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笔记 | 我们仨
userphoto

2022.09.07 江苏

关注

没有比我读书再慢的人了,《我们仨》抽空几个晚上才读完。

周日在华清书店淘了几本,其中就有一本杨绛的《我们仨》。虽然是2012年出版,瓦楞纸本色书皮保存完好,扉页上留有“赠:王思欣 ”的留言,署名杨绛,我不知真假。

“我们仨”名声在外多年,百岁老人回忆之作,前期偶遇几次,但是终究没有下定决心读一读,这回看来到了正式见面的时候。杨绛老人活到105岁,而该书成于92岁,2003年,看看也或许能沾些长寿的气息。

在这之前,我对于杨绛没有什么了解,只晓得是与其丈夫钱钟书被学界成为文化昆仑,是学人榜样。只是,我也没有读过钱老的几本书。严格来说,读过唯一的的还是《围城>,当时这本书是从磊哥那儿拿到,他比我大3岁,那会正处于文艺细胞爆发的年份,我青少年时代的读书,多多少少受他影响。

从金庸,古龙、卧龙生,开始,到基督山伯爵,到后来勃朗特妹妹,再到后来的两本,看起来是心灵鸡汤类的书,他通过贝塔斯曼购买,不过对于那时的我来说,也是自然欣喜的不行,以至于我后来带到大学来读,但是后来就没有了。

围城应该是在南门中学读书时所读,那会体验并不好,并且对作者也不甚了解。不知道为啥就是这个体验不怎么好的小说,居然还有电视剧,我看的一样没有头绪。或许是囿于年龄和经历受限,没有那个阅历,自然对于男男女女感情戏和知识分子中间的微妙关系,显然不如直接的打打杀杀、拉帮结派、盖世神功、武林奇遇等更能吸引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我也没有听表哥跟我就这个话题说过些什么,虽然他比我大那么几岁,我不知道他那会有没有读懂。

不过,这也是我唯一跟他们近距离接触的时光了,再后来就是这几天手头的《我们仨》,于此,才对钱钟书和杨绛两位神仙眷侣的家庭有了一些粗浅了解。

坊间对于钱杨二位在学界成就褒贬不一,有人一边倒的奉之如神,尤其是钱,说他的书籍里面,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读书人的智慧,对于名家掌故信手拈来,中西文化要点得心应手;另一边,又有人又不以为然,认为其浪得虚名,在特殊年代的表现龟缩不动大法,没有文人风骨,更不像战士,批评钱钟书一百多万字的大作,没有一点点时事,既不赞美,也不批判。在一些人人看来,钱杨二人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就是对现实的不公、和政治批判力度不够,显然没有发出时代应有的声音,与他们在学界的地位而后名声不匹配,嘲讽他们二人陷于书斋之中,皓首穷经,甘愿做两只脚的书橱。。。

我对此一知半解,向来也没有完整读过涉及的相关文字。当一眼扫到《我们三》的时候,这些疑惑和问题不由自主的跳将过来,我想眼前的这本旧书或许可以回答那些埋藏在我脑海里闪过的疑问,尽管中间经历了十多年,二十多年,不过其实一点也不晚。坊间对钱的赞誉和讨论远远多于杨,这对杨是不公平的。

只是当我开始静下来读的时候,发现他们仨都已作古,最晚的一位于2016年5月25日同另外两位在那个世界团聚了。我看书,向来很少关注作者本身,有时也无法对上他们的具体在世时间,因为作者多数不是同时代的人。前几天看到有介绍蒙田的文章,我以为蒙田老先生是十八世纪人,查了一下才看到人家在15世纪成名,距今已四百多年了。

这个散文里面是无穷无尽的情感,从点点滴滴的柔和的文字当中,可以尽情体会,我不会用读加缪的方式来进行拆解。在写本书的时候,杨绛已经独居十八年,女儿钱媛和丈夫分别于1997、1998年就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送白发人,读起来凄凄沥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对一个茕茕独立的老人而言,还能做梦,无疑是最大的安慰。在回想丈夫和女儿的时候,做梦就顺利成长,而杨绛是一位作家,靠一己之力翻译四卷本的堂吉诃德,她是语言和文字的行家,这些看起来真实虚幻的梦境被记了下来。

与她所讲,梦境长达万里,我不知道是真的梦还是杜撰的梦,但是字里行间那种不舍和回味,那种兴趣安然的人生态度,就跟白塘河人啦家常一样亲切,语调舒缓,娓娓道来。古驿站里没有来路,没有去路,三个人匆匆忙忙,见的突然,离开的更为突然,似真似幻,真假模辩。。。我不知道自己老了以后会不会这样,如果也是这样,那应该是生活对我的馈赠吧。

三人行,总有早下车的,只是由车换成了船,见一面并不容易,约法三章,只能看,只能听,不能问。。。人世间折磨人的事情,莫过于此。衣食无忧,浑然不知外面日月,山中无日月,岁月不知年,倒是非常贴切。

梦总会醒,醒来之后,纵有万般不舍,也还是烟消云散。古驿道是一生的浓缩,短暂相聚,或许可以一直这样延续下去。。就是在古驿道里,三个相互扶持,相处照顾的人,还是逐个走丢了,是梦境的衍射。。。在古驿道,丈夫已经垂垂老矣,而女儿又日渐辛劳,无法每日到来。在即将离开的时候,愿做一颗望夫石,守望看不见的小船,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三人去二,“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独居客栈,满眼都是曾经三人生活的痕迹,如果不加分辨,很容易陷入恍惚之中。

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那种对生命的无奈和曾经的幸福情感洒满整个纸面。死亡不可怕,可怕的被忘记。对常人来说,死亡令人恐惧,但是作者的字里行间看不出来,因为她知道,离开是为了相聚。肉身的离开,只是表象,其过往的经历和身影,莹莹绕绕,留存在活着的人的情感之中。

从这本薄薄的回忆散文里面,可以读到两人在异国他乡度过的时光,冒险的点点滴滴,他们把生火做饭看做事冒险,把出去游玩看作是冒险,把逛书店看作是冒险,冒险无处不在,原本稀松平凡的事情,在他们那里倒丰富多彩。

杨绛通过文字记录所到的一个地方,都有各种各样的人来的相助,生活倒还过得去。记录女儿出生的时刻,在英国出生,由于声音大,被称为Miss Sing High,100天的时候到法国。她在书里解释了为何钱老赖以成名的《管锥编》为何以文言文形式书写,而此点之前被人诟病掉书袋,但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引蛇出洞,一网打尽的阳谋下,用这种方式来进行书写,无疑是悲痛的,不是当事人,或许无法体会那种老大哥的眼神,在老大哥的瞩目下,依然留下了这样一套任人评说的作品。一部一百多万的巨著,不写当年点滴,对一个以文字为生命的来说,是怎样的心境,不着一字难道不是态度么?没有比这更决绝的态度了。

洋洋散散几万字,其实并不是很多文字,记录了三个人在一起的生活,以及各自的生活。

记录了他们与各路人物的交往过程,比如那个谁谁经常坐着大黑车来接钱钟书开会、翻译、写作等。

记录了钱老外文毕业,学的是外文,做的是外文,回来后如何阴差阳错的进了古文系,开始做宋诗选注。

记录了钱家老太爷开始对孙女忽视,而后经过偶然的考察,视其为钱家第一读书种子。

记录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份,丈夫被安排掏粪,而自己本人被安排去干校学习。

记录了女儿全年无休似的备课,在站队不站队之间的妥协与抗争,记录人性光辉展现的一挪一收。

讲到女儿最后时光,写她在医院的病床上,仰面歪歪扭扭的写“我们仨”的情景。。。

杨绛心平气和的写这段经历,丝毫没有那种想起来就歇斯底里的心态,文字一样平静,但是那种不可磨灭的坦然面对的心绪直透纸面。

三人在三里河寓所日常的状态是各自忙着自己的工作,伏案读书或者写字,互不干扰。平常人家很难看到这种景象,这是什么神仙生活,当然,也可能有人觉得乏味,还不若三人一起打牌更有趣味。彼之蜜糖,我之砒霜。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钱杨二人成就斐然,只有一个女儿,而女儿也没有留下一男半女,有人称之为世纪遗憾。他们是幸运的,找到了三人共同的爱好,但是他们又是不幸的,最后只有一人思念三人,一生经历那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我们三》讲述的都是家庭生活的点滴小事,那种没有功利心的学人态度,让人们知道,这世间到底真有那样一对神仙眷侣,带着一个孩子,那么样的一家人,目标不是飞黄腾达,就是安心窝在一个地方,能够静静读书而已,除此以外,所求甚少。

在遍地追金求银的年代或者谋求飞黄腾达的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他们不相信在如火如荼的革命年代,还是其他诸如寻找某种不容置疑的年代,真的会有人对世俗功利不屑一顾,只愿穷其一生,埋首于一方小小书桌。

只是这种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小的不能再小的愿望,看来也不是一帆风顺,在任何一个时候看来都是奢侈。

如是,为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命无价,真情相惜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做了一个万里长梦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品读《我们仨》 孙晓萍
再读杨绛《我们仨》| 浅谈叙事结构中的三点分析
杨绛先生走了,回顾百年来她那些让人难忘的著作
杨绛与钱钟书的一世情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