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官制:官吏管理制度

国子学

    明代对于官吏的选拔任用称为选举。选举分为四种:学校、科目、荐举、铨选。“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进之,荐举以旁招之,铨选以布列之,天下人才尽于是矣。”在这四种选官形式中,科目,即科举,为主要形式,朝中大臣多由科举中产生。其次为学校。

    一、学校

    学校是科举的基础。在明初,朱元璋即设立国子学,选拔官员子弟和民间有文化的优秀子弟,进国子学充当学生口各府、州、县也都设立学校。府、州、县学生只有考上国子学,才能做官。进入国学的,称为监生。在洪武时期,选少年举人赵惟一等及贡生董录等人入学学习,并赐以衣服帐子等物口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在中央政府各机构实习做官之事,称之为历事监生。

    不久,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国子监分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学生所学除四书五经外,还有律令、书、致、御制大诰。练习诏、诰、表、策论、内科二道。监生每天还要练习200字的书法。监生升级采取积分法。凡是通四书而未通经的监生,在正义、崇志、广业三堂学习。一年半以后,文理条畅的,升修道、诚心堂学习。再一年半若经史兼通、文理俱优的,方可升率性堂。进入率性堂后,则实行积分法考试。一年内考试达八分为及格,给以出身,即可做官。若不及格,继续留堂学习。才学特优的,奏明皇帝裁定重用。

    由于国子监监生多是经过严格选拔录取的,进监后又刻苦学习,因而多以优异成绩毕业,得到重用。在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一次提升刘政、龙镡等64人为行省布政使、按察使以及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官职。

    在建文时期,定考核法为上、中、下三等。上等选用,中、下等学习一年继续再考。上等者按上等选用,中等者不管品级随才选用。下等者仍入监学习。

    国子监监生主要来源于各府、州、县学。根据不同来源,分为岁贡、选贡、恩贡。除此外还有恩生,又称官生。官生多为三品京官子弟。在诸生中,选贡生学习最为优异.考试则居上等,做官也是干员。选贡是从全国生员中学行兼优、年富力强、累试优等的选拔进入国子监学习。

    国子监是培养政府官员的。因而非常重视监生的历事,即官场实习。明朝规定,监生历事,吏部41名。户部53名,礼部13名,大理寺28名,通政司5名,行人司4名,五军都督府50名。这些为正历。诸司写本,户部10名,礼部18名,兵部20名,刑部1 4名,工部8名,都察院1 4名,大理寺、通政司各4名,随御史出巡42名,称为杂历。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监生历事。国子监监生一边学习,一边实习做官,这样,他们在学习结束,即可走上官场,担任具体职务。国子监成为培养国家官吏的摇篮。

    明朝初年,朱元璋非常重视学校。他曾对中书省大臣这样说:“朕惟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校,延师儒,授生徒,讲论圣道,使人日渐目化,以复先王之旧”。于是大兴学校,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主管教育。在府、州、县又设训导。府学生员40名,各州学30名,县学20名。以后各府、州、县学生员数不断增加。原先的生员称为廪膳生员,新增加的称为增广生员。以后又有增加,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生员在学由提学官三年两考。第一考为岁考,分为六等。增广生员考试一等,若廪膳生员有缺,可升为廪膳生员,附学生则补增广生。一二等有赏,三等不奖不罚,四等挞责,五等则廪、增递减一等;附生降为青衣,六等黜革。为参加乡试又进行科考,亦分为六等。三等以下不得参加乡试。生员入学十年,学无所成及有大过者,“俱送部充吏,追夺廪米。”凡受赃、奸盗、冒籍、宿娼、居丧娶妻妾者,发充附近学校为伙夫。“满日为民,俱追廪米。”

    明朝初年,遵师重教,凡教有成绩则升给事、御史等官。岁贡多者更易得美官。同样,对于教官的考核也更为严厉。洪武时期制定了学官考课法,主要考核其岁贡和科举人数。学官任期九年,在任期内生员考中举人数,府九人、州六人,县三人为最优等。若再考通经合格,即予升迁。考中举人少,即使通经合格,也不予升迁。考中举人很少或全无的为最差,通经考试又不合格的,则予以黜降。

    随着明王朝的日趋腐败。对于教官和生员的管理办法也都变成俱文。生员人数也锐减,素质下降。

明朝殿试情景

    二、科举

    朱元璋一建立政权,即模仿唐、宋旧制实行科举制度。科举为明朝官吏的主要来源。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诏:“汉、唐及宋,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贵文学而不求德艺之全。前元待士甚优,而权豪势耍,每纳奔兢之人,夤缘阿附、辄窃仕禄。其怀才抱道者,耻与并进,甘隐山林而不出。风俗之弊,一至于此。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鲣、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朕将亲策于廷,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于是,科举开始实行。

    明代科举考试内容为八股,由朱元璋和刘基制定。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又称廷试),乡试在各行省举行,中者为举人。次年,举人参加在京举行的会试,中式者由天子在朝廷举行殿试,决定一二三等名次,一甲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明朝初年,各级官吏缺乏,朱元璋令各省连试三年。中式举人俱免会试,赴京听选。朱元璋又选拔年少才卓者授以翰林院编修、秘书监直长等显职。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任命一甲进士丁显为翰林院修撰,二甲马京为编修,吴文为检讨。开创了进士入翰林的先例。以后,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成为定制。其他进士一般授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国子博士、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没有考中进土的举人或贡生,若入国子监学习,一般授于小京官,或府佐及州县正官和教官。

    为了使进士们能熟悉政务,朱元璋先令他们在各部、院、司实习观政。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衙门的,称庶吉士。进士称庶吉士始于明。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的,称为观政进士。观政进士亦为明所创。庶吉士多为进士中才学优异者,进翰林院则是为了深造。最高统治者也非常重视庶吉士。朱元璋在听政之余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庶吉士的选拔没有定制,并不象进士那样每科必选,有时连科连选,有时数科不选。庶吉士三年学成,优秀者留翰林院为编修、检讨,其他为给事、御史,称为散馆。自天顺年间开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进士地位得到空前提高,而庶吉士则被视为预备宰相。明代宰辅170余人,十分之九出自翰林。

 三、铨叙

    吏部负责文官的选拔任用,兵部则主管武官的升用。在吏部中,文选、考功司负有直接选拔任用官吏的重任。

    明代官吏铨叙主要从进士、举人、贡生与官生、恩生、功生、监生、儒士及吏员承差、知印、书算、篆书、译字、通事三类人员中选拔,称三途并用。被选者而未任职者称为选人。京官六部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外官知州、推官、知县,从进士中选用。外官推官、知县及学官,从举人、贡生中选拔。京官五府六部首领官、通政司、太常、光禄寺、詹事府属官,从官荫生中选用。州县佐贰,都、布、按三司首领官,从监生中选用。外府、外卫、盐运司首领官,中外杂职、入流及未人流官,由吏员、承差中选用。初次做官的称为听选,升任者则称为升迁。

    吏部铨选官吏,每年有六考、六选。引选六,类选六,远方选二。听选及考绩确定升降的,双月大选,改授、改降、丁忧、候补者,单月急选。拣选则三年举行一次。凡是升迁的官员,须三年考绩完成。若因为缺员急需递朴不待考满的称为推升。内阁大学士、吏部、兵部尚书任用实行廷推或皇帝特旨任命。参加廷推的官员有内阁、部、院、寺、监衙门五品官与科道官。户、礼、刑、工部尚书与六部侍郎以下至祭酒,由吏部会同三品以上官员进行廷推。大常卿以下官员由吏部决定,称为部推。通事、参事以下,由吏部予弘政门会选。詹事则由内阁各衙门主官决定。

    外官、都督巡抚实行廷推,九卿参加,吏部主持。布政使、按察使出现员缺,由三品以上官员会同保举。按察使则按顺序升迂。虽说按顺序升迁,有的则一年之中连续几次升迁。对于边防重镇的官员,在选拔任用上远较他官严格,立功者可以越级提拔,当然,有罪也惩罚较严,罪无赦。知府、知州、知县及其佐官,京官中大小九卿属官,为常选官,由吏部负责选拔任用。科道官,即给事中、御史,科50员,道120员。这些官员的选用在明初至天顺、成化年间,一般从进士、举贡、监生中选用,或从推官、知县学官中提升。以后监生与新科进士不得推为科道。

    在官员铨选上,明初实行南人官北,北人官南的回避制度。江南人到北方为官,江北人则到江南做官。以后这种大区域回避制度发展为除学官外的易省做官。“小职事许本省别府、州、县人员相兼选用”。除了原籍回避,还有亲属回避:“凡父兄伯叔任两京堂上,其弟男子侄有任科道官者,对品改调。”“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从卑回避。”
    四、保举

    保举亦是明代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之一。明称保举是“佐铨法之不及,而分吏部之权。”在明初,朱元璋即令手下大臣保举才德兼优者充任官职。在永乐年间,要求京官七品以上,外官知县以上,务保举自己所熟悉的1人,量才选用。所举者若任官贪污,则举主连坐。

    保举对于明王朝选拔官吏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央政治清明的时候,确实通过保举选用了一些德才兼备的官贯,有的还成为名臣。时间一长,保举制度也就弊病层生,封疆大吏们所保举的多是自己的僚属门下。有的则互相保举,你保我的部下,我举你的门生。无人保举的,常常几年仍得不到升迁。一些大臣也因保举舞弊不得其人而被治罪。鉴于保举的弊端,正统七年(1442年)首先罢保举县令之制。正统十三年(1448年)又罢大臣举官制度。以后,随着统治需要,保举制度时兴时废。

    五、考绩

    明代考绩有考满与考察之分,称“考满、考察,二者相辅而行。”考满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称职,中等为平常,下等为不称职。考察科目有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瘦、不谨。

    考满与考察有共同点也有不同处。

    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总考核。“论一身所历之俸”,根据官员的职掌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三年为初考,六年为再考,九年为通考。除此之外,还有杂考,或一二年考一次,或六年、九年考核一次。

    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即注意到了对官员的考绩。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令吏部考核朝觐官。他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奖惩办法。对于称职而无过的官员,“赐坐而宴”。有过错但称职的官员为中等,赐宴但无座位,有过而不称职者为下等,既不赐宴也不立座,令其站立门外,待宴者完毕走后,方依次离开。这是明代“朝觐考核之始”。这种特殊的考核奖惩方式对于官员们来说,无疑是一巨大刺激。

    以后,官吏考绩制度逐步形成,京官六部五品以下,由各部门长官负责考绩,“察其行能,验其勤怠。”京官四品以上及近待官、御史、布政司四品以上、按察司、盐运司五品以上,“任满黜陟,取自上裁。”其他入流品及杂职官,九年任满,由吏部考核,依照官例决定其升降。有特殊成缋的,则由皇帝决定升降。

    考察分京察与外察。专对京官的考察称为京察,每六年举行一次。四品以上自陈以取上裁,五品以下分别致仕、降调、闲住为民者有差。

    对于京外官员的考察称为外察。自弘治年开始,外官三年一朝觐,“察典随之”。州县将每月官员考核情况上报于府,知府再据此进行全府考核,岁末把考核结果上报布政司。第三年巡抚、布政使进行总考核,造册具报朝廷。“丽以八法”,称为大计。大计始于明。受大计处分的官员,永不叙用。

    明代考绩制度在其初期得到较好的坚持。朱元璋曾亲眼目睹了元朝的吏治黑暗。官员腐败不堪,导致各地农民大起义,最终灭亡。所以,朱元璋当了皇帝,就十分重视整顿吏治、建立了自己的考绩制度。对于为政清廉的官员,他破格提拔重用。对于违纪官员,不管其职位多高,都予以严厉惩罚。当然,有些惩罚手段也是比较残忍的。到了后来,这些惩罚手段成为处治正直官员的依据。随着吏治的腐败,贪官污吏则通过考绩得到提升,而廉洁官员则受到打击。明王朝的吏治也同其他朝代一样,由清明走向黑暗,最后灭亡。
  六、俸禄

    同整个官吏制度一样,明代的俸禄制度也是在洪武时期形成的,洪武十三年(1381年),重新修订内外文武百官俸禄标准。官吏俸禄实行禄米与宝钞制度。正一品年禄米1000石,钞300贯,从正一品至从四品,年禄米依次递减100石,钞则都是300贯。正五品米220石,钞150贯,从五品米170石,钞150贯,正六品米120石,钞90贯;从六品米110石,钞90贯,正七品100石,钞60贯;从七品米90石,钞60贯;正八品米75石,钞45贯;从八品米70石,钞45贯;正九品米65石,钞30贯,从九品米60右,钞30贯。

    未人流吏员的俸禄只有米无钞。不同品级官署的吏员,职务不同,其禄米也不相同。高者月禄米2.5石,低者l石。州学正,月禄2.5石,县教谕、府州县训导月禄米2石。内外官署提控、案牍、州吏目、县典史禄米均3石。杂职人员如仓、库、场、司、局、批验所大,使月禄米3石,副使月禄米2.5石,河泊所官月禄米2石,阐坝官月禄米1.5石,宦官月禄米l石。

    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朱元璋重新修订官吏禄米标准。正一品月禄米87石,年禄米1044石,从一品月禄米74石,年禄米888石;正三品月禄米61石,年禄米732石,从二品月禄米48石,年禄米576石,正三品月禄米35石,年禄米420石,从三品月禄米26石,年禄米312石,正四品月禄米24石,年禄米288石,从四品月禄米21石,年禄米252石,正五品月禄米16石,年禄米192石,从五品月禄米14石,年禄米168石;正六品月禄米10石,年禄米120石,从六品月禄米8石,年禄米96石l正七品月禄米7.5石,年禄米90石,从七品月禄米7石,年禄米84石;正八品月禄米6.5石,年禄米78石;从八品月禄米6石,年禄米72石,正九品月禄米5.5石,年禄米66石;从九品月禄米5石,年禄米60石。这次调整除正一品和正八品以下有所提高外,其他均有降低。

    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明世宗大幅度增加文武官员禄米,首先将官员官升一品,从九品升正九品,正九品升从八品……。正九品月增米5.5石l从八品6石,正八品6.5石,从七品7石,正七品7.5石;从六品8石;正六品1 0石;从五品14石,正五品16石,从四品21品;正四品24石,从三品26石,正三品35石,从二品48石;正二品61石,从一品74石,正一品87石。官品高者月增米数亦多,正品官又比从品官要多。而且正品官可以带支柴薪皂隶。正九、正八、正七可各带2名支些薪皂隶,正六、正五品各4名,正四品6名,正三品1 0名,正二品12名,正一品14名。

    由于明王朝在俸禄中米与钞兼发,在米不足的时候就实行折色办法,如在永乐元年规定,每新钞二锭,折米一石。在各个时期.折色办法也有不同,有以物折物,以物折银、以物折钞等方式。有时上半年发本色银钞,下半年以胡椒、苏木折钞。折来折去,官吏的俸禄多数时候不能正常发给。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财政收入不足的原因,也有军费、皇室支出费用过大的原因。商品经济不发达、也是明王朝禄米宝钞制度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科举制度
明代科举考试
钦定皇朝文献通考 卷四十八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任用常识
明朝的统治之官制与学制
明史选举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