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仁民爱物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孔鹏绘制《情深意重仁民爱物钱镠王》诗意图,由书法家刘正江录诗。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365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庚子岁陌上花开忆钱王古风

早岁寻春西湖旁,神思就此留苏杭。

雷峰塔下夕阳照,陌上花开漫野香。

晚唐风云诡变幻,豪杰并起各擔当。

有子诞时貌奇丑,乃父视之为不祥。

弃婴抛却枯井里,祖母慈仁保安康。

幼怀鸿志扶社稷,愿使黎民富钱粮。

怎奈家贫徒四壁,少年流离走凄惶。

曾经绿林作好汉,亦贩私盐抵饥肠。

现实理想何处是,菩萨梦中指迷茫。

自古英雄多草莽,从来白屋育侯王。

精研易道开慧智,勇武还须学子房。

缘遇贯休老和尚,承蒙点化授锦囊。

“一剑霜寒十四州,三千客醉花满堂。

他日名上凌烟阁,岂因封侯便高张。”

诗僧言毕飘然去,侠士丹心更轩昂。

孰料谶语竟成真,吴越大地齐颂扬。

贤明悲悯待万姓,治涝除患凿之江。

为避战祸每依附,苍生爱戴如泰皇。

观音教化遍海宇,佛寺仁声隆无疆。

修辞立诚传遗训,后裔奉持国盛强。

赫赫天功未称尊,水月光中又一场。

黄德劲先生诗评:

彬宇先生以古风诗体,铺陈议论,挥洒自如,塑写了一位传奇人物钱镠王。幼年面目丑陋,出身寒微的钱镠,最终能雄霸一方,立国吴越,甚至被老百姓尊称为“海龙王”,尤其推位让国,家门鼎盛,代有英才,至今不绝者,何也?

“唐末五代是一个干戈扰攘、四方鼎沸的时代,独两浙在钱氏保据之下,晏然无事者垂九十年;两浙既然是当时唯一的乐土,因而杭州就成了乐土中的天堂。”(谭其骧语)

两浙为乐土,杭州是天堂,端赖钱镠王!

吴越武肃王钱镠(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建立者。

彬宇先生整首古风一气贯通,回味悠长。谨以三部分分别评析之:

“陌上花开”——此为“引子”;

“少年凄惶”“菩萨指路”“诗僧谶语”“治涝凿江”“佛寺仁声”——此为“生平”;

“遗训泽后”——此为“收官”。

陌上花开

早岁寻春西湖旁,神思就此留苏杭。

雷峰塔下夕阳照,陌上花开漫野香。

古风起首两联,既是彬宇先生之观感体验,亦正是钱镠王遗世之绝佳风景传说也。

吴越王钱镠的原配夫人戴氏王妃,是横溪郎碧村的一个农家姑娘。戴氏是乡里出了名的贤淑之女,嫁给钱镠之后,跟随钱镠南征北战,担惊受怕了半辈子,后来成了一国之母。虽是年纪轻轻就离乡背井,却还是解不开乡土情节,丢不开父母乡亲,年年春天都要回娘家住上一段时间。钱镠也是一个性情中人,最念这个糟糠之妻。戴氏回家住得久了,便要带信给她,或是思念、或是问候,其中也有催促之意。过去临安到郎碧要翻一座岭,一边是陡峭的山峰,一边是湍急的苕溪溪流。钱镠怕戴氏夫人轿舆不安全,行走也不方便,就专门拨出银子,派人前去铺石修路,路旁边还加设栏杆。后来这座山岭就改名为“栏杆岭”了。

钱镠在杭州料理政事,一日走出宫门,见凤凰山脚、西湖堤岸已是桃红柳绿,万紫千红,想到回娘家的戴氏夫人多日不见,不免惆怅,心生思念。回到宫中,他便书下“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一语,让人快马加鞭送去。短短九个字,情深义重,平实温馨,让见信后的戴妃珠泪暗垂,立即启程归来。此事一时传为佳话。

清代学者王士祯曾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二语艳称千古。”后来还被编成山歌《陌上花》,广为传唱。到北宋熙宁年间,苏东坡任杭州通判。他对钱镠敬佩有加,曾书《表忠观记》碑文,高度评价钱镠之功绩。苏公听到里人唱《陌上花》后,颇有感触,便写下了三首《陌上花》诗,读来十分优美: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之云。”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似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辇来。

若为留得堂堂在,且更从教缓缓归。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苏东坡在诗里表达了对吴越兴亡的凭吊。钱氏立国三世,后来钱镠之孙钱弘俶顺应时势纳土归宋,由此免除战乱,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钱弘俶自己移家汴京,被封为邓王。因钱弘俶永离故土,不免有去国之思,其故乡百姓也不无留恋之情,因此“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苏轼抚今追昔,对钱氏江山犹然,人物已非,亦感慨万千。苏诗每首均以“缓缓”为结,用意深远,体察入微。

雷峰塔初名“西关砖塔”,又名黄妃塔、皇妃塔。宋开宝八年(975),吴越国王钱弘俶因奉藏佛螺髻发舍利及佛经,因此建造此塔。还有一层原因是为庆贺王妃黄氏得子,塔名故云“黄妃”。因钱弘俶的妃子死后被宋太宗赵光义封谥号为“皇妃”,因而塔又叫“皇妃塔”。在建塔工程结束后,曾刻碑纪事。

雷峰塔在当年确是一个奇迹。塔初建时意欲建造十三层,因为财力不足,只造了七层,当时可以登临。北宋末,塔遭雷击,南宋初修复后,原塔减去二级成为五级浮屠。塔的底层高约十二米,以上每层高约八米,总高在五十米左右。塔基对角线约为三十八米。规模之大,超过了同样是大体量的六和塔。规模宏丽,极所未见,极所未闻。

这是一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心以砖砌,塔檐、平座游廊、栏杆等为木构。塔内以石刻《华严经》围砌八面。塔下有金铜罗汉像一十六尊,各长数丈,后为僧道潜请移净慈寺。石刻《华严经》为雷峰塔文字之最先流布者,至今湖上寺院尚存残础。经后有钱弘俶记文,石刻不传。雷峰塔的外形是非常漂亮的,日本的永安塔就是雷峰塔形制的翻版。

雷峰塔的奇特还在于塔砖都是特制的,中间为空心,内藏佛经。这种独特、巧妙的秘藏方式,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从卷首题记看,这是吴越国王的礼佛供养之物。经卷以白棉纸或竹纸精印而成,用小木棒做轴心,卷成花炮状,裹以黄绢经袱,再用锦带束缚。卷首题:

“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造此经四万八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养。乙亥八月记。”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入侵杭州,疑塔中有伏兵,因而纵火焚塔,塔檐等木构件被毁,仅剩砖结构赭黄色塔身。清初,有一高僧见塔颓败不堪,曾云游四方募捐,给塔身加上了一层木衣,但好景不长,日晒雨淋,很快腐烂剥落。这座残塔在西湖南畔矗立了数百年,夕阳西照,塔影凄然,成了西湖十景中唯一带悲剧色彩的一道景观。郭麂曾题诗《湖上什诗》感叹:“雷峰一塔颓唐甚,只替游人管夕阳。”

康熙三十八年(1699),清圣祖康熙皇帝巡幸江南,将“雷峰夕照”改名为“雷峰西照”,建亭勒石,立于西湖雷峰之西,曾盛极一时。 雷峰塔因雷峰而名,雷峰是滨湖一平冈,又称中峰、回峰,是座三面临水呈半岛状的山峰,当年曾为南宋的御花园。

雷峰塔闻名,以及人们对它久久怀念,原由有三:

一,它乃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斜阳落照,塔影横空,波涌金轮,红染孤峰,好一派黄昏暮景,让人们感觉到意韵无穷。清雍正年间成书的《西湖志》曾这样赞美“雷峰夕照”:

孤塔岿然独存,塔呈赤色,砖石裸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坠,虽赤城栖霞不为过也。

第一个发现此景的是宋代诗人林和靖,他曾题《中峰诗一首》:

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

夕照全村见,秋涛隔岭闻。

诗中所言中峰,便是雷峰。南宋宫廷画家马远等画了十幅各有款名的西湖山水风景画,其中陈清波依照此诗意画了雷峰塔的山水画,题款“雷峰夕照”,又传“雷峰落照”。这一款名就成了流传千年、名闻遐迩的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

二,它也是“南屏晚钟”的意境组合。位于西湖南岸南屏山慧日峰下的净慈寺,寺内有一口巨钟,清康熙帝南巡时曾题“南屏晚钟”四字,勒石建亭于净慈寺门前。钟声洪亮,加上寺后南屏山多空穴,所以每当傍晚,寺钟敲响,钟声回荡于西湖上空,并飘至大半个杭城。古刹钟声,发人幽思,那老寺、那老松、那老衲似的雷峰塔……

三,它还是西湖中的一组绝妙的对景。雷峰塔与北山的保俶塔位于同一条中轴线上,两塔一南一北,隔湖相望。雷峰塔敦厚古朴,保俶塔纤细俊俏,呈现出“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美景。明末杭州名士闻启祥曾评说:“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宝石如美人。”此说一出,立即得到大家的认同。

人们传说塔砖可以驱病健身。1925年2月2日,《京报副刊》载胡景轩与孙伏园的一封信:“我们那里的乡下人差不多有这样的迷信,说是能把雷峰塔的塔砖拿一块在家里,必定平安如意,无论什么凶事都能够化吉,所以到雷峰塔去观瞻的乡下人,都要偷偷地将塔砖挖一块带回家去。”底层砖块因此被挖一空。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许,雷峰塔身终于突然倒塌。之后七十六年中“雷峰夕照”仅有虚名,而无实景。

2000年2月14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雷峰塔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将当年倒塌后形成的废墟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共出土了五百多块、约三万多字的石刻佛经和大量金、银、铜、铁、陶、石质的精美文物。

2001年3月11日,尘封了千年的雷峰塔地宫也被开启,从地宫里挖掘出了一个高约五十厘米、长近九十厘米、重近一百五十公斤的铁函和漆木器、青铜器、玉器等五十九件珍贵文物及数百枚“开元通宝”铜钱。打开这个封存千年、锈迹斑斑的铁函,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精美绝伦、纯银制作并加以鎏金、内藏佛螺髻发金棺的纯银阿育王塔。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个龙莲座鎏金铜佛像,高六十八厘米。其独特性在于佛像的莲花宝座与底座之间有一条作腾飞姿态的龙形支撑柱,这在中国佛教造像中还是首次发现。它们是吴越国时期铸造雕刻工艺水平高超精致的见证,也印证了当年吴越国辉煌的历史,并以考古的原始实物有力地支持了雷峰塔是供养“佛螺髻发”这一观点。

佛螺髻发舍利的发现是佛教界的一大喜讯,2002年5月19日(农历四月初八),正是释迦牟尼佛诞日,装饰一新的净慈寺大雄宝殿花团锦簇、檀香四溢,杭州市佛教诸山长老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佛教信徒数千人,怀着喜悦的心情冒雨相聚寺内,举行“迎请本师释迦牟尼佛螺髻发舍利供奉法会”。

与雷峰塔地宫中出土的纯银阿育王塔形状相同的,还有八万四千座铁制的金涂塔。这也是钱弘俶发愿所铸。《吴越史事编年》记载:“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十二月,钱弘俶命造金涂塔八万四千,有颁至日本者。”金涂塔,高六寸三分,重三十六两,四版合成,外俱绘梵文故事,塔内一面正书四行十九字:“吴越国王钱弘俶敬造八万四千宝塔己卯岁记。”塔四面均铸有佛教故事。

在民间,雷峰塔与美丽的民间故事《白蛇传》连在了一起。从明编话本《西湖三塔记》到清代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白蛇的故事日益丰满,最后雷峰塔发展成为法海符镇白娘子的法宝。

鲁迅先生在塔倒一月之后发表了他的著名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把雷峰塔作为封建专制、吃人礼教的象征。

雷峰塔周身都是宝贝。雷峰塔建成时由钱王撰书跋文,由当时一流书法家书写,刻于塔底层内壁的《华严经》刻石和砖藏佛经《宝箧印陀罗尼经》,以及有字无孔、字迹怪诡难辨的塔砖,这些文物无论从经卷本身的佛教文化艺术蕴涵还是其秘藏方式、制砖工艺来说,都极为珍贵。

1999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杭州市委市政府批准雷峰塔重建工作正式列入议事日程。2000年12月16日,雷峰塔重建工程正式开启。大约耗时两年时间,2002年10月25日,雷峰塔重建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目前是“西湖十景”之一,中国九大名塔之一,为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

陌上花开,缓缓归矣;雷峰塔影,何其流连!

少年凄惶

晚唐风云诡变幻,豪杰并起各担当。

有子诞时貌奇丑,乃父视之为不祥。

弃婴抛却枯井里,祖母慈仁保安康。

幼怀鸿志扶社稷,愿使黎民富钱粮。

怎奈家贫徒四壁,少年流离走凄惶。

曾经绿林作好汉,亦贩私盐抵饥肠。

此一段古风,交待清楚了钱镠王的出身背景与青少年时代。

吴越钱氏出自何时何人?各种史籍记载不一,即使是吴越钱氏家族的宗谱记述也有不同之处。据《钱氏家乘》卷一武肃王(钱镠)所撰《钱氏大宗谱序》和卷十二《世系》记载,上自少典(一世祖),次及彭篯(十世祖篯铿),仕夏、商,封彭城伯,为钱氏始封之祖,是为彭祖。孚为钱氏之宗(十一世祖,彭祖第二十八子),在周拜官泉府上士,因官为姓,是为定姓之祖(古字钱与泉通,故为钱姓)。至汉,钱林为过江之祖(五十二世祖)。传至让(五十九世祖钱让),封富春侯,曾为江东都督,后世称为江东支祖。武肃王钱镠尊让公为江东第一代祖。再传至孝憬(七十四世祖)移居临安茅山,七世蕃昌。至八十世祖钱宽,宽子钱镠(八十一世祖,吴越钱氏庆系谱第一世祖)。

钱镠尊钱让为江东第一祖,传至镠父钱宽是唐末五代时期,其家世是平民百姓,不是达官显贵之家。用钱宽的话来说:“吾家世田渔为事,未尝有贵达如此。”钱宽是一位朴实的农民,所以,史称钱镠是“布衣崛起”。

东晋学者、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风水学鼻祖郭璞曾有偈语诗:

“天目山前两乳长,龙飞凤舞到钱塘。海门一点巽风起,五百年间出帝王。”

预言天目山下的风水宝地,500年间将有帝王诞生。其后,又有东晋云游道人许迈,竟也钟意这块风水宝地。其间,大书法家王羲之多次从绍兴过来,与许迈相谈甚欢,成为“世外之交”。许迈曾写信给王羲之说:

“自山阴南(今绍兴)至临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汉末诸得道者皆在焉。”尽管许迈在临安的时间不算太长,但作为当时的一位名人,他的到来,与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情缘,以及当时的名流葛洪、谢安等人的造访,无疑都引起了世人对临安的关注。

许迈羽化飞升后大约过了500年,临安竟然巧应了郭璞的预言,真的诞生了一位彪炳史册的王者——钱镠。

自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起,唐王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愈演愈烈,战乱不已。从朱温灭唐建梁(907)至赵匡胤建宋代周(960),凡53年,史称五代十国时期。在此期间,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像走马灯似更替。而在南方和河东地区,先后存在过十个地方割据政权:吴、南唐、吴越、楚、闽、荆南(南平)、南汉、前蜀、后蜀、北汉,史称“十国”。

五代十国的统治者,凭着武力,割据一方,各自为政,天下乱离,人民遭殃。其时政治腐败,赋税苛繁,社会不稳,灾害迭起,民生凋敝,民变兵哗,乱象环生,“江南大早,饥人相食”,“浙东大疫,死者太半”。钱镠正是在这一时期,披着神秘的外衣出生了。

据说钱镠诞生时,其父钱宽正在外会友,邻居急忙赶去报信。找到钱宽说:“刚过你家后房,听到很多兵马声,快回去看看!”钱宽飞奔回家,儿子已出生三天。钱宽见其模样不同一般,貌不很端正而声野,以为不祥,要将他丢弃在水井里。钱镠祖母认为孙儿一定不是常人,赶去阻止,坚持将孙儿留了下来。所以,钱镠的小名就叫“婆留”,此后那口井也就叫“婆留井”。

曾为钱鏐执掌文书的著名诗人罗隐,曾有《婆留井颂》:

“于惟此井,渟育坎灵。有莘有邰,实此储英。时有长虹,上贯青冥。是惟王气,宅相先征。爰启霸主,奠绥苍氓。沛膏渐泽,配德东溟。”

虽然因为“婆留”了儿子,但钱宽对这个“有异相”的儿子还是很不放心,就给他取名为“镠”。镠是一种纯美的黄金,又定他的字为“具美”,希望这个不得不留下的儿子能够有美好的品格,有美好的人生。

钱镠诞生时的“祥瑞”,载入了《资治通鉴》:

先是邑中旱,县令命道士东方生起龙以祈雨。生曰:“茅山前池中有龙起,必大异。”令乃止。明年复旱,生乃遽指镠所居,曰:“池龙已生此家”。时镠实诞数日矣。始诞三夕,镠父宽方他适,邻人急奔告曰:“适过君家后舍,闻甲马声甚众。”宽疾驰归,而镠已生,复有红光满室。宽怪之,将弃于水丘氏之井。镠大母知非常人,固不许,因小字婆留,而井亦以名。

显然,历史学家司马光对钱镠诞生的祥瑞传说似乎是首肯的。那口著名的水井也保存到了今天。

钱镠幼小时体格健壮,活泼好动,常与邻里小孩在当地临安山下一株大树旁玩打斗游戏。树旁有一巨石,孩子们相约能上大石者为王,钱镠有勇有力,能轻易上石,自然担当指挥。每次游戏时,钱镠坐镇大石上,指挥群童分列两队,布阵互相“厮杀”,由他评判胜负。据说,石镜山的大石,径二尺七寸,表面光滑如镜。钱镠至石镜前,石镜中即会影约出现他首戴冠冕如同王者的形象,这就更助长了他的霸气。对此,钱镠一生记忆深刻。唐昭宗光化四年(901),钱镠已是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并被封为南康王后“衣锦还乡”时,还特地去找过那大石,作了《石镜山诗并序》:

“咸通中,予方龆龀,尝戏玩临安山下。忽见一石屹然自立,当甚惊异。自后便在军门四十余年。昨回乡里,复寻此石,见岩峦秀拔,山势回抱,堪为法王精舍。遂创禅关,以此石为尊像之坐。表其感应,因成七言四韵:卯岁遨游在此山,曾惊一石立山前。未能显瑞披榛莽,盖为平凶有岁年。昨返锦门停驷马,遂开灵岫种青莲。三吴百越兴金地,永与军民作福田。”(释文莹:《湘山野录》)钱镠当年建此石上的神像以及“法王精舍”(庙宇),早已荡然无存,但他留下的诗歌却印证了他儿时的传说。

唐大中十二年(858)钱镠7岁时,从师就学,但他不喜欢读书。9岁时曾告诉伙伴“吾喜武而厌文”。 12岁时他去游余杭径山,遇见了道士洪諲法师,法师对他特别关心。此后,钱镠常常去径山,为了不惊动法师,就走后山小道,但在僻远处又会遇见洪諲在迎候他。钱镠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老是会不期而遇?洪说:以前,汉高祖所到之处,常有云彩在上空,所以吕后能找到他。你不是一般的人,所以我能预先知道你的行踪。洪諲法师是位高僧,精通辨识、引导人的法术,他看准了钱镠是个突出的人才,决意引导他,劝勉他要用心读书,要有远大志向。这样钱镠才重视了读书,尤其是《春秋》。

没多久,钱镠祖父钱宙病故。一天晚上,大风把一株大树连根拔起。有一个术士对钱宽说:这个大树拔起留下的空穴,是上天特意开挖的,可以把你父亲下葬在那里。然后,抚摸着钱镠的后背说,子孙必将显贵。

还有诸多传说,为钱镠发迹成就王业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不仅如此,这种“天意”还极大地增强了钱镠的自信,作为平民出身的他一辈子对此深信不疑。也正因此,后来钱镠在他父母亲的地宫内壁顶上都画有以金箔作星,矾红绘线的天文图。这种做法甚至延及到他的子孙。

唐咸通五年(864)九月,钱镠13岁,父亲钱宽给他订了“娃娃亲”,聘戴氏为妻。

钱镠15岁时家境愈加败落,于是辍学,在家研读《武经》。16岁那年家庭经济更为窘迫,钱镠又不喜欢种田、打渔,就以贩私盐谋生,养家活口。他自己说:“少贫苦,肩贩负米以养亲。”他彪悍异常,也以替人“解仇报怨为事”。唐末盐税很重,贩卖私盐偷了税,利润高。王仙芝、黄巢都曾贩过私盐。

钱镠从小习武,筋骨强壮,又人高马大,每次能挑200多斤,而且行走快捷,贩私盐的都很愿意与他一起。据明成化《淳安县志》记载,相传钱镠微时,贩盐经一山,口极渴,就用铁头笃柱凿击山岩,泉水涌出。后人因此称这座山为担盐山,泉水为柱杖泉。

为了更好地维护私盐贩运,钱镠17岁时正式学武,尤其擅长使长槊。20岁又根据钟录事的建议学习了弓弩,后来还专门学习了剑戟,熟练掌握了多种兵器的运用。此后,更对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掌握行军打仗之道,21岁时专门研究了《孙子兵法》,同时再次温习了《春秋》。

正当钱镠以贩盐谋生之际,唐朝政乱加剧,赋税繁重,“人不聊生,民变兵哗,时有发生”。在各地义军蜂起之时,浙江地方豪强也乘乱世纷纷立山头,拉队伍,扩大地方武装。临安石镜镇人董昌,以捍卫乡里为名,募集土团军。其时,钱镠面对乱象十分激愤。他曾对朋友说:“丈夫须当拨乱平奸,岂可怀安端坐!”于是,21岁的钱镠应招入伍,“奋兹戎服,挂彼儒冠”。李琪为钱镠作的《生祠堂碑》,称其“散家财而养士,训父子以为军”。皮光业撰《吴越国武肃王祠(庙)碑铭》则说他“大散家财,广招勇士”。钱镠的军事素养很快得到表现,他号令有度,部众都严肃听命。

唐信宗乾符元年(874)冬末,濮州(今山东鄄城)人王仙芝,聚众数千人,在长垣(今河南长垣县)起义。冤句(今山东菏泽)人黄巢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的起义,“横行山东,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

与王仙芝、黄巢起义差不多同时,南方王郢在海上举兵。唐僖宗为灭王郢,专发了《讨王郢诏》,指责其“凭陵而构乱”,“剽掠三州,伤残万户”,“凌犯纪纲”,并以“四品正员官”“钱一万贯”“庄宅一区”的重赏,征王郢之头。在王郢转战浙江时,钱镠追随董昌抗击。在击破王郢的战斗中,钱镠身先士卒,勇猛拼杀,“倜傥有大度,意气雄杰”,“骁勇绝伦,为董氏所重”。从此,钱镠获得了董昌的赏识和提携。

钱镠生逢乱世,人生青少年的经历,给了钱镠极好的历练。而其天生超人的资质,又给了他足够的体魄和智慧。人生虽然依旧困顿,但已经是“玉在匣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了。

“菩萨指路”

现实理想何处是,菩萨梦中指迷茫。

自古英雄多草莽,从来白屋育侯王。

精研易道开慧智,勇武还须学子房。

钱镠的一生,曾多蒙观世音菩萨指引护佑。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十分明确地记录在《天竺寺志》“灵感录”中:

唐末钱镠为杭州刺史,有保障两浙之意,“誓奠安定东南”。曾夜梦一妇人对他说:“汝有心慈悲,不忍杀人,将藩翰一方,百战不衄。中原天子,虽易五姓,汝之疆土,固自若也。福禄遐永,子姓绵远,二十余年,当觅我天竺山中。”钱镠“自是所向载前,似有神助”。

据说,在战乱中屡建奇功的钱镠,虽欲自立一军,保障东南,但恐资粮器械既不易得,万一不巧,反倒弄上个作乱犯上的名头,贻羞钱氏,便百般顾忌,辗转难眠起来。

一日突然梦见观音菩萨,郑重地告诉他:“钱镠钱镠!你莫再踌躇。你既有保障东南之意,拯民水火之心,这就是一片善念,天佑善人,虽百战也不会败北,快些起兵罢!”钱缪便将种种困难,告诉菩萨,以示苦衷。观世音菩萨道:“你莫畏缩,须知道千般手眼只在一人,你如不信,且看我来。”当下钱镠只觉眼前金光一闪,菩萨已现出千手千眼的丈六金身,向他说道:“钱镠啊!你须知道,为人要有千般手眼才做得千秋事业,你休要迟疑不决,尽管放胆做去,东南无数生灵,都系在你一个人身上哩!二十年之后,可到天竺山中来寻我便了。”

钱缪一梦醒来,不觉大异,暗想既然是菩萨指点于我,一定是不会错的,便决计起兵。一面召集大众,告知菩萨示梦的情形,一面命人画了一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法像,悬挂在家中,朝夕焚香礼拜,虔诚供养。当下投奔他的人,听说有观世音菩萨在暗中护佑,大家自然心宽胆壮,能收百战百胜的奇功。也只为了一念,果然保障得东南半壁平安,钱镠终由杭州太守,一路做到了吴越王,名留千古。

二十年后,钱镠记起了菩萨当年的告诫,便往天竺山中去寻找。果见一僧人端坐石上,手执一本经卷,正在专心阅看。钱镠只当是菩萨化身,倒身便拜:“弟子遵菩萨吩咐,得有今日功业,现在局势粗定,弟子也厌倦尊荣,还望菩萨方便收录。”

那僧人急忙还礼道:“大王休得误认,贫僧一空,实因往礼潮音,行脚经过此地,果然遇见过菩萨,但当时却不知道。也只见一位僧人,坐在地上看经,贫僧就向他问讯,他说与贫僧有缘,愿将这《大悲心陀罗尼》《大悲经》各一卷,授与贫僧。并且说今天大王要到此地来,叫贫僧在此相候,如见大王,顺便传言:现在大王功成名就,百姓爱戴,宣扬佛法收效必宏,劝大王在这上面积些功德,将来机缘到时,再来相度。贫僧到此,才知遇到菩萨,礼拜一番,菩萨又隐身去了,故此贫僧就在此相待大王。”

钱镠道:“既然如此,正是我们合该有此缘法,菩萨示现于此,原来是个善地,我想在此间建造一座看经庵,就烦大师主持一切,未知大师意下如何?”一空和尚连声称善。于是一座美轮美奂的看经庵便建起来了,所塑的观世音菩萨,乃是趺坐看经之状,坐的莲台就是用菩萨坐过的那块白石雕琢而成,从此世间又有了持经观音法像。

类似观音菩萨点化的故事,在当时并不鲜见。比如另一则与钱镠王有关的传说:

净土宗第六代祖师永明延寿大师,是丹阳人(江苏丹阳)。最初在余姚县(浙江余姚)担任税务官,他挪用了几十万的库钱,用于放生。按照当时的法律应当处以死刑,临刑时永明延寿禅师面不改色,说:“我救活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今天虽然要死了,也应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就是一大乐事啊!”

此事传到了吴越王钱镠的耳中,钱镠很怜惜他,就赦免了他的死罪。后来,永明禅师出家为僧,夜里梦到观世音菩萨把甘露灌到他的口中,从此智慧大开,著有《万善同归集》,《宗镜录》等。常住永明寺。到九十八岁时,端坐合掌念佛往生,众僧为他立塔于永明寺侧。

后来,有一位僧人每天围绕永明延寿大师的舍利塔礼拜。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绕塔礼拜。僧人回答:“我是抚州(江西抚州)的僧人。因为我生了重病,所以被鬼差带到地府,看见阎罗殿的转角处挂着一幅画像,阎王亲自对着这幅画像顶礼。我向主事的官吏请教,他说:'这是永明延寿大师。凡是死者都要从这里经过,只有大师没有从这里经过,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还是上品上生。因此,阎王对他很恭敬,所以才会顶礼永明延寿大师。’”永明延寿大师也因此被时人认为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建隆元年(960),忠懿王钱俶请禅师入居灵隐山新寺。二年,复请住永明大道场,接化大众,故世称永明大师。

凡大人物,必有大奇遇;凡大善人,必得大善缘。钱镠王之人生遭遇,看似神奇,实则为天地交感,民心有归之明证也。

出身草莽的钱镠并非只有匹夫之勇,而是广交天下有识之士,延揽精通阴阳风水周易数术之高人,勇武兼资智慧,终成东南霸业。

钱镠本人没有多少文化,却很重视文化。他广开才路,网罗人才,“礼贤下士”,兼听纳谏(他本来比较粗暴,其后懂得纳谏的重要),颇能笼络有才学的人。因为治国理政,需要有才学的读书人,所谓“书生即吾师也”。又置择能院,专管选士的事。他出于公勤,能识人,能知人,能用人,人乐于为其效力。故吴越国人才济济,武将如杜稜、顾全武、阮结等人,文臣如罗隐、皮光业、林鼎、沈崧等人,都是各有专长的人才。他还仿效周公“吐哺握发”,将居室叫做“握发殿”,以延揽各方人才。他专门组织画工数十人,叫做“鸾手校尉”,住在淞江。凡北方流徙到南方来的人,都给画个像,选择清秀者加以任用。有的他认为是个人才,就加以重用。所以吴越国文臣武将,人才济济,“满堂花醉三千客”。

“诗僧谶语”

缘遇贯休老和尚,承蒙点化授锦囊。

“一剑霜寒十四州,三千客醉花满堂。

他日名上凌烟阁,岂因封侯便高张。”

诗僧言毕飘然去,侠士丹心更轩昂。

孰料谶语竟成真,吴越大地齐颂扬。

钱镠与诗僧贯休一段公案,也极富传奇性。

贯休和尚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人。工于诗画,且诗书画皆名满天下。早年出家,唐末时常在杭州南屏卓锡。时钱镠正在凤凰山构筑罗城。

唐天复二年(902),钱镠被教封为越王。钱镠尊奉佛教早已名声在外,贯休和尚由是慕名而来,写了一首七律《献钱尚父》,求见钱镠: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此为《全唐诗》版本,还有《喻世明言》版本。

贵逼身来不自由,几年辛苦踏山丘。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莱子衣裳宫锦窄,谢公篇咏绮霞羞。

他年名上凌云阁,岂羡当时万户侯?

彬宇先生巧用贯休诗句,随心依韵而变,可谓妙哉!

钱镠虽与贯休和尚从未谋面,但却心仪已久,他手执诗稿细细品味,爱不释手。但诗中十四州,却并非钱镠终极所望。于是要求贯休把诗中“十四”之数改为“四十”,然后才允相见。贯休一看,立即回复道:“州难添,诗亦难改。余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而必欲见也?”飘然去了四川。

“闲云野鹤”后来成了成语,而“十四州”也一语成谶。竟其终老,钱镠王的辖制,也未超过十四州。

钱镠虽然没能留住贯休,但其身边可谓高朋满座,名士如云,比如著名的罗隐和皮日休。

吴越一带到处都流传有罗隐秀才的传说。这个系列化的传说有着江南人特有的诙谐和幽默。故事中的罗隐本来应该做皇帝,因为灶司菩萨听错了他母亲的念叨,以讹传讹汇报给玉帝,玉帝便派人将罗隐换了一副讨饭骨头,只有那张口不曾换得。于是,一个贫困潦倒、四处流浪的叫花子,偏偏有一张天地万物听命于斯的天子金口,极端的反差引出了许许多多的矛盾冲突,也展开了一个个令人啼笑皆非、鲜活生动的故事。

罗隐(833——909),本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新城人(今浙江富阳新登),是后唐著名诗人。著有《江南甲乙集》、《淮海寓言》、《谗书》等。《全唐诗》中辑有他多首诗。罗隐所著的《谗书》,是感于时事所作的杂文集,以犀利的笔调无情地批判当时的黑暗势力。全书寓意多讽,托物寄兴,其中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鲁迅先生称它“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是唐末文学“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罗隐长相奇丑,歪嘴塌鼻梁,还是个黑炭头,且不修边幅,十分不讨人喜欢,由此得了“驴头秀才”的雅号。罗隐尽管屡试不第,但诗才却被当时社会所公认,唐昭宗也非常欣赏罗隐的才华,在殿中议论,想给罗隐补上一个功名,被大臣劝阻。

罗隐长得不美,事业和生活也不美。因为他刚直不阿,不会阿谀奉承,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就吃不开,考场也连连失利。罗隐一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吴越备史》中说他“凡十上不中第”。最后他总算决定放弃科举,但已经五十五岁了。

回到家乡后,他得到了钱镠的重用,历任钱塘令、著作令、镇海军掌书记、节度使判官、谏议大夫等职。后梁时,还得到了“给事中”的封爵,“给事中”本来是朝廷中的大臣职位,相当于宰相,说明钱镠对罗隐的高度重视。罗隐的政治活动主要在五代吴越国钱镠幕府中,是吴越政坛和文坛的一位重量级人物。

罗隐确实才华横溢,处事干练。处理、判断政事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钱镠创建王业的过程中,成了其最得力的助手。

后梁开平三年(909)春,罗隐卧病不起,钱镠亲临抚慰,并题诗于壁:

特到儒门谒老莱,老莱相见竟徘徊。

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代应难继此才。

罗隐感激钱镠的知遇之恩,勉力从病榻中撑起身子,续诗一首:

正忧衰老辱金台,敢问昭王顾问来。

门外旌旗屯虎豹,壁间章句动风雷。

罗隐还将钱镠的诗用红纱覆罩其上,以表对钱镠的感激之情。

皮日休(834——883),字逸少,又字袭美,湖北襄阳人。早年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闲气布衣、醉吟先生等,为唐懿宗咸通八年(867))进士。也是晚唐著名诗人,与陆龟蒙并称“皮陆”。曾任著作郎、苏州军事判官、太常博士、毗陵副使等职。

开始皮日休被黄巢军队俘虏,后则成了黄巢大齐政权的翰林学士。黄巢兵败前,皮日休感觉到大势已去,遂抽身回了老家。家乡虽好,却免不了战争的骚扰。得知吴越杭州钱镠主政,以保境安民、发展经济为国策,便起了移居杭州的想法。他还有更深一层的想法,虽然自己年事已高,不再有出人头地、做出一番惊天动地事业的念头,但儿子皮光业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应该有一个适合他发展的环境。钱镠已经打出了广纳人才的旗号,让皮光业到那里去闯荡一番,或许会有所作为。于是,皮日休举家迁到了杭州。

皮日休的儿子皮光业,字文通,生于苏州。十岁就能著文。与“驴头秀才”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史书上载皮光业“美容仪,善谈论,人或以为神仙中人”。皮光业到了钱镠门下,很快就得到了重用。

后唐长兴三年(932),吴越国王钱镠薨,钱元瓘即位。后晋天福二年(937)拜皮光业为丞相,与曹仲达、沈崧同日受命,凡教令仪注,多由皮光业考定,成为吴越国的栋梁之臣,钱元瓘的左右臂膀。

皮光业也继承了其父的作风,颇喜作诗,又嗜茶如命,以茗为“苦口师”,吴越地区多传其癖。其撰《吴越国武肃王庙碑铭》一文,被赞为“虽逾千年后读之,犹不掩光芒万丈,才气奔放,矫矫不群也。”

虽然钱镠极善笼络人才,知人善用,但也有意气用事的时候,比如误杀吴仁璧。此人为苏州才子,恃才傲物,不愿为人所用。竟然一口回绝了钱镠的邀请,让钱镠心里老大一个不痛快。

之后,钱镠的母亲水邱氏病逝。钱镠派人带了许多金银去找吴仁璧,请他为母亲撰写一篇墓志铭。吴仁壁竟仍不买账,没有答应。这回彻底激怒了钱镠,派人抓了他,沉入钱塘江中。

怒气平息以后,钱镠后悔不已。但人死不能复生,大错铸成,无法挽回,只好为他做了一个道场超度亡魂。由此也可见钱镠的霸才心性,如龙之逆鳞,虎之屁股,触不得,摸不得,是会随时噬人的。

“治涝凿江”

贤明悲悯待万姓,治涝除患凿之江。

为避战祸每依附,苍生爱戴如泰皇。

据记载,杭州城始建于隋开皇十一年(591)。隋唐时代,杭州城已是东南重要城市,但还不是一流城市。它北不及苏州、南不及越州(今绍兴)。使杭州跃居为第一流城市,是在吴越国营建之后开始的。天下大乱,军阀割据,兵匪纷争,要使城市安宁,百姓安居,必须有坚固的城池与设防。为此,钱镠在位期间曾先后三次扩建杭城。

第一次,在唐昭宗大顺元年(890)闰九月。

据钱俨《吴越备史》和《钱氏家乘·武肃王年表》记载:“王命筑新夹城,环包家山,自秦望山而回,凡五十余里,皆穿林架险而版筑焉。”“王尝亲劳役徒,因自运一甓。由是从者争先恐后而工成。

第二次,在景福二年(893)七月至十一月,筑新罗城。

钱镠亲率十三都兵,征集20余万民工“新筑罗城,自秦望山,由夹城东亘江干,洎钱塘湖(西湖)、霍山(今少年宫)、范浦(艮山门外),凡七十里”。这是钱镠集中力量进行的浩大工程,费时四五个月时间。钱镠这次扩建杭州城,比隋时州城几乎扩大了近一倍,甚至与近代的杭州城差不多,真正造起了一个“大杭州城”。钱镠说:

“千百年后,知我者以此城,罪我者亦以此城。苟得之于人而损之己者,吾无愧欤!”

真是英明而有预见。“在某种意义上,钱镠可称是杭州城之父”。后人的这个评价,正是钱镠所言“知我者”也!

第三次,在后梁开平四年(910)筑子城。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七,开平四年八月条载:“吴越王镠筑捍海石塘,广杭州城,大修台馆。由是钱唐富庶盛于东南。”

以上三次建造杭州城,在原城加筑夹城,夹城外筑罗城,夹城内修子城,重重叠叠,固若金汤。这是钱镠实施吴越基本国策的重大举措,功垂万代。

杭州原是“江海故地”。翻江倒海的海潮为患由来已久。筑防海大塘也很早就有了。中唐以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断,海塘年久失修,潮患更烈。要筑城墙,巩固杭州安全,还需制服海潮。后梁开平四年(910)八月,杭州城垣基本完成后,钱镠就开始修筑海塘以遏海潮。钱镠《筑塘疏》写道:

海飓大作,怒涛掀簸,堤岸冲啮殆尽。自秦望山东南十八堡,数千万亩田地,悉成江面,民不堪命……平原沃野,尽成江水汪洋。虽值干戈扰攘之后,即兴筑塘修堤之举。

开始时,他采用传统的“版筑法”。但“江涛昼夜冲激河岸,板筑不能就”。于是就有了“钱王射潮”的传说故事。据说钱镠下令“强弩五百以射涛头”,以镇潮神之威;又亲自去胥山祠(即今伍公山上的伍子胥庙)祭拜,还题诗一章,略曰:“为报龙神并水府,钱唐借取筑钱城。”既而潮头遂趋西陵,不再冲向北岸。这个故事在杭州民间流传很广,杭州多处地名与此有关。

据《吴越备史》记载,钱镠筑捍海石塘,采用新技术,“运巨石盛以竹笼,植巨材捍之,城基始定。其重濠累堑,通衢广陌亦由是而成”。从此,“沙土渐积,塘岸益固”。这个新技术,据《十国春秋》引《昭勋录》记载,就是以“大竹破之为笼,长数十丈,中实巨石,取罗山大木长数丈,植之横为塘(沉入塘基)”。“又以(大)木立于水际,去岸二十九尺立九木,作六重”。就是再用数丈的大木垂直穿过竹笼,护入塘基底部结成一个整体以抗冲定位,即塘外植滉柱(深水巨柱)十余行,以折水势。“外加土塘,内筑石堤”。这种用竹笼、巨石、大木筑成的堤塘,在科学技术上是个发明创造,在我国乃至世界筑塘史上都是一个创举。这种技术称为“石囤木桩法”。它标志着筑塘技术已由唐代的土塘“版筑法”,进入了竹笼石塘的新阶段。这种新技术,一直为后世所采用。“筑塘以石,自吴越始”。史称“钱氏捍海塘”,或“钱氏石塘”。

考古专家认为,这样结构复杂,工程讲究的石塘,世所罕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重大发现,实为我国古代伟大水利工程之一。这也是钱镠一个巨大的历史贡献。

春波千顷绿如铺的西湖,在唐代就很有名了,至唐末五代,西湖已有80多年没有整治,湖中葑草蔓蔽,以致出现干涸的情况。后梁乾化二年(912),钱镠被尊为“尚父”,允许他广建牙城(即王城)。当时钱镠虽已建罗城,还想再建。有个术士献媚说:“若改旧为新,有国止及百年,如填筑西湖,以建府治,国祚当十倍于此。”钱镠回答说:“百姓靠湖水以生存久矣,无湖等于无民。岂有千年而无真主出?我有国百年就够了。”因此,有“广治不填湖,留以待真主”的佳话。

钱镠不仅不填塞西湖,还专置撩湖兵千人,专一开浚西湖。日夜割葑草,清淤泥。在城中诸河也同样做。还在各江口置闸以阻海水侵蚀和泥沙卤化,并疏浚涌金池。引西湖水灌城中古运河,以利舟楫和饮用。在保安桥置小堰,半道红筑大堰,以控制西湖水,以利农业用水。《宋史·河渠志》对此有记载。由于钱镠疏浚西湖,加深湖床,使西湖可以停泊战舰,使西湖秀色再现。

因为杭州是在“江海故地”上发展起来的,土地斥卤,水泉咸苦,解决居民饮水问题,历来是古代杭州市政的重要课题。唐代的李泌、白居易就曾为此作了很多努力。钱镠在建捍海石塘、疏浚西湖的同时,也曾花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他广开池井,例如,在今杭州下城区百井坊巷一带,据记载就凿有九十九井,叫做“钱王百井”,或称“祥符寺井”。现延安北路检阅台前的一眼古井,据说就是钱王百井中仅存的一井。又如,在涌金门内引湖水入城的涌金池;吴山北麓大井巷的吴山五井。吴山大井水质很好,号称“钱塘第一井”。这个吴山井,又名大井,旧名“寒泉”,在大井巷22号天井内。

据传这是钱镠所封名僧德韶国师所凿。此地的地名大井巷,就因井而得名再如,南屏山西法因寺的钱王井;凤凰山梵天寺的灵鳗井等。这些都是为杭州人饮用淡水而开凿的水井。人们饮水思源,自然而然地怀念着钱镠的功德。

钱镠对吴越的苦心经营,深得民心,因此近者悦,远者来,吴越成了天下最富庶的地方。杭州一举超越当时邻近的二等城市苏州和越州(今绍兴),成为和当时商业之都扬州齐名的一流雄州。民众对钱镠王的信奉爱戴,也如同天皇地皇泰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佛寺仁声

观音教化遍海宇,佛寺仁声隆无疆。

钱镠早年崇信道教、方术,发迹后兼奉佛道。钱镠与一些名道颇有往来,例如闾丘方远。此人生于舒州天柱山下,入道后遍游名山,唐昭宗景福年间(892一893)来到余杭,见余杭也有一座天柱山就住了下来。钱镠筑室安置他,唐朝还赐给他一个“玄同先生”的雅号。闾丘方远死后,钱镠命他的弟子夏隐言继承他的道座。钱镠的贴身幕僚罗隐也是道教信徒,道教名家。有人专门研究罗隐的道教思想。

因有观世音菩萨点化的因缘,钱镠发迹后,尤信佛教。自钱镠至钱俶,吴越三世诸王,均以奉佛利生,安定社会为倡。辖境之内,寺院林立,梵音不绝。后梁贞明二年(916),钱镠曾命官吏、僧众到明州(今宁波)阿育王寺迎释迦舍利塔归奉杭州,还在城南建寺供奉。后唐天成二年(927),钱镠在玉岑山建慧因禅院,香火旺盛。

北宋元丰八年(1085)高丽僧统义天入宋求法到过此院后,改禅院为教院,俗称高丽寺。自北宋开始,高丽寺成为宋丽佛教(即中韩佛教)文化交流中心寺院,华严宗中兴的根本道场。此院后来毁于兵火。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韩国和我国许多人士主张重建。杭州市人民政府于2004年开始重建高丽寺,2006年基本竣工,2007年5月1日正式开放。富丽寺源于钱镠所创,极具历史意义。

由于钱镠奉佛,杭州的佛寺过半为吴越时期所建。据南宋《咸淳临安志》统计,吴越都会杭州有寺院150多所,素有“东南佛国”之称。据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统计,杭州内外,唐以前有三百六十寺,至钱氏立国,宋室南渡,增至四百八十寺。

闻名中外的古刹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原是很大的寺院。后经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反佛,至五代吴越国时,已经有些颓废倾圮,寺毁僧散。吴越国曾先后两次重建和扩建。后一次是在宋建隆元年(960),钱镠的孙子钱俶特邀高僧延寿禅师主持复兴工作,扩建殿宇。那时,灵隐拥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房屋一千三百多间,规模宏大,香火兴旺,僧众三千多人。灵隐寺从此成为江南名刹。

钱镠兴寺奉佛,还优礼僧人,与许多高僧大德关系密切。例如:

径山寺法济法师。即洪���禅师。洪���很早就与钱镠有交谊,此前我们已经提及。洪���后来成为径山寺的高僧长老。

还有宝林寺道宏法师,龙泉寺僧文,台州禅僧师彦,以及可周、景霄、楚南、鸿楚、永安、皓端、虚受、从礼、惠明等名僧,都和钱镠有交往。僧昭,通术数,钱镠尊他为国师。僧幼璋佛法高超,钱镠亲自请教佛法,迎至西府,饮于功臣堂,赐号“志德大师”。钱镠的后继者,尤其是他孙子钱俶,为佛教文化所作的贡献就更多了。吴越国辖境内,名僧辈出,诸如灵照(高丽人)、德昭、义寂、义通、延寿、赞宁等,均为一代名僧。

佛教寺院有寺必有塔。据不完全统计,吴越国所建的佛塔,至今保存的有近十座。如杭州四塔:六和塔、保俶塔、雷峰塔、白塔;义乌铁塔,安吉灵芝塔,苏州虎丘岩寺塔,上海龙华寺塔等,都是吴越国时所建。

还有关于佛经的雕刻。1917年,湖州天宁寺经幢折毁,发现《陀罗尼经》有八万四千卷,是钱镠的孙子钱俶在后周显德三年丙辰(956)供于塔内的。这是浙江已发现的最早有纪年的雕板印刷品。至两宋,杭州成为全国雕板印刷的一个中心。这个基础,就是从吴越国开始传下来的。

吴越国时代,杭州已成为全国佛教文化的中心。佛教诸宗教派几乎都在这里有些活动,流传很广。法眼宗、天台宗、律宗三大教派的中兴或崛起,都离不开吴越国的支持与弘扬。

由于钱王三代崇奉佛、道,因而佛教石窟造像在吴越国盛行一时,石刻造像在当时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些古寺、宝塔、石刻造像,直到今天仍是杭州极珍贵的文物资源。

遗训泽后

修辞立诚传遗训,后裔奉持国盛强。

赫赫天功未称尊,水月光中又一场。

唐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彼时一心忠于唐室的钱镠,一方面不得不应付身边吴国的侵扰,另一方面不得不在“善事中国”旗帜下委曲求全接受册封。虽然做了点自定年号等小动作,但是在临终前,钱镠仍然留下了“凡中国之君,宜善事之”和“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的遗言,告知他的接班人,当“真君主”出现、统一势头不可挡时,就应迅速归顺。

其子钱元瓘于后唐长兴三年(932)继位后,立即改用中原年号、事贡、接受册封等,与中原王朝达成远交近攻的默契,打消身边南吴、南唐的觊觎,维护一方平安。其继任三子皆从之。在吴越国看来,“善事中国”下的“统一”是尊崇中原王朝、合作而不对抗,同时能保持自己偏安一隅。在北宋建国后,为避赵匡胤父亲之讳,钱弘俶还特意取消了名字中间的“弘”字,改名钱俶。

宋太祖死后,宋太宗即位,钱俶明显感到生存空间被收紧,但他仍心存侥幸,设法以巨额事贡来讨好。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南方仅剩下吴越一国尚未统一,宋太宗没有给钱俶留太多时间。太平兴国三年(978)三四月,钱俶到达开封不久,就被施展种种手段,逼其“主动”献土。钱俶思虑再三,既要遵从祖训,又要让吴越百姓“免于燐青骨白之苦”,最终于五月初一上表献出两浙之地,计13州1郡,86县,550680户,115036名士兵。

这实在是极具大智慧的深远决定!生民免受战火涂炭,保全了国家更保全了钱家!钱俶在关键时刻纳土归宋,开创了和平统一的典范,打造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人间福地,奠定了今天长三角富甲一方的基础。钱俶的大智慧决定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用“居功至伟”来定性,可谓毫不夸张。

赵匡胤有《宋太祖诰谥钱镠》,评价极高:

唐室衰微,五朝僭乱,乃至盗贼蜂起,生民涂炭。如有志之士,乘时而兴一旅之师能除暴而奠安一方之黎庶者,是亦可谓豪杰之人者矣。尔故吴越国王钱镠,英明而156吴越。不数年间,辟地千里,恩威并著,部落咸赖以安全;抚御合宜,士庶各修其职沉毅,严肃而恢宏。知世道之变,乃奋起钱塘之地,首破黄巢于河淮,次诛宏、昌于吴越。不数年间,辟地千里,恩威并著,部落咸赖以安全;抚御合宜,士庶各修其职业,得非义勇之主乎。

兹朕开鸿业之初,尔孙钱宏俶,灼见历数之有在,审于去就之独先。封其府库,即行献册以来朝;籍其土疆,不待兴师以及境。——眷尔外藩,忠于内附。朕可异数,用阐幽光。兹特封尔为镇国大将军、吴越开国王,仍谥武肃。锡之诰命,俾尔子孙世世承袭,凤诏昭垂,式賁如存之宠;龙章载系,永为不朽之称。惟尔明灵,尚其歆服。故诰。开宝八年(975)八月十五诰。

金书铁券的故事,则从另一个方面,让世人看到了钱镠所受的恩宠。金书铁券是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八月四日昭宗赐镇海、镇东等军节度使钱镠至高荣誉的信物。金书铁券是圆筒形的铁片,上嵌金字,对分两块:一藏内库,一授受券人。

安史之乱后,唐室衰微,王朝僭乱,民不聊生,钱镠乘时兴师,保唐勤王,计走黄巢,讨平董昌,为东南重望,对唐朝生存特别重要。昭宗当然感激不已,故于剿灭董昌次年,赐以金书铁券,予以表彰。全文如下:

维乾宁四年岁次丁巳,八月甲辰朔,四日丁未。皇帝若曰:咨尔镇海、镇东等军节度,浙江东西等道观察、处置、营田、招讨等使,兼两浙盐铁、制置、发运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中书令,使持节润越等州诸军事,兼润越等州刺史,上柱国,彭城郡王,食邑五千户,食实封壹佰户钱镠:朕闻铭邓骘之勋,言垂汉典;载孔悝之德,事美鲁经。则知褒德策勋,古今一致。顷者董昌僭伪,为昏镜水;狂谋恶贯,渫染齐人。而尔披攘凶渠,荡定江表,忠以卫社稷,惠以福生灵。其机也氛祲清,其化也疲羸泰,拯於粤於涂炭之上,师无私焉;保钱塘成金汤之固,政有经矣。志奖王室,绩冠侯藩,溢于旂常,流在丹素。虽钟繇刊五熟之釜,窦宪勒燕然之山,未足顾功,抑有异数,是用锡其金版,申以誓词:长河有似带之期,奉华有如拳之日,惟(维)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克保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承我信誓,往惟(维)钦裁。宣付史馆,颁示天下。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臣崔胤宣奉。

据载,这个金书铁券是派遣中使焦楚锽于乾宁四年八月壬子(初九)送到杭州赐给钱镠的。当时,钱镠位极人臣,正始盛时。但钱镠头脑清醒,深知此种信物的脆弱。他一面请罗隐代起谢恩上表,一面又严律子孙要遵守规矩,不得逾越,永保臣节。始终奉行“善事中朝”的国策,以保国泰民安。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钱镠的后裔十六世孙钱克邦受荐入京,由吏部引见。太祖朱元璋想起钱俶纳土归宋的故事,就以宋代以来优待钱氏子孙的情况,作为向北方招降的统战史例,任命钱克邦为江西建昌知府。钱克邦不久去世,都察院查勘他在知府任内的税粮,查抄公文上报后,钱克邦之子钱汝贤被问责,钱汝贤口供他是吴越国王嫡派子孙,有铁券等证。朱元璋在奉天殿接见,看了金书铁券,下令田产家财全部归还,铁券仍由他保管。时过五百年,铁券居然见了效用,亦是一个奇迹!

吴越国管辖一军十三州,是五代十国当中地域最小的一国。但国之意义不在于它的地盘大小,而在于它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影响力,在于它对历史的影响力。吴越一带经济发达,物产丰富。钱镠对中原称臣纳贡,贡输不断。中原朝廷很器重他,给了他“彭城王”、“越王”、“吴王” “吴越王”等一系列爵号,但这些是荣誉称号,直到五代后梁末帝龙德三年(923),他七十一岁高龄时,梁末帝才封他为吴越国王。钱氏自此建国,设宫殿,置百官,只是对中原朝廷依然称臣。过了十个年头,后唐长兴三年(932),钱镠因病逝世,走完了八十一年轰轰烈烈的人生历程。谥号“武肃”,故后人称钱镠为钱武肃王。

钱镠病逝在杭州,按他归葬于“安国县衣锦乡茅山之原”的遗愿,“三七”后将灵柩运回临安,在自家的祠堂里设置灵堂,供人祭祀,同时在临安县城里的太庙山南麓营建墓陵。大约花了两年时间,坟茔完工,钱镠的继承者、七子钱元瓘主持了隆重的入土葬礼。钱镠墓至今保存完好,即现在临安锦城太庙山钱王陵园。

曾是历史上临安十景之一的“钱王古冢”坐北朝南,左右有青龙、白虎两小山护卫。前有一古井,传为当年衣锦军驻扎部队饮用之井。入口处有石牌坊,楣石上刻有“钱武肃王陵”五字,为原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所书,正殿门楣上的横匾“钱王祠”三字是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手笔,悬在钱王祠中的“祖武是绳”一匾为著名艺术家钱君匋所书。他们都是钱镠的后裔。

从钱镠开始,钱家注意读书教育,对子孙要求严格,钱氏子孙代有贤人,出了不少文人学士、科技专家。第三代钱王(钱俶)就很有文才,有许多诗作。下一代如钱惟演是著名文学家,钱俨是历史学家,钱易是医术高明的名医。

钱镠很严肃,也很风流。他有八个妻妾。杨凝式在钱镠神道碑中说他有公子“不下百人”,其实有些是义子,非亲生的。《吴越备史》说有“亲子三十人”,与《钱氏家乘》列表所载相一致。《十国春秋》说有亲子38人,该书作者吴任臣考证“凡得三十三人”。现今钱氏家谱所载有31人。

苏轼有《赞武肃王像》:

大人虎变,君子龙潜;承家开国,骏德惟玄。我瞻王颜,乔岳泰山;俎豆吴越,亿万斯年。

黄庭坚亦有《钱王像赞》:

匹马一呼,奄有吴会。椟而藏之,百年有待。子孙其昌,生民永赖。衣锦故城,山川不改。”

吴越钱氏自钱镠始,其世系绵延,子孙硕茂昌盛,犹如巨树干枝不断延长。据钱氏第十三世钱国衡统计,仅有宋一代,钱氏子孙登进士第者320余人。我们根据有关史料及钱氏各种族谱综合统计,有姓名可考者170多人。在两宋三百年间,钱氏族人在中央和地方为官任职者比比皆是,虽尚未有确切统计数字,总在数百以上,为世所罕见。自宋以来,钱氏人才辈出。如今钱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乃至全球五大洲,在各行各业中都有他们的足迹和伟业。诸如我国两弹一星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国学大师钱穆、钱钟书,教育家钱伟长等,还有分布在世界各地很多知名的钱氏后裔,可谓代有英才,群星灿烂!

据说,赵匡胤后来编排《百家姓》,感念钱镠功德,特意将钱姓排在第二位,仅列皇家赵姓之后。

“赫赫天功未称尊,水月光中又一场。”彬宇先生古风的收官之句,极其耐人琢磨寻味。即便有赫赫天功,也未必要做赫赫天尊。然而其间对权势地位、功名利禄之心的克制,何其难也?而对家国天下之厚爱护持,又何其赤诚真挚也?其实世事人生,也不过如佛家言,水中月,镜中花,水月道场,空自嗟呀!但世间有几人,能如钱镠王之天赋异禀,遭逢神奇,知进退,明矩度,推位让国,福泽万世也?

(本文内容主要来源:《钱镠传》屠树勋;《一剑霜寒十四州——吴越英主钱镠》杨渭生;《钱镠与西湖》王建华)

张红星教授注:

钱镠 字具美,浙江临安人,生于 852年3月10日,谶纬易学家、政治家。曾缔造江南佛国,并使观音圣号家喻户晓;令苏杭二城富甲天下,使“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成千古名言。其爱惜子民,曾遗命子孙为免荼炭生灵可挂印依附赵宋。后赵匡胤感其功德,编百家姓使钱姓列为第二大姓。

“菩萨梦中指迷茫” ,指钱镠19岁时梦到观音菩萨点化;而其晚年为吴越王时又梦到观音,并循梦境找到与梦中相似之丛林深处,遇一老僧于巨石上捧读佛经。钱镠以为观音菩萨,乃跪地不起,老僧言,“昨于定中见观音菩萨,命来此处相候当今吴越王。”言毕乃去。钱镠泪流不止,后于此建佛寺名“捧经台”纪念菩萨恩德。

“观音教化遍海宇,佛寺仁声隆无疆” ,第一句谓钱镠信奉观音,以一己之力,大力弘扬观音文化,使观音圣号家喻户晓;第二句谓钱镠广建佛寺,缔造了江南佛国。其仁政爱民,声誉隆重。

“修辞立诚传遗训,后裔奉持国盛强” 谓钱镠留下《钱氏家训》,影响了后世子孙。子孙以其所遗家训,成才成器,为国家民族之复兴多有贡献。其子孙如拯救中共的钱壮飞;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外交家钱其琛;学问家钱穆、钱钟书等······

—————————————————————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65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越国的简介
保俶塔保的人,最终保住了吗?
雷峰塔的前世今生,千年变迁,皇妃塔
最早发现,1910年杭州绝版老照片,那时候的杭城是多么的美丽动人
首次发现,1910年的杭州绝版老照片,那时的杭城美得清丽可嘉
雷峰塔下真的压着“白娘子”?打开雷峰塔地宫后,这一幕令人发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