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亲小像|那年在徐洪河扒河
userphoto

2024.04.09 江苏

关注

有人说写文章,无论是描写故事、写人物、写景点、写名山大川,写落花流水,不能太直白,也不能太含蓄,直白了像流水账,读者看不下去,太含蓄了,读者有时又表示看不懂,文字绕来绕去,云山雾罩,觉得浪费时间。

高手建议写文像登山,过小径,走一段歇一段看一段,才能让读者觉得不至于无聊,失去继续阅读的乐趣,看起来就是常说的移步换景,如此还有更详细的指导说明。


比如写春天就不能只写春天,还得写花、写流水,写绿意盎然,写春寒料峭,也风,也不是单单写搁风大雨大,寒风铺面,料峭酒醒。我估计一时半会学不会了,写东西往往抱着随遇而安的心态,几乎没有那么多曲折,只想着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说清楚就行。如果一篇说不清楚,就写两篇,两篇不行就再来一篇,甚至再写一遍。

所以在我的文字,有些东西提了不止一遍,若那些常常读我文字的人,读的多了,到难免不留下啰嗦的嫌疑。

既然要写父亲、写他的故事,自然也无法完全避免不用那些手法,偶尔也会遵循众所周知的规则,方便理解。

父亲一生劳碌奔波,最后积劳成疾,因病去世,至今离开已经将近十三年。十三年弹指一挥间,若非有意提起,根本想不到时间可以过的那样快。不过,我身边有一个参照,那就是Eric,Eric岁数多大,我就知道父亲离开了多少时间。

若单单写父亲的一生,几句话就可以说完。他那潦倒的一生,毫无特色,在我看来,甚至没有什么乐趣可言,农民、队长、拖拉机手、小老板、小吃部老板、临时生意人等,其实没有一个可以让他宽心的时候。不过,在我有限的记忆里,倒是很少看到他不开心的样子,直到某天我打开他曾经写下的那些只言片语,让我对他简单平凡的一生,才有了稍微立体的了解。

从他那简单的生活经历来看,父亲身上的标签,确实不多,拆开之后,每一个都一老本正,稀松平常,不过,若将那些曾经在他身上的标签适当叠加,在外人看来,可能会稍微有点意思,但对于深陷其中的他而言,我不得而知,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吧。

来看看他有哪些称呼吧?

他是做过小吃的老农民,会种地的拖拉机手,一个多次创业失败的中年男子,做过临时的河工。从1981年开始有了第一个孩子,到1985年有了第二个孩子,在34岁的时候,举家东迁,居住在城东。在他的生命临结束之前,看到了自己孙子一眼,给他买了一个黑色的暖气片,最后在一个冬夜里咽气。

回想他短暂的一生,我屡次为他不值,但不值又怎样,换谁到他那个角色那个时间点,未必做的比他好。

他的命运,既有时代的因素,也有家庭的影响,当然更离不开他个人努力和机遇。由于经历过于简单和普通,我才萌生给他写点东西的想法,越清晰越好,但每当我拿起手机,打开笔记编辑文字的时候,又总觉得不够。


我很想用虚构的方式来说,但那些发生在他生命里的点点滴滴和偶然发生的事情,又实在无法彻底割舍,就这样写这吧,能写到那里就到哪里。

连着清明回去一趟,又补了一点关于父亲的信息。

父亲1954年出生,26岁结婚,在结婚之前,曾经短暂的在徐洪河工地干活,当过河工,也就是我们那里俗称的扒河的工人。

徐洪河工程,即1976年至1979年,地区组织民力在泗洪、宿迁、睢宁、邳州境内开挖河道91公里,从徐州到洪泽湖的一条人工河整治工程。

在遇到我母亲之前,父亲就在河道里干活了,他们第一次相识可能就在徐洪河的工地上。


依照我妈的说法,父亲在徐洪河的河堰里推了整整四十天的土,用的工具就是独轮车,也是我们那里俗称的土车子。

而土车子,顾名思义,最早的时候,可能是用来装土的工具,只是我不知道他去徐洪河扒河多少时间,是年年冬天过去,还是只去了一两个冬天。

那种车子现在很少见了,若朋友们看过电影淮海战役,或许大约有点印象。影片里面的老农民在敌后给解放军送物资,用的就是独轮车、土车子,车子上是有时有一个团篮子,用来装货物,也有的时候,啥也没有。

在河道里,土车子主要用来装土和其他工具。小车子即可以拉,也可以推。车架子两边是一个连起来的车袢,绳子编纂而成,约有成人手掌的两三指宽,非常结实。用车袢的好处很明显,两边扣在车上,后面套在脖颈、肩膀,人拉着车子往前走的时候,可以借全身的力气。而若说后推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车子脱手滑跑,是农民长久劳作下来,积攒的经验。

那个土车子,一般人推不起来,因为是独轮,在前进或者后退的时候,全靠两个手持车把掌住。

若用力不均,容易东倒西歪,出现侧翻,没有货物还好,有了货物,就更考验技术了。那个推土车的技术,在他那个年代,基本人人掌握,一些常年下地干活的妇女也可以轻松驾驭。

在徐洪河工程期间,官方在各个乡镇征兆组织农民进河道干活,计划经济时代,每家每户都要出人头,作为村里重要的任务之一。

其实人们也可以选择不去,但若不去的话,需要用粮食或者其他物品来代替。要知道,那会不管是老农民还是新初生的农民,养活自己都困难,可没什么多余的粮食,自然会选择以干活来代替。

去河道扒河,还能在那里混点吃的,但在穷乡僻壤的白塘河那里,毛岗那边,村民的生活依然普遍穷困,除了靠天收庄家,几乎没有什么其他指望。

父亲是先祖岐山公从喜鹊窝到睢宁的第十一代,对于那种靠天吃饭的生活方式,非常熟悉,尽管历经二三百年,后代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几乎没有什么本质变化。

农业文明时代,人们生活方式单一,只有种地和打零工,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而天不遂人愿又是常态,于是就在两者之间来回摇摆,虽然活着,但可能也只是活着。

好在那会村民之间贫富差距不大,穷困潦倒具有普遍性,也不存在张三看不起李四,王五瞅不上王二的情况。

作为老实本分的庄稼人,只要耐得住辛劳,闷头干活,不生什么恶疾,总有一番活路。

再说,到河堰干活名义上是支援县城建设,实际上跟古代的徭役又差别多大呢?没人说的清楚,反正那会家里穷,要吃饭,冬天也不能种田,也没有多余的粮食以避免下河干活的任务,只有去扒河,大家都去。

除非人不在村里生活,但那会整治河道是全县域的,只要家还在县里,人还在乡下,很少有家庭能够避免。

我对于河道里干活还是有印象的,虽然时间跨越了三十年,但那会其实差别不大,上面说到的独轮车、铁锨、木棒、团篮子、没有篮子,就直接用车框子装货,用来搭建的临时住处,雨布棚子,可能还有其他那时必要的工具。

我上次回去,路过徐洪河大桥,导航提示是一座1000米的高速桥,那个桥显然在他之后才建设,距离县城有将近80公里,只是不知道那个位置,距离他那年干活的地方有多远,与我妈见面的地方,又有多远。

很长一段时间,在我的记忆里,没有徐洪河的概念,虽说它是当地最著名的水系之一。要知道整个县城在黄河故道以南的水域,都算徐洪河水系,但距离我的生活有点远,再加上年纪小,很少去那边,自然就没有什么印象。

我和父亲曾经出生的地方,离得最近的河就有两条,即徐沙河和白塘河,我在那里有过最开心的少年时光,他打小生活在那里,可能感觉也是一样的吧。

不过,他早先住在围里,回门朝北,自然到河边玩耍的时候,习惯往西往北,西边是白塘河,北边是徐沙河。我不知道那两条河道早先清淤的时候,他在不在。

在去年,我有机会回村里一趟,到了北湖边上的大堰,那会已经不再是高高的河堰了,几乎全部被推平,河道两边是新翻的泥土,视野好的人,站在河边,沿着河道向东望去,估计可以看到岗头吴桥。

后来徐沙河清淤,地下涵拆掉重建,是近几年的事情,虽然说河道工程,但已经不见往日的那种凡事靠人堆的盛况了,也没有人山人海的场面,只需要几台性能优良的挖掘机,在河道里面开动起来,项目进度表就会不停的刷新。

人们再也不用铁锨挖土上土,装在土车子上,用袢来拽了,一车车的翻到河岸上,成了防护河道的河堤。

谈到扒河,还有一个印象,就是二老在七十多岁的时候,依然上河堰干活,被地方电视台采访,他那洪亮的声音,早些年,我爸应该也听过不少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亲情美文:父亲的河(作者:张林薇)
富平故事 | 石川河回忆
挖河
扁担 独轮车 摩托车
故事:孝子意外葬送老娘,男子从中得到害妻秘方,不料却自食其果
徐洪慈:越狱之后 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