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会代表说“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在家庭”,我们到底有啥问题?!

今年两会,多位人大代表将针对家庭教育的提案带到会上,在他们看来,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的问题更大。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

俞敏洪坦言:“从事教育这么多年,我感觉现在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家庭教育”。在他看来,一个人在18岁之前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占比超过60%,学校教育占30%,还有10%的影响来自社会教育。而现实中,很多家长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

早晨看到熊太行的一篇“如何给生活做减法”的文章,恰好也看到了有关家庭教育的内容。明明白白写着“把孩子交给老师。”

到底该听谁的???

从来没有哪个年代的父母,像现在的父母这般殚精竭虑,也从来没有哪个国家的父母像中国的父母这般惶恐不安。

总被人调侃竞争惨烈,吃相难看,十个人跟你抢一个盘子,谁的吃相能好看?老外到了中国,闯起红灯比中国人还溜呢。

中国的教育已经被诟病得够多了,所有生活中的问题都要由教育来背锅吗?近年来,又开始一股脑儿剑指“家庭教育”。一时间,仿佛父母做什么都是不对的,做什么都是祸害孩子。

“做父母”似乎成了生死之外最令人紧张的一件事,“成为好父母”这种焦虑心态之下对孩子开展的各种教育实验,其实比放任自流的危害还要大。

家庭对一个人真的很重要,但这种重要性不体现在“家庭教育”。父母的首要职责是建立好的关系,包括祖辈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每一个人都必须经由关系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好的关系让孩子接纳自己、认可自己、发展自己,在关系中体验到自己是一个被爱、负责、有能力、有尊严,有追求的人。

但在处理关系的这条路上,有人敢说自己从来没错过吗?所以,不要对自己太苛责,错了就错了,改还不行么?

心理咨询大师们写进教科书的全部都是成功案例,但内行人知道,他们做错的远比成功的多。有人采访巴菲特,请他讲讲他有哪些做错的事儿。巴菲特问:你有多少时间听?所以,重点不是做错了,而是做错之后,我们是否懂得反思与改正。

以前写文章讲的都是我是如何成功搞定孩子的,但我也曾经抓狂,说错话,做错事。有时候,自己明明知道是错的,但话还是没忍住从嘴边溜出去了。有时候,错了都没有意识到自己错了。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到底我们做错了什么。

 1

不  回  应

生气的时候,孩子追着自己喊“妈妈”、“妈妈”,就是不理不睬、默不作声。这并不会向孩子示范如何处理与别人的冲突,如何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情绪。其实我们可以说:“妈妈现在很生气,所以我现在不想和你说话。”等怒气平复之后再和孩子讨论刚才发生的事儿。

让很多新手妈妈迷惑的一个问题是“孩子哭了到底应不应该抱?”亲子之间永远不要去思考应不应该,用感受而不是用评判去面对你的孩子。当孩子哭的时候,无论何种原因都是向你发出沟通的信号,除去渴了、饿了、不舒服了这样的生理原因,还有可能是无聊,害怕等一些心理原因,你可以不抱,但是你一定要回应ta,拍拍ta,说说话。

 2

不  允  许

无论孩子提出的要求是不是合理,条件反射式的回答:不行!

“我可以玩水吗?”——“不行!会把衣服弄湿。”

“我可以抱这个狗狗吗?”——“不行!太脏了,会咬你。”

“我可以买这个吗?”——“不行!你玩具够多了”

“我可以去同学家玩吗?”——“不行,那样太打扰别人了。”

“我可以报考这个专业吗?”——“不行,工作不好找”

以各种改头换面的方式限制孩子呈现真实的自我:

“这么点小事就哭!你还是不是男孩子?!”

“有你这样做哥哥的吗?“

“你怎么能生妈妈的气?!”

“不可以顶嘴!”

……

 3

不  倾  听

只想快点了断孩子的坏情绪,让孩子停止发脾气,却没有让自己先静下来听听他们为什么会发脾气。

有一天早晨女儿要听马克西姆弹《克罗地亚狂想曲》,找出来播放给她,却哭闹着说不是这个,我说就是这个。她哭着说不是这个,我又搜一遍还是这个。两个人反反复复僵持不下,我简直要崩溃了:“邪门了,明明就是这个,还能有哪个啊!”

还好女儿绝不是轻易就范的主儿,她没有对我的急躁妥协,边哭边说:太快了!这个太快了!

我猛然间想起自己看视频的时候调整了速度,点出来一看,果然是1.25倍速了……(默默佩服女儿的好耳朵)

 4

不  信  任

当孩子想要帮忙干点啥的时候:“哎哎哎,别弄了,你弄不好的,我来。”

“你看吧,我就说不行。”

“我就说你看不好自己的东西。”

Trust is the best reward    信任是最好的回报

 5

不  动  脑  

任何时候都觉得自己是对的,都是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从不反思自己。另外还有一种极其隐蔽、极具欺骗性的表现形式:表面上看起来这些家长非常好学,逢书必看,逢课必听。但孩子的问题似乎总是层出不穷,没什么起色。

家长本人也常常困惑,为什么这个专家说的,和另一个专家说的不一样?到底应该听谁的?在他们内心深处,最好是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传授给他们,然后能够让他们按部就班地成功将孩子培养为人生赢家。然而,并没有。

从来都没有最好的教育,也从来没有专家会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所有的学习都在帮助你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但不会自动地解决问题。就好像你提高了厨艺,但这不会变成食物本身填饱你的肚子。

 6

不  放  手    

反思养育俩娃这些年来,后悔的常常不是做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多。回想一年级暑假给儿子制定的以“十分钟”为单位的日程表,现在还觉得后怕,好在我没有把这种密不透风的规划强硬地执行下去。短期内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看上去很充实,但渐渐就会失去思考的动力与自我规划的能力。

二年级的寒假,我放弃了所有设计,单纯带孩子们去玩,儿子自觉地惊人,他自己计算了作业总量,寒假天数,然后算出每天必须完成的作业量,趁我们早晨洗漱的时间,在酒店、飞机上开启了一个不需要狂补作业的新时代。

孩子必须主动思考,他们需要时间。生活中的留白并没有被白白的浪费掉。深邃的思想需要冥思而不是焦躁地在不同任务间快速切换。大海深处总是静寂无声。

 7

不  像  人    

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毛病。

从不发火,从不生气,从不拒绝孩子,从没有负面情绪。这样的父母看起来根本不像人,像神。

孩子小时候原本就有将父母神化的倾向,仿佛父母无所不能。神一般存在的父母无疑更进一步将自己推向了神坛。在孩子逐渐长大,对父母去神化的这个过程中,亲子之间的冲突会非常大。或者,孩子会感觉爸妈与自己之间,总是隔着一层“仅供瞻仰”的玻璃,难以建立亲密。

冲突并不可怕,缺点并不可耻,因为真实,我们彼此看见,彼此信任。

每个人都会在他们现有的条件下,尽力做到最好。没有人完美,孩子不完美,我们也不完美。

对别人的宽容和善意,从宽容和善待自己开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透过孩子的14个“第一反应”,看清幸福家庭的底色
评论:家庭教育立法应着力解决哪些问题
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对不靠谱的父母!这6个“不要”,你中招了几个……
复旦教授:长大后自卑的孩子,往往出自这种家庭!希望家长重视
这件事真的比成绩重要!预防孩子心理问题,家长必须掌握这4点 | 两会伴读
为何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百分之九十的家长都做错了一件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