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拨浪鼓、豆腐梆子、铜锣……乡村里那远去的叫卖声

乡村生活的岁月里,来自街道上小商小贩的那些叫卖声,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如今,离乡多年,它们却一直在记忆中回响着。

货郎的拨浪鼓

乡村四月天。紫色的桐花落了,雪白的槐花开了,金星星似的枣花引得蜜蜂嗡嗡地吵。

有南风吹过,阳光晒得人懒洋洋。鸡窝里的老母鸡正在憋红了脸下蛋,周围绒团一样的小鸡们唧唧地跑来跑去,或者啄着地上的草叶子。日影和光阴就这样慢慢地移着,不疾不徐。

“不楞不楞……”胡同口的拨浪鼓声响起来,“拿铺衬套子来换针线——”吆喝声的尾音拖得长长的。我们知道这是货郎来了,迫不及待地跑出去,货郎的担子周围早围满了女人和孩子。货郎的担子总是散发着刺鼻的樟脑球的味道,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对他的欢迎,找出家里用不到的旧棉絮、旧布、旧鞋,就可以从货郎担上换回些针头线脑,那些桃红柳绿鹅黄的丝线过不了多久,就在女人们灵巧的手下变成了好看的各色花鸟鱼虫图案,绣在枕头、鞋垫和小孩子穿的兜兜、虎头鞋子上面,惹来一阵赞叹。

小孩子们最关心的当属那小糖球、小汽球之类的东西了。没有旧物换,也可花钱买,那年月物价便宜,几分钱就可哄得孩子不哭。也有兄弟姐妹多的人家,给小的买了,大的就撅着嘴,给男孩子买了,女孩子就泪汪汪。小心眼里的酸甜与苦涩,大人是无暇理会的。于是,货郎所经之处,有的孩子心满意足,有的孩子哭闹不休。

拨浪鼓声给乡村的人们带来了一个外面彩色的世界的缩影,也给宁静的乡村生活溅起几朵浪花。在物质匮乏、信息闭塞的时代,走乡串户的货郎是小孩子最喜欢的人,也算是一个大众人物吧。

后来随着农村供销社、代销点的兴起,货郎的拨郎鼓声渐渐稀少了。慢慢的,各种小卖部、超市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货物也比小小货郎担上的要全,货郎这个行当从乡村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了。

拨浪鼓成了孩子们买来玩的玩具。

换豆腐的梆子声

“梆梆梆卖豆腐,一卖卖到屋后头……”这是小时候唱过的童谣,只记得这开头的一句了,后面是什么,竟然都忘了。

“梆、梆、梆,梆、梆、梆……”每当清晨寂静的街道上,响起这清脆的类似于敲击木鱼的声音,我们就知道是换豆腐的来了。人们用瓢盛上几斤黄豆,再拿上一个盘子或大碗拿出去盛豆腐。

半夜起来做豆腐的人推着小车,大大的笼屉上是一块还冒着热气的四方方的豆腐,用雪白的笼布盖着,见有人来换,卖豆腐的就掀起笼布,用一柄长刀从一边齐整整的往下切。斤两不同,豆腐的形状也不同,有四方块的,有扁扁的长方形。嘴馋的孩子闻着白嫩嫩热腾腾豆腐的香气,刚拿到手便要啃上一口。有的大人为了哄小孩子,就拿过卖豆腐的梆子给孩子敲着玩。

买回家的豆腐,可以做出好多种吃法。白菜辣椒炒豆腐、粉条炖豆腐、小葱拌豆腐、蒸豆腐馅的包子……在不舍得吃肉的年代里,换豆腐的来了,也是难得的改善伙食的机会。

旧时人们常说世上有三桩苦差事:打铁、撑船、磨豆腐。做豆腐是件很累很苦的活,要起早贪黑,还有各道工序,不是特别吃苦的人是做不了这个的。所以三里五村的,能做豆腐的人很少,卖豆腐的生意很兴旺。

淄博地区传统的五音戏里有一出《拐磨子》就是讲的一对夫妻不怕吃苦磨豆腐的故事。现在的孩子看这种老戏,都不明白讲的什么,他们没听过那清脆的梆子声,也没体会过我们小时候那种早晨起来拿到一块热豆腐的欢喜。

卖酱醋的铜锣声

每当听到街上常常响起的阵阵铜锣声,就在道那是赶着驴车下乡卖酱醋的来了,便急急地提了瓶子出来,打上几斤酱油或醋,有时候,还拿着碟子从他带的坛子里买几块豆腐乳。

卖酱醋的人的车上,拉着几个大的塑料桶,卖的酱醋是不用秤的,有个竹筒绑在长杆上做计量的工具,小的盛半斤,大的盛的是一斤。把酱醋从大桶里打出来,再用一个漏斗灌进我们的瓶子里。

乡村里的人们忙起来,连五天一回的集市也顾不上去。那时候的酱油质量不好,到了夏天,存放时间久了表面会生一层白色的“罩子”,会变味生蛆,所以几分钱一斤的酱油每次也不敢打太多。

在贫乏而忙碌的日子里,这隔三差五下乡卖酱油醋的人,也算是为我们的生活送来了便利,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点滋味。就连他找的零钱,也带着一股又咸又香又酸的味道。

赊小鸡的叫卖声

赊小鸡的人来的时候,春天就快要走了。

他们总是用自行车带了一个大大的浅篓子,里面是一团团毛绒绒的可爱的小鸡。当然,也有小鸭、小鹅什么的,都是可以赊的。

他们叫卖没有工具,到村里就满街上吆喝。“赊小鸡咧——赊小鸭”前半段悠长后半段却急促地刹住。

陆续有人闻声从家里出来,他在街上把篓子摆下,掀开上面的罩网,立即被大娘婶子们围上了。女人们挑的很仔细。一只一只的挑。挑公母,也挑生命力强的,好成活。

赊小鸡的人先把名字记下来,谁家要了多少只,等秋后这些小鸡小鸭小养大了,他再来收钱。

也有爱占便宜的,和人家讲半天价,顶多是多搭上一两只小鸡,但是不会有人报假名字。

赊回去的小鸡,进了每家的鸡笼里,人们用小米或者窝窝头喂它们,看着它们慢慢褪去绒毛,换上羽毛,长出了尾巴。小鸡养好了当年就可以下蛋,人们把鸡蛋卖掉,到秋后赊小鸡的人来按照名单收钱的时候,从没有人赖过账。

现在的乡村里,这些行当都不见了,这样的叫卖声也消失了。有下乡做生意的,都用个小喇叭放录音,一遍遍重复,乏味的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领月:遥远的乡村叫卖声
时代记忆 | 街头听市声
那些消失的乡村叫卖声,你听过几个?
张桂婷:消失的吆喝声
【“美丽中国”国庆70年征文】077.王振平||又闻豆腐梆子声
听呀,响器声声揽客忙:卖糖的用“糖锣”,卖香油的用“梆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