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附录)三、创造发扬 学活用活

三、创造发扬 学活用活

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活着”的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文字的表现力精劲汇通,是一种大写意文化的基本元素,能拆能合,即能单字圆义,又能组合达意。一个字词的不同使用和不同理解,可让读者从自己的经验、认知角度来解读出符合自己理想的真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又能不对中国古典文化表现的这种东方式幽默眼镜大跌呢?所以钟嵘有一字千金,惊心动魄之叹;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愿……。汉语文字形式的丰富多彩,创造了中国不同历史时代文化形式的特色风格,让中国的哲学、伦理学和杂学等等,渗透了中国文学鲜明透亮的活性因子。而这些活性因子的精恰运道,就是构成中国五千年文化华章美文的奥妙所在。刘师培在《中国古文学史·概论》中说:“准声署字,修短揆均,字必单音,所施斯适”。日本汉学家盐谷温则云:“中国语文单音而孤立是其特性,其影响于文学上,使文章简洁,便于作骈语,使音韵协畅”,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一篇好文,必然文采有独到之处;一首好诗,必然喻理深厚。不能设想,没有文采,没有理喻的诗、文,可以唤起历史的沉重。中国文化,千百年的历史沉积,与今天的所谓现代化的碰撞,需要的不是食古不化的承袭和不负责任的批评,而是一种对历史文化元素的理解和继承。以此类推,要学习中国国粹之古典辞赋,不去实践运用而能对古人的作品体会深刻,不可能存太大的奢望。古典主义的精髓不能寄望于照搬照套,它的生命在于创造发扬,学活用活。

汉语特殊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逻辑推动的不规则性。汉语与表音为主的语言相比,更显示了强烈的人文意识,显示出丰富的文化积淀,传递着强烈的感情抒发和模糊混沌的审美感觉。所以,汉语骈文容易把对美的认识上升到一种凌厉的高度,成为一种“凄”美;把对丑的感觉释为一种理解,从而达到一种化丑为美的转性。这就是汉语中一些平平常常不起眼的字词在不同的组合下,化俗为雅,化一般为神奇,甚至化丑为美的原因所在。战国时楚辞名家宋玉在其《登徒子好色赋》中塑造了“登徒子”这么一个化丑为美,忍俊不禁的“好色极端”的典型艺术形象。“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登徒子好色,至此已是“嬉”多于“忿”了。

汉字记录汉语,是汉语书写的载体,它的意义是所记录汉语语词所赋予的。汉语的生命性在于不断的创新,创新必需穷究字词,从文学角度讲尤其如此。因为汉字一旦离开它所记录的汉语词性,就修辞学层面上,将成为毫无意义的点画。如果没有更深层次文学意义上的运用,中国接近10万汉字的量,加之数量庞大,语义独立的众多词汇,都必将日渐萎缩,成为一滩历史的死水。守着汉语词汇海洋,当今汉语确以维持在数千汉字的实际运用范围为满足,且不是中华文化的悲哀!将诗文分为“古体”和“现代”的说法有割断历史传承之嫌。古典诗文仍然适用现代生活的审美要求,现代华语圈也仍然有很多的古典形式的好作品不断问世。无韵诗虽不乏优秀之作,然要充分体现当今汉语文化审美价值,也有向传统学习的必要。而那些不问传统的所谓现代行文现象,必将使其在“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怪圈中越陷越深,不可自拔。不容置否,汉语行文虽在很大程度上已是古今有别,但文脉相通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今古文字的用法在变化,但这种变化是一种“嬗变”,化蛹为蝶叫做“树有根,水有源。”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讲的就是传承有理,法古有益。因此说,从实用的观点看,文字节省是一种方便,简化有利传播;从研究和继承的角度讲,繁文缛节在一定的阶段是文化滋长的必然过程,是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培基。诗辞歌赋,作为一种历史文体,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能够让中国文字表现到极致的一种手法。尝试古典传承,其本身就是一个大道如流,蜿蜒潜行,冰雪无痕,春秋铸史的过程。不重视传承,必然会使汉语言的审美功能不断地“灭绝”!如此,历史上曾经鲜活水灵的汉语文化,必将丢失审美高雅的古典观赏价值和表意价值。登徒子们之类臆造艺术,真的已成为永远的“过去式”了吗?

如何继承,还必需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是因为诗和乐本来是合在一起的。到后来诗和乐脱离,不是失色而是升华。诗吸取了音乐的元素,构成诗(韵文)的音律,也就使诗词具备有别于一般散文的重要环节,使其成为一种饱含大量感情色彩的文字,特别能在用情上打动人心,所谓《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音律让诵读成为一种“快乐”学习方法由此可知。朗读不仅能从音律的高下抑扬中感受到作品的和谐,更能让人体会到“风云帐下,不独霜雪;鼓角灯前,岂孤苦泪。”的自为。也必然让人对诗词所表达的内容体会到“食骨知髓”的境地。我们常用声情并茂来称赞某些篇章,可见声和情的关系非常密切,在理解上可以相互促进。这种体会,实在是对传承古典个中所特有美妙境界的一种“大彻大悟。”好学总是和深思连结在一起的,如果没有涅槃入定般的深思,就不可能论道古典传承。汉语古典诗词用的是最精炼的语言,表现手法变化多端,如果只是唯读而读,没有问鼎“形而上”大智慧的定力,把深思做为一种整饬心性的手段,要撷取“古典”的本质只能是“缘木求鱼。”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今人写的所谓古诗词,只是生拉硬扯了一张“旧”皮而已,实在不是古典精神倡导的本义。思考脱离不开传统知识基础,但只要有利于对作品的理解而又联系得上的,包括对白话诗、散文等今文的欣赏与体会经验,都可以借来为我所用。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汉语经典的缜密文字肌理,提高当今文学的眼光和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言文难学?古文读不懂?那是没有掌握这几个古汉语的字词意思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摭谈
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
论琼瑶对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借鉴(转载)
《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顾问李定广:早春二月,在诗词中盛开的那些花
语文是什么 汉语文化需传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