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读《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理解的三个层级

胡腾华

阅读小说时,我们总是想要了解作者的写作匠心,真正去领会小说主题的开放性和多重性。如果你能够用剥柚子的方法阅读莫泊桑的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就能够品尝到阅读的乐趣。

首先,阅读这一篇小说,给人的初步感受是什么呢?不错,就是悲哀。为什么而悲哀呢?当然是为于勒的遭遇而悲哀,为菲利普夫妇不顾亲情抛弃弟弟的行为而悲哀。这种情感我们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和态度的变化来感知。当知道于勒没钱或破产时,菲利普夫妇称呼于勒为“坏蛋”“流氓”“无赖”“贼”“讨饭的”;而当他们听说于勒发了财的时候称呼就变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

这个变化完全取决于于勒有没有钱,有钱就好,没钱就坏。因此,整篇小说的情节就可以根据这个思路来梳理,开始是赶于勒,然后是盼于勒,最后是躲于勒的过程。

再来看看母亲在小说中最后说的一句话:“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用这样的语气和措辞来呵斥自己的儿子若瑟夫,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钱在母亲眼里比弟弟重要多了,比亲情重要得多。

由此,我们看到亲情被割裂了,本是亲兄弟,是一家人,本应该互敬互爱,互帮互助,现在却当做仇人,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是“金钱至上”“见利忘亲”的物质主义者。那么小说的第一层主题就明显地浮出水面,那就是,揭露当时社会人们的拜金主义思想。

但是,这样的理解对于一篇经典的小说来说那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读者我们不能辜负了作家为作品所倾注的心血。那么我们的理解怎样推进到第二层呢?小说中出现的那一封信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它在小说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还是先让我们来看看这封信的内容吧: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做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细细地阅读这封信,你有没有从中看出不合理的地方呢?歌德曾经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一个秘密。”那么在这些文字中到底隐含着于勒的那些秘密呢?我们从“免得你担心”这句里,看出于勒注重亲情,关心哥哥的心情。但是,反观他的哥哥,真会担心于勒的健康吗?菲利普夫妇应该更关心的是于勒有没有钱才对。可见,于勒这一句关心更多的是一厢情愿罢了。“明天”“长期旅行”存在明显的矛盾,因为要去长期旅行必定会及早做好准备,怎么会在出发前一天才给哥哥写信呢?还有,既然“身体很好,买卖也好”,说明他此时生意正好,那为什么还要出去旅行,并且是一去好几年呢?另外,在旅行的时候就不能写信吗?你只有抓住了作品中矛盾的地方才能真正读懂它。据此,我们可以看出于勒在这封信里是一派胡言,于勒实际上这时候已经破产,此后十年过得怎样呢?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这就是现在的于勒,十年艰辛,都没有伸手向哥嫂要过一分钱。于勒已经能够算得上自食其力了,他做了水手,并且在船上卖牡蛎。如果说年轻时候的于勒是“浪荡子”的话,那么现在的于勒应该是“浪子回头”了。

写于勒的回头,正是为了突出菲利普夫妇的无情。如果于勒真的是无赖,我们就不会讨厌这对夫妇了,但是相反,现在的于勒是一个贫穷、努力、有良心的苦老头,即使是陌生人也会怜悯他,何况是自己的亲哥嫂呢?

那么菲利普夫妇是否也看出了这封信的破绽呢?我们再从文中找找线索。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啊!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恶,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第一句中的“竟”字显然是多余的字眼,但作者这样强调,显然是别有用心了。再加上前面的“如果”一词,这说明菲利普自己也不相信这是事实啊。第二句中的一个“就”字,则说明了菲利普的妻子也早已不相信于勒发财的传言。这只是他们在自欺欺人罢了,其实他们早已明知这封信的浮夸和虚假。但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就是这样一封满纸假话的信竟然成了一家人的精神支柱了,让他们好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把于勒想象成救世主,十年之久生活在幻想之中不愿意醒来。一旦真正的于勒出现,幻想破灭,一个表现得暴躁如雷,一个表现得失魂落魄,这是多么的可悲啊!

菲利普夫妇这样做,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呢?我们还是从文章本身探究吧。

我小时候,家在勒阿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从开头的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如此看重钱财是由于生活的“拮据”,是被生活所迫,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找不到婆家。这是第一个原因。家庭负担这么重,需要开支啊,你有没有一点对他们的同情呢?

那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文字:

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勒阿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从这里可以看出,把年轻的于勒送走是“惯例”,是“打发”,这分明是送瘟神吧。所以菲利普夫妇这样做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这是第二个原因。整个社会都是这样,拜金主义盛行,没有钱就让人鄙视啊。

下面我们再来看第三个原因: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向往有钱人的生活,向往着“高贵”。所谓“人往高处走”,追求富有的生活,这似乎是人人都享有的权利。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对菲利普夫妇可能就没有那么恨了,因为是社会的染缸把他们变坏了。因此,是整个世俗社会的种种因素让诸如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变得失去了亲情,失去了人性。他们的人性在金钱面前扭曲了,做出来种种违背道德和人性的行为。所以罗兰夫人有过这样的话:认识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欢狗。意思是人心险恶,人不如狗,狗的忠诚和情感是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所远远不如的。那么文中仅仅是菲利普夫妇变成了这样吗?还有哪些人是这样的呢?只要我们稍一留意就可以发现,船长、女婿等人都是看重钱财的人,根本没有温情可言。所以菲利普的行为表现可能就没有什么大不的了。

小说分析到这里,总会让我们神色凝重,好像要对生活失去信心一样。如果是这样,那么作家就将大家引入一个灰色的世界中。不过莫泊桑不会这样做的,这只是作者设置的中层主题,经典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独具匠心。让我们再次探究文字,进入小说的核心层面。我们似乎忘记了小说中还有一个人物非常重要,是谁啊?当然是若瑟夫,一个小孩子。这其实是作者特意设置的叙述视角。不同的视角就会产生不同的事实。通过若瑟夫的眼光,他又是怎样看待于勒的呢?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不同于大人社会的儿童视角,在儿童的世界里,亲情就是亲情,不会被金钱所玷污。所以作者通过这个纯正的视角又给我们展示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人之初,性本善”,一道人性的光辉穿过世俗的污浊,让我们看见了希望和明亮。告诉我们,人本来是善良的,只是这个世俗的社会让人性变恶了。

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试想:一旦儿童长大了也会被社会污染失去人性,若瑟夫长大了后是否也会变成和他父母一样的人呢?

这一问不但可以显示作者的高妙也可以说是正中作者的下怀。莫泊桑早就预料到了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的叔叔于勒》在被选进教材的时候被删去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我们再来看一看又会读出一片天地——

开头:

一个白胡子的老头儿向我们要求布施。我的同学若瑟夫给了他一枚值五个金法郎的银币。我吃惊了。他向我说了这样一件故事……

结尾:

这就是你会看见我有时候拿出一块值得一百铜子儿的银币施给流浪者的理由。

这个首尾,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长大后的若瑟夫依旧拥有同情心,并且他的同情心已经由同情自己的亲人发展到同情所有不幸者的广度。

通过“剥柚式”阅读法,从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一层一层的深入,展示了作者高妙的笔法。首先,他让我们看到表层,哥嫂如何对待弟弟的,让我们感觉到一股“酸涩”,然后,他又将成人世界的内心扒开给我们看,我们品到“悲苦”,最后,他设置一个儿童,从另一个视角看事物,又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善,使我们尝到一丝“甜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听王君聊课(51):永远无法完成的救赎——再谈《我的叔叔于勒》
【获奖课例】《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看似无足轻重,实则意蕴极丰(原创)--语文天生美丽——侯文杰老师博客
王君老师《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与点评
《我的叔叔于勒》|备课手记
[转载]《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实录\云南的歌会结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