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中制度之弊
——《万历十五年》
读有所感
所见
《万历十五年》从“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出发,选取了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作为考察切入点,运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和传记体式的章节,通过对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等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切中制度之弊端。
所得
聚焦一个时间节点,以此为抓手,提起整个明朝发展的转折期,此种写法堪称大手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简洁但绝不简陋,简易但绝不浅薄,黄仁宇开创了历史写作的另一种先河。
黄仁宇的眼光犹如手术刀,一刀下去,看见了大明王朝表面风光背后的隐忧,看见了错综复杂矛盾背后的不可调和,指出一切问题的关键皆在皇权制度。
黄仁宇用轻巧的手推开历史沉重的窗户,让读者看见老朽帝国的酸腐气味,也看见人性深处的闪光点。
封建帝制的老大不掉,万历皇帝的乖张自持,大臣武将的各怀心思,如何能让国家的船驶入正轨?而制度的不完善,让一切崩溃都那么顺理成章。
故事性的叙述方式,不断变换的叙述视角,让本书极具吸引力。有时候让人分不清这是历史还是小说。
你只需要打开这本书,就能看见历史缝隙中的骨头。
所摘
1.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2.儒家的仁,就是无我主义,一个人成为圣人,则是把自我之有化而为无,进入了寂灭的境界,以致“无声无臭”。这种高悬在空中的理想主义,只能深藏于内心,不能应用于现实,并发展而成为伦理和道德的标准。
3.生命的意义,也无非是用来表示对他人的关心。只有做到这一点,它才有永久的价值。
4.治理如此庞大的帝国,不依靠公正而周详的法律,就势必依靠道德的信条。而当信条僵化而越来越失去它的实用价值,沦于半瘫痪状态中的法律也当然无法填补这种缺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