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设备管理与维修术语
userphoto

2023.05.26 辽宁

关注

(1)设备 凡是经过加工制造由多种材料和部件按各自用途组成的具有生产加工、动力、传送、储存、运输、科研等功能的机器、容器和其他机械等统称为设备,包括动设备和静设备。

(2)动设备 动设备是指有驱动机带动的转动设备,如泵、压缩机、风机等,其能源可以是电动力、气动力、蒸汽动力等。

(3)静设备 静设备是指没有驱动机带动的非转动或移动的设备,如炉类、塔类、反应设备类、储罐类、换热设备类等。

(4)生产设备 生产设备是指在工业企业中直接参加生产过程或直接为生产服务的机器设备,主要包括机械、动力及传导设备等。

(5)生产技术装备 指生产设备、试验设备、仪器仪表与工艺装备(包括刀具、夹具、量具、辅具、模具和工位器具等)的总称。

(6)重点设备 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需要,确定为对质量、成本、安全、环保以及维修方面有重大影响的设备。它将随企业的生产结构、生产计划与产品工艺要求的改变而定期调整,是设备维修与管理的重点。

(7)精、大、稀设备 它是指精密、大型、稀有设备。它依据设备的复杂程度,以设备本身具有的技术特征,即单一价值标准作为划分依据。是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的规模、生产能力进行衡量、统计考核的资料,要报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精、大、稀设备的管理目录,由行业主管部门制定。

(8)闲置设备 闲置设备是指企业中除了在用、备用、维修、改装、特种储备、抢险救灾、军工经核定封存的和动员生产等所必需的设备以外,其他连续停用一年以上的设备,新购进厂两年以上不能投产或变更计划后不用但仍有使用价值的设备。对闲置设备要进行妥善保管封存,防止丢失和损坏,闲置设备调剂要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

(9)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是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它包括设备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两个方面的管理工作。

(10)设备综合管理 设备综合管理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设备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外设备综合工程学等观点而提出的设备管理模式。其具体内容是:坚持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发展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在设备全过程管理工作中,坚持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运用技术、经济、法律的手段管好、用好、修好、改造好设备,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素质,充分发挥设备效能,以达到良好的设备投资效益,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

(11)设备管理现代化 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目标是把当前国内外适合我国国情的、体现现代化设备客观要求的先进管理经验,以及现代自然科学(主要是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主要成就,系统地、综合地应用于设备管理,使我国设备管理水平达到现代化设备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以充分发挥现代化设备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设备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含管理理论(或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人才等方面的现代化。

(12)设备的生产率 它是指设备的效率,一般表现为功效、行程、速率等一系列参数,某些设备也以单位时间(小时、班、天、年)内的产品产量来表示。对成组设备来说,如流水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线,则以整个机组的生产节拍来表示该设备的统一生产率。

(13)设备的可靠性与可靠度 可靠性:指设备或系统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或指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的无故障工作的可能性。产品的可靠性是质量的一个综合指标。可靠度:系统(产品、设备、部件)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保持工作能力的概率,是可靠性的量化指标。

(14)设备的节能性 设备的节能性指设备利用能源的性能。节能性好的设备,表现为热效率、能源利用率高,能源消耗量少。一般以机器设备单位开动时间的能源消耗量来表示,如小时耗电量、耗气量。也有以单位产品的能源量来评价设备的。

(15)设备的耐用性 是衡量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所经历的自然寿命期长短的指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机器产品质量的提高,以及摩擦学和防腐技术的进展,机器设备的使用寿命亦趋延长。

(16)设备的成套性 设备的成套性是指设备要配套。①设备工艺性配套:生产流水线上设备数量很多,多种设备在工艺性能、能力等方面相互配套。②单机配套:指一台机器中各种随机工具、附件、部件要配套。③机组配套:指一套机器的主机、辅机、控制设备及其他设备的配套。

(17)设备的环保性 设备的环保性是指设备的噪声和设备排放出有害物质(废气、废水、废渣)以及设备的各种泄漏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选择设备时,要把噪声控制在保护人体健康的卫生标准范围之内。如果设备排放出的废气、废水、废渣污染环境,应配有治理“三废”的附属设备。

(18)设备工作能力 是评价设备技术水平的一种尺度,包括输出参数和保持完成输出参数的能力。输出参数是根据设备用途和对设备的要求所制定的各种特性指标,如工作精度、机械或强度特性、运动参数、动力参数和经济指标等。

(19)设备技术性能 是技术规格、精度等级、结构特性、运行参数、工艺规范、生产能力等的总称。设备技术性能的先进与落后,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①设备精度的高低及其保持性,指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稳定性;②设备生产效率的高低,即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合格品数量的多少;③设备的工作能力(出力)与能耗水平比率的高低;④设备可靠性和维修性的优劣,即平均故障间隔期和平均修理时间的长短;⑤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它反映劳动强度和劳动效率的高低。

(20)设备效能 设备效能指设备的生产效率和功能。衡量设备效能的指标随设备种类不同而异。衡量一般通用设备的效能指标是:①设备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所需的时间,亦即生产节拍,节拍越快,效率愈高;②设备在单位时间(如每班、每月、每年等)内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生产的数量愈多,设备的生产能力愈大;③设备适应品种生产的能力,适应性越强,越能发挥其作用。

(21)设备技术状况 设备技术状况是指设备所具有的工作能力,包括性能、精度、效率、运动参数、安全、环保、能源消耗等所处的状态及变化状况。

(22)设备分级管理 对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对涉及全行业的设备管理规划、规定、制度、设备分级管理办法和设备分级管理目录等,由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对地区性的设备管理规划、规定和办法等,由地方各级企业设备管理部门制定和实施。

(23)设备岗位责任 设备岗位责任指企业对设备的操作、使用、维护、修理和保管等管理工作建立的岗位责任制。设备岗位责任制应和经济责任制紧密结合,以利于设备岗位责任制长期坚持。

(24)设备维修 是维护和修理的泛称。“维护”是为维持产品完好技术状况或工作能力而进行的作业;“修理”是为恢复产品完好技术状况或工作能力和寿命而进行的作业。

(25)集中维修 企业内部所有的维修工作,包括计划安排、修理、管理以及全部维修人员,都由一个机构统一领导。

(26)分散维修 维修人员及其资源配置在各生产部门,由各生产部门负责安排维修工作并予以实施。

(27)混合维修 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组织维修形式。这种形式可兼有分散和集中两种维修方式的优点,故已被我国大、中企业普遍采用。例如,企业内各车间的大修理由机修车间负责,而其余各类维修工作则由各使用车间负责。

(28)设备检修计划 是消除设备技术状况劣化的一项设备管理工作计划。制定检修计划时,应根据设备的实际负荷、开动时间、技术状况、检测数据、零部件失效规律、在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及其复杂程度等,采取与实际需要相适应的修理类别,并综合考虑生产、技术、物资、劳动力与费用等各方面的条件来安排检修日期和确定检修时间。设备检修计划是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保证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它应与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密切协调,并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同时下达、执行和考核。

(29)设备检修质量 检修后达到预期技术效果的程度。通常从以下两方面衡量:①达到检修技术标准所规定的技术参数、技术条件和允许偏差的程度;②设备检修验收后在保修期内的返修率,可用下式计算:返修工时率=100%×返修工时/实际检修总工时;返修停机时间率=100%×时间/计划检修停机时间;返工率=100%×返修台数/修理总台数。返修率是间接反映检修质量的指标。考察返修率有利于促进检修部门提高检修工作质量、检修技术和管理水平。

(30)检修社会化 在我国,检修社会化工作是指由分散的、小规模的检修转变为集中的、由社会分工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社会化检修的过程,主要是针对各企业维修普遍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现状及其弊病提出的。开展检修社会化的基础是检修专业化。检修工作的社会化,又可称为市场化、商品化。具体讲,对大多数中小型设备使用单位,除日常维修工作外,不再设置专业检修队伍和设备,对大型企业及联合公司等拥有数量庞大及型号繁多的设备的单位,其难以承担的设备检修工作也可外委市场及时完成。备品配件除特殊类型、工艺外,均可通过市场满足需要。(31)设备改造 运用新技术对原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改善或提高设备的性能、精度及生产率,减少消耗及污染。设备改造时必须考虑生产上的必要性、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设备改造的主要作用是补偿无形磨损,某些情况下也补偿有形磨损。通过改造可以实现企业生产手段现代化。

(32)设备更换 在同样用途、规格的新型号设备尚未出现时,以同一型号规格的设备去替换磨损严重而无法或不值得再修理的设备。

(33)设备老化 一个拟人化的概念,是对设备陈旧程度的形象化表述。当某设备的使用达到经济寿命年限、技术上已被先进的新型设备所代替、社会上已不再生产原型号设备时,该设备可视为已严重老化。企业解决设备老化的途径有:①进行设备技术改造,即用新技术、新器件改造老设备,使其局部更新,延长技术寿命;②适时更新经济上、技术上已不宜于修复和改造的老旧设备。

(34)设备租赁 是筹措资金与增加设备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型投资方式。运用租赁手段可以在资金不足或无资金的情况下,从国内外租到所需的设备来进行生产。用户可采用一次或分期付款的办法支付租金。租赁费用分期摊入产品成本,可收到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资金活的效果。租期结束后,用户有可能以极少的资金取得设备的所有权。

(35)转让设备 转让设备是指本企业将不再需要而转让给其他企业的设备。设备转让时,由双方协商同意,按质论价,并按规定办理有关过户手续。国家规定必须淘汰、报废的设备,以及已经报废的设备,企业不得转让。

(36)设备报废 企业生产设备中,凡因严重磨损、腐蚀、老化,致使精度、性能、出力达不到工艺要求者;能耗高或污染严重超过国家规定者;发生事故严重损坏者;专用设备无法修复、改造或虽能修复、改造但经济上不合算的,按规定手续提出申请,经鉴定、批准后予以报废。

(37)设备技术档案 指设备从规划、设计、制造(购置)、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等全过程活动中形成并经整理应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说明、计算资料、照片、录像、录音带等科技文件资料,它是企业技术档案的一部分。

(38)设备台账 设备台账是掌握企业设备资产状况,反映企业设备拥有量及其分布变动情况的主要依据。设备台账分为三类,设备序号账、设备分类账、分车间(使用单位)账。对精、大、稀、重设备,进口设备,自制设备等可另行分别编制专用台账。对不够条件列为固定资产的简易设备,应建立“简易设备台账”。

(39)维修信息管理 维修信息包括各种记录、图纸、报表、指令、报告、数据、凭证和代码等资料,它反映设备维修工作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和变化程度。维修信息管理是指对上述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输、存储、检索和输出的组织管理工作。维修信息是设备维修、改造、更新决策的依据,是对设备全过程管理进行有效控制的手段。

(40)设备故障 设备故障指设备(系统)或零部件丧失其规定的功能。故障按其发展情况可分为突发性和渐发性两大类。

(41)设备事故 设备事故指设备因非正常损坏造成停产或效能降低,停机时间和经济损失超过规定限额者。设备事故分为一般、重大和特大三类。其分类标准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确定。对重大、特大设备事故的发生和处理,必须及时上报地方各级企业主管部门和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并定期统计上报。

(42)设备操作规程 设备操作规程是操作人员正确掌握操作技能的技术性规范。其内容是根据设备的结构运行特点以及安全运行等要求,对操作人员在全部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事项、程序及动作等做出规定。其内容如操作前现场清理及设备状态检查的要求;设备运行工艺参数;操作程序要求;点检、维护、润滑等要求。操作人员认真执行设备操作规程,可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减少故障,防止事故发生。

(43)设备维护规程 指对设备日常维护保养方面的要求和规定。其主要内容包括:设备要达到整齐、清洁、润滑、紧固、防腐、安全;保持文明的区域环境;定期检查或评比操作人员的维护活动等。坚决执行设备维护规程,可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保持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44)设备检修规程 设备检修规程是对设备检修工艺、修理方法、质量标准、竣工验收等做出规定的技术性文件。其内容有:检修前设备技术状态的调查,包括缺陷、故障、事故、隐患及功能失常等情况;检修前预检测试记录,包括各项性能、精度参数和噪声、振动、泄漏、磨损、灵活、老化、失效等的程度;设备修理所需的修复件、更换件及工、检、研具明细表;设备修复件及设备修理的程序和工艺;设备的修理质量标准和有关要求;设备修理后的试运行、试加工等的规定。对复杂的关键设备,还应绘制设备修理工程网络图。

(45)设备更新 用新设备替换技术上或经济上不宜大修、改造和继续使用的旧设备,它可以对设备的有形和无形磨损作综合性补偿,通过设备更新,可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应根据需要尽可能以技术先进、效益好的设备替换技术落后、效益差的设备。

(46)设备寿命 广义的设备寿命,又称设备全寿命或设备寿命周期,是指设备发生费用的整个时期,从规划设备阶段、使用阶段至报废为止。狭义的设备寿命又称自然寿命、物质寿命或物理寿命,即设备实体存在的期间,指设备制造完成、经使用维修直至报废为止的期间。(47)设备使用与维护管理制度 对设备的使用、维护、润滑、点检、维修、故障(事故)、状态监测和完好率考核等实行科学管理的规定。

(48)设备完好标准 设备完好标准是评定设备是否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和维护保养状况而制定的定性和定量考核要求的基本依据。

(49)设备事故频率 设备事故频率也称事故发生率,指报告期内发生的设备事故次数与实际开动的设备台数之比,计算公式为:事故频率(次/台)=报告期内发生的设备事故次数/报告期内实际开动设备台数。事故频率还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设备事故次数来计算。

(50)设备返修率 考核设备修理总体质量的一个指标,可以用两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①用复杂系数计算:设备返修率=返修设备复杂系数总和/考核期内完成设备修理复杂系数总和×100%;②用修理工时计算:设备返修率=设备返修耗用工时总和/考核期内完成设备修理实耗工时总和×100%。

(51)设备利用率 反映设备工作状态及生产效率的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是指生产设备在数量、时间、能力等方面利用程度的指标。一般包括设备数量利用指标、设备制度台时利用率、设备计划台时利用率、设备能力利用指标、设备综合利用率。过去,设备利用率一般仅指设备制度台时利用率。

(52)设备完好率 根据各类设备完好标准,对企业设备进行逐台检查所确定的完好台数与设备总台数之比。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台数/设备总台数×100%。设备总台数应包括企业在用的、备用的、停用的以及正在检修的全部生产设备,不包括尚未安装、使用以及由基建部门或物资部门代管的设备,考核设备时必须按完好标准逐台衡量,不能采取抽查推算的办法。设备完好率一般考核主要生产设备。

(53)设备闲置率 设备闲置率指闲置不用的设备数量与全部设备数量的比值,也是反映设备利用程度的指标,同时可从侧面反映设备资产投资的回报和利用程度。设备闲置率=闲置设备台数/全部设备台数×100%。

(54)网络计划 应用网络技术编制的计划,可应用于设备大修计划的编制。以大修理任务所需的时间为基础,用网络图形来表示大修理过程中各工序之间的相互关系、时间和整个修理计划,通过数学计算找出影响大修任务的关键工序和关键路线,以便确保关键路线作业,缩短大修停歇时间。

(55)设备大修计划 根据设备大修标准编制的修理计划。设备大修计划主要包括修理项目,修理开工、完工时间,修理工时,修理费用等。必要时,大修计划列出需用的备件及材料规格、品种和数量。

(56)预防维修 为了防止设备性能、精度劣化或设备故障和事故停机,从“预防为主”的观点出发,根据事前的计划和相应的技术要求所进行的预防性维护和修理。预防维修力争对运行中的设备异常进行早期发现,早期排除,通常应参考设备实际开动台时和状态监测的结果。

(57)预知维修 预知维修是一种以设备状态为依据的预防维修方式。它是根据设备的日常点检、定检、状态监测和诊断提供的信息,经过统计分析来判断设备的劣化程度、故障部位和原因,并在故障发生前能进行适时和必要的维修。由于这种维修方式对设备有针对性地进行维修,修复时只需修理或更换将要或已损坏的零件,从而有效地避免意外故障和防止事故发生并减少维修费用。采用“状态监测维修”方式进行设备技术状态监测时,需要使用昂贵的监测仪器,因此主要适用于利用率高的重点设备和连续运转的设备。预知维修是当今世界上新兴的先进维修方式,是设备维修发展的方向。

(58)计划修理 计划修理指根据设备的实际技术状况和精度指数的测算制订修理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各类设备采用不同类别的修理,防止设备意外磨损及突发故障。它是设备预防维修的一种手段,在实施时,为增加设备生产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可采用分步修理法和同步修理法。

(59)抢修 为避免发生严重后果而需要立即着手进行维修的设备;或为了减少严重事故的损失,对事故设备进行24小时昼夜修理均称抢修。

(60)大修 是工作量最大的一种计划修理。以全面恢复设备工作能力为目标,将设备的全部或大部分部件解体,修复基准件,更换或修复全部不合格的零件、附件,翻新外观,彻底消除修前存在的缺陷,恢复设备的规定精度和性能。

(61)中修 是计划预修制度的修理周期结构中介于大修与小修之间的一种修理。其修理内容为:部分解体,更换或修复部分不能用到下次计划修理的磨损零件,部分刮研导轨,调整坐标,使规定修理部分恢复出厂精度或满足工艺要求。修后应保证设备在一个中修间隔期内能正常使用。

(62)小修 工作量最小的计划修理,是指调整、修复或更换修理间隔期内失效的或即将失效的零件或元器件的局部修理工作。

(63)事后修理 设备发生故障或损坏之后,性能已不合格才进行修理。这是一种非计划的修理。

(64)设备维护 为防止设备性能劣化(退化)或降低设备失效的概率,按事先规定的计划或相应技术条件的规定进行的技术管理措施。其作用在于延缓设备工作能力的降低,保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65)设备维修 维护和修理的泛称。“维护”是为维持产品完好技术状况或工作能力而进行的作业;“修理”是为了恢复产品完好技术状况或工作能力和寿命而进行的作业。

(66)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是设备工程的理论基础,即设备工程应自始至终贯彻“预先防止”和“防重于治”的指导思想。在其规划工程阶段,应重

视无维修设计、可靠性、维修性的科研与实施;在其维修工程阶段,应做好运行过程的状态监测和技术诊断,加强设备的预防性检查和试验,以及建立健全有关规程制度和各项基础工作,防止设备非正常劣化,减少故障事故,延长使用寿命,充分发挥设备一生效能,从而达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

(67)设备操作规程 设备操作规程是操作人员正确掌握操作技能的技术性规范。其内容是根据设备的结构运行特点以及安全运行等要求,对操作人员在全部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事项、程序及动作等做出规定。其内容如操作前现场清理及设备状态检查的要求;设备运行工艺参数;操作程序要求;点检、维护、润滑等要求。操作人员认真执行设备操作规程,可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减少故障,防止事故发生。

(68)试车 机器设备的试运转。对制造、安装或修理完毕的设备,在投产前为保证正式运转达到规定的工作能力而进行的调整和运转。一般先进行空运转(无负荷)试车,然后再进行负荷试验。空运转试车:设备按规定的输出参数在无负荷状态下运转,并进行动作试验。负荷试验:使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下(或模拟与正常工作状态相同的条件),按设备说明书(或修理技术文件)中规定的转速、精度、运行参数等技术要求进行切削试验、出力试验或加载试验。

(69)设备寿命 广义的设备寿命,又称设备全寿命或设备寿命周期,是指设备发生费用的整个时期,从规划设置阶段、使用阶段至报废为止。狭义的设备寿命又称自然寿命、物质寿命或物理寿命,即设备实体存在的期间,指设备制造完成、经使用维修直至报废为止的时间。

(70)设备完好率 设备完好率是根据各类设备完好标准,对企业设备进行逐台检查所确定的完好台数与设备总台数之比。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台数/设备总台数×100%。设备总台数应包括企业在用的、备用的、停用的以及正在检修的全部生产设备,不包括尚未安装、使用以及由基建部门或物资部门代管的设备,考核设备时必须按完好标准逐台衡量,不能采取抽查推算的办法。设备完好率一般考核主要生产设备。

(71)完好设备 完好设备主要指达到以下要求的设备。①设备性能良好,如性能、出力达到设计标准,精度满足工艺要求,运转无超温、超压现象。②设备运转正常,零部件齐全,无较大缺陷,磨损腐蚀在规定限度内,主要计量仪表和润滑系统正常。③原材料、燃料、油料等消耗正常,无漏油、漏气、漏电现象,外表清洁、整齐。

(72)设备维护规程 指对设备日常维护保养方面的要求和规定。其主要内容包括:设备要达到整齐、清洁、润滑、紧固、防腐、安全;保持文明的区域环境;定期检查或评比操作人员的维护活动等。坚决执行设备维护规程,可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保持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73)日常保养 指操作者对所操作设备每日(班)必须进行的保养。其内容为班前加油、擦拭、调整,班中的检查、调节,班后的清扫、归位等工作。日常保养可以防止故障,推迟劣化,延长设备寿命,减少事故发生。

(74)润滑管理制度 制度包括:①润滑材料供应管理制度;②润滑总站与分站管理制度;③设备清洗换油及其工艺流程的规定;④切削液等工艺用油液的管理制度;⑤废油回收及再生管理办法;⑥润滑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⑦润滑油库安全防火制度。

(75)设备隐患 设备隐患是指在设备使用阶段,往往由于设计、制造、装配以及材质等缺陷因素使设备初始参数劣化、衰减过程发展。它是在工作中逐渐形成的,与设备的使用时间无关,一般无明显的先兆。

(76)故障机理 故障机理指引起故障的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电气的、人的原因及其因果关系、原理等。以人的疾病作为比喻,故障机理相当于病理,故障模式相当于基本的症状,即使机理不明,但模式总可观测。不同的应力分别或同时产生某些不同的故障机理。同样,由某一机理也可产生出另一机理。并随着时间的变化,最后可以显示出若干故障模式。

(77)设备故障频率 设备故障的次数与设备总开动时间之比,即设备在单位开动时间内发生故障的次数。在实际工作中为单位设备台数发生的故障次数取代,即在报告期内的设备故障次数与实际开动的设备台数相比。

(78)日常检查 操作人员每天(班)对设备进行使用维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是及时发现设备运行前及其运行过程中的不正常情况并予以排除。

(79)设备诊断 在设备运行中,定量地把握设备的性能、强度和劣化状态等,以此结果为基础,对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寿命进行预测。在设备诊断中,为发现设备异常现象,要检测的项目有振动、声音、传热、温度、压力、电压和排油等。

(80)状态监测 对设备整体或局部在运行过程中物理现象的变化进行的检测(包括点检和检查)。目的是随时监视设备的运行状况,防止突发故障,掌握劣化规律,合理安排维修计划,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81)配件 由专业化工厂按一定规模(数量)生产,使用单位可按工作条件、连接尺寸随时选用、更换的零部件。

(82)备件 维修中经常使用而需保持一定储备量的零件,如易损件、消耗量大的标准件及关键设备的保险储备件等。

(83)备件管理技术工作 为备件管理所进行的必要的技术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备件图纸的收集、备件实物测绘、技术资料整理以及备件图册的编制。

(84)备件自然失效 备件储备中因备件品质或保管不善而导致变质、变形、锈蚀、老化等使备件丧失使用价值。

(85)备件库 存放设备备件的仓库。根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一般分为中心备件库、机械备件库、动力备件库、机电备件库及毛坯库等。备件库应符合一般仓库的技术要求,如防潮、防火、防腐蚀、明亮、通风、无灰尘和具有防火设施等。备件库占地面积的大小应根据各企业对备件范围的划分和管理形式的不同具体决定。

(86)备件ABC管理法 企业为了保证维修需要,储备品种繁多的大量备件,每种备件的重要程度、供货难易和库存时间各不相同。为了分清重点与一般,区别对待,控制备件库存,将备件划分为A、B、C三类进行管理。

(87)备件汇总 以备件类别为主的表格,从表上可以看出此类备件总的品种数、拥有量和储备量。为适应订货要求,汇总表应按照国家物资供应目录分类汇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设备管理试题与答案 选编(1)
设备管理知识
经验分享 | 线缆设备的点检与保养,你未必懂
趣读
实施设备“零故障”管理降低设备停机率
设备管理基础知识自测题,看看能得多少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