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女子宠物店“吸猫”后感染鹦鹉热,猫咪为何又成了“背锅侠”?

最近,有报道称,上海一女士到宠物店去“吸猫”后回家,高烧不退、怕冷、打寒战,最后住进了当地一所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最后查出的病原体是鹦鹉热衣原体。

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病原体,也是一种传染性细胞内寄生病原菌,顾名思义,它的起源就是从鹦鹉体内给分离出来而被人们发现。而后,又陆续在其他一百来种鸟类和禽类体内分离出这种衣原体。其次是家禽、鸽子和金丝雀等诸多鸟类,对鸟类、家禽、家畜有很强的感染性,人类不是鹦鹉热衣原体的天然宿主,人们吸入鹦鹉热衣原体或是密切接触病禽或是其它动物而引发呼吸道感染。宠物饲养者、养禽厂工人等与家禽、家畜密切接触者可通过吸入具有感染性的分泌物而感染。

鹦鹉热衣原体按其自然致病力分为强毒株和弱毒珠。强毒珠能引起急性流行,病死率为3%-5%。弱毒珠引起慢性或进行性流行,在没有继发细菌和寄生虫感染时病死率低于5%。

在干燥情况下,鹦鹉热衣原体在外界可存活5周,室温和日光下可存活6天,60℃10分钟丧失其感染性。碘酊溶液、70%乙醇、3%过氧化氢溶液,几分钟内便能将其杀死,0.1%甲醛溶液,0.5%苯酚经24小时可使其灭活。

鹦鹉热衣原体有八个血清型:A、B、C、D、E、F、WC和M5。是一种多宿主性病原微生物。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灵长类动物,家养和野生哺乳动物、禽类及两栖动物。在临床上引起支气管肺炎,结膜类、肺类、肠炎,妊娠期的母畜流产、早产、死胎及弱产。

此病原体引起的病由此而叫鹦鹉热,也提出另一个病名称为鸟疫,它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呈地方性流行。但观赏鸟类多见于冬季,流行可呈散发或暴发,各年龄层,不分性别对本病易感,从事家禽饲养,特别是火鸡经营者、鸟类进口家、宠物店老板、兽医师、屠宰场工人都是高危易感人群。感染后不能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容易复发及再感染。

其传染源主要在鸟类和家禽中传播,病禽的排泄物、鼻分泌物、组织和羽毛均可带有鹦鹉热衣原体。其次宿主为人类以外的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可由交配、人工授精、排泄物污染环境以及节肢动物的媒介作用传播本病。人类感染此病原体多为偶然性,人与人传播较为少见,除非是很强的毒株才有发生的可能。

目前,本病感染发病率不高,一般人群感染率为0.9%,有时为非近期感染。人类有无原发性的鹦鹉热感染问题,尚在争论之中。但人类的鹦鹉热作为一种养禽业的职业病已被医学界所公认。

传播途径有:

1呼吸道传播:含有鹦鹉热衣原体的尘埃或感染性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感染;

2. 消化道传播:禽类可经消化道传播,饲料严重污染可引起禽类的暴发流行。被鸟咬伤而受感染的极少;

3. 接触传播:接触带菌鸟类及其被污染的分泌物等,可经有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获得感染;

4. 母婴传播。

鹦鹉热衣原体的毒力差异很大,有时在鸟类和人类中引起高死亡率,有时又仅仅是轻度不适。人感染后的主要表现为非典型性肺炎,临床表现是肺部病变较重,但肺部体征少,可反复发作并可成为慢性,病程较长。

鹦鹉热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轻者可无临床症状或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等类似流感的全身综合征,亦可表现为症状较重的肺炎,严重病例表现为发绀、心动过速、谵妄昏迷,肺炎表现及脾肿大,可出现急性肾衰竭、胰腺炎等致病性并发症。

一般认为潜伏期在6—15天,个别病例的潜伏期可长达近40天。人在感染后在第1-3周潜伏期之后,或突然发病,出现发热,体温在1—2天内上升至40℃、寒战、周身不适和厌食,体温逐渐升高并出现咳嗽。最初是干咳,有时有黏液脓性痰。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急性期可正常或稍高,尿常规可有一过性蛋白尿。第二周,可出现肺炎伴继发化脓性肺炎的感染。体温持续2到3周升高,后缓慢下降。

此外,鹦鹉热可有血管炎和血管栓塞, 可累及其他脏器如心肌、尺内膜、肝和脑等,鹦鹉热衣原体可侵及完好或以前受过损伤的心脏瓣膜,这个过程,视病人的年龄和病变范围内可轻可重。在脉搏和呼吸进行性明显加快时视为病情加重,未经治疗的严重病例,病死率达30%。

如果是猫咪受感染后,早期可出现眼睑痉挛充血,结膜浮肿、流泪,继而出现黏脓性分泌物,形成滤泡性结膜炎,即使治疗,其临床症状也要持续数周,极少数的猫会出现复发。周龄内的狗也是易感体,主要表现为结膜炎、角膜炎、脑炎和肺炎等。

主要治疗方法是抗生素治疗,但对青霉素无效(但有研究表明有8.7%鹦鹉热患者伴有其他细菌感染,此时可以用上青霉素),对磺胺类也不敏感。可以采用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生素来治疗,优先选择红霉素。早期治疗效果好,24小时后症状可明显改善,一周后基本痊愈。

预防与控制手段(阻断一切可能的传染源)

因感染鹦鹉热后机体难以产生持久的免疫力,所以不予疫苗预防注射。

1. 注意环境,饲养场及其用具都要做好消毒;

2. 将幼禽饲养在接触不到病禽便、垫草、脱落羽毛的地方;

3.对从事禽类加工和运输的人员应注意人个防护,进口的禽类更要做好检疫。

在这里,先要说明,不是要把所有带病因全都怪在猫狗等宠物身上的意思。为了了解一个病种的传播源,询问病人生活方式跟途经何处。这是疾病预防是必须,只是说明有这么一个途径,不是必然。我们人体也有可能是病毒的携带者,只是就事论事。

查考资料:

郭瑞玲,刘莹莹,秦磊,马恩红主编. 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M].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08.

-主编- 

三甲医院肝胆外科主治医师,广西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中国抗癌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会员。

认证知名健康博主,微博金V博主,腾讯新闻知识官、腾讯较真专家团成员、2020腾讯抗疫责任担当获得者,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健康真相官”,网易健康最佳新锐。

全网粉丝超100万。

单条健康科普微博阅读超千万,全网作品阅读量超10亿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因为孙女养的两只鹦鹉,爷爷竟然被送进ICU
鹦鹉热怎么防?
新手养鸟,糖友要小心鹦鹉热
警惕:一地确诊多例!症状与新冠、流感极为相似
持续高烧!女子查出严重肺炎,“真凶”原来是它
一女子“吸猫”后高烧不退,背后“元凶”竟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