官方修史的一种重要补充。虽然因修谱者的原因宗谱质地参差不一,但不可否认几乎每一部宗谱中都蕴含着真实的历史信息。例如,几乎所有宗谱中都有家族迁徙的记录,可为宏观移民史的补充和注解。2019年春节期间,因考察一个湖北吴氏家族的迁徙,作家吴霖驱车赴鄂追寻,并详细记录了在此期间的辗转周折,俨然一篇鲜活的田野笔记。

1

1948年印梓湖北蕲春《吴氏宗谱》,是这个家族六修谱,其初编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再修嘉庆二十年(1815),三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四修光绪七年(1881),五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

民谣素有“江西填两湖,两湖填四川”的说法。检读这部《吴氏宗谱》,可以佐证此言不虚。由蕲春第二代吴国钊在1719年撰写的《初编缉修江西蕉塘蜡树村谱源流序》中,就交待了这个家族由江西迁徙到湖北的来龙去脉:明末动乱,蕲春陈致所携家避难于“江西省南康府建昌县德三乡蕉塘小里蜡树村”(今江西省永修县),所借住的吴贵财家有两个儿子,长为正朝、次为正华。陈致所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吴正华。

在顺治十三年(1656),46岁的吴正华带着全家(妻陈氏28岁、长子国昌11岁)迁徙到岳家“湖北省黄州府蕲州大同乡长峪里罗家冲  柘林”。吴正华夫妇的另三个儿子均生于湖北。

2019年,正是江西人吴正华1656年携家移民湖北的第363年,我想利用春节长假实地探访这个家族。原先的如意想法是,春节期间,大家都阖家欢聚,想必高速公路上车少路畅。

戊戌年除夕早上7点,从上海开车驶出,目标湖北蕲春。手机导航提示,行程全程约八百公里,将在下午4点左右抵达。沪渝高速(G50)甫进入安徽境内,即遇漫天大雾。导航指示往G25南京方向转道而行,结果兜兜转转了两个小时,最后还是重新回到了G50上。然后是堵车、堵车、堵车……蜗行至铜陵,导航再一次建议绕行,这次是从铜陵过长江,往庐江、桐城、怀宁走。这一条线,倒是没堵车,经过了查海生(海子)的老家怀宁,此时,时过晚六点,天色已黑。当时就想,假如小查健在,现在应该正好是在家吃年夜饭的时间了。或许,我也会在这里驻足,在小查家里讨一杯酒喝。高速公路上,车已稀少,我开着远光灯,在漆黑的夜中匀速行驶,看着路的两边不断有烟花升起,隔着车窗,可以听见欢快而细小的声响……

一路畅通,当我正暗自庆幸转道铜陵,但魔幻的是,最后车又重新回到了G50上。之后是潜山、太湖、宿松,这一路的地名均为第一次直接路过但又是似曾相识的,这里曾是湘军与太平军几次鏖战的重要战场。进入鄂界,车日渐稀少。比预计到达时间晚了六个多小时,我在晚上10点多,到达了蕲春县治所在的漕河镇。

此时,因一路奔波根本无暇进餐,但似乎漕河镇所有的饭店皆已关张了,所幸,在街头看见有一家露天排档尚在经营。上去一问,是在家早早吃完年夜饭后又出来经营的一对母子。点了一碗炒河粉,权当年夜饭了。紧邻一桌,有一人喝得几乎酩酊大醉,与之攀谈,是个在当地打工但没能回家过年的江苏泗阳人(我外祖父一家曾下放泗阳整整十年)。听着他满口侉侉的泗阳口音此时感觉很是亲切,在这个特殊的夜晚,且算是“他乡遇故知”了。

赴湖北前做了案头功课,蕲春大约吴氏集聚地有六处。到底哪一个才是我要找的吴氏家族呢?经过推演,准备第二天先去大同镇,大约相距县治约五十多公里。因为宗谱中的“大同乡”还是可以作为参照坐标的,据说,那边散布着源流不一的好几支吴氏。

己亥初一早上七点,驱车往山里的大同镇开去。尚未出城,大雾陡起,能见度仅数十米,因此一路上慢慢行驶。车是往山里走的,坡度不大。从漕河镇一路开来,我的左面似隐似现是一条因为雾气缭绕望不到对岸的大河。俟晨雾散去,发现车是一直沿着大河行驶的。大河干枯,裸露着河床,大小卵石横陈,寒风中簌簌摇动着的,是一丛丛泛黄的草。车沿着河岸,一直开到往大同镇或往檀林镇交叉的地方(后来得知此处称两河口,正是当地人俗称大河和小河的交汇处),这里距大同镇尚有数公里。

我停车向路边一老者打听“罗家冲”和“柘林”。老人茫然不知,我以为是口音问题,便写在本子上让他看,还是回答没听说过。听说我寻访吴姓村落时,他建议我去河对岸的村子,说那村落是全是姓吴的。我问那村子叫什么?他说叫:“haízīdì。”因为听不懂,我请他写下来,他写了“海子地”三字,令我颇感意外。经再三确认,是此三字。但我在手机地图中并未查到此地名,老人补充说那村名叫湖口畈。老人姓蔡,祖辈也是从江西来的,是“老俵”。我将车子原地掉头,改往檀林镇方向,并将老人带至两河口。老人下车后还给我详细指路,说进了村可打听“海子地”。

2

过了两河口,我放慢车速,终于看到一个很小的“湖口畈”指示牌,沿两旁都是农田的小路进村之后,向村民打听是否姓吴。村民向某一方向一指,告诉我这是两个自然村合并的,吴姓都集聚在另一处。在村内兜兜转转,觑见一家院子蛮大,便停车熄火。这家的女主人大约以为是亲戚上门,迎了上来。我先祝新年好,再说抱歉打扰。一问,这家确是吴姓。女主人叫黄望春,男人叫吴细宝,正好外出走亲戚了。我问村里有无吴氏祠堂,她说有的,并热心带我前往。路上,我问起本村吴姓祖源,她不甚明白,但说知道老祖是从大冶来的。看完祠堂,她还将我带到一位吴姓老人家中,但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对本村祖源也只能讲个囫囵。我问是否知道“罗家冲”或“柘林”?回答均为不知。

回到黄望春家的院中,她请我进屋喝茶,说有新修的宗谱。等大致翻看了宗谱,才知道此地其实并不叫“海子地”,而是“蟹子地”,这两者在当地的发音,是完全一样的。最后,她告诉我,本村新修宗谱的主修者叫吴凤财。但并没有住在村里,而是在去檀林的路边,可找他询问。没有联系电话、没有门牌,但她给我详细讲了路旁的标记。

到了黄氏指点的标记处,停车,下车,然后向附近的人打听吴凤财,却都不认识。于是,就打听“罗家冲”和“柘林”,也无人知晓这两个地名。最后,一对年轻夫妇,主动帮我去问他们的邻居,是一个高龄老太太。我因为吴凤财近在咫尺,却无法寻着,便稍感气沮。没想到,这老太太眼睛一瞪,说她知道“jīzhālīn”,说离此不算远,我问那里是不是有姓吴的,她说是的。因为她就是那村嫁出来的,她就姓吴。我赶忙打开手机地图上搜此地点,还是搜不到。老太太告诉我,那村子叫细舟村,到了可以再打听。原来如此,几乎是湖口畈村蟹子地的翻版。赶忙谢过后,急急地继续赶路。

开了也就五公里,到达了细舟村。我眼见村路狭窄,就将车停在大门洞开无人看守的细舟小学里。向村里走去,见一户人家门口有一老太太和中年妇女,就趋前打听“jīzhālīn”怎么走,她们反问我找谁,我说不具体找谁,找姓吴的即可。不知什么原因,她们对我说,不要去了,那里现在没有姓吴的了。听此我颇感意外,但转而一想,即便没有姓吴的,我也要前往。问如何走,她们草草地向山上一指,便意兴阑珊不再答话。

3

村口有一条水泥路通往山中,心想既是同村,想必也不会太远,就徒步上山。此时,山中仍然有些许的雾气荡漾在山间,向上的梯田一片一片地叠上山去。远处是大山,大山后还是大山,那应该就是大别山了。沿着山路徒步,两旁的乔木都不算大。遇见一户人家,问“jīzhālīn”怎么走,主人很客气地指向山上,说再走几里即可。但这几里是登山的几里,心中稍有后悔未开车上山。一路上问了几家,都很热情地指路(后来知道这些人家全是吴姓,正是我要找的这个家族的成员)。

不知道拐过几个弯,在鸡鸣狗吠中隐约看见坡下露出飞檐一角,我马上意识这应该不是现代民居,待走近一看,果然是一幢正在维修中的民国建筑,墙上隐约还能看见旧日的大红标语痕迹。一问近邻的村民,他们正是吴姓族人,此处也就是我久寻的目的地:柘林。正在维修的建筑,应该是始修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的吴氏宗祠。宗祠的风貌与当地民居相比,显而易见的卓而不群。新中国成立后,此处一直为公家所用,因此幸存至今。

柘林这个“”字,不见于新华字典,乃至康熙字典。经过梳理,可以确定迁徙到蕲春的吴正华,不仅凭空创造了  柘林的“”字,而且创造了“柘林”这一独特的地名。这地名如同仅在家族传承的密码,一代一代在家族中口口相传,当然也以文字的形式落实在了家族最重要的文字档案——宗谱中。可以相信,这位46岁的江西汉子,以这样特殊的方式,公开宣告自己是季札的后裔。这种方式,既神秘又庄严。当地吴氏曾有传说讲“柘”是个会武功的强盗,这当然是个误传,因为,吴氏的祖先是断不可能将一个强盗的名字命名属于自己的一方土地的。  柘林既不是见诸于官方的地名,流布不广自然也在情理之中。现在的吴氏后人,如在文字上必须提及此地,通常书写为“季札林”,更简单,且直接。

与“  柘林”相连的“罗家冲”,就在边上的山冲里,那里是陈氏世代居住的土地。“罗家冲”据说是“骡马冲”的谐音,有一吴氏后人告诉我,陈氏家族原来是养骡马的,因以为名。其实,答案还在吴氏宗谱中,吴正华当年从江西举家移民至此,并非盲流,而是被政府编入了丁漕户籍,盖因他的岳家陈氏家族也同样是丁槽户。所以,养骡马,盖为运输也。我来时所见的大河,至少在明清两代,是重要的漕运要道,故现在的县治所在,有漕河镇之谓。

蕲春  柘林支吴氏家族的派行是:贵正国应在,祖德家声远,延绵崇厚福,作述继前猷……这个家族始迁祖吴正华的墓仍在村落不远的山上,据说墓茔很大,但因多年无人祭扫,周边长满了野草和荆棘。

至此,我在蕲春的寻访告一段落,吴氏宗谱中的“湖北黄州府蕲州大同上乡长峪里罗家冲  柘林”,今天相对应的地址是“黄冈市蕲春县檀林镇细舟村八组”。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北省家谱族谱合集寻根问祖资料(三)
寻根溯源|编修《吴仁禄宗谱》首卷倡议书
关于宋朝的吴潜,再不能混淆视听了(之七)
重磅:吴氏家风上央视了!吴家骄傲!
再探廊桥——夜上月山村
中洲札溪南宋进士吴应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