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先成圣人,才能“不行而知”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道德经》产生了很多成语,这些成语单独理解的时候,都令人感觉挺有道理的,但是若放在一起,就像《道德经》所做的,却显得有些粗陋。
为什么有人可以做到“不出户,知天下”?以今天的认知来看,这至少需要两个条件:(1)曾有过丰富的人生经历,(2)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事物的演进规律。而在此之前,我们最多仅仅是有“知天下”的潜力。这就像一个从小在山野里与动物一起长大的人一样,没有被任何人类文化塑造,他无以理解一个社会为何是这样,人们为何要到工厂上班。从来没有透过窗户看外面世界的,“天道”不会自己跑到人的大脑中来。
老子在形成他关于“道”的理论之前,他一定亲身经历、亲眼看见过人世间无数的纷纷扰扰和颠沛流离,而掌握权力者为所欲为很可能是罪魁祸首。老子从现实和历史中总结出“无为”才能实现社会和平,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他追寻事物发展的根源,推导出万物产生于“无”,世界和人类社会运行都是“道”在发挥作用。人的干涉破坏了道,导致天下混乱。这是老子道德理论的形成过程,与任何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演进逻辑都是一样的。
为什么善于观察和分析的老子却认为走得越远所知越少呢?首先,这与老子构建的道德理论和无为学说保持了一致,因为“行”是“有为”的表现,是不对的。
其次,行得越多,接受到的错误认知越多,自己犯错的可能也更大了。老子似乎不太相信人的认知会提高人的辨识能力,如果道德理论揭示了自然的基本原则,他不应该怕与其他认知对比,当然,对比也是社会陷入混乱的表现。
最后,既然道德理论是唯一正确的,任何人只要领悟到了,其他社会现象就非常容易推导出来。圣人可以“不行而知”,正是因为他们心中已经入住了“道”。同时,“不行”、“不见”、“不为”本身就是“无为”,是“道”的原则。
在人的众多天性中,运动是一个,好奇也是一个,所以外出探索在任何高压的群体中都是存在的。《道德经》这章完全忽视了这些。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任何走在进步繁荣路上的群体都对新事物充满兴趣,容纳任何想法和思想,其个体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行动力,勇于远行探索。
“不出户,知天下”的前提是要先成为一个像老子一样知识渊博、推理能力超强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圣人无为
老子名言
道德经 第七十章 圣人之道 知我者希
道德经解释五
今天想说一句,我们读《道德经》的方向都走偏了 我坚信,老子的理论
老子的《道德经》哲学与现代管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