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瓶梅》里的走百病习俗
    二十四回 《敬济元夜戏娇姿 惠祥怒詈来旺妇》

娘与众姊妹吃了一回,但见银河清浅,珠斗烂斑,一轮团圆皎月从东而出,照得院宇犹如白昼。妇人或有房中换衣者,或有月下整妆者,或有灯前戴花者。惟有玉楼、金莲、李瓶儿三个并蕙莲,在厅前看敬济放花儿。李娇儿、孙雪娥、西门大姐都随月娘后边去了。金莲便向二人说道:“他爹今日不在家,咱对大姐姐说,往街上走走去。”蕙莲在旁说道:“娘们去,也携带我走走。”金莲道:“你既要去,你就往后边问声你大娘和你二娘,看他去不去,俺们在这里等着你。”.....当下三个妇人,带领着一簇男女。来安、画童两个小厮,打着一对纱吊灯跟随。女婿陈敬济踹着马台,放烟火花炮,与众妇人瞧。

  须臾,走过大街,到灯市里。金莲向玉楼道:“咱如今往狮子街李大姐房子里走走去。”于是分咐画童、来安儿打灯先行,迤逦往狮子街来。...陈敬济催逼说:“夜深了,看了快些家去罢。”金莲道:“怪短命,催的人手脚儿不停住,慌的是些甚么!”

  走到家门首,只听见住房子的韩回子老婆韩嫂儿声唤。因他男子汉答应马房内臣,他在家跟着人走百病儿去了,醉回来家,说有人挖开他房门,偷了狗,又不见了些东西,坐在当街上撒酒疯骂人。


  
  却说那陈敬济因走百病,与金莲等众妇人嘲戏了一路儿,又和蕙莲两个言来语去,都有意了。次日早晨梳洗毕,也不到铺子内,迳往后边吴月娘房里来。只见李娇儿、金莲陪着吴大妗子,放炕桌儿,才摆茶吃。月娘便往佛堂中烧香去了。这小伙儿向前作了揖,坐下。金莲便说道:“陈姐夫,你好人儿!昨日教你送送韩嫂儿,你就不动,只当还教小厮送去了。且和媳妇子打牙犯嘴,不知甚么张致!等你大娘烧了香来,看我对他说不说!”敬济道:“你老人家还说哩,昨日险些儿子腰梁(疒罗)疡了哩!跟你老人家走了一路儿,又到狮子街房里回来,该多少里地?人辛苦走了,还教我送韩回子老婆!教小厮送送也罢了。睡了多大回就天晓了,今早还扒不起来。”正说着,吴月娘烧了香来,敬济作了揖。月娘便问:“昨日韩嫂儿为甚么撒酒疯骂人?”敬济把因走百病,被人挖开门,不见了狗,坐在当街哭喊骂人,“今早他汉子来家,一顿好打的,这咱还没起来哩。”金莲道:“不是俺们回来,劝的他进去了,一时你爹来家撞见,甚么样子!”说毕,玉楼、李瓶儿、大姐都到月娘屋里吃茶,敬济也陪着吃了茶。后次大姐回房,骂敬济:“不知死的囚根子!平白和来旺媳妇子打牙犯嘴,倘忽一时传的爹知道了,淫妇便没事,你死也没处死!”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德州妇女登上南城门,走到大寺阁,俗谚:“爬爬城,不腰疼。”黄县(今龙口市)妇女走百病必须过西关的月牙桥。莒县农村男女老少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谓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在,永不衰老。
元宵节除了各种庆祝活动外,中国民间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遛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是妇女。所谓走百病,属于古代元宵(或正月十六夜)妇女避灾求福的一种民俗活动,明清时尤为盛行。清康熙《大兴县志》载:“元宵前后,赏灯夜饮,金吾梦池。民间击太平鼓,走百索,妇女结伴游行过津桥,曰:‘走百病’。”“走百病”在民间是很讲究的,必须是在特定时间进行,妇女们聚合在一起,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这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民间普遍认为,在“走百病”时,还要“摸钉”,方能求吉除疾。“摸钉”,是指到寺观烧香,用手触摸庙中大门上的门钉,以此祈盼家庭人丁兴旺。
鄄城
  鄄城的人们一大早就到村外散步,甚至骑上牛、马、驴、骡在大路上奔跑,谓之“跑百令”,谚曰:“跑一跑,不见老”,类同走老貌。有的地方人们登高远眺,有的去林墓前灸翁仲,也有的人在家灸衣带,谓之“灸百病”。
潍县
  潍县(今潍城区)的走百病最有特色,十六日这天,妇女进香到东北城上的真武祠,先在暗中摩弄真武大帝陪神赵玄坛所跨的木虎,俗称“老猫”,据说摸摸老猫,一年不生疾病;又在神祠庭前以艾灸左右两个石人,据说灸石老、石婆,一年不生疮疖,总称“跑老猫”。民国修《潍县志稿》中有一首《潍县竹枝词》说:“新正节始过元宵,结队城头跑老猫,为乞一年百无病,艾香争把石人烧。”
高密
  高密等地树禾秸为九曲黄河形,儿童在迷宫般的通道中奔跑嬉逐,称“跑黄河”。邹城市的人于十六日往孟庙康熙碑亭摸驮碑的,当地走百病有谚谣:“摸摸驮的头,永远不知愁,摸摸驮的腚,永远不害病。
明清时,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导,且须去桥,谓可健身却病,称为“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走百病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又称“走桥”。江南苏州一带称为“走三桥”。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明周用《走百病行》:“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清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东北,特别是长春地区的老百姓,从很古时起,就和冰雪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冰雪是他们美好生活的依托,其中“走百病”习俗就是其中之一。走百病,就是冬季到户外活动。在这儿,每当一场大雪过后,当天放晴了,金色的阳光普照在茫茫的雪原之上,这时,吃完早饭,各家妇女,特别是农家或离平原江河较近的人家就领着儿童走出户外,走向雪原。大伙有说有笑,前后追逐,高声呼喊,你追我戏,十分愉快;这就是“走百病”。  东北地域地广人稀,冬季的人家除了户内炕头上的生活活动外,几乎没有别的内容,于是到户外雪地上去走走,就成了一种内容。走百病, 其实应该叫“百病走”,意思是通过“走”,把“百病”去掉。而其实这是一种健身的好方式。冬季,东北家家是炕,是墙,是锅台,炉子什么的,因而室内空气不好,在雪后天晴的日子里,到户外的雪地上走一走,换换新鲜的空气,人的身心会得到重新调整,这当然会去掉“疾病”,会使人健康长寿的。这也反映了北方民族同冰雪自然环境的依赖关系,是人们对自然的适应和认识。  这说明生活在北方土地上的人们已融入到深深的冰雪文化之中去了,并与冰雪一起构成了人们的自然的生活形态。在这儿,冬季到户外走动,是人们很自然的一个行为。你看,每当吃完了晚饭,特别是当天空挂着明亮的月亮,雪原上白茫茫亮堂堂一片,这对人是一种诱惑。于是,人们便走出屋子,到雪地上去走。这叫走百病,又叫散步,是人们一种常见的活动了。有时边走边喊,尽情地唱歌,这会使生活和心情更加美好。
来段中英文对照:元宵节有什么习俗--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明清时,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导,且须去桥。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又称“走桥”。江南苏州一带称为“走三桥”。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明周用《走百病行》:“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清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宵节原来也还是祛病节:愿从此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金陵百姓过年习俗
健步如飞走桥来——兔年走桥儿去百病
续上元节俗
元宵节习俗:走百病
【金瓶梅解读】《金瓶梅》中的游戏和娱乐 | 古典名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