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能与文明》103.不均匀的普遍性



偶读闻歌的《本能与文明》,其对许多事物的理解或许对当下有重要意义,问他为何不发表,他却认为人们追求的大多是短暂的愉悦,没人会对他思考的问题有兴趣,我便说今日自媒体发达,不妨一试,或许对部分人有所裨益,这也算不枉费思考与写作的辛苦,他仍然拒绝。而此次却找我试试自媒体发布,我自然欣喜。


103.不均匀的普遍性
闻歌 著

你如果看过卫星视角的地球夜景,或者看过显示着乡村、城市和道路的全国地图,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乡村与城市像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结点”,道路将这些“结点”连接起来。当你进入一个村庄,你又会发现这个村庄里有不同的房屋,也有乡村小道将它们连接起来。如果进到城市,不同的地方的房子密度与高度都有差异,并且不同地方也由街道连接。

这样的结构很可能是万事万物存在的一般方式。每个星球都是一个物质聚集的“团”,周围是宽阔的低密度空间。像太阳系这样的恒星系也是一个“村落”,周围是更大的低密度空间。观看星系的照片,跟我们看到的地球夜景一样,灯光聚集的地方是大的城市,如同大星系,灯光微弱的地方是稀疏的小城市,如同小星系。往更大的尺度看,我们发现小的“团”似乎总属于更大的“团”,而往更小的尺度看,任何一个“团”似乎都包含着许多更小的“团”。事物在无限大和无限小两个方向都有结构,而这些结构一定表现为“密”和“稀”的分布,形成“簇”或“丛”的形态。不同簇之间还存在着联系, 不管隔得多远,好像都相互影响着。

这种不均匀的分布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是所有物质和非物质事物都具有的形态。除了上面提到过的城市、村落,或者星系、星球,其实一个人、一个组织、一门学科、一个法规,都是一个簇。在一个学科中,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并在自洽要求中不断完善和进步,学科知识形成一个“团”,内部关系紧密。同时我们也常发现一个学科与其它学科存在着联系,经常相互印证、相互促进。如果你善于想象的话,也定会感觉知识及其之间的结构的确与地球夜景很相像。

人类社会由个人、家庭、企业、组织、国家等组成,这些不同层级所形成的结构依然表现出不均匀特征。任一个体都有明确的边界,与别的个体区分开来,中间为或宽或窄的间隙。社会中,每个层次的个体成簇存在,有些疏远有些亲近,不同的关系决定着个体不同的行为。一个家庭里的个体与家庭成员的互动方式,从情感、态度、利益等各方面,都与对其他人非常不同。企业是人的团体,一个企业内部也有团体。这些个体(组织和个人)在社会中的活动也是如此。

对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实体系统,例如太阳系、银河系,我们较为容易接受它们是相互影响的,并且有许多奥秘是我们现在仍一无所知的,当然,我们也相信我们慢慢地在接近、发现、理解一个一个的奥秘。然而,对于人类社会系统,我们却容易以为我们已经或者很快可以全面了解。阅读古往今来不同文明中不同先贤哲人的理论和学说,我们能够发现,他们似乎都在明确地告诉我们,他们已经洞彻了人类文明的过去和未来,揭示了社会关系的所有变化机制和社会发展的所有逻辑。

这不免让人有些疑惑,人们对人类社会如此笃定解说的原因是什么?难道只是因为人是社会的行为主体和构成单元吗?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不同的确是因为人类社会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奇思异想的人的行为结果。可是你一旦深入思考人的复杂性,人类文明要素的兴起和衰微,你会发现,社会理论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的支持度并不比物理理论帮助我们理解自然世界要强。可见,真的可能仅仅因为我们是人类社会的直接参与者,我们就执拗地认为我们对社会的了解是可以穷尽的。

事实上,我认为我们对人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了解并不比对自然规律的更多。在一些局部的范围,我们或许得到了真知,只是它们仅仅在这一局部是对的,比如牛顿力学在相对低速运动上可以近似正确,但不适用于相对高速运动。社会科学也是,我们知道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是个体为他人而行为,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或者不认可)个人正是因为为自己才会为他人而行为。学过经济学的均衡理论的人认为完全竞争是人类福利最大化的条件,而却不知经济社会从来没有过完全竞争的经济状态。

从来没有过完全竞争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经济学的理论,就如我们不能因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而舍弃或否定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一样。完全竞争的经济规律有助于我们理解经济现象,至少给了一个真实经济可以对比的基础。更何况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所表达的需求和供给的出发点是符合本能的,这已经是伟大的成就了。

人类社会处处体现的不均匀分布的状态与宇宙星河一样,时时都在动态变化着。没有一个企业可以永远存在,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永远强大,没有一个家庭可以不消失,而同时又有新的企业产生,新的个人出现。我们没有能力去主导宇宙万物的产生和消亡,但我们却总是试图去决定个人、企业、国家的兴衰。

也许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运行中就包含着我们要主导社会发展的想当然的行为和想法。我们试图主导社会发展的言行很可能正是社会规律得以发挥作用的一个(方面的)实现方式。

不均匀是事物常态,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它呢?

声明
本文章所有权归贝博文化所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时,注明“来源:贝博文化”。违反上述声明者,贝博文化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驱逐伦理:物欲笼罩的精神危机
青春期的性是颗青苹果吗:起居养生50
《疼痛》
告别丛林哲学,回归人性文明
弗洛伊德:性的压抑是人类为文明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人类行为动机——解构人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