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哲学研究:逍遥不是终极至德之境,而是思考、获得真知的起点
userphoto

2022.09.05 河南

关注

《倚天屠龙记》里赵敏带着属下去挑武当派时,张三丰就在现场传授张无忌太极剑迎战阿大,教第一遍时,张无忌说忘记一大半了,等教第二遍时,张无忌就只剩下三招没忘,他又踱步思索一会儿才惊喜地说全忘光了,然后就轻松地击败剑客阿大。

小时候看到这段时,觉得张无忌是在装X,后来才知道是自己卖弄无知了,张无忌为什么要忘掉太极剑的招式呢?其实是源自道家思想,忘记招式就是摆脱拘泥和干扰,进入随心所欲的忘形境界。

所谓忘,就是抵达至徳的唯一道路,是从有所知、返归无所知的过程。譬如颜回的“坐忘”,譬如南郭子綦(音齐)的“吾丧我”。

颜回忘掉了仁义,忘掉了礼乐,达到坐忘的境界;南郭子綦从形如槁木、心若死灰,引出对天籁、地籁、人籁的思考。他们都暂时摆脱掉了“形”的束缚和拘泥,通达于大道,短暂地体会到至徳者的境界。

那怎么才能达到“忘”的境界呢?以无知之知为目标的“忘”有自觉的成分,但不是你自觉、就能真正左右自己达到“忘却”的目标,换言之就是,很多人都知道应该去忘却,但不知道怎么做到,这不单单是普通人的困惑,也是哲学家庄子的困惑。

庄子,是一个独孤到极致的哲学家,他就在传说和虚构的人物和对话中,向世人展开他千古独绝的思想世界,怀疑是庄子哲学的起点,探索真知则是他所求的目标。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立华的《庄子哲学研究》,就从《庄子》内七篇来解读庄子哲学,从思辨的确定基础出发,以问题和概念的推演作为阐释的线索,把庄子思考的固有脉络、内在理路,层次清晰的呈现出来。

在庄子的世界,人可以分为三类:人间世的言说者、有短暂证道经验的沟通者、至德之境的无言者。言说者还可以细分:无言者高于有言者;自知不知者高于自认有知者;忘却分别者、即有形无形,高于有分别者。

为什么会有沟通者的存在呢?

因为至德之境的至徳者都是默不作声的无言者,比如鲲鹏,就属于无言者,他那么庞大无比的身形为什么还要飞?因为他是为了去追求真知,他在九万里的高空上的视野和视角,是普通人穷其一生想尽办法也看不到的。

这就是至徳者和普通人的区别,普通人看不到至徳者的视野,自然也无法体会至徳者的境界,所以才会对至徳者发出无知又无畏的嘲笑。

对这样的普通人,至徳者的不言之教是无法施加的,这也是不言之教的局限性,正是由于这个局限性,这个时候就需要闻道者和知道者了,比如颜回、南郭子綦那样有过短暂证道体验的人。

只有他们能够理解至徳者,也只有他们才能将至徳者无言的化育之功发挥到极致。至徳者的境界就是借助他们的口说出来,给人间世带来超越性的引导。所以,沟通者就是至德者的沉默之境和普通人的言说世界之间的纽带,是不可缺少的角色。

在庄子哲学里,身体是作为个体的整个生存境域的承载者,身体=“形”=彼,与之相对的就是心=“灵”=我。在庄子心中,“身形”和“心灵”是并存的实体性,不能用现代的物质结构去理解庄子哲学中的“心”,那样肯定是无法理解庄子哲学的。

身形和心灵有交互作用,是互不统属、独立存在的个体,但身形所承载的身体各部分,百骸、九窍、六藏的存续和运转并不由“心灵”偏好来左右,因为身体各个器官并不由自我意识的支配,就能有秩序、有规律的自行运转。

显然不能武断的认为“心”就是身体的君主真宰。身体有形,其变化又是人无可奈何的,而心则是无形的。那么,是何者主宰这一切呢?如果身体各部分不受支配,都属于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那合理的秩序又是如何建立起来呢?

如果心不属于身体的器官,也不是身体的主宰,那心又从何而来?是如何产生的?是从感官经验产生?还是从精神幻化而来的呢?困惑啊

心不能超越,但形是可以超越的,“得意忘形”嘛!至徳者和闻道者都以不同的方式达到了对“形”的超越,或者至少获得某种超越“形”的经验,这里还得把曾达到“忘形”境界的南郭子綦和颜回拉出来溜溜。

对杨教授的《庄子哲学研究》中印象最深刻的,则是他对《逍遥游》中“逍遥”的解读。

对“逍遥”的注解,前人也各有不同,比如郭象认为自适、自得、自足即为逍遥,逍遥是人应该追求的目标。成玄英和支循则都认为逍遥是达道之士所在的至德之境。而王夫之认为,只有成为至德之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地,即逍遥是最终目的。

杨立华教授的解读和前人大有不同,他否定了逍遥是最终目的或者终极之境的说法,认为逍遥不是目的,而是思考、获得真知的起点,只有消除、摆脱了羁绊的超然,才能获得“其远而无所至极”的境界。

以个人对杨氏解读的浅薄理解:逍遥是不是有种我已经知道怎么获得真知、就要奔向真知的境域那种过程中的愉悦心情?换言之就是,我知道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解了,就是知道那一瞬间的感觉,实在是太爽、太逍遥了!

当然,对杨教授的解读,我还有一点小困惑,按杨氏的解读,虽然闻道者和知道者并不都有成为至徳者的可能,说明通过闻道或者知道来追求最高的境界就不可能是普遍的道路,但是,“并不都有”的言下之意,还是存在闻道者和知道者通过后天的学习达到对道的更高程度的理解,进而成为至徳者,比如卜梁倚,就由见独进入至德之境,从而陷入至徳者的沉默。

而在本书后半部分,杨教授又认为,如果所有人都有达到至徳者的可能,一旦实现这样的可能后,人间世的秩序也就彻底消解了,这种可能性在庄子哲学视野里是不能被接受的。

杨教授关于能够通过后天学习达到至徳者境界的解读,是否有些前后不一致呢?当然,也可能是我读庄少,理解能力跟不上书中解读的节奏,所以才有此困惑。

逍遥不是庄子追索的境域,齐物也不是庄子哲学的终极目标,逍遥只是获得真知的起点,而齐物就是打开种种障蔽真知封执的钥匙,正是庄子的质疑和思考,才产生庄子哲学。

如果你是读庄者,杨立华教授的《庄子哲学研究》就不能错过,这是解庄典籍里很值得一读的好书。

想起庄周梦蝶,梦为蝴蝶时,蝴蝶不知有庄周;醒来的庄周知道自己梦蝶;却又不知道醒来的庄周是不是蝴蝶所梦;其实,不知道自己是否活在梦中,才是根本的哲学困境啊!

就是这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哲学中人之存在的双重维度
《庄子》指路:人类文明的传播要跨越这“五重障碍”!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方明:庄子“本真”的生存境域及其言说方式
庄周梦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山祖师!道家神秘文化之先河。
哲学之“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