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从明师与临证所得--占玮

我从明师与临证所得

占玮

2007.5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医不断地实现着自我传承与更新,在曲折前进的道路上彰显着其顽强的生命力。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中医的发展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西医主流地位的冲击,中医治疗范围日趋狭窄,中医学传承失利等,于是开始有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人居然提出要废黜中医。所幸在这样举步惟艰的境地,依然不乏高举中医特色之大旗几十年如一日坚守阵地的仁人志士,而我所熟悉的导师刘英锋教授就是其中一位。刘英锋,男,江西南昌人。江西中医学院临床基础学科博士、教授,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医(临床基础)研究所所长、江西省中医院副院长。曾先后师承于江西中医泰斗姚荷生先生,后又师从经方大家陈瑞春、熊曼琪教授等,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擅长脉学诊断,专攻中医证候分类与鉴别诊断、经方治疗疑难杂症等方向,致力于辨证论治的规范化、辨证纲领的统一性、脉诊操作的标准化等研究。我有幸跟随导师临证习医2年余,使我能够真正步入中医辨证论治之殿门,感慨之际,愿将从师学艺的收益之处,列述出来,以觅同学。

一、临证学术特点——寒温证治力主汇通

寒温合论,临床有独创

 导师熟研经典,致力于伤寒与温病证治理论的统一性研究,坚信六经三焦辩证纲领具有内在统一之契机,临证注重寒温理论的沟通,在某些理论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临床中针对温邪先伏于内、新寒复感于外的疑难发热,导师巧妙将伤寒经方小柴胡汤和温病名方杏仁汤合而用之,临床疗效立竿见影。导师认为,此二方合用所主病证,乃湿热蕴伏于手太阴肺,风寒复感于手少阳之上焦,风寒与湿热相引,内外并发而成少阳相兼太阴、寒温夹杂之证。其所以少阳风寒易于引动太阴湿热者,以少阳三焦为水火两行之道路,风寒犯及少阳,枢机稍有不利,既可郁火助热,也可滞水助湿,而三焦之上段与肺相邻,肺中内伏之湿热,即可得火郁水滞之助而乘时发难。故取小柴胡汤以辛散外来之风寒,取杏仁汤以清透内伏之湿热。就拿甘露消毒丹一方的主病归属来说,导师根据经典理论,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以阳明与太阴的标本中气关系作为甘露消毒丹理论研究的切入点,用六经分类的方法,将其主病定位于足阳明胃经,得出“甘露消毒丹,主治阳明足经湿热偏表、病势偏上者,属阳明足经湿热表证之主方”等结论,从而解决了一直以来因甘露消毒丹主病归属不清而临证模糊不准确的难题,进一步扩大了该方的临床运用范围。

研究证治分类,临证园机活法

导师师承姚荷生名老中医,强调要从疾病的生理、病理角度深度挖掘疾病本质,坚持“病因-病机-病位”三位一体为实质基本点,以六经结合八纲进行证治分类及类证之间的鉴别,临证真正做到心中了了,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正基于此指导思想,导师辨证细致入微,往往能抽丝剥茧凸现本质,直捣病原。

博采群长,活用经方时方

导师涉猎广泛,除专于经方外,对时方的运用亦准确精当。他反对临证不考虑外界环境的改变及病机病因病性的变化,而盲目囿于经方的完整性,认为经方是需要根据个体不同随证加减的。只有将经方与时方合方运用才能扬长避短,从而使遣方用药做到精准到位。

二、临床带教特点:

温习经典证治,训练入门基本功

导师在自己每个研究生入校初就布置伤寒、温病、金匮三大经典的证治分类整理的任务,并要求学生熟记经典条文,使学生初步形成经典证治的全局观,为临床实践打下理论基础。而对已经上临床的学生,强调临床实践中三大经典的反复温习,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学习模式。一方面使经典在临床中得到印证,另一方面回归经典寻求临床中所遇疑惑的解答。

临床随诊,师生分诊合断

刘老师的临床带教绝不是“老师看病,徒弟抄方”传统师承方式的单一运作,他会先给学生自主进行望、闻、问、切的病历采集机会,鼓励学生独立进行辨证、开方。接着通过亲自的四诊合参来示范、演练,并会强调指出四诊中出现的具有特殊诊断意义的指征。提问学生对于该疾病的辨证及用药,指导学生从证治分类的高度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进行综合性分析,让学生在同导师开出的处方进行自我对比中加深印象。导师适时鼓励性地采纳学生的见解,很大程度上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性。导师带教一直主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老师的单一经验和用药,而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独立的中医临诊辨证能力的培养。

收集病历,定期讨论会诊

导师要求学生对临床病历进行详实、客观的记录,规范病历的书写。门诊上导师所有病人的病历都会经过复写纸进行复印,并对每个病人进行编号。这样一方面以备即使病人复诊漏带病历也能有底可查,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方便定期进行典型病案的讨论,总结临床经验。病案讨论中导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综合分析后一一对学生的辨证思维进行客观的评价。只要有会诊,导师都会带上学生一起参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

仁心仁术,注意身心双调

临床上导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折射出对病人的仁心仁术,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随诊学生。导师反复告诫学生,大凡病患都是身心两病,要懂得治身的同时也治心。做为医者要学会宽容病人。导师从不乱开检查、化验单,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所开方药都是简便灵验之药,甚至出现过因汤药的价廉而遭病患质疑,以为药房批错价钱。从不拒听患者的咨询电话。常在非工作时间接待因交通原因耽误及时就诊的外地求医患者。经常开导病人,耐心地给病患以生活规律、饮食上的保健调养建议。

因材施教,点准“空穴”

临床门诊上不乏学生要求跟随导师学习,对于不同的学生,导师根据个人性格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带教方式,并指导进一步的学习。如对于好于推理的学生强调要多拿实际的依据,对好于套方的学生注意以复杂证型试例处方,显示中医“先议病,后议药”的重要性,对于诊查不精的学生会要求重复做出师生各自两份病历记录加以对比检查等。

三、素质培养特点——修文习武,共载医道

训练写作,整理提高

平时导师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对于临床的心得体会要及时整理记录,一方面有助于知识梳理,明晰思路,另一方面能提高中医的写作能力。强调论文撰写中的科学性和临床价值性,反对教条式脱离临床实际的为理论而理论的写作。

渲染中医文化氛围

导师言传身教,还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中医文化土壤的了解,使学生从另个侧面领悟中医、相信中医,并有情趣和决心去学好中医。例如:导师几乎每一年都坚持教学生陈氏太极拳,其意图是在强身健体的同时,领悟太极动静转化与互用的奥妙,进而加强对中医基础阴阳互根理论的认识。

关注日常生活,启示医学道理

导师常说,中医学不仅是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一气贯通的理论,而且还应是医理与生活密切关联的,日常的饮食起居、背景环境、体质心态,都是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治愈有着千丝万缕的正负联系,因此,常启发学生要懂得从日常生活的丰富现象去中观察、思考生命的奥妙,进而去体会医学的机制,去印证中医的道理。如:年轻人喜食辛辣煎炒与易发头面口咽疮烂的关联,运动员高强度锻炼与易发躯体内脏劳损的关联,读书人多思少动与易患植物神经紊乱的关联等,让学生对中医天人相应、事时相延的整体联动观,有了更多直接的领悟。

小结

承上所述,在中医依然面临尴尬境地的今天,在呼吁多样化的中医师承模式以解传薪续焰的燃眉之急的前提下,将导师锲而不舍探索出的经验以飨众人,目的旨在引发中医同仁之深思,为共同的中医事业努力奋斗。

 撰写 | 占玮

责审 | 李富贵、丁明

微信编辑 | 丁明

公众号ID:LFZ-201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儿科临床思维的培养
“1 1 1”临床教学模式在留学生消化内科实习中的应用
吕英教授立足“气一元论”治疗恶性肿瘤的理论探讨及临证实践
中医治证不治病5-13
怎样修练好中医临床基本功
《陈潮祖临证精华》——主编介绍及前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