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黃土高原的環境特性
第五講 黃土高原的環境特性
    • 黃土高原是一個以地貌特徵命名的區域。

    • 新生代第四紀以來,由蒙古高壓吹出的強風,把戈壁沙漠裡的地表碎屑物,藉由風力搬運到今天的黃土高原所在地(東到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北界長城、南抵秦嶺山地)堆積而成。

圖 5-1 黃土高原範圍

  • 中國人很早就注意到黃土的特殊性質。早在2,500年前,尚書禹貢篇即記載了雍州地區有全國最肥沃的黃色土壤。

  • 黃土高原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中國古農業小米文明起源地: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即位於本區),但是今天這裡已成為一片荒漠景色,和當年先民在此發展農耕文化時的茂盛森林景緻相比,顯然大不相同。原因可歸納為三:

    1. 部份是因第四紀以來愈加乾寒化的氣候的影響。
    2. 主因還是農業民族的全面農墾,摧毀原有的森林與草原植被的影響最為深遠。
    3. 此外,黃土土性的特殊,進而加重了人類活動所帶來的環境破壞問題。

一、黃土的特性

  • 中國的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黃土分布面積最大、最厚的地區。

    • 全球的黃土分布主要有三處:中國黃土高原的黃土厚約10m-100m以上,最厚達300m;北美的密西西比河上游,厚約20m;德國黑森林地區約厚30m。

    1. 黃土呈灰黃色或褐黃色;色澤深淺反映腐植質多寡,因黃土生成地的戈壁屬乾燥氣候,草木難生,缺乏落葉形成腐植質。
    2. 質地均一; 黃土被強風席捲到高空,風力搬運過程中經充分攪拌後,風勢減弱才落下地面堆積,故「質地均一」。
    3. 土粒細小,以粉沙粒為主,直徑介於0.05mm-0.002mm;黏粒次之,直徑小於0.002mm。
    4. 透水性:由風力搬運堆積而成,結構鬆散,多孔隙,故具備良好的「透水性」。
    5. 直立性:黃土不屬於沈積岩,故無「水平層理」,但是「垂直節理」發達;此乃因黃土的組成礦物成份都屬方體結晶構造,方體結晶構造使得土粒得以堆積疊高,土粒間則充塞大量碳酸鈣(水泥的原料之一),黏結性強,因而具有「直立性」。
    6. 濕陷性:碳酸鈣遇水即化合成易溶於水的碳酸氫鈣(重碳酸氫),因此土基遇雨便易坍陷,稱「濕陷性」。

  • 黃土高原的黃土可分成二類;

    1. 經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典型黃土」,約佔3%。
    2. 直接經由風力搬運而落下的「黃土狀土」,佔97%。

    • 成土作用使得岩石經由機械風化(物理結構因而破壞)與化學風化(化學性質改變)作用,在長時間催化下,逐漸轉變成土壤。

  • 大部分的黃土皆屬未經成土作用影響的「黃土狀土」,依然保有岩石所具備的新鮮礦物成份的特性。
  • 因此,可以把黃土視為一種形成土壤的母質(岩石)或原材料。
  • 在這種意義上,黃土其實只是一種「土狀堆積物」,或稱為「未固結的岩石」,但是不能稱它為土壤。

試題範例



  1. 下述黃土特性,何者錯誤?1) 呈灰黃色 2) 土粒細小 3) 垂直節理 4) 疏鬆多孔 5) 酸性土類

  2. 黃土疏鬆卻可開挖窯洞供人居住,是因其: 1) 濕陷性 2) 本為岩石 3) 透水性 4) 顆粒細小 5) 直立性

  3. 黃土高原的黃土如何形成? 1) 季風挾帶 2) 黃河沖積 3) 冰河推擠 4) 母岩風化 5) 氣旋對流

  4. 經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黃土稱為:_______________ 黃土。

二、黃土高原的自然景觀

  • 黃土地貌的形成,是同時受到地球內部營力與外部營力作用下的產物。

  • 新生代以來的持續上升的地盤,導致流水強烈向下侵蝕,遂形成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觀。
  • 水土流失面積已高達80%,而巨溝密度也高達2.35km-10.9km/ k㎡。

    • 內營力:造山運動、造陸運動(地層全面抬升)、火山作用等。
    • 外營力:陽光、空氣、水的作用,以及隕石、彗星的撞擊等。

  • 黃土高原的地貌可分成二類: 1. 溝間地 2. 溝谷地。

圖 5-2 黃土高原溝谷示意圖

      1. 溝間地:位於向下侵蝕切割的溝谷地之間高起的地面,又稱為正地形。主要地貌有:、梁、?等。溝間地面積日益縮小。
      2. 溝谷地:流水侵蝕面,不斷往下加深的谷狀地面,又稱為負地形。主要地貌分成:河溝、沖溝、切溝、淺溝與細溝等。溝谷地面積有逐漸擴大的趨勢。
      3. 其他微地貌:局部侵蝕殘餘地貌,如黃吐崖壁、黃土柱、黃土橋、黃土碟和陷穴等。

照片一 黃土柱–陝西洛川縣的黃土國家地質公園(新華社)

  • 黃土高原劇烈的流水侵蝕活動,主要動力來自本區夏季過於集中且強度大的降水。

  • 本區降水特徵:

    1. 年雨量介於200mm-700mm之間,因東南季風為主要水氣來源,故雨量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雨量變率高達60%。

      • 雨量變率 ﹦|年平均雨量 — 某年雨量|÷年平均雨量×100%;雨量變率>15%,稱為“大“。

    2. 季節分配不均,65%以上集中在7-9月,冬季雨雪不及2%。

    3. 降水強度大,多為暴雨和冰雹型式,且一次降水就占全年雨量30%以上。

      • 陝西省句邑縣職田鎮於1960年7月4日,在26分鐘內,降下107.9mm雨水,平均強度為4.15mm/M,為全球短歷時降水量之冠。

      • 比較高雄市711水災,民國90年7月11日潭美颱風來襲,但是該颱風於接近南部陸地後,風勢減弱,迅速轉為熱帶低壓,卻降下大量雨水,是典型的小颱風大雨水。7/11當日累積雨量470.5mm,主要降水時間約為晚間19:00起,前後5個小時,平均雨量為94.1mm/H,即1.57mm/M。

圖 5-3 潭美颱風(July 11, 2001)累積雨量圖

  • 強烈的流水侵蝕作用把黃土高原切割得支離破碎,不僅使得黃河含沙量高居世界第一,也使得本區內外交通聯繫極為不便。

  • 交通不便最直接的影響便是開發與建設上的遲緩。 結果是豐富的地底資源(煤、石油等)無以開發,且因不安定的農耕環境,更使得本區益加難以擺脫貧窮的厄運,而成為一個閉塞遺世的地理空間。

試題範例

  1. 促成黃土高原支離破碎的主要營力是:1) 強風 2) 暴雨 3) 農墾 4) 風化 5) 河川侵蝕 作用

  2. 促成黃土高原對外閉塞的原因是 ? 1) 自給自足 2) 地形崎嶇 3) 氣候變化無常 4) 缺乏農牧生產 5) 土地沙漠化

  3. 黃土高原大陸性氣候的特性不包括:1) 長年缺水 2) 雨量變率大 3) 冬季大雪 4) 夏季暴雨 5) 年日溫差大

  4.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已達: 1) 37.6% 2) 80% 3) 65% 4) 60% 5) 70%

  5. 控制乾燥氣候形成的行星風系是:1) 副熱帶無風帶 2) 東北信風帶 3) 東風帶 4) 西風帶 5) 溫帶氣旋帶

  6. 長條狀平坦高地的黃土地貌,稱作:_____________。圓頂小丘者稱為_________________。

  7. 中國北方主要的降水形式為:1) 冬季飄雪 2) 鋒面雨 3) 地形雨 4) 東南季風雨 5) 對流雨

三、地理環境的變遷

  • 森林成為農業的起源地的原因?

    • 豐富的植物資源,可提供農業栽培的作物品種之選種、馴化與混種之需。
    • 森林擁有豐富多樣的生物,可提供農業形成前的人類糧食需求的滿足。

  • 小米因能耐旱,遂成為黃土高原最早(距今7,000年前)栽種的農作物。迄今仍為當地居民的主食。

  • 小麥則晚至漢朝(距今2,000年)才從小亞細亞(伊朗、土耳其一帶),經由遊牧民族的傳播才被引入中國。

  • 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具有強烈的過渡性;因同時適於農、牧利用,也因此成為農業民族與遊牧民族之間角力、爭奪與勢力消長的場所。

    1. 位處於中國「東部平原丘陵區」與「西部高山高原區」之間的過渡台階上;
    2. 也是「東南部溼潤譏諷氣候區」與「西北內陸乾燥氣候區」之間的過渡帶;
    3. 亦即「東部較集約農業區」與「西北粗放畜牧區」之間的過渡區。

圖 5-4 黃土高原與相鄰地區的相對位置關係

  • 本區先後有三次農業發展,其間則有二次的畜牧業發展。當遊牧民族控制本區時,則森林與草原面積擴大;而三次的農業發展,則加劇破壞原生植被,水土流失加重。

  • 三次農業發展: 1. 戰國–秦漢時期; 2. 隋唐時期; 3. 明清以來。前二次主要為軍屯、民屯(開疆闢土),第三次則純屬人口增加之需。

試題範例

  1. 黃土高原農民的主要糧食 ? 1) 玉米 2) 小麥 3) 稻米 4) 甘藷 5) 小米

  2. 明清時期的黃土高原,農墾大增的主因是:1) 開疆闢土 2) 農產降低 3) 民族融合 4) 氣候乾寒 5) 人口增加

  3. 長城線的年降水量約為: 1) 650mm 2) 200mm 3) 400mm 4) 250mm 5) 500mm

  4. 森林較易成為農業起源地的原因是:1) 土層厚鬆 2) 食物鍊大 3) 生物量高 4) 水源充足 5) 冷熱適中

  5. 中國人最早栽培的農作物是:1) 玉米 2) 高粱 3) 稻米 4) 野生小麥 5) 小米

四、居民的生活環境

  • 黃土高原因處於華北平原以西的更內陸的區位條件,故氣候的大陸性(乾燥、缺水、溫差大)更加顯著!

  • 除了渭河盆地以外,高原各處都面臨嚴重乾旱問題。

  • 缺水使人們更珍惜用水;由於飲用水源不潔,致使疾病或地方病盛行,如大骨節病、克山病、甲狀腺腫大(缺碘)等。

  • 本區植物「生長活動累積溫度」(積溫)介於4,500℃(秦嶺) - 3,000℃(長城線),和降水的空間分布形態一致。

    • 每一種農作物皆有其生長積溫以達到其果實成熟可食用的狀態,例如:甘蔗需7,000℃;甘藷3,500℃,水稻3,000℃,小麥2.000℃,馬鈴薯1,500℃。
    • 積溫的計算;將某地一年內每日日均溫大於或等於10℃的連續不中斷日數的日均溫累加起來的溫度值,此累加溫度總值便是該地的「生長活動累積溫度」。

  • 只要有水,黃土便是肥沃的「土壤」。黃土富含植物生長所需的各式營養鹽類,是中國最肥沃的「土壤」。

  • 黃土高原的農民俗諺︰「三天無雨苗發黃,下點急雨土沖光,山洪爆發遭大殃。」

  • 黃土高原是認識中國五穀雜糧最好的「天然教室」。

  • 黃土高原的農業經營都是採用承傳自秦漢以來的粗放的「廣種薄收」方式。(不斷擴大種植面積來增產糧食,導致嚴重環境破壞。)

  • 黃土高原的農耕生活景觀,反映著一種沈重而緩慢的步調;時間似乎停頓在遙遠的過去。自給自足的產業模式,顯示人與土地的親密關係;艱困的生活,則歷練了人們的求生存的意志。


照片二 席捲中國北方的沙塵暴–沙漠化危機日益加重

試題範例

  1. 黃土高原常見的地方病,其病因是: 1) 河水含沙 2) 營養不良 3) 沙塵過量 4) 水源不潔 5) 農藥污染

  2. 我國農業文明的起源地可能是:1) 蒙古高原 2) 黃河沖積平原 3) 黃土高原 4) 長江平原 5) 雲貴高原

  3. 某地年均雨量為500公釐,去年降雨達600公釐,雨量變率為: 1) 25% 2) 15% 3) 33% 4) 40% 5) 20%

  4. 黃土高原農業發展的最大困難是:1) 暴雨成災 2) 人口增加 3) 土地貧瘠 4) 氣候乾燥 5) 蝗蟲為害

  5. 活動積溫4500℃位於下列何地?1) 秦嶺 2) 南嶺 3) 長城 4) 陰山 5) 黃河下游

  6. 生長活動積溫3,000℃約位於下列何地?1) 秦嶺 2) 南嶺 3) 長城 4) 陰山 5) 黃河下游

  7. 黃土高原「廣種薄收」的生產方式,反映了何種問題? 1) 土壤貧瘠 2) 人口過多 3) 閉塞無知 4) 維續傳統 5) 氣候乾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美西藏:札达土林
養花大全45種,送給愛養花的人
札达土林 青藏高原上的绝世奇观
2019年己亥年五運六氣分析
論四時之五行宜忌
戊戌二之氣(下)丨五運六氣觀察筆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