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廢水處理場之操作管理--畜產專訊第三十三期
◎仔豬離乳方式、族群階級與免疫能力之關係(文/高雄場/許晉賓)
離乳對仔畜而言是一個複雜而漸進之過程,其中涉及了許多行為上、生理、營養、環境及社會族群的改變,是仔畜自出生以來所面臨的第一次重大考驗,也影響到其往後對環境的適應及生長表現。
在實際的豬場管理方式下,仔豬離乳時,母豬即被趕離分娩舍,而仔豬為求管理方便,常被遷移至保育舍並予以多胎併欄飼養。在此情況下,彼此間不熟悉的仔豬在此陌生的環境下,常發生打鬥、爭取空間、競爭族群階級的行為,造成整個豬群社會的不安與緊迫,這種緊迫足以造成隨後增重表現的下降及免疫能力的降低。而這種打鬥、侵略的行為其實是可藉修正一些社會因子(例如豬群的組合)及非社會因子(例如欄大小、環境設施)而予以部分改善。
根據試驗顯示,仔豬離乳時若移至保育舍新的環境下飼養,其血漿中cortisol濃度比留在原分娩舍繼續飼養的仔豬高,顯示其確實處於離乳緊迫。若將不同胎的仔豬併欄混養於新的保育環境時,打鬥行為也多於未併欄混養者。大部分的打鬥行為(約80%)發生在飼槽區以外之活動區,離乳後4天的打鬥行為比離乳後1天更為頻繁,其目的是在競爭族群階級並建立社會關係。
仔豬離乳後第1天,血漿葡萄糖濃度及嗜中性白血球/淋巴球比值(N/L ratio)顯著升高,且移至新的環境下飼養之仔豬比留在原分娩舍飼養者為高,然後在離乳後4天即又恢復至離乳前的濃度及比值。這種短暫的生理適應與交感神經系統之作用有關。剛離乳之仔豬面對新的飼養環境(環境問題)顯然比面對新的同欄夥伴(社會問題)會有更多的緊迫問題,而會在生理及免疫能力等方面做短暫的調整以適應。
豬群社會階級的建立(打鬥行為)在哺乳期間即已開始,而在2-3週齡時達到高峰,此階段過後,若非併欄,否則同胎間則只有一些零星的打鬥及較次要的階級變化。豬隻在族群中的階級略可分為三層,即佔上風者(dominant pigs)、居中者(subdominant pigs)、及居下位者(subordinate pigs),這種區分法是根據豬隻在族群中的打鬥行為及飼料競爭行為來判斷。據統計,出生體重與族群階級呈顯著的正相關,出生體重決定了22%族群階級的變異性。但出生體重與乳頭位序(teat order)並無顯著相關,而性別對於尚未成熟豬隻的族群階級亦無影響。
在免疫能力方面,以ADV病毒(Aujeszky disease virus)攻毒接種仔豬後,死亡率及罹病率皆以居下位者顯著為最高;在淋巴球的增殖試驗中亦顯示,佔上風者其每分鐘的增殖數目顯著另二階級為高。可見豬隻的社會階級地位,將會深深影響其免疫能力及健康狀況。
在管理層面上,如能掌握仔豬離乳時的生理狀況及族群間的階級關係,運用適當的隔離措施、疫苗施打制度及良好的管理方式,以減低豬隻的緊迫源,將可有效改善離乳仔豬的生長表現。
BACK
◎廢水處理場之操作管理(文/經營系/蕭庭訓)
過去台灣養豬農家飼養規模小,不但沒有污染問題產生,而且還可將豬糞供作肥料還原於農地。由於時代變遷,農家小規模飼養之副業型態轉變為大規模飼養型態,飼養場數減少了但養豬頭數增加,民國70~75年間,養豬排泄物引起的污染問題才逐漸產生,且開始受到重視,而真正的污染嚴重時期應該是在75~80年間,尤其是接近民國80年時養豬污染問題達到最高峰。當時養豬排泄物確實引起嚴重的公害問題,而成為輿論討伐的對象。自從民國76年行政院公布畜牧業放流水標準,開始管制畜牧業放流水,養豬農友才建立飼養豬隻必須做好污染防治設施之共識,並開始建造各種方式的排泄物處理設施。本文將從本所廢水處理之操作管理與維護作一簡略報告。
畜試所廢水集中處理方式採固液分離、厭氣醱酵及活性污泥法等三段式處理,為目前政府所推廣家畜廢水處理模式。固液分離後固體部分經水分調整(曝曬或添加調整材料)後進行堆肥醱酵,每2週翻堆一次,時間約需2至3個月便可製成有機堆肥;液體部分則經廢水處理系統,其處理流程之操作與維護概述如下:
1.粗柵:設於廢污水匯集處之前方,除去樹葉、樹枝、塑膠袋等粗雜物,應每日移除粗柵之殘查。
2.沉砂池:為重力式沉砂池,讓砂礫沉澱其中,應每日移除,以免屯積於後續之處理槽。
3.抽水井:為廢污水匯集處,設有污泥馬達與水位控制器,需留意馬達故障與水位控制器之敏感度。
4.固液分離機:檢視分離網及內網是否阻塞或附著生物膜,應每週用刷子刷洗或高壓沖洗機沖洗。
5.初沉池:將懸浮固體物與糞渣藉重力沉降,需檢測有無浮渣上浮、是否有污泥溢流,每日抽取沉澱污泥4至5次,並清掃溢流道及檢視馬達功能。
6.厭氣醱酵池:分為前槽及後槽,應檢視厭氣污泥量,適時排泥,每週應排泥2至3次。
7.調整池:主要為儲存或控制廢水量以利後續活性污泥池之操作,配合分水計量槽定量供給活性污泥池,調整池至計量槽之泵及輸送管易產生結晶使泵故障及阻塞輸送管線,為管理員檢視重點。
8.中沉池:將懸浮固體物藉重力沉降,需檢測有無浮渣上浮,每日抽取沉澱污泥4至5次,並清掃溢流道及檢視馬達功能。
9.活性污泥池:為供給氧氣之曝氣設備將有機廢水與微生物混合,以達微生物去除有機物之目的。在曝氣槽內,混合液中之懸浮固體物(MLSS)濃度約為2000~3000mg/L左右,溶氧量保持在1~3mg/L左右,所以操作者每日需量測曝氣槽混合液中之SV30沉降與溶氧量,並每日記錄,以判定終沉池之污泥該迴流或廢棄,溶氧量不足則需檢查曝氣機或曝氣器是否阻塞。
10.終沉池:具濃縮與澄清之雙重功用,將混合液沉澱產生清澈之放流水,一方面將沉澱之污泥加以濃縮以利污泥迴流或廢棄。終沉池溢流道易長青苔或生物膜附著,應每週用刷子刷洗,以免阻塞水錶影響水錶讀數,同時亦可於出水口與水錶之間加裝紗網以減少污物阻塞水錶。
11.污泥濃縮池:將初沉池、厭氣醱酵池、中沉池與終沉池之廢棄污泥濃縮,上澄液則抽至厭氣醱酵槽再處理,沉澱物則利用污泥曬乾床或污泥脫水機去除水分,再進行堆肥醱酵。
除了上述各階段處理流程之污泥泵故障排除外,堆肥翻堆機、鏟裝機、曝氣機、發電機等設備均需定期保養。本處理場主要廢水來源為豬、兔,每日廢水量約100公噸。自82年5月至88年9月計採樣237次,放流水質之pH、COD、BOD、SS平均值分別為7.70±0.27、195±82、42±23、21±19,以平值來看可符合環保署所定之87年標準,其中COD、BOD、SS分別有48、18、2次資料未達87年放流水標準,合格率分別為80.2、92.4、99.2%。未符合放流水標準之水質多集中在每年12月至隔年4月間,此季節為涼季,日夜溫差大,可見氣候因素影響排放水質甚巨。由資料顯示三段式處理系統在不受氣候因素影響、且正常操作下排放水質之COD、BOD、SS值可符合87年放流水標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台湾蔡老师开讲:冷冻鱼糜和鱼糜制品加工技术(一)(1.4
厌氧堆肥桶-快乐厨房-搜狐空间
如何建构自然田园---《自然农耕》
樸門永續設計課程-Part 2 熱堆肥
2018-2022年污泥处理处置行业预测分析
污泥处理问题多:为污泥找到出路才是根治之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