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评《道德经》第十九章-老子“反智”?是真的。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既然“大道”里无需仁义、智慧和孝慈,那么最好的选择是“绝圣弃智”,不要它们。类比一个例子,未来的房屋都是智能感应识别门锁,没有钥匙孔,根本不需带钥匙,所以我们今天就把钥匙扔了,这个逻辑是不是很奇怪?社会还未达“大道”,我们还是需要智慧和机巧的,否则离“大道”会越来越远。对于今天配置了过去数百年人类文明新成果的人来说,大多会觉得《道德经》这一章有些“反智”。
当然,因为《道德经》的对话对象是统治阶层,老子说“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是劝诫统治者不要对百姓玩弄“聪明”和机巧,甚至“仁义”也是多余的。在很大程度上,这些观点还是有些价值的,因为数千年来,上层阶级和有智识者认为百姓是粗鄙的,并蔑视与愚弄他们。
老子可能认为有智识后,社会便有更多冲突。为什么呢?(1)从前发生着但不认为是矛盾和冲突的事情,有智慧后却认为是混乱之源;(2)新的智识可能产生新的矛盾和冲突,200年前没有人会为量子纠缠是不是真实的而争论不休,而现在会。
智识破坏社会秩序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老子没有条件进行长期历史比较,现代的研究证明,人类的剧烈冲突在过去数万年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人类群体之间的战争,以刚进入农业社会时期为最高峰,后来逐渐减少。即使站在公元前600年(约为老子的时代),人类战争的相对频率也比之前两千年要低。当然,老子所在的春秋时期,周朝势弱,诸侯混战越来越多,也越剧烈。老子得出不准确结论也是情有可原的。
孔子在“礼崩乐坏”时,致力于恢复周礼;老子的思路其实也很相似,只是他要“回去”的时代更为古远,他要回的时代里人还只有“淳朴的本性”。很可惜的是,人类从未有那么一个时代。
人的本性是淳朴的吗?首先,到底什么是淳朴?淳朴是无知吗?如果是,那要无知到什么程度?连觅食都不知道吗?只要一个人还懂得觅食,他就难免会与别人争夺。动物应该是很无知的了吧,可哪种动物不会常常争抢得头破血流呢?
淳朴是因有足够的修养而变得“少私寡欲”吗?人们是如何进行“修养”的?每个人都在他所处的环境中被塑造出来,在复杂的天性外,他的品质决定于群体的秩序、规范或道德。而这些群体因素并不是建立在“少私寡欲”的基础之上,相反,它们更多是因为自利和侵犯而产生的。没有人的“坏”天性,群体拿社会规则来做什么呢?所以,人在任何群体中成长,所“修养”到的大多数是以自利为行为基础、但需抑制侵犯冲动的规范。
被勾心斗角的社会伤害得筋疲力尽的人,对所谓“朴素”的山野村落充满好感,但如果你一直在那里生活,你的感受就不一样的。对于远古的小群体生活,老子可能并不真正了解。
人的天性绝不是淳朴的,我们无需做任何复杂的研究,观察自己就可以确信。人之初甚至不能用善和恶两字来概括,天性包括许许多多方面,而触发某个天性释放的情景却也很不确定。例如怜悯之心,当你处于疯狂的暴虐行为中时,你的怜悯之心就会消失,而当你是暴虐行为的旁观者时,它却不由自主在你心里出现了。
我们总是不敢正视古代圣人的盲点,当解读这一章时,人们总是说老子并不是否定智慧,只是说智慧用到坏的方面不好。这显然是无谓的辩解,老子就是彻底否定智慧。当然他并不是说要“愚民”,他的理想是所有人都“愚”。老子没有邪恶的企图,仅仅是认知和逻辑的问题。后人试图将后来的人类成果强加到古代圣人的学说体系中,根本是没有必要的。
让一个圣人坐到他的位置,不要给他额外负重,才是对圣人的最好尊重。这也是我评读《道德经》的根本目的之一。

【谢谢阅读,欢迎点赞、转发和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
【助力抗疫】身不被欲望驱使,心则离道日近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见素抱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现在社会好不好?读懂道德经中这几句话,你会由衷地说:真好!
《道德经》第19章 绝圣弃智 原文和翻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