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林则徐销烟池、广东水师提督署寨墙旧址)

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分布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和广州市南沙区的珠江口沿岸与江中岛屿上,由林则徐销烟池、广东水师提督署寨墙旧址、节兵义坟、威远炮台、靖远炮台、镇远炮台、山顶营炮台、蛇头湾炮台、沙角炮台、定洋炮台、上下横档炮台、大角炮台、蒲州炮台等组成。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是林则徐销化鸦片和鸦片战争的发生地。虎门销烟是世界第一次大规模的禁毒运动。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则徐销烟池旧址

国保碑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19世纪20-30年代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国力得到极大提升。此时闭关锁国的中国正处于嘉庆、道光年间,国力逐步衰退。中国庞大的人口资源,正是英国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潜在市场,然而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坚持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正是英国向中国倾销其工业产品的“绊脚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工业产品需求量小,运到中国的商品滞销;闭关锁国的政策规定仅广州一口通商,难以开辟广大的国内市场。同时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是英国等欧洲国家追捧的重要商品 ,因此,19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在与外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出超地位,尤其是对英贸易每年都保持出超二三百万两白银的优势。

清乾隆外销瓷:广彩描金徽章纹盘

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以及扭转贸易逆差的不利处境,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于是英国把纺织品输往印度,然后把印度的鸦片输往中国,再从中国把茶叶、生丝等输往英国,英国人在这种三角贸易中大获其利。毒贩如蝇群而来,除了英国,美国也从土耳其向中国输入鸦片,俄国从中亚向中国北方输入鸦片。鸦片的输入造成了大量白银外流,军民身体羸弱,国力下降。清朝君臣为应对此种境况,自雍正以降多次以上谕禁烟,均收效甚微。

清末的鸦片烟馆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1838年12月31日),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全国禁止吸食鸦片烟。道光十九年正月廿五日(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正式抵粤,旋即开始查封烟馆、逮捕严惩烟贩、照会洋人缴烟。

鸦片战争博物馆内的林则徐铜像

道光十九年二月十六日(1839年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及广东海关监督豫坤乘船到达虎门,会同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虎门沙角验收鸦片。三月十九日(1839年5月12日),民间缴烟完毕,拘捕吸毒者、烟贩一千六百人,收缴烟膏四十六万一千五百二十六两、烟枪四万二千七百四十一杆、烟锅二百一十二口。四月初六日(1839年5月18日),烟贩缴烟完毕,共收一万九千一百八十七箱又二千一百十九袋。

虎门沙角缴烟码头

鸦片战争博物馆内的玉虚古庙,曾是销烟期间存放鸦片的场所。玉墟古庙始建年代不详,据现存道光二十二年所立《镇口重修北帝龙母庙碑记》和光绪六年所立《重修玉墟古庙》碑石记载,清嘉庆五年(1800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光绪六年(1880年)曾重修;古庙坐东向西,分为下厅、拜亭、上厅三个部分,三间三进二廊合院式布局面阔9.1米,进深19.75米,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砖木石结构,大木架为穿斗做法,下厅、上厅为硬山屋顶,封火山墙,拜亭为卷棚歇山屋顶,南北侧使用了重檐做法。

销烟池旧址

林则徐本想将鸦片运回京师销毁,不过御史邓瀛认为途中鸦片可能被偷偷换掉,应就地销毁为好,道光帝准许。因此林则徐决定于虎门公开销烟,为防止鸦片销毁不彻底,再次为人所用,遂采用“海水浸化法”销化鸦片。“海水浸化法”是在海边挑挖两池,池底铺石,四周钉板,再挖一水沟,先由沟道车水入池,撒盐成卤,所有烟土逐个切成四瓣,投入卤中,泡浸半日,后将烧透石灰抛下,顷刻便如汤沸,再由民夫各执铁锄木耙来回搅截,务使颗粒悉化。侯退潮时,启放涵洞,烟渣随浪送出大洋,然后用清水洗涤池底,不任涓滴留余。

销烟池遗址

虎门销烟自道光十九年四月十二日(1839年6月3日)始,至五月五日(1839年6月25日)止,历时23天。除少数鸦片运送京师作样本,其余全部销毁,共销毁两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四斤鸦片。

林则徐销烟池旧址/鸦片战争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

销烟池旧址在虎门镇鸦片战争博物馆院内西南角,现在所看到的销烟池是1972-1973年考古发掘复原后的样子。根据记载和考古发现,烟池每个纵横十五丈余尺(合二千五百平方米),四旁栏椿钉板,池底平铺石板,前设一涵洞,后通一水沟,池岸周围,广树栅栏。

销烟池旧址

销烟池旁的水沟,为向池内车水之用

1972年发掘销烟池出土的木桩

鸦片战争博物馆

虎门销化鸦片纪念碑

博物馆内陈列的铁炮

广东水师提督署寨墙旧址

广东水师提督署寨墙旧址,位于销烟池东北的大人山上,分布在大人山山顶、山腰、山底。早在明洪武年间,就在虎头山(即大、小虎)垒营设防,称为“汛地”。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移营至武山(威远岛上),名为“虎头门山前寨城”,后因水浅不能泊船而废。清初,迁至三门口(即九门寨),名为“虎头门山后寨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又迁至石旗岭,即大人山,修筑寨墙,长186丈,用三合土夯打而成。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扩建城寨,用砖石砌成。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水师提督衙署迁至虎门寨内成为广东海防最高指挥部。广东水师提督署寨墙现存1400余米,高2.1米,厚约1米,每隔几米就有一个外向的八字形枪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虎门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
道光洋艘征抚记
鸦片战争博物馆
历史的余韵——玉虚古庙
清末著名民族英雄关天培
【广东印记】关天培(1781—184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