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

题一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选择题】

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

孔子的思想是(    )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2、老人们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3、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4、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5、 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

A.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 礼乐与法制并举   C. 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D. 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6、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7、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已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8、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9、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0、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11、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 孔子        B. 老子         D. 墨子          C. 韩非

12、战国时期,法家三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出其思想特点是(    )

A. 尚法存礼       C. 外儒内法     B. 尊法敬天     D. 崇德重法

13、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A. 促进了政治统一     B. 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 冲击了贵族政治     D. 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14、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

A.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1/6



15、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16、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

    A.“齐物”;“逍遥”              B.“天行有常”;“仁政”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 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7、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18、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19、《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20、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22、《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23、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  )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24、《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25、“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6、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7、朱熹作《朱子家礼》,阐述了家族生活的“通则”“冠礼”“婚礼”“葬礼”“祭礼”四种重要的礼仪制度。他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这一做法(  )

A.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         B.造成了宗法观念的淡薄

C.中断了儒家传统的继承性         D.导致了日常仪式的烦琐

28、南宋初年,为了彰显其统治的正统性,统治者沿袭了北宋礼仪中以大象为“祥瑞”的传统,其礼仪用象主

2/6



要来源于贡献和购买。后来,又以异兽“劳远人”“失土性”“象乃无用之物,重扰吾民”为由,停止接受贡象与购象。这反映出(  )

A.财政状况左右君主行为                B.“天人感应”学说被摒弃

C.儒学观念影响庙堂决策                D.中外贸易与交流受阻

29、北宋理学家孙复(992—1057年)在研究《春秋》时,把其中的“尊王攘夷”之说凸显出来,并且更突出地强调“尊王”。这可以用来说明理学(  )

A.具有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                B.曲解传统典籍

C.已经成为正统的官方哲学                D.倡导复古思想

30、周太王(周王朝的奠基人)长子泰伯为让位给弟弟季历而出走,《论语》称赞泰伯品德高尚,而朱熹却称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灭商的意图。由此可见,朱熹(  )

A.重视君臣之义  B.重视心性修养  C.强调知先行后    D.认同宗法秩序

31、“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的程颢指出:“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佛之学为怕生死,故只管说不休”,并以世界为虚幻是强生事。程颢如此评价佛教的主要原因是(  )

A.三教合流推动佛教渐趋中国化         B.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学地位

C.与儒家重世间伦理的理念不符          D.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32、明朝中期,程朱理学僵化,王阳明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他认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据此可知,这一理论(  )

A.坚决反对研习儒学经典 B.主张格物致知寻求天理C.隐含着平等自由的倾向 D.受到西方人文精神影响

33、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34、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3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36、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

37、有学者认为,明瓷中已看不到宋瓷中那种理智的、严肃的造型之追求。明瓷姿态自然,少见做作痕迹。其中的蓝釉瓷器和红釉瓷器浓墨丰润,富有情趣和装饰性,笔法畅达,表现手法自由而飘逸奔放。这差异是因为(  )

A.宋代瓷器更强调感性之美          B.明代瓷器更专注理性之美

C.宋明主流的学术思想不同          D.宋明文化承载者阶层不同

38、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幕。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唐)刘禹锡《马嵬行》

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五代)刘昫等《旧唐书》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6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

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

39、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纣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  )

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

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

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

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

40、光绪帝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光绪生前诊病的脉案非常详细,从中可以断定光绪因病死亡。又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1980年通过化验光绪的颈椎和头发,发现无中毒现象。现在高科技手段则检测出光绪体内有砷中毒现象。据此可以得出(  )

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B.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

41、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4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43、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他强调

A.“心外无理”    B.“宇宙便是吾心”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天地之化日新”

44、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45、《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

4/6



A.主张废除宰相制 B.倡导无为而治    C.倾向于限制君权  D.反对王位世袭

46、民俗钱币是古钱币的一种,大多由民间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图2寓意

图2 清代民俗钱币图案

A.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B.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

C.心外无理的哲学思想               D.克己复礼的行为规范

47、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

A.“经世致用”                      B.“人心一点灵明”   

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48、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49、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50、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51、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52、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5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54、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承续华夏传统   B. 倡导疑古辨伪      D. 保存历史文献    C. 弘扬程朱理学

55、论及自己的学不管趣,顾炎武说:“《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知,其“学术旨趣”在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学的变迁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
书讯 | 张祥龙《儒家哲学史讲演录》
2018长治教师招聘考试历史学科高频考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最新高三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归纳
盘点古代先贤大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