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简 单 的 原 子 为 氢 原 子 , 它的核心只有一颗质子, 化学上记为 1H 。其他在天文学上重要的原子包括: 核心由一颗中子及一颗质子组成的 2H ( 上标的数字2 是质子和中子的数目总和) 、 两颗质子和一颗中子组成的 3He ( 氦-3 ) 和由中子及质子各两颗组成的 4He ( 氦-4 ﹐ 请 参 阅 上 图 ) 。若以重量计算﹐ 太阳中七成是氢﹐ 其余主要是 4He 。我们会看到氢是太阳中心核反应的原料﹐ 而氦则是核反应的产物﹐ 但应注意太阳中的氦大部分不是由太阳产生的﹐ 它们在太阳诞生时已经存在。
![]() |
鸣 谢﹕ NOAO/NSF. |
太阳的半径大约有700,000 公里﹐ 是地球的110 倍, 质量则大约有2x1030 千 克 ﹐ 约 为 地 球 的 3.3x105 倍 。当我们望向太阳, 看到是太阳的 光 球 层 , 这是太阳大气中非常薄的一层, 厚度只有500 公里。我们可以看见光球层, 原因是它的气体密度刚刚好, 在它之下的气体密度太大, 光线不能通过; 在它之上的气体则足够稀薄, 能让光球层发出的光线顺利通过。所以, 光球层界定了肉眼可见的太阳「 表面」 , 它的温度约为绝对温度6000 度。绝对温度是科学界最通用的温度单位, 只要将它减去273 , 便可转化为摄氏度, 例如绝对温度300 度, 相等于摄氏27 度。绝对零度是低温的极限, 没有任何物体可以更冷。
光球层之下的气体温度比光球层高, 就好像沸腾的水, 底层的气体会向上升, 当这些炽热气体把能量释放后, 便会变冷变暗, 然后沉降回光球层之下, 这种对流运动产生了称为 米 粒 组 织 的 太 阳 表 面 特 征 。通过望远镜, 我们可以看到太阳表面上有很多比较暗区域围绕的光斑, 每一个米粒约能维持二十分钟, 大小则约为地球的十分之一。
![]() |
鸣 谢﹕ NASA. |
在光球层之上, 是一层约为二千公里厚的 色 球 层 。它的温度比光球层更高, 很多时为105 度 。有趣的是, 它相对来说比光球层暗, 所以通常只能在日全食时才能看见它。色球层并不是浑圆的, 而是有很多称为针状体的细小突起, 这些都可以在下图清楚看到。
![]() |
鸣 谢﹕ NASA. |
日 冕 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 和色球层相类, 亦是通常只能在日全食时才看得见。日冕密度非常低, 但范围可延伸至达太阳半径十倍之远, 温度更高达106 度 。为什么日冕和色球层的温度可以比光球层更高, 仍是天文学上一个未解之谜。
![]() |
鸣 谢﹕ 香 港 太 空 馆 , 叶 赐 权 摄 影. |
日 冕 亦 是 太 阳 风 的源头, 太阳风主要是飞离太阳的质子和电子, 当太阳风强劲的时候, 在地球两极有可能看见 极 光 。
![]() |
鸣 谢﹕ NOAO/NSF. |
![]() | |
版 权 所 有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
黑子生命短暂, 只有少于数天至约三星期的寿命。太阳黑子的多寡变化有一个十一年的周期, 在周期之始, 黑子基本上出现在纬度较高的地方( 即离太阳赤道较远) , 接着太阳黑子数目会不断增多, 并且会向赤道靠拢。假若我们以图显示黑子位置与时间的关系, 便会得出著名的「 蝴蝶图」 。
![]() |
鸣 谢﹕ NASA. |
看不到的太阳内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核 心 ( 热 核 反 应 发 生 处 ) 、 辐 射 层 ( 能量以辐射方式传播的区域) 和 对 流 层 ( 能 量 以 对 流 方 式 传 播 ) 。我 们 将 会 逐 一 介 绍 它 们 。
能 量 产 生 的 机 制 : 太 阳 靠 甚 么 发 光 发 热 ?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引起无数人的好奇和揣测。有人提出太阳的能源来自化学能、 重力能等等, 由于这些能源皆不可能维持太久, 终被科学界一一否定。真 正 的 答 案 是 一 种 称 为 p-p 链 ( 或 质 子 ─ 质 子 链 ) 的 核 聚 变 , 这种机制包括一连串的核反应( 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课本较详细的讨论) , 但总结果是四颗氢原子熔合为一颗氦原子, 过程中会以发放伽玛射线( 光子) 及其他粒子的形式释放出大量能量。 ( 注: 光子是组成光的粒子。 pp 链产生的其中一种粒子是中微子﹐ 它是零质量和不带电﹐ 我们会在 第 十 六 章 再 详 细 讨 论 。 )
核聚变要在非常极端的环境下才能发生,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仍无法在地球的实验室内稳定地制造出所需情况。首先核聚变需要极高的温度, 让氢原子核能有足够的能量克服原子核之间的电排斥力, 此外亦需要极高的密度去增加粒子碰撞的机会, 所以核聚变只能在温度高达107 绝对温度的太阳核心内发生。
能 量 传 播 : 光子在太阳核心产生后, 如何走到太阳的表面呢?光子走了不足一厘米后, 便会被其他物质( 主要是电子和其他原子核) 吸收, 这些物质会把吸收的能量以多颗光子的形式释放出来, 这些随机向四方发射的光子会较原本的光子有更长的波长, 亦即能量亦较低。这 种 能 量 传 播 方 式 称 为 辐 射 传 播 , 一颗在核心内产生的光子, 需要数千万年才能以数千颗低能量、主要是可见光的光子的形式到达太阳表面。
离核心越远, 气体温度越低﹐ 开始变得不透明﹐ 光子很容易被吸收, 辐射传播的效率因而很低, 因此在太阳外层, 对 流 取代了辐射成为传播能量至太阳表面更重要的方式。
第一种向外压力是恒星物质所造成的 气 体 压 力 , 温度越高、 物质越多, 气体压力便越大。第二种向外压力是光子所造成的 辐 射 压 力 , 这种压力亦会随温度上升。
无论是哪一种压力, 力量都源自太阳核心所产生的能量, 一旦核心的核聚变停止, 恒星便会开始塌缩。
有两种安全的方法观测太阳:
紧记, 以下并不是观测太阳的安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