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古瓷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齐 黄釉乐舞图瓷扁壶
南北朝 北朝 北齐
容器
1971年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
高20.5厘米、口径5.1厘米、足径10.1厘米
此壶施黄褐色釉,釉色不均,底无釉。两肩左右各有一系。壶腹两面刻有相同的由5人组成的乐舞场面。5人均高鼻深目,身穿窄袖长衫,足穿靴,应属西域民族。中央一人为舞者,在莲花座上起舞,右臂横举,左臂反手叉腰,转头回顾,右腿屈提,左脚踏地,舞姿有力。左边二乐人吹笛、击掌,右边二乐人弹五弦琵琶、击钹。一般认为,该扁壶上的乐舞是后来盛行于唐代的胡腾舞,原为中亚塔什干地区的民间舞蹈。
十六国、北朝时期,西域的音乐舞蹈较多地传入内陆。《隋书·音乐志下》列出的9类舞曲中有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安国乐、康国乐、天竺乐6类来自西域。这些舞曲所配合的舞蹈一般有舞者2-5人。
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汉 绘彩龙虎纹陶壶
1953年河南洛阳烧沟汉墓出土
通高48.5厘米,口径18.8厘米,足径18.1厘米
壶直口,长颈束腰,溜肩鼓腹,口上有扁圆,圈足,肩两侧有模制铺首。以数种色绘出不同纹饰,主题纹绘青龙、白虎各一,朱雀二,作宾士状,均以墨勾绘,涂朱、白和青彩。为西汉晚期风格。
此陶壶扁圆形盖,盘形口,细颈圆腹,肩腹间有对称模制铺首,圈足。壶身及壶盖彩绘各种不同的纹样,其中盖上彩绘青黄相间的流云纹,腹中上部彩绘作奔腾状的青龙、朱雀、白虎,其余部位彩绘三角形纹、锯齿纹和菱形纹等。
彩绘陶是在烧成的陶器上,用多种颜色描绘花纹,主要用作随葬明器。汉代厚葬之风盛行,彩绘陶的制作极为兴盛。其纹饰有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及人物纹等,富有生活气息;其色彩以对比强烈的红与黄、白与黑互为主宾,混合使用,装饰性很强。
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汉 绘彩龙虎纹陶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东汉 绿釉陶壶
汉 东汉
盛酒或盛粮器
山东省潍县出土
高47厘米
西汉中期在今陕西关中地区首先创制了软釉陶。这类釉陶一般焙烧的火候不高(700℃~800℃),常见的有绿釉、黄褐釉,也有黄、绿、红褐的复色釉。西汉后期到东汉,软釉陶已广泛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并亦出现于长江流域。这件绿釉陶壶是东汉时期典型的北方釉陶制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齐 青瓷莲花尊
南北朝 北朝 北齐
1948年河北省景县封氏墓出土
高63.6厘米、口径19.4厘米、足径20.2厘米
尊侈口、长颈、溜肩、长圆形腹、高圈足。口沿下有桥形耳一对,肩部有六系,并附盖。该尊通体有纹饰十三层,除颈部贴塑宝相花及压印团兽纹外,其它均为莲瓣纹。盖纽下双重覆莲瓣,盖沿边上翘双重仰莲瓣,上腹三层覆莲瓣,下腹双层仰莲瓣纹。整体纹饰雕塑整齐细腻,上呼下应,富丽堂皇。莲花尊的纹饰内容与佛教密切相关,用于随葬代表逝者的一种精神寄托。
该尊器形硕大,庄严雄伟,做工精细,釉色青绿温润,是北齐瓷器中屈指可数的重器之一,是研究北朝瓷器及其装饰工艺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资料。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春秋 青釉双系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周 原始瓷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东汉 青釉波纹双耳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东汉 青釉波纹双耳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东晋 黑釉鸡首壶
晋 东晋
酒器
1969年江苏镇江出土
高15.6厘米,盘径7.1厘米,底径10.3厘米
这件鸡首壶是盛酒器,盘形注入口,细颈,扁圆腹,肩部前端有一鸡首形流,后端有把手,肩两侧各有一个桥形钮。瓷胎灰色,质地坚硬、细密,器壁上薄下厚。瓷胎外面大部分部位施有深褐色的釉,只是靠近底部的部位不施釉。釉层较厚,釉色均匀。
黑色釉和深褐色釉的瓷器同属于黑瓷器类。成熟工艺的黑瓷器在东汉中晚期开始出现,是在青瓷器制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青瓷器与黑瓷器都是在瓷胎上施石灰釉,石灰釉中的铁元素是主要的呈色剂,青瓷器的釉料中铁元素的含量是2%左右,而黑瓷器的釉料中铁元素的含量是3%-8%,铁元素含量越高,烧成后釉色就越黑。
据考古资料,浙江上虞发现的东汉时期的瓷器窑址就有一些黑瓷器碎片,其中多数碎片的黑釉还带有褐色的点,说明产品颜色还不十分理想。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东晋时期已经有了颜色很不错的黑瓷器。东晋制造黑瓷器的瓷窑在今天浙江德清一带,后人称为德清窑。德清窑的产品色黑纯正,经检测釉中的铁元素含量为8%,说明釉色的配方逐渐变得合理,并稳定下来,成为成熟的工艺。这件黑瓷鸡首壶就是德清窑的代表作品。南朝初年,德清窑停烧,而越窑仍生产一部分黑瓷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三国吴 青瓷羊形烛台
三国 吴 (222-280年)
生活用具
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
长30.5厘米,高25厘米
烛台呈跪伏羊形、羊昂首张口、双角绕耳弯曲、额上有一圆孔,可用于插烛。羊躯肥壮,脊背长毛分披,腰间划双翼,臀部贴短尾,四肢卷曲。其胎质灰白,青釉绿中微微泛黄。
在古代羊与祥音通,羊即代表吉祥,用羊随葬以避不祥。该羊形烛台,造型设计巧妙,装饰手法夸张醒目,其形态安祥,温驯可爱,是三国东吴青瓷中不可多得的上乘精品。
这件羊形烛台浅灰白色胎,遍施青灰色釉。呈卧羊形,羊头顶有一圆孔,体内空。有学者认为此器是插蜡烛用的烛台,也有学者认为是盛水器。
三国时期,青瓷器在产量、种类和质量上都比东汉时期有明显提高。当时青瓷器主要产地包括现在浙江宁波、绍兴、温州及金华等地区,其原料为一种含石英、高岭、绢云母类型的伟晶花岗石风化后的岩石矿,风化程度高,含有较多的高岭石矿物。这种瓷土含铁量较高,是烧造青瓷器的理想原料,与石灰石配制而成的石灰釉,光泽好,透明度高。这件烛台釉色匀净,充分显示出这一时期在烧造青瓷器的原料选择上的重大进步。而卧羊整体塑造简练,局部刻划精细,将羊的驯顺特性凸显无遗,反映了这一时期在烧造青瓷器的艺术化方面的追求。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三国吴 青瓷羊形烛台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东晋 青瓷羊形烛台
晋 东晋
插置蜡烛器具
1976年江苏镇江出土
长17厘米、高14.7厘米
青瓷羊呈昂首跪卧姿态,全身施晶莹的青色釉,在羊的头部和身上点缀着几处褐色的斑点。羊头顶部的圆孔用于插放蜡烛。
褐色点彩是两晋南朝时期出现的瓷器装饰技法,它是将褐彩涂绘在瓷器的胎体上,然后罩上青釉,再入窑高温一次烧成。点彩的面积不是很大,有的是在器物的口沿、肩和器盖盖面上加数点褐彩;有的是在器物的肩腹部用褐色点彩组成各种图案;还有的是在动物的重点部位点缀褐色斑点。这种不规则地加点褐色彩斑的装饰技法,打破了青釉单一的色调,使瓷器的色彩显得更加活泼。褐色点彩是我国釉下彩瓷的初期形式,在瓷器装饰技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后来的釉下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国家博物馆 战国 龙梁原始瓷壶
战国 楚
盛酒器
1955年浙江省绍兴市漓渚出土
高18厘米、口径7厘米
此壶由夹砂硬陶制作,圆口、斜肩、鼓腹,肩上有一龙形提梁。龙身有锯齿形脊背,以龙首为短流,底部有3个兽形蹄足。此壶胎质坚硬,薄釉,腹及盖顶饰指甲纹,是中国早期原始青瓷中的佳作。原始青瓷是汉代成熟的青瓷的前身,汉代青瓷的主要产地是今浙江上虞、绍兴一带。目前,在绍兴附近已发现烧制原始青瓷的战国窑址多处,说明两者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这件瓷壶丰肩圆腹,半圆形提梁,底有三只兽形蹄足,造型接近青铜器;胎色灰白,青黄釉薄而均匀,没有早期青瓷常出现的釉层剥落现象,胎釉结合得很好,是中国早期原始青瓷中的佳作。
原始青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夏、商时期,它是在制陶技术成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和陶器相比,原始瓷具备了胎体坚硬、表面施釉、光滑洁净不渗水等特点,与东汉晚期成熟的瓷器相比,却又显得胎质较粗,火候控制不够成熟,常有变形、釉色不稳定等现象,是从陶器向瓷器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被专家们称为“原始青瓷”。
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的产地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的百越地区。2004年江苏鸿山越墓出土的大量仿青铜的原始青瓷器是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的代表,而2008年浙江德清亭子桥战国原始瓷窑址则是首次发现的官方烧制的仿青铜器的原始青瓷礼乐器的窑址。
中国国家博物馆 闽 孔雀蓝釉陶三系瓶
五代十国 五代 后唐
盛器
1965年福建省福州市郊刘华墓出土
高75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16厘米
瓶敛口,矮颈,广腹,小底,状如橄榄。肩颈部置3耳,上腹壁贴饰3组半圆弧条纹,下腹部有一圈粗绳纹贴塑。胎质粗疏,呈橙红色,通体施孔雀蓝釉,厚而晶莹,瓶内颜色青灰。同出的孔雀蓝釉陶瓶还有2件,与之均放置在墓穴前室。一件和此瓶类似,另一件颈肩附4耳,腹壁环贴4道粗绳状纹。
这种陶瓶的造型、胎釉、装饰工艺,带有明显异国风格,在中国罕见,但在西亚的伊朗和伊拉克等国出土较多,应是9世纪前后古代波斯的制品。
墓主刘华是南汉南平王刘的次女,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嫁予闽王王审知的次子闽惠宗王延均为妻,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卒于闽。
闽国自王审知执政至王延均称帝,境内较为安定,与内陆关系也比较好。同时,能够充分利用今福州、泉州等天然良港,“招徕海中蛮夷商贾”,不但坐收商利,使国用日以富饶,而且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闽国与当时南亚、西亚等地区都有商业往来。《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载:“福州贡玳瑁琉璃犀象器,并珍玩、香药、奇品、海味,色类良多,价累千万。”显然,闽国的这些贡品中很多就是舶来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汉 青釉四系盖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 五代 青釉瓜棱腹双系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 仰韶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前期 仰韶文化
葬具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
此彩陶盆呈红色,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
此盆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
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
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有大量的动物形纹饰,如鱼、鹿、蛙等,以鱼纹最为典型。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公认的彩陶艺术精品。类似内容的彩陶盆在遗址中出土了很多件,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很像一种特制的葬具。人面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具有巫师的身份特征,因此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认为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为图腾来加以崇拜。
可能大家都会奇怪,怎么在陶瓷器中我最喜欢的不是康雍乾的瓷器,反而是这些貌似在古董文物中不怎么值钱的远古陶器,特别是红陶器。其实也很简单,这些远古陶器中绘制的图画,就如那些远古的壁画,如贺兰山壁画一样,图案虽然简单却直指人心,它们是人类最原始的心灵体现 ,因为没遮蔽,没现代人的心机,所以是最自由的心灵绘画,而这,却是我们现代人最向往而又不可及的,我真的好厌烦职场中的勾心斗角。
中国国家博物馆 仰韶文化 船形彩陶壶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前期 仰韶文化
水器
1958年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
长24.8厘米、高15.6厘米
此船形彩陶壶为盛水器,属于随身携带的水壶类物品。壶身形似菱角,顶部有杯状壶口,两个圆环形器耳分列于两侧肩部。在壶口下方、器耳之间的壶体侧面以黑彩绘制网格纹,网格的两侧还有鱼鳍状的三角形纹饰等。陶壶造型由仰韶文化常见的小口尖底瓶转化而来,基本是将纵向的瓶身横置并稍加变形,将瓶口移到壶身的中央,再将本位于瓶身两侧的对称双耳移到壶身的肩部而成。陶壶两端如船形上扬,尤其是壶身装饰网纹,极似从河里收网捕鱼或者捕鱼结束将网搭在船边晾晒的情景,从造型设计到装饰纹样,都让人联想到渔船、渔网、捕鱼活动等水上生活场面。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捕鱼的能力已经显著增强,大量鱼镖、鱼钩、网坠等捕鱼工具被发明出来,有些地区还修造了存储鱼类的窖穴等。从事这些复杂的活动离不开舟船的协助。远古时期舟船均为木质材料,容易腐烂,很难看到完好的实物。长江下游地区出土过独木舟及少量船桨等,资料多不完整。船形彩陶壶是一个独木舟的模型,是人们制造原始舟船、网具并掌握捕鱼技术的真实写照。
这件陶壶的壶身两侧均画有渔网纹,学者认为当时原始人已有划船撒网捕鱼的能力。仰韶文化中有大量的石制网坠,这也证明了当时确已使用渔网捕鱼。根据出土的鱼骨鉴定,仰韶文化的居民所捕的鱼,主要属鲤科类。
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汶口文化 彩陶盉
中国国家博物馆 仰韶文化 彩陶盆
中国国家博物馆 仰韶文化 彩陶碗
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溪文化 筒形彩陶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 客省庄文化 陶斝
中国国家博物馆 仰韶文化 小口尖底陶瓶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前期 距今约6000年,仰韶文化
1958年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
高46.2厘米,口径5.7厘米
此小口尖底瓶呈纺锤状。顶部为一圆形杯状小口,颈部略细于口部。圆肩鼓腹,尖锥形底部,器身中部有对称的双环形耳。颈部以下饰黑彩,上腹部饰细密的斜线纹,其余器表素面磨光。在其腹部两侧的环耳处系绳,汲水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因瓶腹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于水中;注满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瓶口就朝上直立起来。
小口尖底瓶器身大多带环状耳,可以穿缀绳索,便于携带或搬动。在不同的地域或不同时期,瓶体会呈现地域区别和分期演变的特征,尤其是瓶口、腹部、底部的形态变化最为显著。从仰韶文化早期至晚期,尖底瓶的口部历经杯形口、双唇口、喇叭口等形状变化,腹部也呈现流线形、球形、折肩等不同形式,时代特征非常突出。
小口尖底陶瓶的用途说法较多。一般认为它是一种汲水器,利用重心转换原理来调节平衡,可以方便地从河流中取水。也有看法认为可能与原始宗教和礼仪有关,是仰韶文化时期神职人员使用的祭器等。
中国国家博物馆 仰韶文化 鹤鱼石斧图彩绘陶缸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前期 仰韶文化
葬具
1980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
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20.1厘米
此彩绘陶缸外表呈红色,作直壁平底圆筒状。陶缸外壁有彩绘一幅。画面左侧为一只站立的白鹳,通身洁白,圆眼、长嘴、昂首挺立。鹳嘴上衔着一条大鱼,也全身涂白,并用黑线条清晰描绘出鱼身的轮廓。画面右侧竖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编织物缠绕并刻划符号等。白鹳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鹳身微微后仰,头颈高扬。鱼眼则画得很小,身体僵直,鱼鳍低垂,毫无挣扎反抗之势,与白鹳在神态上形成强烈的反差。
陶缸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左绘有鹳鸟一只,昂首挺立,六趾抓地,二目圆睁,口含一条大鱼;右绘一把石斧,斧头捆绑在竖立的木棒上端。
作者为表现鹤的轻柔白羽,把鹳身整个涂抹成白色,犹如后代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石斧和鱼的外形则采用“勾线”画法,用简练、流畅的粗线勾勒出轮廓;斧、鱼身中填充色彩,犹如后代中国画的“填色”画法。由于这幅画具备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画法,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中国画的雏形。
彩绘陶缸属于仰韶文化瓮棺葬具,因在河南伊川附近出土较多,故又被称为“伊川缸”。它主要作为成人葬具来使用。普通伊川缸大多造型简单,素朴无彩。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不但施彩,而且构图复杂,在题材选择与画面构思上都强调了图案自身的独立性。一般认为此陶缸应该是氏族首领的葬具。白鹳应是首领本人所属氏族的图腾,鱼则是敌对氏族的图腾。石斧是权力的标志,是首领所用实物的写真。首领生前曾经率领白鹳氏族同鱼氏族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人们将这些事迹寓于图画当中,记录在首领本人的瓮棺上,通过图腾形象与御用武器的顶级组合来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以纪念首领的英雄业绩。
中国国家博物馆 龙山文化 白陶鬹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大汶口文化
水器或酒器
1959年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出土
高14.8厘米
此陶鬶呈灰白色。颈部粗短似漏斗状,顶部有斜向的流伸向器身前部。圆环形提梁,上联颈部,下接器身,表面按压成绞索状。腹部略呈球状,腰部有一周横向附加堆纹,表面压印成花边形的装饰。三个肥大的空袋足,呈鼎立形式均匀分布于腹部下方。
陶鬶是远古时期人们用来烧水或温酒的容器,白陶鬶则是这类器形中的稀有物种。它们以高岭土制作,经1200℃左右的窑温烧造而成,胎壁轻薄,质地坚硬。白陶鬶并非实用器,它可能被置于比较重要的场合,具有礼器的功能。
中国古代把中原以东的众部族统称为东夷,其活动范围大体在今天的山东、江苏一带。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开始,这里的地域文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东夷族以鸟为图腾,其文化中有不少鸟的形象。陶鬶被公认是由各种各样的禽鸟形象演化而来,尤其是鬶颈、鬶口完全模仿鸟首的形神,灵活伸展、昂首向上,融写实与抽象于一体,艺术地彰显出理想中图腾的形象,从而将尚鸟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泰山周围地区,东达黄海之滨,北抵渤海南岸,西到鲁西平原东部边缘,南及江苏省淮北一带,安徽和河南省也有零星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测定其年代约始自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500年左右发展为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特征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也有灰陶、黑陶,并有少量硬质白陶。这件白陶鬶是由高岭土经1200℃左右的窑温烧制而成的,胎壁较薄,质地却很坚硬,它的出现表现了制陶技术的又一新进步。
中国国家博物馆 马家窑文化 涡纹四系彩陶罐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马家窑文化
水器或酒器
1956年甘肃永靖三坪征集
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底径15.9厘米
此彩陶罐呈敛口鼓腹的瓮状。口沿外侧有四个钩状泥突形成四系,腹部两侧有对称的环状耳。器表饰黑彩,上腹部有旋涡纹绕器一周,在2个大旋涡纹之间各再绘出2个小旋涡纹,旋涡纹带以下有一周水波纹带和弦纹带加以承托。整个画面既像水面被雨滴击起的层层涟漪,又仿佛是湍急的河水激流涌动而形成的一个个大小旋涡。此陶罐以其纹饰精美成为马家窑文化的代表作,被誉为“彩陶之王”。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形式非常繁缛,多用黑色等粗的线条,采取平行、弯曲或交叉等组合方式绘制。比较经典的图案为几何形的同心圆和旋涡纹等,并有大量鸟纹、鱼纹、蛙纹和蝌蚪纹等动物纹样。人们将自然写实的景象逐渐转化为抽象化的符号图形,再以行云流水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其可观赏程度妙不可言。此时的彩陶制作早已专业化,有专门的制陶工匠,在很多遗址中都发现密集的窑场以及研磨颜料用的石板、分格的调色陶碟和颜料等绘画工具。马家窑文化的先民们既继承又创新地发展了仰韶文化的彩陶技艺,从而把中国远古时期彩陶艺术再次推向一个更加多姿多彩的盛世。
中国国家博物馆 马家窑文化 裸体浮雕彩陶壶正面
中国国家博物馆 马家窑文化 裸体浮雕彩陶壶背面
中国国家博物馆 马家窑文化 裸体浮雕彩陶壶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马家窑文化
酒器
1974年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出土
高33.4厘米,口径9.2厘米
此彩陶壶呈小口鼓腹造型,腹部两侧有对称的双环形耳。上腹部装饰黑彩图案纹饰,特征和同时期常见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壶装饰差别不大。与众不同的是它的颈部略高,口沿外侈,在壶身彩绘之间还捏塑出一个裸体人像。人像站立,头位于壶的颈部,五官俱备,身躯和四肢位于壶的腹部。双手置腹前,乳头用黑彩加以点绘,在人像下腹处夸张地塑造出生殖器的形象。此外,在壶的颈部背面绘有长发,长发下绘出一只大蛙,在人像两腿的外侧也绘着蛙纹。
裸体浮雕彩陶壶融浮雕和绘画的艺术手法于一身,在数以万计的彩陶器皿中脱颖而出,被誉为稀世艺术珍品。特殊的图案装饰表明它不是生活用具,而是礼器或专门制作的葬具。一般认为这是一个集男、女为一体的两性人,是一种男女同体的崇拜物,与远古时期的萨满有关。在萨满教信仰中,两性人往往是天和地、神与人的中介,具备沟通天地、人神的能力,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此外,关于人像也有单一女性或男性的不同说法,分别寓意女性崇拜、生殖崇拜或父权制度下男性崇拜的象征。
中国国家博物馆 辛店文化 陶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汶口文化 彩陶背壶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大汶口文化
盛水器
1959年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墓地第10号墓出土
高16.9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6厘米
此彩陶背壶呈红色,高领、圆腹、平底。壶的腹部很有特色,一面鼓腹,另一面扁平,两侧各有一个对称的环状耳,鼓腹中部与扁平面相对的部位还有一个带横向穿孔的鼻形小钮。壶面施彩,图案绚丽。先以黑彩描绘出基本的图案花纹,再用白彩在黑彩上勾勒轮廓或以圆点纹饰等进行点缀。图案由上至下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形成不同的纹饰带。最顶部位于口沿外侧,绘三个等距离的黑白彩同心圆。肩部由两条平行线构成一个图框,内填多个黑地白彩涡纹。腹部饰大块的三角纹,一正一反交错排列,构成连续的纹饰带。底部绘两道横向平行排列的联珠纹,均为在黑地上添加的白色亮点,对比非常鲜明。
背壶是大汶口文化特有的水器,可以盛水或用来汲水,固定在背上,行走时不用担心壶内的水溅出或倾覆。背壶腹部的一侧面加工成扁平造型,扩大了壶身与人体接触的面积,既增加了稳定性,又避免了鼓腹对人体的压迫,在实用性与舒适度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大汶口文化的背壶多为红陶,一般素面不加修饰。这件彩陶背壶被发现于墓中,体积小巧,外观华丽,显然非实用器,可能是一件专门制作的明器。
壶的腹壁一面扁平,两侧各有一环耳,另一面中部有一竖鼻与扁平腹部的一面相对,3个附耳系绳之后便于背在肩后携带。背壶为细泥红陶,近口沿处绘有3个等距离的黑白彩同心圆,肩部有黑地白彩涡纹,底部绘有白色圆点,具有大汶口文化彩陶图案的特点。
中国国家博物馆 仰韶文化 鹰形陶鼎正面
中国国家博物馆 仰韶文化 鹰形陶鼎侧面
中国国家博物馆 仰韶文化 鹰形陶鼎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仰韶文化
1958年陕西省华县太平庄出土
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
此陶鼎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鹰眼圆睁,喙部有力呈钩状,结构简洁,威武雄壮,彰显出一种强大的张力。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抱状,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
鹰形陶鼎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是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该鼎周身光洁不加纹饰,粗大鹰腿与尾羽巧妙地分为三个支点,成鼎足之势。既强化了雄鹰固有的形神特征,又与陶器的工艺造型取得了和谐统一。仰韶文化以精美彩陶而著称,鹰形陶鼎的问世表明此时的人们不但擅长彩绘图案的创作,在造型艺术方面也有很强的实力。鹰形陶鼎出土于一座成年女性墓葬,与其共出的物品还有十多件骨匕、数件石圭、石斧及一批生活器皿等。石圭、骨匕等物品通常作为礼器来使用。鹰鼎与它们放置于同一墓内,形式与众不同,可能与当时的祭祀活动有关。
陶鹰鼎看上去显得威武而雄壮。鹰的前胸为鼎腹,饱满粗壮,器口开在鹰的背部。鹰的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喙部呈有力的勾状。鹰鼎整体结构简洁,体积感很强,鹰的双足和尾部为鼎足稳定地撑柱于地,后收的双翅围过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种前扑的动势,配上鹰头部的大眼、利喙,使这只鹰显得威风凛凛,桀骜雄猛的气势。
中国最早的陶塑艺术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和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至6000年。早期的陶塑制品题材广泛,有猪、猪头、羊和人像等,但一般均小而简单,制作也较粗糙,有些还可能是儿童的玩具,有些则或与祭祀活动有关。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如仰韶文化的这件陶鹰鼎、大汶口文化的陶鬶、梅堰遗址出土的海兽壶等,器形大,注重造型与实用相结合。
仰韶文化以精美彩陶而著称,陶鹰鼎的问世表明此时的人们不但擅长彩绘图案的创作,在造型艺术方面也有很强的实力。陶鹰鼎出土于一座成年女性墓葬,与其共出的物品还有十多件骨匕、数件石圭、石斧及一批生活器皿等。石圭、骨匕等物品通常作为礼器来使用。鹰鼎与它们放置于同一墓内,形式与众不同,可能与当时的祭祀活动有关。
中国国家博物馆 辛店文化 陶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 辛店文化 陶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 马家窑文化 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马家窑文化
水器
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
高14.1厘米、口径28厘米
此彩陶盆呈橙红色。上腹部弧形,下腹内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以简单的黑线条作为装饰。内壁饰三组舞蹈图,图案上下均饰弦纹,组与组之间以平行竖线和叶纹作间隔。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舞者手拉着手,面均朝向右前方,步调一致,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人物的头上都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斜向饰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每一组中最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好像是为了表现臂膀在不断频繁地摆动的样子。
陶盆用细泥红陶制成。大口微敛,卷唇鼓腹,下腹内收成小平底,施黑彩。口沿及外壁以简单的黑线条作为装饰。内壁饰三组舞蹈图,图案上下均饰弦纹,组与组之间以平行竖线和叶纹作间隔。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舞者手拉着手,面均朝向右前方,步调一致,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人物的头上都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斜向饰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每一组中最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好像是为了表现臂膀在不断频繁地摆动的样子。
舞蹈者形象以单色平涂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三组舞人绕盆一周形成圆圈,脚下的平行弦纹,像是荡漾的水波,小小陶盆宛如平静的池塘。欢乐的人群簇拥在池边载歌载舞,情绪欢快热烈,场面也很壮阔。关于舞蹈内容说法较多,有认为是远古时期氏族成员在举行狩猎归来的庆功会,跳着狩猎舞;也有认为是氏族成员装扮成氏族的图腾兽在进行图腾舞蹈,舞蹈者头上及身下的饰物,是人们为象征某种动物而戴的头饰和尾饰;更有认为是在进行祈求人口生殖繁盛和作物丰收的仪礼舞等。一般认为舞蹈图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们在重大活动时群舞的热烈场面。
中国国家博物馆 仰韶文化 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前期 仰韶文化
水器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口径28厘米
此盆的外壁画有比较写实的鱼纹。在以半坡为代表的仰韶文化遗存中,鱼纹是母题花纹,由这种母题花纹又演化出一系列的子题花纹,演变过程是由完整向局部演化,由写实向抽象演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 仰韶文化 鱼鸟纹彩陶壶
新石器
1958年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
高21.6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8.5厘米
壶细泥红陶,手工制成。蒜头形口,长颈,溜肩,腹有一折棱,下渐收,平底。主题纹饰为黑彩水鸟啄鱼纹,这条有细长身躯、呈弧形盘曲于陶壶肩部的鱼,头呈方形,圆睛,头两侧有暴鳃,头与背部均有斑点状花纹,腹部为U字形迭弧状花纹;背有两鳍,腹有一鳍,尾分三叉,可视为龙的原始形象之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 小河沿文化 鸟形陶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 仰韶文化 交错三角纹彩陶壶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前期 仰韶文化
水器
1958年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
高10.7厘米
瓶身上部画有两圈三角纹,内圈三角纹与外圈三角纹相交叉,如俯视,则两圈三角纹犹如以瓶口为圆心的两重同心圆花瓣。当时,原始人一般把陶器置于住所的地上,因此多是以俯视的角度看陶器,而此件陶瓶恰以俯视才能得到最佳图案效果。
中国国家博物馆 仰韶文化 彩陶碗.
中国国家博物馆 仰韶文化 彩陶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禁止出境的37件国宝陶瓷,您看过几个?
[转载]【上海博物馆】馆藏精品欣赏:陶瓷 (南北朝以前)
那些被禁止出国展览的古陶瓷文物(国宝)
这十件文物,是没有估值的,都是不能出国的国宝中的国宝
原始精美的古陶瓷(上海博物馆藏)
陶瓷,素胚勾勒出青花(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