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绘红楼话冒襄(解说词)| 第四集:匿庐掩门著红楼





 六集电视文论片
水绘红楼话冒襄

解说词

张奎高
苏作登字:-2016-A-00007923

第四集






匿庐掩门著红楼





隐祸竟出手足情。康熙十六年春天(1677丁巳),冒襄弟弟受唆状告冒辟疆涉及清初三大奇案之一的“通海案”,冒襄险遭不测,幸免于难。易代之时的兴亡之叹比起骨肉相残,后者比前者更为刻肤痛切。

经历家难之后,更加坚定了冒辟疆终老丘园的思想。年近古稀的他在负葬九十老母之后,被迫在水绘园西侧搆築匿峰庐。

信步其中,这里远离嚣尘,土冈平缓,有茅屋草舍,有小桥流水,处处可闻书倦墨香,难怪清代文人雅士皆称“匿峰庐”为伏虎、凤雏隐居之地。

一座小小的茅屋匿峰庐,何以得此非凡美誉?对于一般人来说,当然难以理解。但当你身临其境,细细品味之后,便会觉得此誉不过。

【匿峰庐名藏玄机。】

“此外更无堪系念,英山朴树古巢云”。

这是冒辟疆“秦溪蒙难”中的诗句,从诗中我们可知冒辟疆在危难之时视若生命、最为系念的三样宝物:英山、朴树、古巢。而这三样宝贝便与匿峰庐有关。

英山,石名,因产自广东英德,故又叫英德石,它玲珑剔透,纹理错落,外表锋棱突兀雄奇,嶙峋峻峭,色彩鲜明,给人以动感,由于有“皱、瘦、漏、透”等特点,所以形态变化万千,抽象,具象兼而有之。自然温润苍翠色泽统一,而扣之亦有铿锵的金玉之声,它“贵气”十足,文人气质极佳,观之,能使人产生美感和联想。被文人墨客视为挚爱、倾情赋诗。

冒辟疆父亲从广东带回如皋的那块奇石,即英德石,冒襄称之为“英山”,瘦长九尺,峰如玉女。此石质地细腻,色极青柔,扣之亦有铿锵金玉之声,冒辟疆极爱此石,视其如命。

他逃难时首要牵挂之物便是“英山”,可见此奇石在他眼中是何等重要?故而说冒辟疆视石如命并不为过。

朴树,榛树也。明清变革后,冒襄曾于此树筑巢而居,并自号巢民,以示其清亮之民族气节。

古巢,即冒襄于榛树所筑之巢。

奇石、朴树、古巢,冒辟疆之生命也。而将铭心刻骨的生命之石藏于新建茅庐,且名其“匿峰”,一个“匿”字,流露出此石在冒辟疆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更彰显出“匿峰”之名暗藏着多少玄妙与深意!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此奇石后为国画大师吴昌硕所得,吴喜而作铭曰“山岳精、千年结,前归巢民(冒辟疆)后苦铁”。下镌“巢民长物”、“缶庐”二印。现为西冷印社镇社之宝。

这不正是“通灵宝玉”最为可鉴的现实证据吗?

西冷印社藏冒襄

英山灵壁石图《水绘灵石》

【灵动英山《石头记》】

“把茅为盖,挂席为门,绳枢瓦牍,仅敝风雨,”请别误会,这不是红楼梦中的脂批“茅椽蓬牘,瓦灶绳床,”而是冒辟疆笔下的匿峰庐实录。试想:若非一人,岂能笔下相同?!

晚年的冒辟疆就隐居在这样简陋匿峰庐中,每天与石相伴,时时追忆往昔,终觉自己一生如梦,一技无成,自觉惭愧,恨无补天之才。忽一日,想起当日自己所遇女子,行止见识,皆非常人,且皆高于自己,更觉羞耻。于是,常觉胸有垒块,不吐不快。

一天,他又细抚英山奇石,往事遂在眼前浮现,冒襄心中一动:何不借此石之灵,用此石之口,诉此石奇缘,再以此石之名,幻化出一篇梦境般的《石头记》?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岂不宜乎?想到这里,冒辟疆顿觉五脏俱开,气舒心畅,他决意立即挥毫,开始著作《石头记》。

自此,冒辟疆在“匿峰庐”足不出户,“杜门又杜口,白日卧三竿”,整日著作不辍,甚至“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字”,直至十年后才搬出草庐。这与《红楼梦》第一回脂批的:“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时间上完全吻合。

离开匿峰庐,冒襄住进了儿子为他在冒家巷建造的新居,冒辟疆将此居名为“朴庵”,这又似在告诉世人:石头记中被我称为“拙庵”的“空空道人”似此“朴庵”耶?

也许是为纪念葬于影梅庵的小宛,冒辟疆在“朴庵”墙边手植腊梅一株。

此梅树虽历经 300 多年沧沧,但至今仍枝繁叶茂,葱郁苍翠,冬天梅花满枝,花气袭人,闻者无不勾起对这位节高如梅、才气撼世的先贤的思慕!

【梦幻长歌寄“离怨”】亡国大明朝、痛失陈圆圆、死别董小宛,冒辟疆一生经历的这种种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怨”太多太多,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离怨情结愈演愈烈,益发令他悔痛在心、寝食难安。

于是,他将这种情愫倾泻于笔端,刻录于纸上,成为整部《石头记》的情感主线,幻绘出整部《石头记》冷艳棲离的色彩基调。

“秋风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一朝飘泊难寻觅。”“愁绪满怀无释处,”“杜鹃无雨正黄昏。”“孤标傲世偕谁隐,”“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等都是表达的末世游子在离乱漂泊之中,那种无奈无助的怨怨哀思。这样的诗句,这样的离情,这样的艾怨,充斥通篇,俯拾皆是。

我们再看看冒辟疆的《别离庙 · 悼吴蕊仙》词刻:“别离庙,春禽叫,不见当日如花人,但见今日话含笑。春花有时落复开,玉颜一去难复来。只今荒烟蔓草最深处,愁云犹望姑苏台。”

董小宛亡故他吟道:“梦幻尘缘,伤心情动,莺莺远去,盼盼楼空。倩女离魂,萍踪莫问……桃对无踪,柳枝何处?嗟嗟,萍随水,水随风,萍枯水尽;幻即空,空即色,幻灭全灵。能所双忘,色空并遣;长歌寄意…… ”

“天荒地老歌长恨,好忏应为再世因。”

“九年一日千秋怨,肠断衰残抱痛来。”

同样悽婉的文笔,同样离愁的情愫,同样冷艳的色调,同样梦幻般的意境,《红楼梦》与《影梅庵忆语》这种惊人相似的情感隐线,非是一人之手岂能如出一辙?表象文字虽可仿效,但意蕴、情感非经亲历岂能仿效如斯?

这不正是作者在宣告世人:惟有冒襄著红楼。

当然,仅凭这些,还难足以服人。那么,冒辟疆著作《红楼梦》之说还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呢?请看下集。



# 作者简介 #

张奎高,1950年生,江苏如皋人。笔名路楠、圭圭、雉水大圭等。从事军旅文化19年;转业后,从事地方文化至退休。 

上演、发表过文艺作品、论文数百篇,出版专著六部。作词、作曲的大型组歌《永远高歌东方红》获济南军区1976文艺汇演创作一等奖;传记文学《李渔大传》(上、下卷)获南通市2018“五个一工程奖”。

现为如皋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南通江淮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李渔研究会(筹)会员。

请看下集

特邀顾问:张奎高  

顾      问:曹桂明  

策    划:汤红波

总    编:王   慧



编辑制作:王慧

图      源:网络

本文作者已授权锦绣文萃平台发布

"锦绣文萃"欢迎您赐稿交流合作!!
温馨提示

    体裁以诗歌、散文(含随笔、杂文、书评等)、短篇小说、书法绘画等作品为主。投稿时请附一百字左右作者简介(可含一张生活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冒辟疆是红楼梦作者的铁证
(清) 冒襄(辟疆)《詠夾竹桃軸》
《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曹雪芹还是冒辟疆?
《曹雪芹与红楼梦》纪录片解说词
鸳鸯大骂嫂子背后,曹雪芹还有两层意思,骂得贾政之辈抬不起头
【知·道】红楼,红学,红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