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忆新中国70年“年货”变迁史,70、80、90后不同年代的年货记忆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年货,值得回忆的岁月,人间充满温暖,烟火味十足。虽然,物质缺乏,生活艰苦,但是,接地气,人间有爱,左右邻居亲如一家,开心着快乐着……曾经的时光,已成为往亊,回想起来,耐人寻味,记忆犹新,儿童时代的场景历历在目,犹如昨天,挥之不去。

70、80、90后不同的年货记忆,谁的更有仪式感?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每个年代的年货都有属于不同年代的产物,每个年代的人,对于年货的记忆都有着不同。

记得在七八十年代,每个人也有着独特的记忆过年都有这样的传统和习俗,“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切块肉,二十七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经历过的人一定还记得这样的一幕:供销社前排着长队,售货员和顾客之间的周旋:顾客说:“通融一下再多给我称点吧,谢谢了!”供销社售货员“你这就是3斤肉票,多一点都不行!”,平时难见难见荤腥,只有过年除夕夜的饺子才显得格外的好吃 .....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当时物资还比较匮乏,我听老人说以前都是凭票购买 二斤肉就是二斤肉 就算是亿万富翁也只能买二斤 有钱也买不到。过年能吃上肉、穿上一件妈妈缝制的衣服就觉得很幸福。购物凭票的年代,据我所知,还是有肉票油票,奢侈一些的有烟票糖票酒票。这些过年就是抢手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年货清单中大部分是吃的,去通宵排队买年货,只有少部分是衣服,新年要给小孩子买布做新衣裳,还记得当年大人们亲手做的花棉袄吗,就是当年过年最开心而且珍贵的年货。

但以“三转一响”为主的新年货,已经开始步入百姓的生活中,三转: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其中这一响:就是收音机。

街上大妈们扭着秧歌,墙上是革命标语,怀念那个年代,青涩年华,邻里睦亲和蔼,互帮相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道陌径涧,鸡犬相闻。

那时候一大家子十几二十几口人凑一起过年 ,以前过年,总会回老家,和爷爷奶奶叔伯一起过年,一大家子人18口人,大人一桌,小孩一桌,年三十就杀鸡拜神,男的负责杀鸡,女的负责煮饭,吃过团圆饭,男的就打牌,孩子玩些小炮,等到午夜12 点就放鞭炮,鞭炮声持续到天亮,年初一早早天没亮就去祠堂上头柱香,那个人山人海,一进祠堂,进贡的那个香火,熏得眼睛都睁不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80年代的春晚

80年代人们生活渐渐富裕起来,鱼和肉都可以比较方便地购买了。曾经“三转一响”,也被新的“四大件”所取代。80年代家庭中流行的“四大件”,录音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晚,所以在当时电视机在置办年货成为了主流。觉得那时候,那些穿着喇叭裤,烫着爆炸头,抱着收录机在大街上跳舞的年轻人好“岸居”!春联、年画、挂历的流行让年味的文化气息愈加浓厚。

八十年代结婚,自行车已经是标配,在当年骑自行车特别凤凰,永久,飞鸽等自行车那是相当有排面的,骑上自行车找对象不愁,街头回头率也特别高。记得当年父亲送自己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骑在街头真是回头率特别高。上海手表七二年参加工作攒钱买的,那个时候东西老贵了!我买了一个手表,竟然花了我三个月的工资。上海凯歌9吋黑白(老爸淘汰的),我家里还有台当年凭票买的“上海”牌缝纫机,我妈有时还搬出来用,一个立柜,一个写字台,一个高低柜,一对自己包的单人沙发,一个茶几,四个京凳,一个木方子双人床,这些就是我成家时的全部家当!

上个世纪90年代

家家户户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手拿大哥大,腰上带着BB机,脖子上挂着照相机,这些都是过年回家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戴上这些倍有面子的事。电视都已经是彩色电视机已经普及,家家都有了摩托车。

那时候的零食也相对丰富了,各种糖块也都能在大集上可以买到。平时小孩子们最多拿上几角钱买点小零食。家家乐、 辣椒糖 、搅搅糖,糖果罐头,冰袋,我们小时候叫包冰,小卖部两毛一袋,还要插一毛钱一米红色或者绿色塑料管吸着喝,小时候总想着等长大了有钱了,就坐在冰棍箱边把冰棍吃个够,或者买一箱冰棍抬回家接着吃,现在想想好可笑。那时真的是太穷了,物资也少,冰棍才2一3分钱一根,都吃不起。

记得90年代,表姨夫带回一盒瑞士巧克力,华丽的包装,金色,银色包装纸包裹着各种颜色,各种夹心的巧克力,我也是那时候才知道巧克力还有白色的,还分可可脂和代可可脂,那个巧克力的盒子,一直到我大学毕业搬家了才舍得扔掉

新千年20年代

那个纯真的年代,还有过年时吃不完的零食和喝不完的饮料,什么鸡鸭鱼肉各种菜式,啤酒,白酒、饮料健力宝、雪碧,可乐,寻常的日子都随处可见,更不用说过年了,

那群纯真的伙伴,让我的回忆有满满的幸福感!真的好怀念童年时的那个年代,那时的空气是清新的,没有雾霾。那时人们的灵魂没有被铜臭污染,思想也没有现在这么复杂。儿时的那个年代是回不去了,面向未来吧……,退休还遥遥无期。这日子,可真像老话说的:手插磨眼子里 了——捱也得捱,不捱也得捱。

40年弹指一挥间,最不一样的就是日新月异,生活以加速度的方式不断的刷新人们的认知!现在过年年味越来越淡,传统的鞭炮习俗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人日常吃的不比过年吃的差,没有以前那种平时粗茶淡饭,过年大鱼大肉的仪式感,而且“家”逐渐成为单孩或无孩家庭,孩子过年回家了,因为生存压力大,也没有那么活泼开心,有的打工在外都不回家。年不再是“年”,只是一个文化符号罢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七十年代的特殊记忆——凭票购买的日子
你喜欢哪个年代的女孩和穿搭?
串门有讲究、凭票买年货 来看不同年代的“年味儿”
留在记忆中的票证年代
三线建设…记忆上个世纪,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
《收藏结婚的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