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情者无哀乐
——冯友兰《哲学人生》
读有所感
所见
冯友兰的人生哲学,融会中国传统哲学与实用主义、新实在论之见解,提出“中道”的人生观。本书收录了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演讲、论文和著作摘录,由冯友兰先生的女儿、著名作家宗璞作序。
所得
如何开启智慧,当然是哲学。哲学虽然无实用,但却有大用。读了哲学的人,知道人生应该怎么走,不会因为现实短暂的困顿而郁闷,因此哲学家都长寿。
冯友兰先生的书通俗易懂,他极重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将中西文化的比较分析得十分到位,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我们自己。
他把人生分为四中境界,最高一种提升到天地境界,这种境界常人难以达到,到达这种境界就能从天或道的观点看人世,因为对于人世的无常早已看淡了,看惯了,沧海桑田也只是一瞬间,人生百年又算什么呢?天地境界的人看透了变迁,就没有了哀乐之情。冯友兰说,没有哀乐便有另外一种乐,是超脱了哀乐的乐。这就是佛家的空的境界。
人生总是一个向上的过程,在其中能领悟多少,人生的福祉就有多少。
所摘
1.中国的儒家,并不注重为知识而求知识,主要的在求理想的生活。求理想的生活,是中国哲学的主流,也是儒家哲学精神所在。
2.各人的境界可以分为四类: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3.在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在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在功利境界的人,那就是我们这一群了。
4.境界的高低,即以觉解的多寡为标准。人的境界即在行为中。
5.因境界有高低,所以人所实际享受的一部分世界也有大小,一个人所能享受的世界的大小,以其所能感觉的和所能认识的范围的大小为限。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