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割席分坐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杜海峰绘制《管宁割席分座》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365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丙申岁怀管宁七律

述祖辉风乐省躬,胸怀浩气任飘蓬。

挥刀割席明高义,不忘初心贯始终。

独守洁身居乱世,自称草莽拒荣崇。

降生三国实无奈,岂与污泥共混同。

黄德劲先生诗评:

“管宁”是圣人一般的人物,彬宇先生七律则写出了“圣人”的风范:承继祖风,自律自省,胸怀浩气,初心始终,安贫乐道,不与俗同。全诗语言洗练,亦古亦今,让我们看了一个德行高远而洁身自好的儒者,踽踽独行于乱世荒唐之中,却如此伟岸高大,让后人遥慕其风采,追随其灵魂。

管宁的一生并不复杂,简单到像一块无瑕之玉,晶莹剔透,温润闪亮,却留下了许多口耳相传的故事,意味悠远,德泽人心。

述祖辉风

“述祖辉风乐省躬,胸怀浩气任飘蓬。”彬宇先生七律首联便点明,管宁身为为名门之后,生有名门之风,但因遭逢乱世,又不免颠沛流离,身世飘零。据裴松之注引《傅子》:

齐相管仲之后也。昔田氏有齐而管氏去之,或适鲁,或适楚。汉兴有管少卿为燕令,始家朱虚,世有名节,九世而生宁。

管宁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国名相管仲之后,血液里流淌着千古贤相的智慧精神,“世有名节”。西晋皇甫谧在《高士传》中有极为简洁的“管宁小传”: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也。灵帝末,以中国方乱,乃与其友邴原涉海,依辽东太守公孙度,虚馆礼之。其后中国少安,人多南归,唯宁不还。黄初中,华歆荐宁,宁知公孙渊必乱,乃因徵辞还,以为太中大夫,固辞不就。宁凡徵命十至,舆服四赐,常坐一木榻上,积五十五年未尝箕踞。榻上当膝皆穿,常着布裙貉裘,唯祠先人,乃著旧布单衣加首絮巾。辽东郡国,图形於府殿,号为贤者。

由此粗略可知的是,管宁字幼安,是北海朱虚人。活动在汉灵帝末年,与邴原、华歆都是好朋友,长期避居北海,依附辽东太守公孙度。后来多次被征召,也没有出来做官。常坐在一个木榻上,五十五时间都没有席地而坐过。腿上的遮盖的被褥,都被膝盖顶破磨穿了。总是一身布裙貉裘的装扮,只有在祭祀先人的时候,才改穿旧布单衣,头上包裹絮巾。辽东各郡国都在府殿前挂着管宁的画像,尊他为贤者。

典型一位远离世外,志向高洁,深居简出的“修道者”。《三国志·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有相对详尽的记述: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也。年十六丧父,中表愍其孤贫,咸共赠赗,悉辞不受,称财以送终。长八尺,美须眉。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友,俱游学於异国,并敬善陈仲弓。天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於海外,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於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太祖为司空,辟宁,度子康绝命不宣。

管宁十六岁时失去了父亲,中表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困,都赠予他治丧的费用,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终。管宁成年后身高八尺,胡须眉毛长得很美。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为好友,都到其他郡学习,并且都敬重亲善名士陈寔。

陈寔,字仲弓,东汉名臣。出身卑微,发奋苦读。入仕后为政修德清静,不扰百姓,平心接物,公正断讼,以理服人。成语“梁上君子”的主角:

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以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寔传》)

管宁所处的时代,正是天下大乱之时。群雄逐鹿,民不聊生,背井离乡,四处逃难。管宁和好友邴原、王烈携手出奔,逃到辽东,投靠公孙度。据《辽宁历史上首位文化名人:三国时的管宁》(初国卿):

管宁等人来到辽东的时间到底是哪一年,史无记载。但按《三国志·魏书》所说,他在辽东“积三十七年”,于“黄初四年……文帝即位,征宁遂将家属浮海还郡。”辽东与当时的魏国首都洛阳相隔悬远,管宁一家“浮海还郡”快则黄初四年,慢则五年。如果是黄初五年,则为公元224年。如此说来,管宁到辽东的时间应该是公元187年。

这一年的辽海地区是怎样一种情形呢?据《三国志》所载,时任辽东太守的公孙度得知中原一带正处于动乱之中,于是图谋称王。……公孙氏政权的建立,让辽海地区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和平时期。东汉帝国的东北边疆,终于出现了一个前后经历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和公孙渊三代四位统治者,势力范围东达日本海,北抵黑龙江流域,南包朝鲜半岛,西接辽东属国乌桓诸部的割据政权。这个政权在曹操、孙权之间巧妙周旋,于中原板荡的年代偏安东北半个多世纪。直到公元238年司马懿攻占辽阳,公孙氏政权覆亡,52年的安定局面才告结束。

管宁就是在这个时期,为避中原之乱才来到辽东的。管宁等人的到来,让辽海文化,尤其文人的精英文化,有了巨大的跨越。

管宁来到辽东,在当时的公孙政权看来,也是一件文化盛事。《三国志》记载说:“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於山谷。”公孙度特地为管宁腾出了馆舍,但管宁见过公孙度后,却拒绝住在官家提供的宅子里,而是找了处荒山野谷,自己搭简易房子、挖土窑居住。

又《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傅子》说:“宁往见度,语惟经典,不及世事。还乃因山为庐,凿坏为室。越海避难者,皆来就之而居,旬月而成邑。遂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非学者无见也。由是度安其贤,民化其德。”当时前来避难的人大多居住在郡城南郊,而唯独管宁住在北郊,表示他不想返回家乡的意愿。后来人们渐渐地在他的周围落户,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形成了村落。管宁每次见到公孙度,只谈儒学经典,不涉及世事;回到山中,则专门讲授《诗经》《尚书》,只会见学者,谈祭祀礼仪,整治民间威仪,陈明礼让贤德等教化工作。这里的人们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因此受到了大家的广泛爱戴。

曹操任司空后征召管宁,公孙度的儿子辽东太守公孙康截断诏命,不对管宁宣布。当时公孙康对外以朝廷的将军太守为号,但对内确有称王之心,想要谦逊地以礼授予管宁官职,让他辅佐帮助自己,但最后还是不敢对他说,他就是如此受到敬畏。

管宁等人“漂洋过海来这里”,本是异乡人,漂泊客,却如同日出东方,星明暗夜,走到哪里,哪里便成为人群聚集的村庄。这就是德行感召的力量。

以上,便是彬宇先生高度概括的“述祖辉风乐省躬,胸怀浩气任飘蓬”。胸中有浩然之气,那么走到哪,都是悍然不惧的;胸中有浩气在,走到哪,就把光明带到哪。还记得彬宇先生早年退学时的名言吗——如果一个人知道他将来要去向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他让路!

不忘初心

“挥刀割席留高义,不忘初心贯始终。”坚持初心是难的,难在贯彻始终。管宁与好朋友“锄园得金”“挥刀割席”的典故,充分彰显了其不忘初心,一以贯之的执着坚守与高尚情操。

“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

这段记载见于《三国志·华歆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意即东汉末年有三位名士,合称一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而这三人本身也是好友。孰是龙头孰是龙尾不必去争,三人皆是人中之龙,倒非虚言。

《资治通鉴·公孙度传》对管宁与华歆、邴原、王烈有十分形象的记述:

公孙度威行海外,中国人士避乱者多归之,北海管宁、邴原、王烈毕往依焉。

宁少时与华歆为友,尝与歆共锄菜,见地有金,宁挥锄不顾,与瓦石无异,歆捉而掷之,人以是知其优劣。

邴原远行游学,八九年而归,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之,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可一饮燕。”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宁、原俱以操尚称,度虚馆以候之。宁既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独居北,示无还志。后渐来从之,旬月而成邑。宁每见度,语唯经典,不及世事。还山专讲《诗》《书》,非学者无见也。由是度安其贤,民化其德。

邴原性刚直,清议以格物,度以下心不安之。宁谓原曰:“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密遣原逃归,度闻之,亦不复追也。

王烈器业过人,少时名闻在原、宁之右。善于教诱,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以劝为善也。”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之,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度欲以为长史,烈辞之,为商贾以自秽,乃免。

其中提到了“锄园得金”的故事。管宁与华歆年轻时是朋友,曾一起在菜园里锄地时,发现地上有黄金,管宁视若无睹,与瓦石同一待之,继续锄草。华歆却将黄金拾起后来,又扔掉了。人们以此判断管宁的德行远超华歆,更加高洁。

彬宇先生曾说,“人格的高洁是源于志向,志向的远大与否决定了志趣的不同。有崇高理想的人,自然能脱离低级的趣味。除了实现此追求进而实现人生之价值与意义外,其余一切皆难触动其内心,这便是信念。

邴原也是一个德行高洁而传奇的人。他曾到远方去游学,八九年后才返回家乡,(临行时)老师和朋友们以为他不会喝酒,所以只准备了米和肉为他送行。邴原说:“我本来有酒量,只是因为怕荒废学业,才将酒戒掉。如今就要与你们远别,可以痛快地和大家饮宴。”于是与众人坐在一起饮酒,喝了一天也没醉。

管宁、邴原都以节操高尚而闻名,公孙度听说他们到来,便准备宾馆,迎候二人。公孙度因管宁为人贤明而不再提防他,百姓则受到他品德的感化。邴原为人性情刚直,喜欢议论时政,穷究事物的原理,公孙度对此感到不安。管宁对邴原说:“隐藏的龙,以不为人所见而成其德。不合时宜而发表意见,都会招来灾祸。”他秘密地让邴原逃回中原。公孙度听说后,也没有派人追赶。

王烈有过人之才器,年轻时的名望甚至在管宁与邴原之上,而且善于教诲。乡里有人偷牛被捉住,都要赶紧请求:“宁肯受刑被杀,也求不要让王烈知道。”王烈听说后让人前去看他,并送给他一匹布。有人询问送布的原因,王烈说:“偷牛贼害怕我听到他的过失,说明他还有羞耻心。既然知道羞耻,就能够生出善心。我送给他布,就是鼓励他从善。”

后来,有一位老人将佩剑丢失在路上,一位行人看到后,便守在旁边,到了傍晚,老人回来,找到了丢失的剑,大为惊奇,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派人调查,原来守剑的人就是从前那个偷牛贼。许多人发生争执后,都愿意去找王烈对证,请他裁决,有的才走到半路,有的只看到他的住宅,便纷纷返回去,都向对方让步,而不愿让王烈知道他们有过纠纷。公孙度想任命王烈为长史,王烈推辞不受,而去做商人来自贬身份(表示无意为官),公孙度这才作罢。

由此可知的是,管宁不仅自己品行自高于群,而且有一个“非常优质的朋友圈”,日常所来往接触的,都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因此也使得大家拿他们互相比较,而让管宁与华歆的故事流传久远,尤其是“挥刀割席”。《世说新语》: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和华歆又有一次坐在同一张席子上看书,突然有达官贵人乘着华丽的车子从门前经过。管宁心静如水,照常看自己的书,并不受任何影响;而华歆则丢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于是将席子割断,跟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如此故事,愈加凸显了管宁的定力与宁静。恬然淡泊,不为外物所扰,富贵荣华,视若浮云。二人后来的人生路径,也由此可窥端倪了。管宁一生未出仕,如水中莲,云间鹤,领袖精神,迥出尘伦;而华歆则一辈子高官厚禄,富贵已极。得大将军何进征召,出任尚书郎,豫章太守;归顺小霸王孙策,成为上宾,官渡之战出任议郎、司空参军,累迁尚书、侍中、尚书令;任曹操军师,任魏国御史大夫;支持曹丕即位,任魏国相国,册封安乐乡侯;曹魏王朝建立后,任司徒;魏明帝即位,任太尉,晋封博平县侯。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诗写道:

华歆当日逞凶谋,破壁生将母后收。助虐一朝添虎翼,骂名千载笑龙头!

《三国演义》的评点者毛宗岗则说:以名士如华歆,而助操为恶至于如此之甚,原其初不过为荣利之心未忘也。拾金而观之,利未忘也;见乘轩者而视之,荣未忘也。止此贪荣慕利之心,遂成其党恶助虐之心。管幼安知割席分坐,殆逆料其后欤?

此皆为批评华歆逼迫汉献帝禅位、擒杀伏皇后之举,但均为演义之说。倒是“竹林七贤”嵇康评价其与管宁友谊的说法,更显中肯:

诸葛孔明不迫元直(徐庶)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管宁)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

华歆曾屡次向魏氏朝廷隆重举荐管宁,只是一个不情,一个不愿,只好作罢。其实自管宁开始避居辽东起,也许就已经铁了心不再出仕了。乱世之官,进退皆难堪也。

“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即便是国家局势大体安宁了,大家纷纷踏上归途,管宁也处之“晏然”,意欲终老辽东。不忘初心能如此者,何事不可成?

独守洁身

独守洁身居乱世,自称草芥拒荣崇。”管宁之“独守洁身居乱世”,实属不易。不易来自自己的坚守,不易来自乱世的不安,不易更来自赤裸裸的诱惑。自称草芥,拒绝荣宠,只因含德以贞,不染纤尘,远离苟且,已脱浮华。

在与朝廷不断的“拉锯”中,管宁拒不受召,拒不受赠;自称草莽,“死扛”到底。《三国志·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

黄初四年,诏公卿举独行君子,司徒华歆荐宁。文帝即位,徵宁,遂将家属浮海还郡,公孙恭送之南郊,加赠服物。

自宁之东也,度、康、恭前后所资遗,皆受而藏诸。既已西渡,尽封还之。诏以宁为太中大夫,固辞不受。

黄初四年(223年),魏文帝曹丕诏令公卿大臣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司徒华歆举荐了管宁,曹丕就专门用安车前往征召。管宁带着家眷部属渡海回到北海郡,公孙恭亲自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赠给他服饰器物。

自从管宁东渡之后,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所给他的资助馈赠,他都接受后收藏起来。既然西归,他将获赠财物,全部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返乡后,曹丕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持推辞没有接受。

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管宁心静自有前知的是,辽东主官公孙康死时,因儿子年幼而由弟弟公孙恭嗣位,但公孙恭没有生育能力,而且身体虚弱不能治理,公孙康的儿子子公孙渊却才智出众。管宁在辽东三十多年,担心祸乱将起,一直保持距离。后来公孙渊果然袭夺公孙恭之位,最后蛇鼠两端,反叛曹魏,僭号称王,被司马懿攻灭。辽东人死亡上万,正如管宁所预料。

管宁连曹丕都能拒绝,更何况“辽东王”?而且后来的魏明帝,软硬兼施,甚至恐吓要挟,也没能让管宁迈出“穷窝”半步。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驾崩,明帝曹叡即位,于十二月改任华歆太尉,华歆称病请辞,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魏明帝没有同意,但还是征召管宁为光禄勋,下诏曰:

“礼有大伦,君臣之道,不可废也。望必速至,称朕意焉。”

以礼仪大伦、君臣之道相捆绑,就能把管夫子捆来吗?还要“必速至”,一定得快点来,让我满意。魏明帝实在太高看自己了。不仅如此,魏明帝还玩了一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又诏青州刺史曰:“宁抱道怀贞,潜翳海隅,比下徵书,违命不至,盘桓利居,高尚其事。虽有素履幽人之贞,而失考父兹恭之义,使朕虚心引领历年,其何谓邪?徒欲怀安,必肆其志,不惟古人亦有翻然改节以隆斯民乎!日逝月除,时方已过,澡身浴德,将以曷为?仲尼有言:'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哉!’其命别驾从事,郡丞掾,奉诏以礼发遣宁诣行在所,给安车、吏从、茵蓐、道上厨食,上道先奏。”

曹叡又下诏给青州刺史:“管宁坚守道德操守,潜隐海角,接连颁下诏书,违抗命令不来就职,逗留在他的居处,从事他认为高尚的事业。虽然有隐士高人的操守,而失却考父增益恭敬的义蕴,使朕虚心等待已有年余,这怎么说呢?我只是想要关心他,让他实现自己的志向,不知道古人也有幡然改变节操为民造福的吗?日月流逝,时间将要过去,只是在那儿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孔子说过:'我不是这人的党徒又会是谁的呢!’朕命令青州的别驾从事、郡丞掾:奉诏按礼节遣送管宁来京都,供给他安车、随从、褥垫、路上厨司食物,上路之前先行奏闻。”

管宁什么反应呢?“宁称草莽臣”,自称草莽之臣,并且上了长长的疏陈,“受诏之日,精魄飞散,靡所投死。臣重自省揆,德非园、绮而蒙安车之荣,功无窦融而蒙玺封之宠,楶棁驽下,荷栋梁之任,垂没之命,获九棘之位,惧有朱博鼓妖之眚。又年疾日侵,有加无损,不任扶舆进路以塞元责。”

用通俗的话说,管宁是看到诏书,“吓死我了”!德也不行,功也不行,还一身的病,“望慕阊阖,徘徊阙庭,谨拜章陈情,乞蒙哀省,抑恩听放,无令骸骨填于衢路。”一句话,求求您放了我吧,别让我死在路上!老夫子也够逗的。

明帝可能放过管宁吗?不会。

自黄初至于青龙,徵命相仍,常以八月赐牛酒。诏书问青州刺史程喜:“宁为守节高乎,审老疾尫顿邪?”

喜上言:“宁有族人管贡为州吏,与宁邻比,臣常使经营消息。贡说:'宁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随时单复,出入闺庭,能自任杖,不须扶持。四时祠祭,辄自力强,改加衣服,著絮巾,故在辽东所有白布单衣,亲荐馔馈,跪拜成礼。宁少而丧母,不识形象,常特加觞,泫然流涕。又居宅离水七八十步,夏时诣水中澡洒手足,闚於园圃。’臣揆宁前后辞让之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从黄初(220年—226年)年间到青龙(233年—237年)年间,征召管宁的命令接连不断,常常在八月赐予牛酒。曹叡又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究竟是守节自高呢,还是老病萎顿呢?”

程喜上报说:“管宁有一个族人叫做管贡,现为州吏,与管宁是邻居,臣常常让他探听消息。管贡说:'管宁常常戴黑色帽子,穿着布衣布裙,随季节不同或单或夹,出入于内室外庭,能凭借手杖走路,不须扶持。一年四季的祭祀,总是自己强力支撑,改换衣服,着粗丝棉巾,穿着过去在辽东时所有的白布单衣,亲自布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礼。管宁幼时就失去了母亲,不记得母亲的样貌,常常特意加设酒觞,泪流满面。另外他的住宅离水池有七八十步远,夏天时到水中洗手洗脚,步行在园圃中。’臣下揣测管宁前后推辞谦让的意思,只在于认为自己生长在隐居潜逸中,年纪老迈,智力衰退,所以安于休息,每次都谦逊退让。这是管宁为了保全自己的志向,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景初元年(237年),司徒陈矫逝世,司徒一职悬空半年。次年,曹叡问侍中卢毓谁可任司徒,卢毓举荐管宁,但曹叡不用。正始二年(241年),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人向曹芳举荐管宁,曹芳下诏,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礼节去聘请他,适逢管宁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一直到死,管宁也没有奉召。管宁是如何耐得住寂寞的?管宁又是如何抵御违抗君命可能带来的灾祸之忧的?这大概就是君子含德的力量吧!

管宁拒不入仕,不是假清高,而是不愿与无道者合作,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体现。因为初心不易,所以坚定不移。

初,宁妻先卒,知故劝更娶,宁曰:“每省曾子、王骏之言,意常嘉之,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

管宁的妻子早于他去世,有故交劝他续弦,他直言道:曾子、王骏的话,总是让人自省,而心中嘉许,我又怎么能自己违反而背离初心呢?又是一个自律自洁,不忘初心!

其中,司空陈群、太仆陶丘一等人的推荐,都管宁以高度评价,且文辞优美,特录之。

陈群荐宁曰:“臣闻王者显善以消恶,故汤举伊尹,不仁者远。伏见徵士北海管宁,行为世表,学任人师,清俭足以激浊,贞正足以矫时。前虽徵命,礼未优备。昔司空荀爽,家拜光禄,先儒郑玄,即授司农,若加备礼,庶必可致。至延西序,坐而论道,必能昭明古今,有益大化。

陶丘一等荐宁曰:

臣闻龙凤隐耀,应德而臻,明哲潜遁,俟时而动。是以鸾鷟鸣岐,周道隆兴,四皓为佐,汉帝用康。伏见太中大夫管宁,应二仪之中和,总九德之纯懿,含章素质,冰絜渊清,玄虚澹泊,与道逍遥;娱心黄老,游志六艺,升堂入室,究其阃奥,韬古今於胸怀,包道德之机要。中平之际,黄巾陆梁,华夏倾荡,王纲弛顿。遂避时难,乘桴越海,羁旅辽东三十馀年。在乾之姤,匿景藏光,嘉遁养浩,韬韫儒墨,潜化傍流,畅于殊俗。

黄初四年,高祖文皇帝畴谘群公,思求隽乂,故司徒华歆举宁应选,公车特徵,振翼遐裔,翻然来翔。行遇屯厄,遭罹疾病,即拜太中大夫。烈祖明皇帝嘉美其德,登为光禄勋。宁疾弥留,未能进道。今宁旧疾已瘳,行年八十,志无衰倦。环堵筚门,偃息穷巷,饭鬻糊口,并日而食,吟咏诗书,不改其乐。困而能通,遭难必济,经危蹈险,不易其节,金声玉色,久而弥彰。揆其终始,殆天所祚,当赞大魏,辅亮雍熙。兖职有阙,群下属望。昔高宗刻象,营求贤哲,周文启龟,以卜良佐。况宁前朝所表,名德已著,而久栖迟,未时引致,非所以奉遵明训,继成前志也。陛下践阼,纂承洪绪。圣敬日跻,超越周成。每发德音,动谘师傅。若继二祖招贤故典,宾礼俊迈,以广缉熙,济济之化,侔于前代。

宁清高恬泊,拟迹前轨,德行卓绝,海内无偶。历观前世玉帛所命,申公、枚乘、周党、樊英之俦,测其渊源,览其清浊,未有厉俗独行若宁者也。诚宜束帛加璧,备礼徵聘,仍授几杖,延登东序,敷陈坟素,坐而论道,上正璇玑,协和皇极,下阜群生,彝伦攸叙,必有可观,光益大化。若宁固执匪石,守志箕山,追迹洪崖,参踪巢、许。斯亦圣朝同符唐、虞,优贤扬历,垂声千载。虽出处殊涂,俯仰异体,至於兴治美俗,其揆一也。

飘然逸群

降生三国实无奈,岂与污泥共混同。”如管夫子般高洁脱俗的人物,降生在三国乱世,是个人之悲还是时代之幸?彬宇先生七律的末一句总结,实在是引人深思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一莲出水,静立淤泥。不就是管宁吗?

为了教化民间,管宁以身作则,春风化雨,行胜于言。有两件事,不仅正史《三国志》中有记载,民间也广泛流传。

第一件,是他居住的村子越来越大,公用水井上汲水的器具自然紧张,村人常常为汲水发生争斗。见到这种情形,管宁就自费买些汲水器具放置井旁,从此村人再也不用因为汲水而争执了。村人闻知此系管宁所为,甚为感动,争相自责,于是对管宁愈加敬重。

第二件,有一天邻人的牛跑到管宁的田里,践踏毁坏了许多庄稼。管宁没有发火,而是将牛牵至荫凉处,拿来草料细心喂养,过后又将牛送还牛主。牛主知道情况后深觉惭愧,特别感谢管宁的宽厚与大量。自此,村中民风益善,左邻右舍再没有斗殴诉讼之事,和睦相处,人人都以管宁为榜样,与人为善的社会风气越来越好。

管宁在辽东37年,所作所为并非惊天动地,但却以润物无声般的人格力量,让人看到了乱世之下的圣人光辉。所以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说:“管宁渊雅高尚,确然不拔。”这是很有道理的。

文天祥在著名的《正气歌》中有一句诗: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辽东帽”,便代指管宁。这顶辽东帽,管宁一戴就是37年

《三国志·魏书》说管宁在辽东时的打扮是:“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说他常常戴着黑色帽子,穿着布衣布裙。这顶黑色帽子是什么样呢?近两千年过去,没有实物留下来,只能从后世的典籍中略知一二。据黄强所著《中国服饰画史》介绍,汉代男人的帽子有十几种,什么人戴什么帽子,按当时管宁的读书人身份,他应当戴“进贤冠”。这种帽子又名“缁布冠”,是用黑布制成,所以称为“皂帽”,上大下小,正面和背面各呈竖三条,两个侧面各竖两条,正面后仰,高挺。侧面下边各有一带,戴上后系于颈下。

为什么管宁37年只戴这一顶帽子呢?其实管宁这是在表明一种态度,一种文人的态度,一种读书人的态度,一种高士的态度。当时中原大乱,汉室衰微,身为汉家人的管宁已无心出仕,他既不想为日薄西山的汉室做官,也不想为公孙度服务,更不想为曹魏利用,就想出了戴帽子这个绝招。

东汉、三国时期,凡不做官的读书人就可以戴这种帽子,但到了正式场合这种帽子就不能戴了。管宁把这种帽子经常戴在头上,就是告诉那些举荐他的、诏告他的或惦记他的人:我不会去那种正式场合,我就是一个民间的读书人。

这顶帽子,是管宁精神和理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不与统治者合作的告示牌。所以,当公孙度死后,他儿子公孙康掌权时,曾极想管宁来辅佐他,可是惧于管宁的贤名和那顶常年不摘的帽子,最终也难以开口。

管宁的这顶不愿与贪官同流合污,时时表明自己“渊雅高尚,确然不拔”的黑色帽子,不仅成为他个人节操的象征,更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景仰的符号。

杜工部曾在多首诗中言及:“扁舟不独如张翰,皂帽还应似管宁。”(《严中丞枉驾见过》)

“管宁纱帽净,江令锦袍鲜。”(《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当念著白帽,采薇青云端。”(《别董颋》)

而自文天祥开始,“辽东帽”便成了专属称谓。

“风高吹冷辽东帽,天远愁劳杞国臣。”(明·杨爵)

“击贼笏,辽东帽,等摩挲。”(清·况周颐)

“仰天笑、且须珍重这辽东帽。”(清·许嗣隆)

历代赞颂管宁的诗歌层出不穷。在这位“三国第一人”的历史仁贤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一种崇高的气节与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对于未来生活的淡然从容。

唐·王绩《赠李徵君大寿》诗:“管宁存祭礼,王霸重朝章。”吴筠《高士咏》:“吾嘉台孝威,乐道隐岩穴。吾尚管幼安,栖真养高节。采药聊自给,观书任所悦。风尘不可混,真素比松雪。”宋代王安石《世上》:“范蠡五湖收远迹,管宁沧海寄馀生。可怜世上风波恶,最有仁贤不敢行。”明代陈宗之《汉道》:“管宁栖辽海,田畴隐无终。”清代毛宗岗修改《三国演义》题诗:“辽东传有管宁楼,人去楼空名独留。笑杀子鱼贪富贵,岂如白帽自风流。”

其实从管宁到文天祥,“辽东帽”早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作为节操象征的审美意象。原来,曹叡赞他 “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桓范评曰 “于混浊之中,履洁清之节,笃行足以厉俗,清风足以矫世,”苏轼论证 “管幼安贤于荀孔。”钱穆钦敬——“但论三国人物,管宁必屈首指!”都是因为一顶“辽东帽”!(以上参考初国卿·《辽宁历史上首位文化名人:三国时的管宁》)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三国时代人物说:“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而犹有一士,曰管宁。始避于辽东,老归中土,汲井躬耕,曹操召之不出。后世尊之,谓其犹出诸葛之上。诸葛终为一政治人物,虽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终亦无救于世乱。管宁则为一草野人物,虽乱世,使社会得保留一完人。则此社会终未全坏,尚有将来之后望。

在钱穆先生看来,黄巾之乱以来,曹操、刘备、孙权都可以称得上一时之君,荀彧、诸葛亮、鲁肃则可称得上为一国之士。诸葛亮已经足以让三国照耀后世,但是管宁的作用却更在诸葛亮之上,因为诸葛亮毕竟也是一个政治人物,是局中人。而管宁是乱世之中超脱的存在,是社会上唯一的完人,管宁的存在意味着“将来之后望”。

坡公言:“管幼安怀宝遁世,就闲海表,其视曹操父子,真穿窬斗筲而已。既不可得而用,其可得而杀乎!予以谓贤于远矣。”

怀宝遁世,不污于俗。若以德行论,文若(荀彧),文举(孔融),比之管宁,真可谓远矣!虽然管宁隐居不仕,但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在教化身边的人,这种无形的教化力量让人不由自主改变。与政治人物相比,管宁所坚守的,是我们整个民族传承更加重要的东西。

王夫之先生在《读通鉴论》中的评述,则更加简洁到位:“汉末三国之天下,非刘、孙、曹氏之所能持,亦非荀悦、诸葛孔明之所能持,而宁持之也。”

在王夫之眼里,管宁不仅远胜于刘备孙权曹操,也高于荀悦、孔明,是汉末三国之天下唯一能够“持”的人物。此评论可谓“极”矣!

陆放翁对管宁十分敬重,晚年有五首律诗专门赞扬著名圣贤。

《幽居》:“面面秋山拥翠屏,天留三亩著云扃。迎霜南阜枫林赤,饱雨西村菜甲青。散策人惊衰後健,浩歌自觉醉中醒。凌烟冠剑应无尔,布帽裙襦老管宁。”

《夜兴》:“夜出茆堂自撤扃,乌藤与我两伶俜。凉蟾吐晕围千丈,老木移阴可一庭。隔浦呼呜闻宿鸟,傍檐开阖数流萤。放翁尚友论千载,不取梁鸿即管宁。”

《休日感兴》:“宦海风波实饱经,久将人世寄邮亭。家无钗泽穷冯衍,身著襦裙老管宁。药圃按行新蔓绿,书楼徙倚暮山青。偶然得句悲谁属,零落交朋比晓星。”

《纪怀》:“未斸要离冢畔云,侩牛得食寄乡枌。修身本欲善吾死,临事岂忘尊所闻。时序管宁亲馈奠,江山庞老上丘坟。饰巾家箦从来事,万种悠悠莫苦分。”

《病后登山亭》:“野客双蓬鬓,空山一草亭。睡魔欺茗薄,疾竖怯丹灵。治世穷冯衍,残年老管宁。安居得後死,不敢恨飘零。”

陈寿言,“貌甚恭,言甚顺,观其行,邈然若不可及,即之熙熙然,甚柔而温,因其事而导之于善,是以渐之者无不化焉。宁之亡,天下知与不知,闻之无不嗟叹。醇德之所感若此,不亦至乎!”

至人也,而有至德也,而能及远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述祖风,任飘蓬。留高义,贯始终。居乱世,拒荣宠。虽无奈,不混同。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回头再读彬宇先生诗时,便愈加惊觉:

初看时,管宁毕其一生,无官无职,无“寸功”可言,平平淡淡以终老;再看时,他也只是日日坐在木榻上,不言不语,不疾不徐,不温不厉,若入定之老僧;细思更看时,八十四岁离去的管老夫子,却如一株参天大树,任风吹雨来,万千摇摆,坚守内心,扎根危岩,巍然,凛然,苍然,雄峙而峭拔然,不可摧也!

张红星教授注:

述祖:称述祖德。清·丘逢甲《说潮》诗之十七:“述祖非无人,谱牒多不全。”

辉风:光辉的风范。《魏书‧张彝传》:“可为辉风景行者,辄谨编以丹青,以标睿范。”

省躬:反躬自省。唐·元稹《春六十韵》: “僶俛还移步,持疑又省躬。”唐·杨于陵《郡斋有紫薇双本予嘉其美而能久因诗纪述》:“省躬既跼蹐,结思多烦纡。”

飘蓬:飘飞的蓬草,比喻飘泊无定。南朝·梁·刘孝绰《答何记室》诗:“游子倦飘蓬,瞻途杳未穷。”宋·杨万里《立春日有怀》诗之一:“飘蓬敢恨一年迟,客里春光也自宜。”

不忘初心:没有忘却最初的心愿与信念。典出《礼记》:“礼也者,反古修本,不忘其初也。”

荣崇:荣耀而崇高的权位。南朝·梁·陶弘景 《真诰‧运象三》:“虽钦愿荣崇,欣想灵诰,窃惧熠燿之近晖,不可参二景之远丽。”

混同:混淆;等同。《后汉书‧皇后纪论》: “贤愚优劣,混同一贯。”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歷山》:“今东齐地名历城,与舜耕历山其名相涉,故俗人混同。”

————————————————————————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65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割席分坐”的管宁
《三国志·魏书·管宁传》原文及翻译
刘政:我能留名史册,还要感谢邴原
张纬申诗词选集(132): 水调歌头 乱世英豪 (一)
北国风雅 | 这里曾经有过“辽东三杰”
《管宁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