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社稷坛(中山公园)

社稷坛,位于紫禁城西,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祇的祭坛,其位置是依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的规定,置于皇宫之右(西),与太庙相对。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社稷坛全园面积约360余亩,主体建筑有社稷坛、拜殿及附属建筑戟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等。因1925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曾停放在园内拜殿中,1928年命名为中山公园。全园面积为24万平方米。社稷坛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左祖右社(皇帝面南坐,社稷坛在“右”)

中山公园大门

国保标示

社稷坛整体布局略呈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垣,占地面积16万多平方米。内坛墙南北长266.8米,东西宽205.6米,红色墙身,黄琉璃瓦顶。每面墙正中辟门,按照古代天为阳向南,地为阴向北的理论,社为土地,属阴,坛内主要建筑均以南为上,因此以北门为主门。北门是一座砖石结构拱券式三座门,黄琉璃瓦歇山顶,通面阔20米,进深7米。东、南、西各辟一拱券门亦为砖石结构的黄琉璃歇山顶,面阔12米,进深7米。 

明清社稷坛模型

社稷坛南门(门前石狮是1918年河北大名镇守使王怀庆和统领李阶平发现并捐献给公园的,为宋代遗物。20世纪60年代,为保护石狮,曾埋入地下。

北门内为戟门,明代建筑,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原为中柱三门之制,后改为五间均为隔扇门。室内彩画为旧物,金龙枋心旋子彩画,室外彩画为新作的金龙和玺。门内两侧原列有72支镀金银铁戟,插在木架上,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全部掠走。

社稷坛戟门(现为北京市政协会议厅)

戟门南为享殿,又称拜殿,现为中山堂,原为皇帝到此祭祀时休息或遇雨时行祭之处。建筑始建于明初,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重昂七踩斗拱。殿内为彻上明造。门窗装修已非旧物,现中三间隔扇门,梢间间槛窗。戟门同拜殿前后连陛,都立于约1米高的白石台基上,台阶六步。

拜殿(中山堂)全景

中山堂匾额

拜殿之南为社稷坛。坛为汉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三层平台,四出陛,各三级。坛上层边长15米,第二层边长约16.8米,下层边长约17.8米。社稷坛是严格遵照古制而筑的,坛上层铺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五行,表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坛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为“社主”,又名“江山石”,象征江山永固。石柱半埋土中,后全埋,1950年移往他处,原坛中还有一根木制的“稷主”已无存。当时坛中所铺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每年春秋二祭由顺天府铺垫新土。明弘治五年(1492年)将所铺坛土由二寸四分改为一寸,后皆遵此制。“文化大革命”时社稷坛五色土全部改为黄土种植棉花,“文革”后恢复原貌。

社稷坛

社稷坛五色土

坛四周建有宇墙(壝),墙顶依方位覆青、红、白、黑四色琉璃砖,宇墙每边长62米,高1.7米,四面均立一汉白玉石棂星门,门框亦为石制,原各装朱扉两扇。

社稷坛棂星门

社稷坛东侧建有中山音乐堂,破坏了原有格局

社稷坛西南有神厨、神库,坐西朝东,面阔五间,进深五檩,南北并列,之间加建一过厅。再往西为宰牲亭,为屠宰祭祀用牺牲之处,黄琉璃瓦歇山顶,四角重檐,方形,每边均面阔3间,亭东南有一井亭,现仅存基础和井口。

神厨(远)、神库(近)

祭祀使用的祭器

黄釉瓷铏 清光绪

黄釉瓷簋 清光绪

清帝退位后,社稷坛闲置疏于管理,1913年民国政府接管社稷坛。1914年,在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下,将社稷坛辟为公园向社会开放,初称中央公园,是当时北京城内第一座公共园林,也是北京最早成为公园的皇家园林之一。1915年以后,又在园中添建了河塘、叠石和其他建筑。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今中山堂)停放灵柩,举行公祭。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由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改名为中山公园。在辟为中央公园后,除保留社稷坛外,先后营造了多处景观,还把习礼亭、兰亭八柱亭、保卫和平坊及河北大名古刹的宋代石狮移入园中,园中还安放了多块清代宫苑中的名石。1937年日本占领北平后,改为北平公园,10月后又改成中央公园。1945年抗战胜利后恢复中山公园的名称,沿用至今。

社稷坛南门外习礼亭

习礼亭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黄琉璃瓦朱棂石阶的六方亭,建筑面积38.2平方米。 原建在正阳门内兵部街鸿胪寺衙门内,是明清两朝专为初次来京的文武官员、少数民族首领和附属国贡使等演习朝见皇帝礼仪之用,故称习礼亭,亦称演礼亭。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焚毁鸿胪寺衙门,习礼亭幸免,1915年移置中央公园。

唐花坞

唐花坞建于1915年,1936年原址重建。“唐”与“煻”通,为用火烘培之意,坞指水边建筑,唐花坞即临水的花卉温室。重建后的唐花坞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孔雀绿琉璃瓦檐,盝顶,平面为燕翅形,中间为重檐八方亭形式,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整个建筑古朴、庄重、典雅,是常年展陈名优精品花卉的地方。

兰亭八柱亭

兰亭八柱亭始建于1917年,原址位于公园外坛西南,1970年因建设工程施工被拆除,1971年在唐花坞西侧重建。重建后的兰亭八柱亭为孔雀蓝琉璃瓦双檐八方亭,建筑面积93.3平方米。清乾隆帝御题“景自天成”、“引派涵星”的刻石匾额分嵌于亭南额方内外。亭内有石碑1块,刻有诗文的石柱8根。石碑及石柱原为圆明园遗物,石碑高6尺,宽5尺,厚1尺,正面刻有晋永和九年《兰亭修禊图》及《题记》,阴面刻有清乾隆帝御制诗; 8根石柱上分别刻有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柳公权临摹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以及明代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和清乾隆帝临摹的《兰亭集序》、《兰亭诗》。

青云片

青云片石系北京园林名石之一,高九尺,长一丈,围二丈一尺。此石出自北京房山,气势磅礴、空灵浑厚、玲珑剔透、身姿秀美,为明朝太仆米万钟所收集,乾隆帝将其移置于圆明园时赏斋,与颐和园青芝岫石并称姊妹石。1925年移至中山公园。 “青云片”三字及题诗8首系清乾隆帝御题。

保卫和平坊

保卫和平坊宽17米,高10.9米,四柱三楼蓝琉璃瓦顶的青石牌坊。牌坊正中镌刻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镏金的大字。牌坊原建在东单北大街北西总布胡同西口外的大街上,原名叫“克林德碑”坊,是德国要挟清政府为1900年因向清军开枪而被击毙的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建立的。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协约国的提议下,将牌坊移建到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内,改为“协约公理战胜纪念”坊。1952年为了纪念在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将“协约公理战胜纪念”坊,更名为“保卫和平”坊。

保卫和平坊内孙中山先生铜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都地标| 中山公园知多少
这个公园与故宫仅一墙之隔,你有注意过它吗
社稷坛,明清皇帝祭祀社稷和五谷神的场所
中轴线上最早的对称古建群----太庙与社稷坛(下)
深秋的北京,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山公园的秋色
天安门西北几十米处 有7棵千年古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