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極拳的行功要訣

太極拳的行功要訣

一、心靜用意

(一)以意行氣
陳鑫所著陳氏太極拳圖說中,有運動氣機圖,說明心如將軍發令,意為傳令,氣為兵;將軍一出令,則士卒皆聽命;清氣上升行於手,濁氣下降行於足,氣皆行到指 頭,乃正氣之上行下行似兩橛,其實一氣貫通也。因之謂以意行氣,所以練太極拳要用意,行氣,不能用力。每一動作,先要意動,然後形動,這樣纔能做到所謂︰ 「意到氣到,氣到勁到。」所以說︰太極拳的鍛鍊方法是用意不用力的。

我們日常用語所說的心,如說心裏想要怎樣怎樣,做事要用心等等,這個「心」字可以說指的就是「腦」,有時把「心意」連稱為一詞,因之以意行氣,也可以說以 心行氣。所以太極拳的用意,可以解釋為腦的想像作用。「心」古稱主思慮,也就是腦的代稱,「意」字可解釋為「意識」,即精神現象,所有如知覺、記憶、想 像,都是「意識」,與「心」字同義,所以「用意」就是用腦來想像。因之太極拳的用意,如果說意欲行氣,就要作行氣的想像,久而久之,這個想像力就能支配生 理作用,真的有氣在行,這就是以意行氣的方法,說來很簡單,但是實行起來,不太容易,先要心靜,心靜則意專而誠,纔能見功。因此練太極拳的天天盤架子,天 天想像氣隨著動作的屈伸向外內收,經過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作用,由腦脊髓神經的發出衝動作用到達肌肉,使之放松與收縮。這樣日日鍛鍊,先由用心註意而成 自然,漸漸練架子每一動作,祇要意念上想到某一部位,就可產生氣的活動,這就是做到了意到氣到。

陳鑫說︰「學者上場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氣,兩手下垂,身樁端正,兩足並齊,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穆穆皇皇,渾然如大混沌無極景象。故其形無可 名,名之曰無極,象形也。」又說︰「打拳上場後,手足雖未運動,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已俱寓於心腹之內。此時壹誌凝神,專主於 敬,而陰陽開合,消息盈虛特未之形耳,時無可名,亦名之曰太極,言此以示學者,初上場時,先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如此而後可以學 拳。」這是陳鑫從太極拳方面來解釋「無極」和「太極」,也就是說明心靜用意。練太極拳時,在未動之前,要端正姿勢,呼吸自然,意存丹田,摒除雜念,耳如不 聞,視而不見,是處於一種無思無慮的狀態,然後覺得全身都安排妥了,俗語所說的都「落位」了,同時自己覺得已經心平氣和了,然後可以開始動作。既動之後, 要全神貫註地不斷用意來引導每一動作;動作過程中,內部與外形的開合虛實,和旋轉變換時要上下相隨與內外合一,都是用意來指導完成的。

初學拳時,由於要邊想邊做,往往顧此失彼,精神容易緊張,經過相當時間的練習,等到動作熟練以後,思想就能專一,心意自然會靜下來,達到心靜用意地步,不論在健身和技擊方面,纔能得到效果,所以這個心靜用意的原則,在太極拳鍛鍊過程中,始終要遵守的。

(二)以氣運身
心靜用意是練太極拳的首要原則,上面已經把如何叫作「意」,和用意的方法說明了。如果能夠用意,就能行氣,再進一步講以氣運身,先要說明的,「氣」是什麽﹖

所謂︰「以意行氣,以氣運身。」的「氣」,不是我們平常那種肺呼吸的空氣的「氣」,是一種內氣,是在人身經絡中通行的氣,中醫稱作「元氣」或「正氣」,認為是從母胎中秉承下來的一種先天氣。

這種「氣」陳鑫稱作「中氣」,他解釋為人所秉受於天,本來之元氣,稱之謂「太和元氣」,是一種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中氣」,是一種不剛不柔,至當卻好的 「正氣」。陳鑫又說︰「氣之在體,無不充周,而其統率在心,心氣一發,能先聽命者,腎中之誌;心機一動,誌則順其心之所向,而五官百骸皆隨之而往焉。」此 即說明「以意行氣,以氣運身。」的道理。

練習拳架時,如意欲將手向前按時,就先要有向前按的想像,如要欲沈氣,就要有氣沈到腹腔深處的想像。這樣認真地天天心靜用意練習,功夫日久就會使有關部位 的神經有著相當程度的興奮狀態,導致氣血循環加速,經膜和毛細管擴張,開始覺得發熱、發脹或出汗,手指肚平時比較飽滿;漸漸手臂也覺得軟綿膨脹,有時有麻 痠的感覺,指尖有時有針刺的樣子,這是開始換勁的階段,所謂舊力漸去,真勁漸生的開始。再下功夫,手前按時指尖覺有無數微針似乎從指尖內往外透發,背脊和 臂腿中似有氣流在流轉,這就是到了所謂「意之所至,氣即至焉。」的境界。也就是做到了「以意行氣,以氣運身。」亦就能意到氣到,氣到勁到了。

勁是從鍛鍊中 得來的,是無力的力;人的本能用力的力,是無須鍛鍊的,但是力是呆拙的;鍛鍊出來的勁是靈活的,力是僵硬的,勁是有彈性的;力是像鐵棒,勁是像鋼鍊,這是 大概的比喻。勁是從功夫中產生,不是勉強可以獲得;因為功夫的深淺\是無限量的,所以勁的究竟也就很難說了,因此上面所說的一些感覺,不過說明練太極拳已 經走上了以意行氣,以氣運身的正途,進入了心靜用意的大門,功夫的深淺\,尚在自己的練習。

二、身法中正

(一)虛領頂勁
身法中正是指打拳動作時,身軀要中正不偏。陳鑫說︰「身必以端正為本」,「身法正者,身樁端正,無所偏倚,虛靈內含,故不懼他推倒。」身法中正的標準和方 法,是以頭頂百會穴與月當內會陰穴要始終保持著垂直線,即所謂︰「上下一條線」,使身法在任何變換狀況下,始終保持中正,那就重心穩當而能支撐八面,經得 起敵力的打擊而立於不敗之地。要做好身法中正,保持上下一條線,要註意虛領頂勁和尾閭正中。

虛領頂勁照字面上講是︰虛虛領起頭頂的勁,也叫做「提頂」,與「吊月當」相提對稱的。百會與會陰的上下一條線是身法中正的標準,虛領頂勁是頭頂百會穴用勁 的方法,是要輕輕虛虛地往上領起。所謂「頂勁」是前面所說的「中氣」,即以意行氣的氣,向上行於頭之謂,這一股氣要用意來領到頭頂,不領則氣塌,但是也不 能領得太過,太過了全身之氣都在上面,足底不能穩當,而且頂部失之於硬,轉動不靈,顯露笨象;因之要虛領,要在有意無意之間,不輕不重,似有似無,祇要以 意有一些些領住即可。領其全體之精神,令其不偏不倚,頭容正則全身端正矣。

(二)尾閭正中
尾閭在人體的部位上,原來是中正的,如果在打拳動作中身法不能保持中正,前俯、後仰、左歪、右斜,那尾閭部位就呈顯不能正中,身體就要失去重心垂直平衡 了。因此尾閭正中成了保持身法中正的標誌,它的作用好像一條船在航行中的舵,保持平衡與轉動方向都是靠舵的運用。打拳時尾閭作為動作定向的舵手,並且尾閭 負擔著人體的上體重量,有著穩定重心的作用。
  
尾閭正中在練習拳架時的練法訣竅,就是要將尾閭脊骨根向前托起小腹部(也就是丹田),脊骨根並且要向前對準臉部中間至臍的一條垂直線;凡動作向何處轉動, 脊骨根便須直對何處,等於對動向起著舵手的作用。這樣,在轉動時也就能夠處處保持尾閭正中,那就能保持身法也始終中正了。



三、呼吸自然

(一)氣沈丹田
練太極拳要把動作與呼吸配合,這是指太極拳功夫已經有了相當熟練的程度,纔能夠做到的。倘使一位初學者連照顧手足的動作都照顧不周,那能再要求配合呼吸呢﹖再說呼吸是始終要保持自然的,所以無論練太極拳到如何程度,呼吸一定要自然。
  
初學時祇要在每著勢成時,盡量呼氣呼盡,同時放松腹部(包括小腹)肌肉,用意想像氣沈入小腹深處,那就初步已經做到了氣沈丹田。以後練習日久,功夫漸進, 丹田沈氣自然日漸充實,那就是陳鑫所說的︰「勢到成時,氣歸丹田。」,也就是他說的︰「至於中氣歸丹田之說,不必執泥,但使氣降於臍下小腹而已。」這樣呼 吸任其自然,決無流弊。否則著意逼降硬將小腹鼓氣,以為如此氣沈丹田,必致百病叢生,練拳原想健身,未得其益,反受其害,慎之慎之。
  
丹田的部位在臍下小腹,相傳說在臍下三寸,但是也因人而異,所以無法說出確實的地位,祇有學者練習日久,自己覺得在小腹有充實的情形,那就是他的丹田所在。所以陳鑫說︰「不必執泥,但使氣降於臍下小腹而已。」  

練拳時如果能夠刻刻留心意守丹田,腰部松沈直豎,那下部自然會有穩重的感覺;胸背部份的骨節和肌肉,用意來盡量放松下沈,則自然就會形成含胸拔背的姿勢。 含胸拔背時內部橫膈膜向下舒張,自然形成橫膈膜升降的腹部呼吸,有助於氣沈丹田,可使上體輕靈,下體穩重。但是必須知道,練拳時不是自始至終采含胸拔背的 姿勢,祇有在手法引勁回收和手法運勁前進的時候,纔要用這種姿勢,在定式時胸背必須平正。這樣就為了要配合開合呼吸來使胸背部的肌肉、骨節和韌帶在伸縮的 情形下鍛鍊。至於氣沈丹田也不能理解為始終氣聚腹部,也是要通過一呼一吸,起著鼓蕩的作用,纔不致於有把氣硬壓到丹田的毛病而生流弊。

拔背是兩肩中間的背脊骨有著微微鼓起上提之意;嚴格按照練拳的要求來做,脊柱在中正不偏的狀態下,就可得到微微的屈伸運動,就可以有暢通經絡,調和氣血,開通閉塞的作用,對促進機體的消化機能和新陳代謝等都有顯著的益處。

沈肩墜肘能幫助含胸拔背的自然形成,如果肩部聳起,肘部上擡,就會破壞了含胸拔背的姿勢,因而影響到氣沈丹田。因之氣沈丹田與含胸拔背和沈肩墜肘都有關連的影響。含胸拔背在技擊作用上有加強蓄勁與發勁的功能,在沈肩墜肘的配合下,可以充分發揮蓄發相變的技巧。

(二)腹部呼吸
練拳時,在全身松靜,虛領頂勁,立身中正的姿勢下,口唇輕閉,齒輕合,舌舐上顎,進行腹式呼吸。緩緩從鼻孔吸氣,用意引導著氣好像有徐徐下行的感覺,送入 腹部臍下;力求自然,不能使氣硬壓。在吸氣過程中,橫膈膜下降,壓擠腹腔內臟器官,腹部隨之隆起,肛門也自然收縮,隨即緩緩從鼻孔呼氣,呼氣時橫膈膜上 升,下腹部隨之回縮,肛門括約肌自然隨著呼氣而放松,一呼一吸,毫不勉強。呼吸時肛門括約肌隨著一松一緊,松的時間比較長,緊的時間比較短,有助於防治內 痔、便秘和遺精等病癥。經過氣沈丹田的呼吸運動,橫膈膜的一上一下,帶動內臟作輕微的按摩運\動,可以促使生理機能活躍而得保健袪病的效果。
  
上面所說的腹部呼吸,吸時橫膈膜下降,腹部隆起,呼時橫膈膜上升,腹部回縮,這是所謂腹部呼吸的正呼吸;如果吸時橫膈膜上升,腹部內收,呼時橫膈膜下降, 小腹外凸,這是腹部呼吸的反呼吸;因為吸時腹部雖內收,但氣聚於丹田,而呼時部份氣從鼻孔呼出,部份氣沈入丹田,部分氣流行於臍部神闕穴,氣在腹部鼓蕩滔 滔不絕,丹田始終充實,因之這種腹部反呼吸,亦叫丹田呼吸;打太極拳到功夫深時,能夠做到這種呼吸法,發勁亦可以滔滔不絕。陳氏太極拳是主張用腹部反呼吸 的。

打拳動作要與呼吸配合,但是要自然的配合,不能有絲毫勉強。初學時祇要在動作過程中覺得呼吸通暢,毫無憋氣的感覺,那就做到了呼吸自然也就對了。等到動作 熟練正確以後再逐漸做到呼吸與動作自然配合。動作熟練,呼吸順遂後,就能夠調節呼吸,控制呼吸。所謂調節控制,就是到那時能夠依拳勢速度的快慢和幅度的大 小來把呼吸配合得很自然。

打拳練架用腹部呼吸,呼吸要自然,能自然配合動作後,也就能依著動作的開合虛實來提高呼吸的強度與深度,在呼氣時動作能沈著,在吸氣時動作能輕靈,那就能 達到太極拳的輕靈與沈著,這是與呼吸有莫大的關系的,但是要切切記住呼吸要自然,纔能避免發生弊病而步入成功之途。

四、輕靈貫串

(一)一氣呵成
太極拳動作要輕靈,神氣要貫串。陳鑫說︰「打拳者,手極虛極靈,物有挨著即知,即能隨機應之,不惟手,即背面全身盡是虛靈。」「胳膊之往來屈伸,如風吹揚 柳,天機動蕩,活潑潑地,毫無滯機。」又說︰「上著下著,一氣承接,勿令神氣間斷。」陳鑫所說的虛靈是比輕靈更為深奧,輕靈的輕字,尚可以意會到動作不要 用力滯重,至於虛靈的虛字,不易捉摸,或以為即是與實字對稱之虛字,那就不對了。陳鑫又說︰「能敬能靜,自葆虛靈。」又說︰「且心一虛,則全體皆虛,惟虛 則靈,靈足以應敵。」可知陳鑫所說的虛字是從敬和靜來的,打拳上場心中能敬能靜,自然心意虛而全體皆虛,動作輕靈了。

動作輕靈了,進而註意每一著姿勢的起承轉合,起是發勢,承是接筍,轉是變換,合是勢成。其中的主次先後要細心體會,辨別清楚,尤其在動作中間不可有停頓之處。內外、上下、左右、前後都要和順一致,不先不後,做到著著貫串一氣呵成。

練習拳套開始起勢極為重要,起勢起得好,以下一著一著接連下去,其間各著的起承轉合便可覺得機勢靈活。每著如何起,如何落,如何變換,如何接筍,須要仔細 揣摩。這是祇可以意會,無法言傳的地方,務須註意。到每著定式時,要似停非停,停而不停;前著將停要靜止時,下著之機已動,這就是所謂「陰極陽生,陽極陰 生。」和「陰陽互為其根」的理論具體表現。著與著之間的動作承接連貫,能夠連續不斷,不呈現僵滯,這是在內先要用意來綿綿不斷地指揮著動作,纔能使動作也 綿綿不斷地動著毫不間斷,而在外顯露著神氣貫串。因之打太極拳自始至終有一氣呵成之勢。

(二)勁斷意連
上著與下著之間的接連,在內固然有意來指揮著,但是在上著發勁之後,勁是要有瞬息間的中斷,在這瞬息間的勁斷,怎樣接續下去呢﹖那就是在手法上要有摺疊,在步法上要有轉換。纔可以使在勁斷意連的狀況下斷而復連,滔滔不絕。

在手法上一個動作運勁到盡頭,將要做下一個動作之先,如果下一動作是要向下和往前,那就要先向上一摺,再往後一疊,這樣就可以與下一動作的勁很自然地連接 上了,這就是摺疊。也就是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前必先寓後的理論。在步法上的前後動作以及進步和退步,不能直進直退,要走弧形進退,纔可以把腿部的勁 連接起來而成為連貫的圓勁,可以使步法的進退自如。這樣步法的進退,就是轉換。

練架在全套動作的過程中,由圓而方,方而圓,方圓之間,上肢以摺疊,下肢以轉換來連接得天衣無縫。因之動作可以做到圓滿、靈活、不凹、不凸、無有缺陷、不 起稜角。在應敵時再配合身法的中正不偏,不越界限,就可以走化粘依,不丟不頂,處處圓滿靈活,這就是勁斷意連,神氣貫串的效果。陳鑫所說的勁只能貫到九 分,神氣要貫到十分,其中就含有摺疊轉換的意義和勁斷意連的境況。其關鍵就在留下的一分勁之變換,也就是內勁轉換不令人知,運動圓滿,毫無缺陷,神氣鼓蕩 貫串,是操勝算的練法。



五、運轉纏絲

(一)順逆纏絲
太極拳的所以異於其他拳術的,不在於動作的緩慢,因為太極拳也有動作快的時候,也不在於手法用勁的柔和,因為太極拳也有手法用勁剛的一面,其不同特出的是 一種運轉螺旋的纏絲勁。大家都知道太極拳的動作是走弧線成圓形的,但是單純的弧線圓形是沒有螺旋的作用的,一定要在圓圈之中,蘊藏著一種好像螺絲似旋轉的 勁道,才能稱之為纏絲勁。纏絲勁是太極拳的精華,太極拳的能夠以小力勝大力,以慢勝快,全在於有了纏絲勁。纏絲勁是陳氏太極拳的一種獨特的練法,陳王廷的 拳經總歌開首兩句︰「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就是指這個纏絲勁。

螺旋形的動作,由內往外轉而向前進的是順轉,由外往內轉而向後退的是逆轉,因之纏絲勁在基本上分為順逆纏絲。在整套拳架中的每一手動作,都是由這順逆兩種 纏絲勁,錯綜復雜地變化著;因為各手的動作動度不一和方位的不同,而分左纏、右纏;上纏、下纏;裏纏、外纏;大纏、小纏;進纏、退纏等五對,這是根據陳鑫 的分類。纏絲勁的分類雖有多種,但除上述的順逆纏有關纏絲的實質外,其余的分類不過依照拳勢而形成,在方位大小上說起來有這些分類而已。

陳鑫說︰「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中氣就是平素練習拳架鍛鍊出來的內勁,內勁發源於丹田,動則勁由丹田發,靜 則勁歸入丹田。由內而外的順纏,內勁隨著動作運\轉纏繞到四梢(兩手尖與兩足尖),由外而內的逆纏,內勁又隨著動作循原路運轉纏繞而歸入丹田。順纏大部是 蘊藏於掤勁之內,是屬於呼氣、發放;逆纏大部是蘊藏於手履勁之內,是屬於吸氣、蓄收。

太極拳於對敵時,搭到敵方能夠隨屈就伸,能夠避實就虛,微微轉動,隨化隨發,以及有一種絞來絞去的勁,拿住對方不能轉動,進不得進,退不得退,都是纏絲勁 的妙用。陳鑫說︰「耍拳纏絲勁作何用﹖蓋硬與人直接者則人易躲閃,易離去,惟以柔接之,則人易其柔軟而心不懼,心不懼故不躲閃,惟以其柔軟纏絲法接之,未 粘住人身則已,如粘住人身,則人不能躲閃;躲則以手跟之,如漆膠粘硬物,物自不能躲閃,離則以纏法纏繞其肱,如蜘蛛以絲纏蠅,又如已上之螺絲,欲硬拔去不 得。故未粘住人之肱則已,如既粘住,則吾以纏絲法撚住其肉,當纏而繞之、沾之、連之、粘之、隨之,令其進不得進,進則前入坑坎;退不得退,退則恐我擊搏, 故不敢硬離去。此纏絲勁之在拳中最為緊要妙訣也。」由此可知纏絲勁的奇妙,至於操練的方法,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在每一動作中,除走弧線的圓形外,四肢和身 體各部都像螺絲般地旋轉著,形成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腹圈、膝圈、胯圈、足圈等無數的圈;做起來是非常錯綜復雜,非筆墨所能盡述。至纏絲內勁之運行, 如陳鑫所舉懶插衣右手例︰「由心發起,過右乳,越中府(手太陰肺經穴,在乳上第三肋與四肋間。)踰青靈(手少陰心經穴,在肘上三寸許。)衝少海(手少陰心 經穴,在肘後五分處。)經靈道(手少陰心經穴,在掌後一寸半處。)渡列缺(手太陰肺經穴,在腕側一寸半處。)至中冼(手厥陰心胞絡經穴,在中指尖端。)少 衝(手少陰心經穴,在小指內側。)少商(手太陰肺經穴,在大指端內側。)諸穴止。」是由內向外翻轉的順纏絲勁,上述經過各穴,亦不過說一大概,實際操練起 來是視功夫的深淺\,由粗而細一層深一層,所謂沿路纏綿,極其細致。

(二)手足纏勁
纏絲勁在基本實質上分為順纏和逆纏,手足的配合是一順的,就是右手順纏,則右足亦為順纏,如果手是逆纏,則下面的足亦是逆纏。因之在全套拳架動作中,雖則 纏絲勁變化復雜,但是手足的纏絲,總是一順一逆,或是雙順,或是雙逆,祇有此三種情形,但是此三種纏絲,在全套拳架中不斷地錯綜復雜變化著,絞來絞去的運 轉,連貫地纏繞著。右手與右足和左手與左足的纏絲必須要分別上下相順,不容相逆;如果發現了相逆,那勁道就別扭不順,這是檢查走架是否正確的最好的方法和 標準。

手足順逆纏絲勁的辨別,最簡明的標準是,手心往外轉向上為順纏,手心往內轉向下為逆纏,這是手的順逆纏絲;膝蓋往外轉為順纏,膝蓋往內轉為逆纏,這是足的順逆纏絲。走架時手足纏絲的運行,以運\手為例如下︰

由單鞭接演運手,假定面向南,右手從西收至右乳,順轉而上,復運\到西轉一圈,右足收至左足邊;左手即從東起,下轉半圈,收到左乳邊,不停,左手即由左乳 上而順轉半圈至東方,是時左足向東開一步;右手即再從西收回到右乳邊,下面右足隨右手自下轉半圈,收到左足邊;右手到西,左手即到左乳邊,左手運到東,右 手即收到右乳邊;左足向東慢彎開步到東,右足即由下轉收到左足邊;如是左足向東開三步,右足隨之跟三步。關於纏絲勁是雙順轉雙逆的纏絲,並且是左右、上下 和略向裏外的雙順雙逆纏絲,成一個立體圈。纏絲勁的運\行,手是前半圈是由腋裏邊向外斜纏到指,後半圈是由運出回來自外斜纏到腋下;足則前半圈由腿根內向 外纏到趾,回來自外向裏纏至腿根。

纏絲勁的運行,陳鑫在他的著作中是以經絡穴位來說明,可見對於人體經絡的暢通和氣血的流轉有很大的益處,可以達到增強體魄和強健體質的目的,至於技擊方面,可以提高纏繞粘隨,引進落空的技巧。

初學時對於纏絲的轉圈幅度要大,練習日久後轉圈可視功力逐漸收小,小至沒圈;所謂由大圈練至小圈,由小圈練到沒圈,所謂沒圈,仍有圈意。是由極小的圈練到 外形上看不出有圈,是只有圈的意思而沒有圈的形式,是由有形而歸於無的境界,這種境界祇有下苦功經長時鍛鍊纔能做到。

六、開合變換

(一)腰脊為主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分就是開,是離心力的作用;合是向心力的作用。腰與脊在人體活動中,具有中軸的功能,因為腰脊居於人身的正中部份,身體的左右旋轉和 上下彎動,都由於腰和脊的活動。打拳向外開展的開和向內收縮的合,都是以腰脊為主,開的離心力從腰脊發端,合的向心力歸向腰脊。

陳鑫謂︰「開合虛實,即為拳經。」可見太極拳的動作,在式勢上分開合,在質量上分虛實,可以盡之。開則俱開,合則俱合;開則開之以意,合則合之以神。拳勢 之開者不在手足伸張之大,要在心意之開,所以謂之開之以意,做到內外俱開。拳勢之合者,不在手足收合之密,要合之以神,所以謂之合之以神,做到內外俱合。 開不以意,手足伸開雖大,仍不能謂之開,轉換不靈;合不以神,手足收合雖密,仍不能謂之合,有隙可乘。開時不但手足之開,身體各部都開,所謂開則俱開,合 時亦是不但手足之合,身體各部亦是都合,所謂合則俱合。

打拳最要者為立身中正,因之走架或應敵時,必須註意身法中正,所以打拳時不論左旋右轉,身體四肢如何動作,一定要保持腰部的靈活和塌直,脊骨的節節虛虛對準。在這樣腰脊配合的情況下,來帶動四肢的上下左右作螺旋纏絲的伸縮動作,形成拳勢的一開一合。

(二)胯為輔
人身上下兩大關節,肩與胯;肩關節開了,則肘腕等節隨之俱開,所以陳鑫說︰「肩膊頭骨縫要開,始則不開,不可使之強開,功夫未到自開時,心說已開,究竟未 開,必攻苦日久,自然能開,方算得開,此處一開,則全胳膊之往來屈伸,如風吹楊柳,天機動蕩,活潑潑地,毫無滯機。」胯關節能夠松開,那腰腿的動作就能靈 活;並且部的能否開圓,全在於胯部的能否松開。胯部的開在外形上雖然要把大腿根岔開,但是真正的開胯,仍在用意。所以陳鑫曾說︰「兩大腿根要開,開不在大 小,即一絲之微,亦算得開,蓋心意一開,即開矣。不會開者,腿雖岔三尺寬,不開仍然不開,是在學者細心參之。」 
 
肩和胯兩個大關節要松開,在姿勢的要求一章中已經講過應註意各點;此處討論的是關系著全身的開合轉換,除了上面所說的腰脊是全身開合轉換的主要關鍵外,要 以胯來輔助達到這個要求。每一動勢有周身的大開合和無數的局部小開合,其間主從的關系,層次非常清楚,腰脊發動開或合,胯隨之輔助,能夠充份發揮所謂離心 力或向心力,使內勁從丹田達於四梢或回歸於丹田。這樣纔能做到所謂提之使來不得不來,放之使去不得不去,舍己從人而擒縱在我。

在周身大開合中,還要講究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和開中再開,合中再合。開是表現於掤勁中,合是表現於勁中︰亦即是開為順纏,合為逆纏。例如有些動作,手臂 外掤向前引伸是為開,因為有纏絲螺旋的作用,到引伸到頭,在將到未到時,肘以下已經向著合,這就是叫做開中有合;手臂內向後向左或右走化是為合,也因為有 纏絲螺旋的作用,到到盡頭將到未到時,肘以下已經向著開,這就是叫做合中有開。至於開中再開和合中再合︰是在與對方搭手時,在我為愈進而愈長,對方愈退而 愈促,我連步趕進而得機得勢,我的開勢繼續不斷地延展伸長,是為開中再開;在與對方搭手時,對方一再進逼,我順應對方的動向一再粘化,我的合勢繼續不斷地 收歛縮小,我連步躍退而對方不及粘隨,我想還擊,即可應手而去,而且還擊力必可增強,是為合中再合。這種開中再開和合中再合的身法手法,是太極拳高深的技 巧,要有深厚的功力,才能做到,纏絲勁極為細致,所謂細膩熨貼,柔中寓剛,全身沈著松靜,真所謂︰渾身柔軟若無骨,忽然放出都是手。

由於開合的變換,腰脊和胯的旋轉,因為動作螺旋的關系,很自然地胸腹部的肌肉呈松沈作弧形地經小腹翻出,做到蓄發相變的勁由內換,同時在手法上有了摺疊,步法上有了轉換,達到真正的開則俱開,合則俱合的周身一家。



七、虛實分清

(一)上下相隨
太極拳的虛實與開合同樣的重要,對全身言,有全身的虛實,左實則右虛,右實則左虛,這是說如果左半身實則右半身虛,右半身實則左半身虛;又要把全身以腰為 中界,腰以上實則腰以下虛,腰以上虛則腰以下實,也就是上半身實則下半身虛,上半身虛則下半身實。是把全身分為左右上下錯綜的虛實,那就形成了所謂實中有 虛,虛中有實,與實中之實,虛中之虛。並且身體各部也各有其虛實,因之更加復雜,難於把握;不論全身的虛實和各部的虛實,都不是固定的,是隨動作而隨時變 換的。大概言之,右半身當令為右實左虛,左半身當令為左實右虛;勢之上起者為虛,下落者為實,下半身則為虛中之虛和實中之實;身體各個部份都有其各別的虛 實,總歸於全身的虛實;武禹襄十三勢總說略所謂︰「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

初習太極拳是無法理會虛實,要等到姿勢動作初步熟練之後,漸漸地註意到身、手、步的虛實變換,起先可以從大虛大實上入手,慢慢動作愈練愈細致,那就很自然 地可以做到小虛小實,甚至祇有些微虛實,動作極為靈活,同時身法步法和手法的虛實變換要上下相隨,不但是外形上的相隨,並且要求內裏的虛實和外形的虛實相 應。

手和足的虛實上下相隨,足在動步時是手隨足,其余為足隨手;至於手和足的虛實配合,除獨立一足時,如左足獨立為實,則左手亦為實,其余為上面手虛時,下面 足為實;上面手實時,則下面足為虛。關於內外虛實的相應,這是有關於呼吸,開合了,大致說起來,呼吸在呼時是開和實,吸時是合和虛,這是要練習日久,有相 當功夫後,拳勢的開合虛實,自然能與呼吸配合了。

(二)穩定重心
太極拳的氣沈丹田是使重心下降,可使身軀穩當;立身中正是使重心不要偏歪;但是打拳不是一個固定靜的姿勢,是千變萬化的動作所組成的,因此必須以虛實來平 衡重心,因為人身下面兩條腿是支持全身的重量,所以步法的轉換虛實是對於平衡重心起著重要的作用。固定的姿勢是容易做到穩定重心的,但在動作轉換前進後退 中,因為方向角度和步法變動,要上下左右來維持平衡是不太容易,原來很穩定的重心,不免發生不穩定,所以要以虛實來平衡重心的穩定。

人體在打拳動作時,是好像一架天平,尾閭是像天平上的一根指針,所以始終要求正中的,四肢左右好像是天平的左右兩個盤,手足的虛實就是天平用來權衡重量的 砝碼。因之無論在如何狀態下,右手與右足和左手與左足的虛實的和數,一定是各為一百,才能保持平衡。與人對敵時,一手粘貼,察知對方之虛實而舍己從人,實 則虛之,虛則實之,其余一手兩足隨之調整虛實而求整體之平衡,重心穩,立於不敗之地。陳鑫謂︰「手即權衡稱物而知其輕重,打拳之道,吾心中自有權衡,因他 之進退緩急,而以吾素練之精神臨之,是無形之權衡也,以無形之權衡,權有形之象,宜輕宜重,而以兩手斟酌,適得其當,斯為妙手。」所謂「權衡」就是量輕重 的器具,也就是天平一類的稱物器具,無形之權衡,猶言虛實的變換,是一具無形的天平,與人接觸,輕重斟酌,適得其當,就是虛實靈換,求得平衡,才稱妙手。

打拳時要步隨身換,是說身法有轉換,那步法上的虛實必定要隨著變換,使前後左右的勁道相互拉緊,而得平衡來穩定在動作中的軀體重心;但是要使步法的虛實轉 換得靈活,還要靠腰月當勁的變換,祇要同時把腰月當勁輕輕地一挪,就可很迅速地使四肢的動作協調,得到平衡,可在任何角度上都能保持重心的穩定。

八、剛柔相濟

(一)由松入柔
太極拳的練法是不能用力,要求柔和,這是學習太極拳者都知道的,並且以為不用力就是松,因之練成一味不用力軟綿綿地周身骨節蜷縮的樣子。打太極拳不是不能 用力,不用力四肢如何運動﹖祇是只能用力將手或足舉起即可,用能將四肢運\動之力即可,少則無法運轉,多則就成拙力或僵力了,同時要把骨節處處松開,不但 是骨節,連同皮膚肌肉也要松開,這樣才能算是松了。所以陳鑫說︰「沿路纏綿,靜運\無慌,肌膚骨節,處處開張。」

學太極拳者能在上面所說的情況下用力運動四肢,能將皮膚肌肉骨節處處松開,那就可得到松字的真意,這樣練習,一動手能毫無一些拙力或僵力,那就可以漸漸地 進入到柔的階段了。這個階段經過的時間總要一、兩年,甚至要三年,由於積年累月的鍛鍊,動作逐漸和順協調,手足屈伸運\轉自如,慢慢就能產生一種極輕靈而 又沈著的含有彈性和韌性的力量,這就是一種柔勁,這是由松而來的,所以叫作「由松入柔」。因之初學太極拳者動作要求輕緩,化除人體原有的僵勁,所以必須要 經過長時間的鍛鍊,纔能把人體的僵勁去凈,而入佳境。

(二)積柔成剛
上面所說的一種輕靈而又沈著的柔勁,是先從輕靈入手的,所以在初學時切不可用拙力,也不可使氣,用力和使氣,都可使手犯僵硬的毛病,轉動就不能輕靈了。要 等到四肢動作,連同身體各部,確實達到輕靈了,再加以鍛鍊,到真正極為輕靈的程度,也就是極柔軟,然後練沈著,即所謂︰「極柔軟,然後極堅剛。」練沈著是 在每著停勢時用意微微貫勁,是要自然的貫勁,亦不能用力,也不用使氣,要純出乎自然,用功日久,自能在輕靈中含有沈著,這就漸漸進入積柔成剛的階段。在這 個階段是輕靈與沈著交互地鍛鍊,使全身各部份充滿著掤勁,也就是覺得有彈性與韌性,手臂極為柔軟而又極為沈重,周身動作極為輕靈而又極為穩重。到了積柔成 剛的階段,再加用功,要使剛復歸柔,以至剛柔相濟,達到柔中有剛,剛中有柔的地步。陳鑫說︰「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迫不 捷。」

太極拳的動作是螺旋形的圓圈,內含有陰陽,以成太極,就是在一個圓圈中,有開合,有剛柔,也就是畫一個圈,就有剛有柔。不論剛與柔都包含著一種彈性和韌性 的力量,在平時鍛鍊用功,是在運轉時要做到輕靈,在定式時要做到沈著;把這個含有彈性和韌性的力量,加強而集中於肢體的某部份的一點,而以心意使之顯發於 外的一剎那,這就是太極拳的積柔成剛的剛勁,也就是所稱的發勁,當之者不可抵禦,真所謂無堅不摧。陳鑫說︰「若是功夫純熟,由其大無外之圈,造到其小無內 之境,不遇敵則已,如遇勁敵,則內勁猝發,如迅雷烈風之摧枯拉朽,孰能當之。」陳鑫所謂︰「造到其小無內之境」即集中於一點之意,古今用詞之不同而已。

上面所說的太極拳的鍛鍊方法,第一步是由松入柔,是化除僵力階段,第二步是積柔成剛,要輕靈與沈著交鍊,第三步剛復歸柔,到此地步就能柔中寓剛,剛柔相濟 了。到此地步愈練愈精密細巧,輕沈兼備,剛柔內含,似柔而剛,似剛而柔,以至練到連剛柔的跡象也看不出來,至虛至靈,一片神行。要訣祇在多練,陳鑫謂︰ 「打拳熟而又熟,無形跡可擬,如神龍變化,捉摸不住,隨意舉動,自成法度,莫可測度,技至此,真神品矣。」自古名家,都是經過勤學苦練成功的。



九、快慢相間

(一)先從慢練
太極拳初學時,切記要慢,因為手足的動作,尚不能熟練;打拳時一面要顧到身體各部份的動作,往往顧此失彼,因之在此初學階段,事實上欲快也不可能,所以要 慢慢地運轉,動作慢可以求得姿勢的正確,但是慢不是漫無標準的,決不能慢到意滯神呆,動作顯有呆板遲鈍,因之決不可誤會越慢越好,要在所謂神氣鼓蕩和意氣 靈換的條件下求慢。

通常練習拳架經過一、二年後,姿勢就可漸趨正確,也就是說在初學的一、二年時間內盤架子要慢。姿勢逐漸正確了,就可漸漸地加快。這裏所說的慢和快,都是指 練一趟架子的時間而言。通常在不快不慢的情況下練一趟架子,假定說需要八分鐘,如果從第一著開始到最終收式要費十五分鐘,那就是練得慢,如果僅需五分鐘, 那就是快。練快了,再要回復到緩,這是練一趟拳套從開始到收式的慢、快、緩三個步驟,必須循序而進,纔可以練到應敵時的「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練快 是要隨著練架子熟練的程度逐漸提高,那就能在速度上逐漸加快,這樣練法能夠動作雖快而姿勢仍舊可以正確不錯亂,而且能夠仍顯出沈著,不致有飄浮;因為拳套 打快了,很容易犯飄浮的毛病。用功練拳自己覺得練得快,動作也不散亂了,那就可以註意到在一趟拳中每一個動作本身的快慢,要配合上面所講的剛柔來分別快 慢,就是該柔的就該慢,該剛的就該快;也就是說轉關摺疊處要慢,過了轉關後,要漸漸加快,到盡頭落點處要快,過了落點再轉慢,如此慢而快,快而慢,就是快 慢相間的練法,這是與柔而剛,剛而柔,及開而合,合而開等太極陰陽相濟同樣的道理。

(二)快後再緩
緩與慢不同,在套子沒有練得正確熟練時,在心理上總不免有些緊張,動作起來慢慢地當心運轉,在這個階段欲快也不能,如果動作一快,就有錯亂。要在註意沒有 錯亂情況下打拳,其動作一定要放慢,這也是自然的慢。等到動作熟練了,姿勢也相當正確了,那就能漸漸向快的方面練,這也是自然的快;練的快時,姿勢仍舊可 以保持正確,快練有相當的時間,對於每一動作的快和慢,也可以把握了,到這個時候,就應當由快再緩。緩是在動作方面已熟之又熟,姿勢已相當的正確,心理上 已經毫無顧此失彼的顧慮,在和順毫不緊張狀態下,動作向細致方面發展,要做到陳鑫所說的沿路纏綿,靜運\無慌的緩。

打拳到了緩的階段,功夫精進,拳勢方面亦由開展漸入緊湊,運轉在圓形弧線上極為輕緩柔和,可使外來之力,化為烏有;而轉向方點時的速度更快,外力遇之,可使立即彈出。

上面所說的先慢後快,快而復緩,這慢、快、緩三層步驟,是練太極拳的一定程序,必須順序漸進,切不可強進求速。同時要註意每一動作的快和慢,做到快慢相間 地運轉,也就是慢到方時快,快到圓時慢,這就是要在方圓互變情形下分快慢。所以太極拳不是單純的慢,而是要既能慢,又能快的。陳鑫謂︰「慢要慢到別人跟不 上我,快也要快到別人跟不上我。」又說︰「此拳之運\,不貴速而貴緩,緩則可以細心揣摩,由粗及精,且其運勁可以自知運\到指頭與否﹖能如此運,將來功夫 成時,其速無比。」陳氏家傳真學,決非虛語,學者宜深思之。

十、內外相引

(一)以外引內
太極拳是內外兼修的,外面是肢體的屈伸,內裏是以意以行氣;是以外動來引內,又以內動來引外,內外相互引發的,以達內外合一。陳鑫說︰「外之所形,莫非內 之所發。」余師陳發科福生先生亦常言︰「內不動,外不發。」太極拳的鍛鍊方法是每一動作,先要意動,再是氣動,然後形動。這是練拳已經有相當功力,意、 氣、形三者已經練成一體;每一動作,必有此三步而分先後而已。

初學時對於用意行氣,一片茫然,僅能手足照樣比劃運轉,先是手足屈伸,均不合法度,漸漸正確;姿勢正確後,操練既熟,應當註意開合,開則俱開,合則俱合。 開的動作形於手足為順纏,合是逆纏;手足的纏絲,引發內勁。開的順纏,內勁由丹田達於四梢;合的逆纏,內勁由四梢回歸於丹田。

外形之開合與纏絲順逆既明,進而註意呼吸,呼吸是氣之形於外者,開者為呼,合者為吸,內則為橫膈膜之升降;再進而註意虛實,虛實是意之顯於外者,內則為內 勁運行之輕與沈。此形於外的開合、呼吸、虛實,是引內之纏勁達於四梢與回歸丹田,橫膈膜之升與降,及內勁之輕與沈;同時此外與內互為因果,相互為用,以至 內外合一。

(二)由內及外
打拳練架,熟練既久,動作輕緩,緩能生柔,柔至極,剛自生。剛為實,柔為虛;實為開,虛為合;開為呼,合為吸;均是顯於外者。蘊於內者是虛為內勁之輕,實 為內勁之沈,是為用意;吸為膈膜升,腹部微收,而氣聚於丹田;呼為膈膜降,部份氣由鼻出,部份氣沈入丹田(臍下中極穴),部份氣流行於中丹田(臍部神闕 穴),小腹自然外鼓,是為行氣;開為內勁出自丹田運於四梢,合為由四梢回歸入於丹田,是為練形。

以意行氣,帶動外形,同時外以引內。外之虛實、呼吸、開合,相互與內之輕沈、升降、出入配合;如此以外引內,由內及外,內外兼練,總歸以意,內外合一,表裏一致。

心靜則意專,氣歛則神舒,因之打拳要心靜氣歛。用意要心靜意真,行氣要呼吸養氣,練形要運動肢體,學者能夠做好靜和動的姿勢要求,並且做好內和外的動作要求,那就能把握著太極拳的鍛鍊方法,但必須依照一定的步驟漸進,始能逐步有功,以至於成。

太極拳的內外兼修的鍛鍊,橫膈膜升降的腹部呼吸,對於腹腔和肝臟使受到時緊時松的腹壓運動,有助於輸送血液與促進肝臟機能的活動。陳氏太極拳獨特的纏絲勁 的練法,極為細致的,使內勁的從丹田達於四梢,再回歸於丹田,是循人體經絡自然的路線,對於調和氣血,增強體質是極有效果的,同時在技擊方面主張勁由內 換,內不動,外不發;內氣潛轉,外發則無堅不摧,使技擊達到最高的境界。因為太極拳是健身與技擊並重的,所以能夠流傳不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極拳練習要領
学习陈氏太极拳认识
(1)[转载]太極拳古論 三
轉貼對拳論其根在脚...總須完整一氣,及對節節貫串的分析
缠丝劲的练习方法
什麼是太极纏絲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