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归故里》:每一个底层的孩子回望过去时,都应该接纳自己

这是迪迪埃·埃里蓬的一本反思社会学的著作。在他父亲去世之后,他决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兰斯,重新去了解他曾经生活的环境,他所处的工人阶级,并且阐述了一个命题:他是如何从工人阶级从而跨越到知识分子的中上阶级的,又阐述了集体决定论中不同个体的命运轨迹和个人的选择又是如何被影响和决定的。作者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反思社会学的方式,他试图利用当前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范畴重建家族历史。其理论视角是集体决定论,也就是说集体运动为个体提供了将自身构建为政治主体的方式,集体运动为个体提供了理解自身的概念范畴。

本文讲述了一个在成长过程中试图远离家庭的平民阶级少年的故事。作者试图通过父亲去世,重新回到故乡寻找自我和理解自我。他发现,他可以敢于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并做相关的研究,但他似乎一直都无法接受“自己出身于工人阶级”的事实。于是,借着父亲的离世和接纳自己的渴望,埃里蓬试图去思考阶级关系、阶级统治以及对自身的阶级归属的问题。通过父亲离世、照片引发的回忆牵扯,再到生活过的家庭中所亲眼见到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对父亲这个愚蠢而暴怒的家庭统治者的憎恨、家庭代际生活的素描、成长过程中家庭的住处和阶级身份、我和哥哥们的人生轨迹的不同、初高中生活以及大学生活的描写,作者勾勒一个常常的摇曳着的家庭的拖沓的影子。

在书中,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他为什么能够跨越自身的阶层而获得成功?而他的兄弟们为什么没有?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埃里蓬为什么获得了成功?

第一,他在与同学的接触中、在与学校的交往中以及在文学和哲学世界中,感受到了自身所处的阶级和上层阶级和学校教育机构的巨大的阶层差距,这种阶层差距曾使他产生愧疚感和羞耻感。

第二,作为一个社会镜像阶段,埃里蓬有了自我意识并意识到自己所处的阶层,感知到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进而产生了顽固的意念试图和外界的不公对抗。

第三,进行自我再教育。这种自我再教育几乎就是彻底地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的言语、谈吐、艺术欣赏,只有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这些兴趣和爱好,才有可能远离原有的阶级。

第四,屈从学校体制,并且适应它。因此这就意味着要放弃工人阶级自带的男子气概的文化归属,要不断地约束自己,日复一日地改变观念、语言及其他方式,打造一个不同于工人阶级的学校的存在。但无论是他今日取得如此的成就,他依然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奇迹。

在这本书中,我其实更感兴趣的是作者对兄弟们的论述那个章节。

其实,埃里蓬也抛出了这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和我的兄弟们出身于同一个阶层,但是我们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即他的兄弟们虽然相较于父辈有一定的社会身份的提升,但是却依然从事着体力劳动。他认为,首先自己的成功归咎于某种奇迹,而兄弟们的人生命运的再生产才是常态,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主动离开学校辍学打工。社会分层使得他们不可能去思考自己超越这个阶层以外的目标和高度,而人本身是难以摆脱社会秩序的应先那个,在社会发展中的轨迹早就由会社会地位和家族历史所安排好。正如韦德曼《法农》中提到的,虽然有些人的人生命运轨迹突破了统计数据,但着也不能否定那个统计数据揭示出来的社会真相,就像“个人奋斗之上的意识形态一样不能让人相信其真实性。

因此,他的兄弟们的人生命运的归途是社会结构再生产机制的结果。而在这里埃里蓬所能够给的另一个启发是:他说感到自己的是自私的,他没有将自己的学习所得传授给后来的弟弟们。而他对原生家庭的叛逃和逃离也导致弟弟们的失败,毕竟如果将学到的东西和学习的欲望传递给弟弟们,并且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时间,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也许可能帮助他们也成为其中的奇迹创造者。

当然,在追求向上流动的过程中,会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羞耻和受到伤害。尽管埃里蓬已经实现了阶层身份的跃迁,但他始终对求学过程衍生出的负面的情绪而羞愧,并且难以忘记。这部分我所感兴趣的是,埃里蓬的成长体验是很不愉悦的,无论是母亲将他和黑人类比,或者在学校体验中感受到的差距和羞耻感,他认为正式社会规则中的那些判断正常与不正常的标准导致其深深植入劳工阶级的意识中,并且将其传递给孩子,这让哪些看似违反规则的人承受了太多的焦虑和折磨。这段论述在我们去探讨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或者教养时,其实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很多孩子从小就生活在所谓的“胖瘦”、“聪明愚笨”的框架中,而大人们对其评价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自己的判断,有些反叛的孩子可能从此跨越原生家庭的伤害,而有些孩子可能会一辈子生活在阴影之下。

至于为什么会产生伤害?他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进行了解释。社会秩序强加给我们的某些东西,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被迫塑造了自己的身份,即便试图用改变或者行动对抗这种决定论或者社会秩序的力量,却也无可奈何,“不应该幻想不可能实现的解放,我们至多可以跨越一些历史设置的、约束我们生存的边界”(福柯)。

正如本书开头所讲的,通过埃里蓬的描述,工人阶级的家是一个刻意疏离的社会空间,是一个成长过程中充当反面教材的精神空间,更是一个无论如何反抗依然构成自己精神内核的场所。我似乎感受到了某种“分裂的习性”和撕裂。书中的有些描述和《桑切斯的孩子们》有相似之处。这个家的定义和《斗室星空》中的家是特殊的社会差异的涵容体,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那些剩下的关于学术问题的讨论就不附上了。强烈推荐大家读这本书,回望过去就是找到自己,接受自己,和理解自己。

参考书籍:《回归故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归与逃离,理解与原谅——读《回归故里》
微书讯
《回归故里》:真的回的去吗?
编译|阶级、文化和向下流动:一个阶级与文化分析法
现代政党政治的产生和变化
《回归故里》:知识分子如何与原生阶层和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