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长群大家都在吹捧老师,我要不要跟风?」内涵很深刻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昨天俩娃跟我看《奇葩说》,尤其是女儿,这几天简直着迷了一般,声情并茂地在家里表演“欧式逻辑”。“如果包装破损,请勿服用”“出院之前,请勿康复。”成了俩娃反反复复回味的梗。

这一期的辩题是:「家长群大家都在吹捧老师,我要不要跟风?」。其实孩子对吹捧和跟风这两个概念都很模糊,大概跟女儿解释之后,她问我:“妈妈,你会跟吗?”

我的回答是:“不跟”。

我会赞美,但必须有感而发,即使复制粘贴,那也是我内心认可的。我不喜欢不过脑,又不走心的东西,更不喜欢虚假。我很擅长发现别人的优点,所以有创意、又真诚地夸,对我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不过讨论本身引出的东西,已经远远超出“跟”或”不跟“这两个一目了然的选择。尤其是那句“很多人咀嚼小小的悲欢,忘记整个世界。”

其实这是熊浩的改编版。原句出自鲁迅先生《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
早晨和讨论了这两句话的区别。然后我问儿子,“你对这话什么感受,有你自己体验过的事情吗?”
儿子说:“比如,被老师批评之后不开心,觉得做所有的事都不开心了。又或者觉得别人都很开心,就自己不开心。”
孩子的这种感受,并不仅仅孩子会有,成年人也会有。我特别想说说,一己悲欢和整个世界的关系。在我看来,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全部,人的个性与社会性,自我与关系。
辩论中,这道辩题迎面而来的大大的小事儿”,逼出了熊浩的真性情,让他从云端来到了凡间,甚至都开始爆粗口了。他的潜台词就是小小的琐碎有什么值得讨论的?
小事儿是什么?小事儿就是那些你真正经历过,体验过,感受过的事情。没有经历,就没有感受。就像看我看那期什么朋友圈看到朋友攻击偶像,要不要怼的问题,我就会觉得无聊、没什么好说的。无聊是什么?无聊就是没有情感卷入。
熊浩对家长群没经历,没体验,但他又必须发表观点,这种空洞刺激到了他的自恋,所以他攻击、吐槽,但正是因为有了痛的感受,他才像活生生的人了。李诞说这是他见过的,熊浩“最像人类的一次发言。”

小事儿是情感的通道,体验的载体,我们最真切的感受多是从小事中体悟到的。

尽管我自认做了很多爱孩子的事儿,但儿子在作文中提到的,却是我完全没留意的。他说有天晚上,我以为他睡了,怕拖鞋的声音吵醒他,在门口脱掉鞋子光脚进了他的房间,帮他关上窗户。

写感受到爸爸对他的爱,也是让我们“始料未及”。从小带他到处玩,想要什么都满足他,我们这些白花花的银子和投入的时间都没给他留下最深的印象,而是他有次摔倒了,爸爸没在意,上车之后,从后视镜里望了他一眼,他写:“从这一眼里,我感受到了爸爸的爱。”

有位退休老师收到学生的信息,看得我热泪盈眶,其中有一句“迎新开学那天中午,您担心我们太累,将自己盒饭里面的肉分给我们吃.......”这位老师根本都不记得这些小事儿了,但孩子们记得,因为他们在这样的小事儿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被爱。

小事儿,是父母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陪读陪玩,这才是我们感情的根基。别讲什么父母只要管教育就行了,教育没那么高不可攀,教育就在你们吃的每一顿饭,就在你对TA投去的每一次鼓励的眼神…… 

小事儿中的细节就像一把把通往内心深处的钥匙。

心理学细致到一切皆可分析。最近接一个小学生个案,很有才华的一个孩子,写了很多小说,想出书,却不想在网上发表,这个小细节,就是了解孩子核心问题的一把钥匙。所以,好的咨询师都善于看见小事儿,有细腻到令人发指的敏锐。

反过来,去看整个世界,也有助于理解、跨越一己小小的悲欢。哪怕是看见了一只小小的猫呢?电影《流浪猫鲍勃》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的就是一位落魄的伦敦街头卖唱艺人在尝试戒毒、生活窘迫之际,偶遇并收养了一只姜黄色流浪猫,并在猫咪的帮助下成功改变命运的故事。

之前和朋友为一个准备出国的孩子策划主题演讲,各方到位之后,这个孩子却因自己的猫丢了而拒绝做一切事。我能理解这只猫对孩子的意义,这也说明身边,已经没有一个能让他投注情感的人了。

父母,不要不屑于陪孩子咀嚼他们的小事,也不要忘了支持孩子跨越山丘,当孩子以为挡在自己面前的是一座无法跨越的高山,举起他们,让他们相信,这不过是人生路上,可以迈过去的小小山丘。

可现实是,当孩子想把挫折看成小小山丘的时候,父母却拼命把它们变成一座大山。仿佛只有这样,才是对孩子好。

每一次小测验都当成盖棺定论,每一个不如意的分数都会引来父母暴风骤雨般的唠叨和巴掌。每一次作业和测验的确都应该认真对待,这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小测试是反馈,是查漏补缺的手段,而不是孩子的一纸判决。否则,父母就是带孩子进入越来越逼仄的空间,最后就疯了,不是孩子疯就是父母疯。

近来亲母杀子的悲剧,母亲受不了从小第一的孩子高考前休学。有一位妈妈跟我说,从三年级开始几十万“一对一”砸出来的儿子,初中开始成绩下降,玩游戏,爸爸受不了了。

这样的爸爸带不了孩子看世界,他的眼里就那么点数字——钱,分数,用钱去买分数,儿子分数下降让他觉得自己亏了。自己有没有鸿鹄之志,却总逼孩子志存高远。在每一件做不好的小事儿上否定孩子,就是在蹂躏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让孩子越来越相信自己真的很差。

咀嚼小事是成为一个真实的人的必经之路,但跨越山丘,也是。现在父母似乎不在意孩子有情怀,眼里有他人,心中有世界。他们活得越来越小了,术业有专攻,但心不能小。别把孩子锁在了自己的孤独里。

只想成为人上人,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无可厚非,但前提是什么?慎微慎独,不让世界变得更糟。最近彻底凉了的“娱乐圈奇迹”,就是一个最佳力证,一个心里连自己孩子都装不下的人,不配。

小事值得讨论,从小事情中看见自己,最终看见众生,看见天地,才能不只是为琐碎所扰,而生悲悯之心。明白一己小小的悲欢,才能看懂整个世界。心怀整个世界,才能心安理得过好自己的小小人生。

   改变从现在开始
   家庭教育咨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为什么会被家长群搞“崩溃”?真相太扎心
家长群成“吹捧群”,退群事件引央视关注,教育行业面临整顿
你不是不能教育好孩子,你只是不想!
每日悦读:瞧瞧你是怎么说话的
老师直言:“愚蠢”的家长做6件事,是“逼”我们放弃你的孩子
茂生生的小二班(9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